正文

浴血長平(一)周王朝諸侯國的形成與秦趙兩霸的興起

(2007-06-29 18:55:26) 下一個

 

我們都知道中國曆史學家把封建社會從秦朝算起,因為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郡縣製代替了分封製。實際上“封建”這個詞的起源來自分封製度,因而史學家也稱分封製度為狹義封建。

分封製度的特點是國家土地不完全是中央政權所有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每年隻需向中央政權繳納一定的進貢就算盡義務了。中央政權一般不幹涉各諸侯國的法律製度。但在各諸侯國之間產生矛盾和發生戰爭時,中央政權會在一定成度上進行幹涉。這有點像中世紀歐洲諸王國與 羅馬教廷 的關係,也和現代社會中聯邦製有點相似。


雖然都是分封製,但各朝代具體實行是有不同的。夏、商兩代的國家最高元首稱為“ 帝 ”。夏朝的帝位由兒子接任,偶爾也有傳給兄弟的。但商朝的帝位大多傳給弟弟,最後由最年幼的弟弟再傳給長兄的長子,然後再依次傳下去。公元前第八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周,定都城於鎬京,並改“帝”號為 “王”號。另外,周王朝的王位明確規定隻傳嫡長子,其所謂 “ 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 ” 。


這種 “ 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 ”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王位繼承的紛爭,但也扼殺了王位繼承人優勝劣汰的競爭。例如,當周武王滅商後第二年死去時,盡管他的弟弟周公旦十分優秀,也不能登上王位。不過這位周朝最優秀的政治家還是有了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他輔佐武王的兒子周成王掌管國家大權,成為攝政王。後來他以卓越的才能平息了同是他兄弟的管叔,蔡叔以及被推翻的紂王之子武庚勾結起來的叛亂。為周王朝權利的鞏固和各種製度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周朝各諸侯國的形成源於周武王滅紂以後和周公旦平叛以後的兩次分封。當時所有的封國加起來有 70 多個。其中大多數都是周武王的家族成員,封國近 50 多個。例如周公旦本來應被封在魯國,不過他一生都沒有去過那裏,而是讓他兒子代他受封在那裏統治。另外被封的還有有功的將領,如太公薑子牙被封在齊國。夏周時期還有給被推翻的王朝子孫封國的習慣,這就是說為什麽紂王之子武庚也有封國的原因。

雖然都是封國,但國君的地位與諸侯國的大小是有區別的。周朝的諸侯國國君地位有五等,稱為公,侯,伯,子,男。他們的封國也稱為公國,侯國,伯國,子國和男國。剛開始諸侯國法定麵積都不大,小的也就是一個城。象公國也就 50 平方公裏左右,如齊國和魯國。最小的男國法定麵積隻有 25 平方公裏。除了上麵的諸侯國以外,還有更小的附庸國存在。雖然說,這些國家的國君死後,土地應該歸還給中央王廷進行再分封,但周朝一般都是采用世襲製,由國君的長子繼承。不過,這個繼承仍然需要中央王廷的許可。


幾代以後,各諸侯國的競爭就開始了。強大起來的國家就開始欺負和吞並弱小國家。剛開始這種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還需要向中央王廷打個申請,但在東周以後,王廷逐漸虛弱,一些大國完全就可以自作主張了。如此,國與國之間的吞並就愈演愈烈。尤其是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興起,周王廷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後來,諸侯國的國君也可以自改封號,甚至和周王平起平坐,稱上“王”了。


到了戰國年代,弱小的國家都滅了,隻有號稱戰國七雄的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大國在舞台上跳舞。這幾個國家在那個時期都在不同程度上輝煌過,如齊國和楚國,還曾有過獨霸天下的實力。但是由於統治者的決策失誤,後來又慢慢衰落了。到了後來,有兩個國家走上了強盛之路,一個是地處現在陝西的秦國,一個是地處河北地區的趙國。


秦國的興起源自國內製度的改革。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的故事。這種改革不僅發展了秦國的經濟,也提高了秦國的軍事能力。尤其是郡縣製的建立,廢除了奴隸製度,不僅讓讓秦國國君得到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還極大地刺激了國民經濟。另外,“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理念和賞罰分明的製度還讓秦軍有了超凡的戰鬥力。一時起,秦國由一個邊遠封國成了首屈一指的超級強國。


如果說秦國興起來自於經濟改革,趙國的興起則起源於軍事改革。趙武靈王從趙國遊牧文化重於農耕文化的實際出發,通過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係列措施,從軍事為起點,對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趙國消除了分裂的內在隱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優化配置。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消滅了長期為趙國心腹大患的中山國,清除了趙國分裂的外在威脅。趙武靈王還趕走了林胡,消化了樓煩,奪得這些少數民族的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經過趙武靈王對趙國國家結構的整體改造,和國家性格的重新塑造,一下子讓趙國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在楚,韓,魏,齊逐漸走下坡路的時候,自然成了與秦國爭霸天下的第一對手。


雖然秦國和趙國當時勢力很強,可兩國之間並不直接接壤,中間隔了魏國和韓國。似乎這兩個強國隻有在某一個先滅了魏國或韓國以後才會直接碰撞。可為什麽後來提前在魏韓兩國滅亡之前就發生了一場春秋戰國年代最慘烈的一場決戰呢,原因就來自於韓國和秦國的另一場戰爭。

公元前 262 年,秦國國君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新鄭的聯係。韓國沒辦法隻好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的郡守馮亭非常剛烈,不願降秦。無奈之下就請求趙國來取上黨。當時躊躇滿誌的趙國國君趙孝成王當然很高興,立刻封馮亭為趙國華陽君,讓他繼續鎮守上黨。

你想強大的秦國怎能忍受競爭對手不費吹灰之力就得了上黨。過了兩年,公元前 260 年,秦又派派左庶長王齙攻韓,以奪取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國立刻派兵營救。 主力部隊就駐紮在長平。當年四月,王齙率軍攻趙, 趙以廉頗為將進行抵抗。剛開始趙軍還和秦軍打了幾戰,但一交手就吃了虧。最後,趙軍依據長平的有利地形實施防守。這就揭開了秦趙兩國這場曆史性決戰的序幕。





長平地形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