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醜陋的77級、78級

(2008-02-18 23:48:30) 下一個

[ZT] from internet:
去年的夏天,一群“老三屆”在某歌廳聚會。一好事者將聚會錄影。之後,這盤錄影帶就在與會者中間流傳。某女士和她的女兒在家中一起看這盤錄影帶。沒看幾分鍾,女兒就發表了結論性的評論:“這群人怎麽一個兒一個兒的都那麽醜陋呀。”此話傳入筆者耳中,沉思多日,故寫此文。

一.“老三屆”的基本評價

“老三屆”是指1966年“文革”爆發時在校的三屆高中學生和三屆初中學生。其中年齡最大的是66屆的高三畢業生,俗稱“老高三”。“文革”風雨襲來之時,他們正逢高考即將來臨之際。如果那場“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晚三個月發動,“老高三”中的佼佼者將會跨入高等院校的大門。一場風雨,十年光陰,人生的道路由此轉向。“老三屆”中年紀最小的是68屆初中畢業生。他們於1965年跨入中學校門,1966年6月停課時年僅14歲,尚未讀完初中一年級的全部課程。“文革”中,他們在荒廢了兩年的學業之後,也頭戴“知識青年”的桂冠被送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車。

文化大革命”至今已有32年。“老三屆”中大的已年過半百,小的也有四十六七。在當今少男少女的眼中焉能不老,焉能不醜呢?其實,“老三屆”們自己在相互審視時也會有同感。幾年前,一男“老三屆”曾約會一女“老三屆”,想重溫一次少年時代的同桌夢。男人留給女人的印象如何不得而知,而那女人衰老的容顏著實讓那男人傷感了許久。

世間萬物由鮮活走向衰敗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保爾.柯察金的那段名言曾經激勵過多少“老三屆”。一個人在回首往事的時候,隻要自覺沒有碌碌無為,虛度年華就不會懊悔。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回首花季之時,能夠在記憶的長河中采到一朵浪花,讓它閃現出往日的明媚和鮮豔就可以自慰平生了。而“老三屆”卻真的難說曾經擁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屬於自己的,浪漫無邪的青春時代。“老三屆”的青春時代是在紅衛兵運動和“上山下鄉”運動中度過的。“胡為”、“無為”、“虛度”、“懊悔”應該成為“老三屆”人生回憶錄中的關鍵詞。

80年代初,“老三屆”陸續從農村返城之後,作為一個共命運的社會群體已不複存在。他們消融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和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二十年又過去了,“老三屆”已經成為一種曆史現象。“老三屆”的故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學作品和影視節目中。“老三屆”自己的回憶文章也一年比一年多。藝術的再創作,失真的回憶和人為的粉飾把曆史上的“老三屆”搞得麵目全非。不斷深化的對“文革”的否定的認識應該導致對“老三屆”曆史形像的重新複位。

一位有著四十年教齡的中學老教師曾經在一次家長會上說過,在她教過的所有學生中,“老三屆”孩子的綜合素質是最差的。這位老師談的是她的學生,但她無意中涉及了孩子們的家長——“老三屆”的整體素質的評價這樣一個敏感的話題。直率地講,就整體而言,“老三屆”是一個不但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其大多數也沒有接受過完整的中等教育的一個群體。這一代人的群體素質低於他們的父輩,也不如他們的孩子們。在“文革”中,雖然有一些人也去上過三兩年“工農兵”大學,可是,那種被“四人幫”推崇的“革命化”大學在文化教育方麵的“含金量”之低是眾所周知的。在1977年,1978年類似安慰賽的高考中,“老三屆”中的一些幸運兒也曾金榜提名得到深造的機會,他們激動的心情不亞於農民土改期間分到土地時的感激之情,是可以理解的。有數字統計77級、78級入學新生為67萬人。而這67萬人中有多少“老三屆”呢?最樂觀的估計不會超過10萬人。而“老三屆”的總人數大約為一千五百萬人。這150比1的比值說明,77、78年的高考確實改變了極少數幸運兒的命運,也將國家的教育體製引入正軌。但是,正是在這種所謂的“平等競爭”的考試遊戲中,在中榜舉子的感恩戴德聲中,國家欠下的中斷文化教育的孽債被名正言順地一筆勾銷了。而在那些為數可憐的幸運兒中,對知識的渴求已不再是學習的第一目的,人數不乏地表現出來的是對獲得一紙文憑的滿足和對可以名正言順地混入知識分子行列的竊竊之喜。而那些浪跡江湖十年之久,把上學讀書作為進入官場的敲門磚的人確也不在少數。即使有個別人經過個人努力,事有所成,但絕對改變不了“老三屆”作為一代人由於文化水平偏低,而年齡又相對偏大,在各個領域裏競爭無力, 即將過早地被社會淘汰的必然命運。在最近幾年的下崗大潮中,“老三屆”已是首當其衝。

二.醜陋的“上山下鄉”運動

醜陋的青春

多年以前,有一群“老三屆”在北京搞過一個以“上山下鄉”為背景,以北大荒農墾生活為素材的攝影展。影展好像喚做“魂係黑土地”,主題辭是“青春無悔”之類字眼。(注意:計算機隻能從硬盤字庫中調出“蕪穢”“汙穢”“誤會”等詞組。“無”“悔”兩字隻能分別輸入)但是,一個思維健全,心態正常的人看過影展後都不會留下美好、健康的印象。照片上的人多是蓬頭垢麵,**鼠臉,神情和目光都很呆滯。要麽做傻笑相,不知其所笑何謂;要麽做英雄相,不知其意欲何為。他們的服飾也無款式可言,男女皆宜,中性得很。照片上作為背景的景和物多是一些驢棚,馬圈,土坯房和高粱地什麽的。不知影展的舉辦人想向來觀者展示和說明些什麽?這兩年,這類照片又被匯集成冊,以《老照片》的形式炫耀於世。那樣的生活值得炫耀嗎?1969年夏天,人類的使者在全人類的目光的注視下登上了月球。他緩緩地轉過身來,用驚異的目光眺望人類的故鄉——太陽係中一個唯一的,蔚藍色的星球。它浮動在冥冥的黑暗之中,向漫漫的,寒冷的宇宙發出摯愛的光和熱。在這全世界都意識到“科技淩駕於一切的時刻”,中國的“老三屆”們被剝奪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權利,正在把自己可貴的,屬於自己隻有一次的青春無奈地拋灑在荒原和山坳之中。今天,還會有人去崇尚和再現這種醜陋的青春模式嗎?別人如何評價“上山下鄉”運動是一個旁觀者的權利。“老三屆”自己對“上山下鄉”運動給自己和國家帶來的無可彌補的損失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了。

“上山下鄉”運動是應該全盤否定,徹底否定的!這並不是一個具有多麽高深的理論而需要研討的命題。“四人幫”倒台之後,國家默許千百萬以“老三屆”為主體的“知識青年”以高考、病退,困退等各種借口倒流城市,並停止強迫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去“上山下鄉”的做法,以及在改革開放以後開始的,持續了20年的,恰恰是與“上山下鄉”逆向的“打工潮”都從實踐上否定了“上山下鄉”運動有一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工業人口與農業人口的比值,城市人口和鄉村人口的比值是標誌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和現代化程度的一個重要的參數。如果一個國家的農村人口絕對地大於城市人口時,這個國家是無現代文明可言的。“上山下鄉”運動人為地將本來在全民總數中就占少數的城市居民驅趕到農村,將發展工業所必須具備的預備人員強製性地轉為務農人員。這種國策是與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相違抗的,是一種倒退。

“消滅三大差別!”是“上山下鄉”運動中被喊得最響的口號。以“上山下鄉”為手段去減少城市人口以消滅城鄉差別;以減少腦力勞動人員的數量去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的做法是農業烏托邦主義在20世紀最荒誕的實踐,其後果隻能是社會的蛻變,拉大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

“與工農相結合!”也是一個被喊得震天價響的口號。純粹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工人階級是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的一個階級。而農民落後、自私、目光短淺。為什麽不留在城市裏去和工人階級相結合或者幹脆讓自己就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而要去農村和一個相對落後的階級相結合呢?實踐和理論是自相矛盾的,它隻能用來騙人,根本不能自圓其說的。

20多年以前,有人寫過一首歌頌“文革”,讚美“上山下鄉”運動的長詩《理想之歌》。1976年1月它作為回擊“右傾翻案風”的炮彈,被刊登在《人民日報》上,想是得到了姚文元的賞識和認同。據說此詩也是出自“老三屆”之手。受到了一點賀敬之詩歌風格的影響,詩人的創作更象是在模仿。雖同屬奉命文學,但它卻少了些《雷鋒之歌》的神韻,也不如《三門峽梳妝台》來得流暢。紅衛兵文字的影響更是流露在字裏行間,可又缺了點兒紅衛兵文字中固有的傲氣與霸氣。總之很蹩腳,不倫不類的,象個四不象。詩中讚美理想的聲音就象是癡人說夢, 在當時就為很多人所不齒。它和後來成為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另一位“老三屆”當年寫下的朦朧詩的開山之作《相信未來》相比,顯得那麽冗長,那麽做作,那麽另人厭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ginskin 回複 悄悄話 沒有理性的文章,大概是作者的心靈被某個77,78級深深傷害過, 所以打擊所有77,78級的人。應該去看心理醫生, 否則還會影響下一代!
Quarx 回複 悄悄話 回複tyrbl2000的評論:

轉貼來文章,樓下各位不必太認真了。本人不回復任何人的評論。平時都挺忙的。。。, 嘿嘿。
tyrbl2000 回複 悄悄話 樓主太偏激了.你是無法理解那一代人的.
firm 回複 悄悄話 那是老毛造的孽,那一代人被毀了。
1992sc300 回複 悄悄話 77,78級中的老三屆還是很可敬的,大部分都珍惜機會認真讀書;隻可惜年齡大些,雜事多些,沒有應屆的讀書機會。請不要詆毀一代人。
janex 回複 悄悄話 我上大學就有幾個老三界的,一個就睡我上鋪,這一代人的遭遇實在可悲。可我們這位老大姐卻自強不息,可敬。
Quarx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罷了的評論:
天那,寫了這麽多! 一遍還看不過來. 先謝謝! 其實,我接觸過一些所謂77/78的"精英",很反感他們的有些作風,因此把該文轉貼過來,立此存照! 你的東西我得慢慢看呀1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對於這一代人,我是非常同情的,因為我的姑姑叔叔就是老三屆。曾經在網友餛飩侯係列文章《焉知三十載,重返北大荒》後跟過一些帖,放在這裏與你商榷:

看了“知青同齡人”的留言,我的心情非常沉重。這不僅僅是“北大荒人”和“知青”們的悲劇,這是整個民族的悲劇。從五七年“反右 " 開始,中華民族就陷入了這樣的悲劇。我最近在看從維熙的“走向混沌”,講得都是些“右派分子”當年的勞改生活。書中描寫了知識分子在饑餓和生存的壓力下是怎樣失去做人的尊嚴,是怎樣被扭曲了人的本性。“他們身上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頭上帶著無形—但比有幸還要厲害的‘緊箍帽子’,肩上抬著超過人體正常負重的石筐,嘴裏還要唱著抒情豪邁的歌。每個人都想表現自己的虔誠,都想早點摘掉右派帽子,歸還人民隊伍。因此有不少人用自己的虔誠詆毀別人的虔誠,或把別人的虔誠當成墊腳石,以羊群裏跑駱駝來顯示他們超人的改造虔誠。”因為饑餓,不少人得了水腫病而客死他鄉。沒有親身經曆過饑餓的人,是無法理解人在特殊環境中的變態行為,當饑餓超過人的耐力負荷時,為了生存,人就會失去人性,變成一頭求生的野獸。比起這些“右派”來,“知青”和“北大荒”人或許要幸運一些,畢竟“知青”們還年輕,還有翻身的機會。我雖然沒有插過隊,但我的叔叔曾被送到安徽合肥插了七年的隊,去年他這從澳大利亞回國探親時,特意去了他插過隊的地方。看到當年的鄉親們還是那麽貧窮,那麽艱苦,他沒有一絲“衣錦還鄉”的喜悅,他的心猶如鉛一般沉重。。。

最近我捐助了幾個雲南貧困地區的學生,那些鄉下的孩子們,他們的命運就像當年“北大荒”人的命運一樣,如一朵朵傘形的蒲公英,無法由自己主宰,隻能聽任狂風對它的擺布和戲弄。我非常理解“知青同齡人”的心情,雖然以我們有限的能力,是很難改變他們這些人的命運的。但是我們手中有筆,我們應該把這段曆史記錄下來,以示後人。

我必須承認,記憶本身帶有篩選的功能,當年那些淡而無味、平庸的東西,當年那些痛苦的記憶,都從時間的篩孔裏漏掉了;而留下來的都是些十分珍貴的,使你終身難忘的東西。所以,對老三屆的懷舊情結我還是很能理解的,在那些黑土地上畢竟埋葬著他們年輕生命的流年啊!

但是,我堅決不同意 “青春無悔”這樣混淆基本邏輯推理的觀點,同意這樣的觀點,無異於在說,,一個被毆打的受害者應當對毆打他的凶手感恩戴德,因為凶手的毆打增強和提高了受害者今後承受打擊的能力。

前一陣,中國工人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中國知青民間備忘文本”。這些作者都是“自己寫自己”的普通當事人。他們咀嚼並反芻了苦難之後,終於拿起筆,用最接近真實的表達方式,勇敢地書寫那段不堪回首、卻又必須回首的曆史。這是一套介於“小說”和“自傳”之間的心靈之書,就像叢書總策劃嶽建一所說:“這套文本把追溯一代人生命與精神的本真、本原作為目標,對中國知青精神做最誠實、最本色的探索,努力薈萃散失在民間的富有個人特質、生命血脈、精神容量和曆史價值的文本。這是一種質地和硬度,更是一項艱辛的搶救工程。”

這些知青作家,他們不是用文字來寫作,而是用生命來寫作。他們不是在創造文學,而是在保存曆史。為此我深深地感激他們!

《落荒》-寫內蒙知青的慘烈愛情
《無人部落》-寫青海知青的以命抗爭,
《泣紅傳》-寫西南知青的“占山為王”
《羊油燈》-寫知青內部的欺詐、叛賣與殺戮
《狼性高原》-寫人性淪落為狼性的過程
《審問靈魂》-寫愚昧者的懺悔和哭泣

這些書籍向我們展示了從“北大荒”的白水黑山到雲南邊陲的熱帶叢林,從青海的茫茫戈壁到內蒙的沙漠和草原,在這個沒有幕布的廣闊舞台上,上演了無數空前絕後的人生慘劇。

以上跟帖,充分表明了我對插隊落戶運動的立場與觀點。

在餛飩侯的係列文章“回國紀實:我北大荒的戰友”後,我寫道:

“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感歎三十年流水年華,彈指一揮間。看到你們這些經過磨難的生命三十年後重相聚,看到你們之間在患難歲月裏用真情和 赤誠鑄就的友情,我心中溢滿了感動,也忍不住為你們激動。回憶過去意味著重新再活一次,我想,所有的回憶都應該是關於你生命中居住過的那個地方的那些人所組成的情境的回憶。我雖然沒有插過隊,但我有一個插過隊的叔叔。去年十月回國時我有幸和叔叔一起見到了當年因得肝炎差點死掉的插兄朋友。那位朋友一再提到當初我叔叔是如何背著他連夜走了幾十裏的山路去城裏看病,如何把他送回上海救了他一命時的情景。

說實在的,讀了你這篇文章,特別看了你們歡聚的錄像後,很為你們欣慰,但是我依然認為,如果可以選擇,你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去選擇那樣的命運和生活。 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有多少歲月經得起蹉跎?有多少人生的路可以從走?不是每一個生命都能走到今天,不是每一個知天命之年的人都能擁有一份怡然的心態。

你們是經曆過磨難的一代,你們讓我們看到,人生的苦難經過時間的過濾可以升華成一種精神力量。從你們身上我們看到,樂由心生,人生應當是快樂的, 其實擁有快樂很簡單,就看你怎麽想。在侯兄身上,我還看到一種回歸自然、簡單而豐富、古人般的快樂:閉門讀書,開門迎客,出門遠行。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人生的秋季照樣可以絢麗而壯觀。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心潔品高,堅韌不拔的北大荒戰士,永遠是我們這一代人心中矗立著的一座豐碑!

再次感謝侯兄與我們分享你生命中珍貴的記憶。

以上的跟帖表明了,人要懂得感恩,不要刻意求權,要有悲天憫人之心。

其實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一個銅板兩個麵,有正必有反。以下是我的另一篇留言: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得失;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追求。隻要心裏有欲望,那如水的欲望就會時時撞擊著心牆,讓你感到無論你怎麽樣生活,都會有遺憾,都會有失望。現在的孩子們生長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精神生活極其匱乏的時代,他們不會有我們曾經有過的使命感,他們不會有我們曾經有過的,那種純精神般的對理想的追求,他們更不會有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胸懷。他們永遠不會感受到,我們在宣誓成為美國公民時,那種“悲欣交集”的傷痛。他們也不會有機會去體驗朋友之間那種存在於伯牙和子期之間的情誼。我們的閱曆豐富了我們的思想,飽滿了我們的情感,教會了我們珍惜和感恩。

你敢說大西北沒有給過你一生中最深邃的感動?我相信,當你和大西北的戰友們歡聚一堂的時候,人類心靈上的一種崇高而平凡的東西被挖掘出來了。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定義的感情,就像故鄉的鹽一樣,是鹽,可它是甜的。

誠如於傑所說:“當真正的苦難逝去的時候,我們完完全全有資格以幸福的心態來品嚐苦難的記憶,就好像京城裏生意紅火,收費昂貴的知青飯店一樣“憶苦思甜”。盡管曆史給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但我們能說這僅僅是一種矯情與造作嗎?”

所以,我不羨慕他們這一代,他們是生活在“自我”中的一代,他們的欲望是一種對物質如金般的欲望。這當然不是他們的錯,一個時的代機器造就一代人。我承認,他們的生活條件遠比我們那個時代優裕得多,他們能在自由的土壤裏得天獨厚地成長,讓許多人都羨慕不已。但是他們麵對的世界,卻是一個複雜得多的世界;他們這一代人將要麵臨的競爭、壓力和挑戰,是我一點也不羨慕的。

這段留言,充分體現了人內心的矛盾性和感受上的多重性。 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其實是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人的思想和認識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你在科夫那兒的足跡來到這裏,看到了這篇文章,覺得有點意思,隨手灑了一大堆亂碼。不耐煩看得話就把它們都刪了,我是一個隻顧發球,不看落球點也不在意人家是否還球的人。

周末快樂!



jiurishanren 回複 悄悄話 內容寫得很好,看後心情也很沉重
我上山下鄉了三年多才考上大學,當時我們班上就有五位老三屆,
glass_view 回複 悄悄話 我可是78的,趕緊回家照鏡子,哈哈!不過沒有下過鄉,敢情就在鄉下生的,不用下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