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書齋

成功之門原來虛掩著
個人資料
正文

聽雨(讀中國月亮“ 下雨了”而發)

(2010-01-14 11:48:32) 下一個


聽雨(讀中國月亮“ 下雨了”而發)

一簾新綠說聽雨

宋德利

1.

細雨潛入夜,微風暗拂窗,淅淅瀝瀝魂牽夢,新綠一簾泛春光。夜半難眠,春夢無痕,都隻因,纖潤如酥,賞心悅目,喜雨從天降。

其實雨聲何止淅淅瀝瀝,此外還有頗富詩意的春雨沙沙,夏雨荷荷,秋雨瀟瀟,冬雨簌簌。更有令人心緒動亂者如大雨滂沱,暴雨滔滔,豪雨咆哮。悅耳細美者如詩似樂,氣勢磅礴者如濤似浪。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雨聲雖有目不可見,但卻有耳能聽,有心可感。

春雨澆遊客,令人魄散魂銷者,如杜牧<<清明>>詩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夏雨淋荷塘,令人欣然自得者,如蘇軾<<阮郎歸。初夏>>雲:“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

秋雨滴梧桐,令人憂絲萬縷者,如李清照<<聲聲慢>>雲:“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冬雨夜敲窗,令人浮想聯翩者,如我詩<<冬雨>>雲:“臨窗窺冬景,驚聞天籟鳴。好一似,醍醐灌頂沐東風,雨重情更濃。”

不知何故,我對聽雨情有獨鍾。隨著歲月的流逝,年歲的增長,環境的變遷,尤其是西渡花旗以來,聽雨簡直達到如癡如醉的地步。而在諸多雨聲中,最受我青睞者莫過於春雨之聲。究其原因,大概是由於味同嚼蠟,冗長難耐的冬季終於過去,而那顆螫伏一冬的驛動之心,能與生機盎然的春雨親密接觸,令我不禁為之一振。

春天一到,既盼萬紫千紅的山花爛漫,也盼悅耳動聽的翎鳥啁啾,更盼紛紛揚揚的喜雨霏霏,於是天天將雨傘備在手邊。既為聽雨賦詩:“淅淅瀝瀝,朦朦迷迷,煙花霧樹,望斷思鄉路。小傘一把撐天地。聽雨,吟詩;吟詩,聽雨。”也為雨傘賦詩:“陽光明媚,你在屋角默然佇立。一旦風雲突變,挺身而出,毫不遲疑。遮風避雨,不遺餘力,為他人撐起安寧天地。可待到風休雨住,是否還有人將你惦記?”

聽雨,其實不僅能使人簡而單之地在情緒上發生變化,而且還能更上層樓,在認識上有所感悟。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是最典型的一例。詞曰:“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全詞層次清晰,脈絡分明。上片感懷舊日年華,下片嗟歎當今處境。三個不同時期,三種不同環境,三種不同感悟。而貫穿其間的就是“聽雨”。“聽雨”宛若龍須串珠,致使有珠而不散,有玉而不碎。

蔣捷生於宋、元改朝換代之際,是宋度宗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進士,而數年之後,宋代滅亡。他一生都在戰亂中顛沛流離,飽經憂患。此詞正是他對苦難餘生的自述與感喟。詞人並未做抽象的敘述與概括,而是從漫長紛繁的一生中精選三幅頗具暗示性的聽雨圖,以鮮明的形象,凝練的文字,概括他從燦爛的孩提時代,到蒼涼的風燭殘年,在生活環境和心情感悟諸多方麵的巨大變化。

第一幅:歌樓聽雨。紅燭映照,羅帳低垂。是光與色的組合,是對青春浪漫歡樂的追憶。“少年不知愁滋味”,天真無邪的情懷躍然紙上。

第二幅:客舟聽雨。一腔旅恨,萬種離愁。是情與景的交織,是對壯年流離孤寂的揭示。“鄉關不知何處是”的心緒栩栩如生。

第三幅:僧廬聽雨。兩鬢如星,超然物外。是感與悟的融匯,是對老年一切皆空的慨歎。“萬念俱灰心已死”的心境令人唏噓。


2.


誠然,聽雨的感受因人而異。雨聲並非總是充滿浪漫的詩情畫意,更非總能令人歡欣愉悅。就我而言,即使在孩提時代,聽雨的心緒也不象蔣捷那樣總是陽光燦爛,喜不自勝,而是陰晴交錯,憂喜參半。

憂者,源於父親陰鬱的臉色。在我家,聽雨者首先是一家之主的父親。原因是家境貧寒,全家老少蝸居泥屋,年久失修,逢雨必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天不漏,屋漏。父親聽雨時臉色如陰雲籠罩。從春陰到夏,從夏陰到秋,即使在冬季,也是憂心忡忡,怕的是大雪壓屋頂,冰銷雪化,泥水滲漏。

父親滿臉彤雲密布,怕聽雨聲的另一個原因是秋澇。家種幾畝薄田,地勢低窪,十年九澇。當年淌著齊腰深大水搶收的情景,至今依然記憶猶新。受父親感染,我自然也是泥屋聽雨,聞之色變。

喜者,源於童年不知愁滋味的本色。秋澇雖能導致糧食減產,但卻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何以如此?隻緣雨大水深,門前形成水塘一方,那便是孩童絕好的天然泳池。再者,大水退卻,村前還會出現小溪一條。溪水淙淙,魚蝦嘻戲。我便大有薑太公直鉤垂釣的架勢,繩端係一小蛙,坐待漁翁之利。片刻之後,體態豐腴,性情忠厚的大黏魚就會心花怒放,生吞釣餌。真可謂唾手可得,得來全不費工夫。

此外,一輪明月當空,萬籟俱寂之時,還可攔溪築埂,開一小口,架一竹篩。魚蝦則得意忘形,衝昏頭腦,悠哉遊哉,順流而下,繼而傻傻地、乖乖地成為我的篩中之物,盤中美饌。若想起死回生,除非有鯉魚跳龍門之絕技,否則難以跳出竹篩,逃之夭夭。如此兩樁坐收漁利之事,皆源於雨,不僅使我憑添無限樂趣,也能使我大飽口福。

此時此刻,雨所給我帶來的精神快樂與口頭實惠,自然就會使泥屋聽雨,甚而至於是泥屋盼雨,變成美事一樁,而我的那張臉自然也會喜形於色,哪裏還顧得上父親的滿臉陰霾。


3.



結束天真浪漫的孩提時代,步入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而其中的黃金時段當屬大學讀書期間。然而不幸的是,我這個年齡段的人,當時決然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隻讀聖賢書。因為我正趕上“文革”那個暴風驟雨的年代,廣袤的中國大地,沒有任何地方允許安放一張平靜的課桌。大好青春幾乎被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消耗殆盡。

在那個年代,毫無政治色彩的潛心聽雨,顯得是那樣蒼白,那樣黯淡。當然,即便你想蒼白,想黯淡,也是枉費心機,因為當年的中國大地,政治之光猶如佛光普照,一切的一切都被帶上政治的光環,從而變得紅彤彤,金燦燦。

彼年彼代,為政治的驚濤駭浪所挾裹,身為紅衛兵的我,曾被卷到大江南北不少地方,因此也才有機會到各處聽雨。時過境遷到如今,四十年的光陰,猶如白駒過隙,倏忽已逝。然而身處異國他鄉,擇其要者以記之,不可謂不是一種雅興。

鍾山聽雨,此其一。長江聽雨,此其二。湘江聽雨,此其三。

1967年夏,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跨黃河,越長江,踏足心儀已久的六朝古都南京。梧桐搖曳,細雨霏霏;隔窗聽雨,涔涔濺濺;極目眺望,遠山朦朦。驀然間我發現那時隱時現的山頂,煙霧繚繞,飄忽不定,旋即想起毛澤東“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詩句。那繚繞的煙雲莫非就是鍾山所起的蒼黃?

那年月,毛澤東思想已經溶化到血液中,因此觸景未生情,先想毛澤東。於是乎頓覺豪情滿懷,兩腳生風,好一似鯤鵬展翅,信心倍增,暗自發誓一定要聽毛主席的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詩句),把階級鬥爭進行到底。彼時彼刻,那聽雨之情,看霧之語,看上去是絕頂的紅色言語,純粹的革命行動,然而此時此刻,我早已感覺到那洵屬癡人囈語,傻冒一個。

離開南京後的旅程是乘坐火車途經南昌,轉程九江,再搭船沿長江逆流而上,前往武漢,再前往最終目的地湖南長沙。

九江,那正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傳世傑作<<琵琶行>>提到的潯陽!到與詩人沾邊的地方去,自然憑添詩意。可倒好,你不是愛聽雨嗎?老天爺這回讓你聽個夠。在九江一周時間,幾乎日日觀雲,天天聽雨。一直到離開九江,登上客輪之際,依然是陰霾滿天,雨傾如注。

首次乘坐客輪暢遊長江,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乃至手而舞之,足而蹈之,與頑童一般無二。但由於天氣惡劣,我卻隻能囿於舷艙之內。百無聊賴之際,也隻是臨窗聽雨雨無聲,隔窗觀景景不定,然而如此聽雨,這般觀景,則如觀賞默片電影,另是一番情趣。客輪在雨中乘風破浪,迤邐前行。

兩岸潤澤的景致在舷窗的框架內,宛若無數幅變幻無窮的山水畫。綠樹臨江,枝交葉蓋,茅舍瓦屋,鱗次櫛比。偶見幾頭水牛江邊戲水,不知牧童仙蹤何處。一幅幅霧藹氤氳,美如仙境的天然圖畫,仿佛被一隻無形的巨手緩緩地向後扯去,以至舊圖嬗變,新畫產生。真可謂山陰道上,接應不暇。

夏季天氣娃娃的臉,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及至夜幕低垂,已是晴空萬裏,玉兔東升。我喜不自禁,連忙跑到艙外,憑欄遠眺。雨後的長江別是一番風韻。隻見月朗星稀,平疇闊野,月隨波湧,大江東去。此情此景,使我不禁想起杜甫那氣勢雄渾的詩句:“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及至長沙已是溽暑難挨。最後一項任務,是代表我們的紅衛兵組織到湘江對岸的湖南大學,參加“高司”(湖南高校紅衛兵總司令部)成立周年慶典。上午的大會已經結束,下午的活動尚未開始,突然有消息說,當時的中央文革小組成員周恩來支持另一派。隻消一句謠傳,竟讓人氣正旺的“高司”一下跌入穀底。

這句謠傳,簡直是晴天霹靂,更與原子彈爆炸毫無二致。整個校園立即變成一個碩大無朋的馬蜂窩,被捅得鬧鬧嚷嚷,亂亂哄哄,好一派兵敗如山倒,樹倒猢猻散的場景。至於我們這些嘉賓,嘉則嘉矣,隻是主人已經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再嘉的賓客,也隻是口惠而實不至,哪裏還顧得上關照。說實在話,在那種情況之下,要求他們顧及外地賓客,也未免強人所難。眼見得主家大勢已去,外來客也隻能立即打道回府,各奔前程。

湖南大學與長沙市區是隔湘江而望,要回那裏必須乘船過江。然而迫於形勢危急,我和同伴已不敢就近過江重返在長沙市的辦事處。我倆隻能象逃避戰亂的難民,加入其中一股南下的人流,計劃先沿江走到一個不顯山露水的小渡口,乘坐帆船過江,然後就近乘火車,徑直返校。不過當時天上已然是彤雲密布,風雷滾滾,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再加上天色已晚,“難民們”隻得在沿江一所學校內暫且棲身,但等轉天風停雨住再繼續趕路。

夜半聽驚雷暴雨,心潮翻湧。輾轉反側,難以成眠。一閉上眼睛,湖南大學的一幕幕場景就會夢魘一般在腦海中顯現,令人驚悚不安。記得剛一踏入湖南大學的校門,我們就跟著負責接待的紅衛兵先去拜謁烈士靈堂,再去瞻仰烈士遺容。所謂烈士就是指那些在武鬥中喪生的學生,而靈堂也就是擺滿花圈的學生飯廳。至於烈士遺容也隻能到一間冷藏室內去瞻仰。

推開冷藏室,兩具仰臥在地的腐屍赫然闖入眼簾。定睛一看,原來是兩名男學生。每具屍體都赤裸著上身,雙手反捆在背後。據介紹,他們都是剛從湘江裏被撈上來的。不知在水裏泡了多少天,兩顆頭腫脹得滾圓滾圓,腰帶處的皮膚已經爆裂,猶如西紅柿被開水燙破了皮。更令人扼腕動容的是他們的肚子上都有多個血洞。介紹者說那是被人用梭標,也就是俗稱的紅纓槍捅的。

南京所見,處處皆新,聽雨聽得驚奇。長江所見,氣象萬千,聽雨聽得驚喜。長沙所見,傷心慘目,聽雨聽得驚悚。這三聽三驚,雖然早已過去四十年,但至今依然曆曆在目。


4.


告別腥風血雨的青春歲月,步入風和日麗的中年時期,聽雨的心境也從洶湧澎湃,趨於深沉持重。身處異域,鄉愁獨具。而這種深沉持重,一旦有鄉愁融入,便會令人不堪重負,而且還會象千年陳釀,香醇得令人醉,稠綿得化不開。鄉愁之所愁,因人而異,然而對父母的思念乃人之所共。鄉愁既能因聽雨而催生,又能因聽雨而加重。每逢聽雨我都難免鄉愁頓生,前兩年高堂二老在世時,尤其如此。這已成為我在異域他鄉聽雨的特點。

有<<思>>詩為證:

(上)

老來木訥口舌笨,講不出思兒,才更思兒。隻思得,身如秋葉搖,心如餓鼠咬,氣如殘霧飄。千金不換思兒夢,夢天涯遊子常把好運交。思兒幾時最?病痛時,臥床時,月滿時,逢節時,風時雨時,忙時閑時,誰說得清是幾時?

(下)

一片梧葉一片秋,一滴涼雨一滴愁。萬千思緒何由來?香茶無心品,佳肴不想沾。吃糖也苦,吃鹽也淡。閉目養神和衣臥,看你還煩不煩?一更二更三更盡,輾轉反側難入夢。入夢也辛苦,唏噓添淒楚。別來諸多事,隱隱如潮湧。牽腸觸緒,都隻為,高堂二老,總在心頭。

雨本無情之物,然而聽雨者乃有情之人。雨與情相融,便會產生動人心弦的靈性。人在聽雨,雨也在聽人。人在追雨,雨也在追人。我聽雨,從青春年少聽到兩鬢斑白;雨追我,從故鄉母土追到天涯海角。我和雨,相互追逐,相互聆聽,物我兩忘,一往情深。

2006年 春 新澤西


後記:
月亮《下雨了》講的環保大事。我的《聽雨》講的是閑情逸致。二者不可同日而語。但讀了月亮的《下雨了》立即想到自己於5年前所寫、本以為早已丟失的這篇散文,贈給月亮湊個趣吧。

(2010年1月14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