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書齋

成功之門原來虛掩著
個人資料
正文

(2008-10-17 19:20:13) 下一個


說明:

近來,一進文學城,剛要搜視目錄,大煞風景的事旋即發生。說時遲,那時快,一幅醒目的廣告,宛如洲際導彈迎麵襲來,令人窒息。廣告詞曰:優雅、堅實、長久。不過,等你定下神來,卻又另是一番情趣。與己無關的廣告雖然令人煩惱,但畫麵上的數竿翠竹,令人心曠神怡。心情好轉則多思,多思則多憶,憶起《酒》的姊妹篇《竹》。周末又到了,發出來與大家分享,興許能為喜歡竹的朋友帶來一絲溫馨。





我是北方人,卻很愛竹。然而,竹隻喜歡南方,不願生長在北方。即使因禦令難違而不得不離開南方,千裏迢迢地進了北京故宮的禦花園,也隻是象受氣包那樣,終年委委縮縮地躲在假山後麵。由於不開心,長得麵容憔悴,弱不禁風。生在南方時的那種瀟灑的風采似乎永生不再。

說來奇怪,孩提時代的我本是一介村娃,哪裏來的這份愛竹的閑情逸致呢?細想起來,啟蒙者隻是一幅對聯。記不得是哪一年了,肯定是小學六年級以前。有一天早飯後,我到一名同學家等他一同上學。我一眼就看到他家鏡框裏的對聯寫道;“竹疏煙補密,梅瘦雪添肥。”真是神奇的靈感天上來,我竟然一下子就背了下來,而且一直銘記至今。這使我對竹有了初步的,然而卻相當深刻的印象。後來我又參照《芥子園畫譜》自學過一陣國畫,而且對竹情有獨鍾。至今我還記得畫竹的口訣:個字起,介字破。就是畫竹先從“個”字形的三片竹葉開始。第二個“個”形竹葉的第一筆要畫在前一個“個”字裏麵,破了原來的“個”字形,呈現“介”字形。

這樣以此類推,依次畫下去,畫出的竹便生動活潑,而且有章有法,不致亂如雜草。哪一位不信,不妨一試。通過對畫譜裏竹的欣賞,和自己畫竹的切身體驗,使我初識了竹的風采,領略了竹的神韻。不過僅此而已,因為我一直遲遲沒有看到實實在在的竹,最多隻能從滿塘蘆葦那種隨風搖曳的風姿中獲得對竹的幻覺,加深對竹的情愫。直到1962年高中時期的一次暑假,我才喜獲良機,進了北京故宮禦花園。也隻是在那時,我才終償夙願,第一次見到日思夜念的竹。雖然見到的不是生長在南方山林裏那種自然飄逸的竹,畢竟聊勝於無。後來,隨著時空的變遷,我不斷有機會到南方,看到地地道道的南方竹,而且不斷地從書中看到有關竹的知識,這才對竹有了更多的了解。

“竹”是一個象形字。金文和簡帛文字裏的“竹”字,象兩對竹葉下垂的樣子。篆文中的“竹”字也象竹竿上兩片對生的竹葉。“竹”是直接從篆書中演變而來的。漢字裏有許多竹部首的字,他們多與竹子和竹製品有關。筍,是竹的嫩芽。筠,是竹的青皮。筱,是小竹和細竹。籜,是竹皮和筍殼。篁,指竹林和竹叢。蔑,指編製席子的薄竹片。竽和笛,是竹製的管樂器。筆的杆是竹製的。笏,是古代朝見時大臣手持的竹板。策,是竹製的馬鞭。筐、籮、籃,是盛放東西的器物。竹的用處很廣。在紙發明之前,人們除在龜甲獸骨上刻字,在青銅器上鑄字之外,也在竹片、木片上寫字。

用來寫字的竹片叫簡,木片叫牘。將木片、竹簡穿連起來就稱其為策。因此有秦簡(秦代竹簡)、漢簡(漢代竹簡)、簡牘、簡策之稱。當然,除了竹片木片之外,古人也用白絹來寫字,所以古文裏又有“竹帛”、“竹素”等名稱,來指代書史典籍。《漢書.蘇武傳》中有:“今足下還歸,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這是誇獎蘇武的功名超過史冊上記載的所有名人。“竹帛”即指代史書。又如《三國誌.吳.陸凱傳》也說:“明王聖主取士以賢,不拘卑賤,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意思是說聖明的君主任用那些有品德的賢士,不管他的地位和出身如何卑賤,所以聖明君主的功德被史書記錄下來,流傳千古。“竹素”也是史冊的美稱。

竹子也可用來製作管樂器,如竽、笙、笛、簫、管等等。可以通稱為竹。竹常與指琴、瑟、琵琶等弦樂器的“絲”連用,叫絲竹,可用來泛指音樂。

民間有一種消暑的用具,叫竹夫人。也叫竹幾、竹奴、青奴。用竹編成長龍,或取整段的毛竹,中間通空,周圍有孔,可以通風,放置床席之間,用來取涼。唐代稱之為竹夾膝。宋代開始稱之為竹夫人,又稱竹姬。蘇東坡《宋竹幾與謝秀才》有句雲:“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有一種遊戲叫騎竹馬。就是用竹竿放在胯下當馬,來回奔跑。而這種遊戲的來源卻是李白的長詩《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後來人們就用“青梅竹馬”來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在一起嬉戲相悅。

用粗竹竿編排而為竹排,也叫竹筏,是一種水上交通工具。既可用來運載貨物,也可用來載人。即使是短竹頭,也能派上用場。晉朝時有個叫陶侃的人,非常勤儉節約。他擔任金州刺史期間,一次公家造船,剩下許多木屑和短竹頭。他叫辦事人員將這些東西全部登記收藏起來。人們見他收藏這些廢物,都覺得不可理解。第二年春天大集會,由於雪後初晴,大廳前泥濘不堪,非常難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取來,鋪在地上,解決了行走不便的問題。後來由於軍事需要,要造一批船,急需釘子,陶侃便拿出短竹頭,做了造船用的竹釘,派上了大用場。後來就用“竹頭木屑”來形容可利用的廢物。也含有精打細算,珍惜物力的意思。

有關竹的故事還有不少。竹林七賢的故事很瀟灑。斑竹的傳說很淒美。竹林七賢指魏晉期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七位文學家。《三國誌.魏誌.嵇康傳》稱七人“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七人均尚老莊,縱酒放浪,以清高自許。其中尤以嵇康和阮籍的文學成就最高。

而斑竹的傳說講的是,古代堯帝有兩名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舜為了除掉九嶷山的惡龍,累倒在那裏。百姓們感激舜的恩情,為他造墓。墓的周圍翠竹環繞。在家的娥皇和女英二妃一直等待舜的歸來。久盼不歸,她們就外出尋找。餐風宿露,跋山涉水,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九嶷山,可是見到隻是舜的墳墓。姊妹二人於是抱頭痛哭,竟然哭死在那裏。她們的眼淚灑在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便呈現點點斑痕。人們就把這種竹叫“斑竹”。又因傳說娥皇和女英二妃死後變成了湘江裏的水神,所以又把這種竹叫“湘妃竹”。

由竹構成的成語有不少。如,“勢如破竹”,是指形勢如刀劈竹子一樣,節節順利。竹籃盛不住水,因此就用“竹籃打水”來比喻隻費了力而沒有效果。在諸多與竹有關的成語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胸有成竹”。大文豪蘇東坡不但詩文寫得好,書畫也很出色。他在介紹畫竹的經驗時說,要畫好竹子,在動筆之前先要有一幅生動具體的竹子形象在心裏。這樣畫出的竹子才能生動。成語“胸有成竹”和“成竹在胸”就是由這個故事引申出來的。

蘇東坡之所以對畫竹有如此深刻的體會,是因為他對竹有特殊的情感。他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蘇東坡是幸運的,因為他生活在無處不生竹的南方。而我雖然愛竹,卻根本不能與他相比,因為在中國的北方偶爾看到竹都屬奢望,更遑論與竹並居了。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有時卻莫名其妙。也算是有情千裏來相會吧。出人意料的是,在國內我的居處與竹無緣,沒想到來美國第二次搬家時,竟然無意中發現,對麵的樓旁就有一叢翠竹臨風搖曳。似乎是在歡迎我的到來。真是難得呀!按說在四季分明的新澤西要想看到竹,那簡直是天方夜談。也真是難為它們,一年到頭送我早出,迎我晚歸。尤其是大雪紛飛的冬季,也絲毫不怠慢於我。當我看到沉甸甸的大雪壓得它們彎下腰時,心中不禁淒然。而它們卻似乎滿不在乎,向我吟詠一首詩:

雪壓竹頭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紅日起,依舊與天齊。

注:此詩引自陶承《我的一家》,學生時代讀後所記,但詩作者忘記了。

2001年5月26日 紐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精彩好文。和你分享首和竹子有關的葫蘆絲曲,這是下載連接。

葫蘆絲曲:竹林深處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25223074.mp3

葫蘆絲曲:月光下的鳳尾竹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06349711.mp3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