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書齋

成功之門原來虛掩著
個人資料
正文

宋氏譯語(6):模糊哲學,譯者殺手鐧

(2007-11-06 18:53:42) 下一個
宋氏譯語(6):模糊哲學,譯者殺手鐧

英文中的一些句子成份比較,甚至非常,乃至極其複雜。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修飾語多。而相比之下,中文句式結構要相對簡單些。既然是把英文翻譯成中文,那當然就應該符合中文的行文習慣。我的處理辦法如下:

修飾詞句:
處置原則:一個不少,勿缺勿濫。
具體做法:
1.形容詞成串:模糊哲學,水乳交融。
2.定語從句成串:短者順其自然;長者摘除後置。

句子結構:
處置原則:反其道而行之。
具體做法:細碎龐雜者,化零為整;完整冗長者,化整為零。

英文中的修飾語可分為單詞、短語和句子。與中文不同的是,英文中對一個詞加以修飾的詞句有時很多。雖然照葫蘆畫瓢的翻譯不可取,但我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原文中的修飾詞語“一個不少,勿缺勿濫”。意思是無論多麽難處理,也要悉數保留,一個不缺,還要堅持不能胡翻濫譯,要數量和質量二者兼顧。這樣就會出現一點麻煩,因為按照中文的習慣,對一個名詞加以說明,使用的形容詞不能太多,如果一個名詞前連續出現兩個帶“的”的形容詞,就覺得別扭,如果連續三個,甚至更多,那簡直無法忍受。遇到這種情況,我的方法就是借鑒“模糊哲學”,把所有這些修飾詞混到一起,類似的可以“合並同類項”,再不然就混在在一起,像攪動咖啡和糖一樣,使之水乳交融,難辨彼此。這樣做雖然不能明顯地分出哪是咖啡,哪是糖,但喝起來甜甜的,那就是糖,香香的那就是咖啡。說回到譯文上來,那就是所有那些修飾詞句都隱隱約約能看到點影子,雖然並不真切,但都已蘊含其中。對這種譯法,切莫小覷,不為者不知其難,真正做到也絕非易事。模糊哲學在翻譯中至關重要,在處理形容詞過多這個極其普遍的問題時,可以說是譯者的殺手鐧,也正因為如此,我才將其作為本文的標題。

美國讀者文摘出版社出版的《我們的國家公園 。大煙山》(《Our National Parks 。Great Smoky Mountains》)一文的第一自然段。

Few mountains anywhere in the world are more aptly named than the Great Smokies. Rank upon rank of smoothly rounded ridges recede toward the horizon like shadowy silhouettes, their contours blurred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by an ever-present haze – the product of incalculable quantities of vapor exhaled into the air by the luxuriant mantle of forest that covers these well-watered slopes.

字對字的硬譯是這樣: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什麽山的命名比大煙山更貼切了。光溜溜,圓乎乎的山嶺,就像隱隱約約的剪影,一道一道地朝著地平線的方向下降,它們的輪廓在夏季裏,被必不可少的煙霧弄得模糊不清- 而這些煙霧就是被覆蓋這些潮濕山坡的森林所形成的豐富的覆蓋物所發散到空中的大量的水蒸氣的產物。

破折號後麵的一段話多麽複雜,而這麽複雜的一段文字又僅僅是破折號前麵的“煙霧”(haze)的說明。分解開說就會是:這些煙霧是大量水蒸氣的產物,而這些水蒸氣又是被豐富的覆蓋物發散到空中的,而這些覆蓋物又是由覆蓋潮濕山坡的森林所形成。連續不斷的層層解釋,反複說明,總共三次之多,真可謂一步三回頭。這在中文裏是難以容忍的,而在英語裏則是家常便飯。第一個自然段可以凝練成這樣:

堪稱名實相符之山者,大煙山為世間絕無僅有。線條圓柔的道道山嶺逶迤不絕,酷似朦朦朧朧的剪影被賦予了生命,朝地平線緩緩蠕動。夏季,潮濕的山坡透過茂密的森林,把夏季必有的大量水蒸氣源源不斷地發散到空中,致使此地終日煙霧繚繞,山影憧憧。此時的大煙山,迷迷蒙蒙,虛無縹緲,宛若仙境

這一段譯文與原文相比就有點模糊哲學,因為譯文雖然不是原來的語序,但原文包含的意思,一個也不少,在這裏都朦朦朧朧地依稀可見。


至於那些成串的定語從句,如果為數不多,而且也比較簡單,不妨按照原文語序翻譯,也無不可。太多太長,則隻好摘掉,放到被修飾的核心詞之後,加以補充說明。

關於句子結構的處理,所謂“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說,成份太多,太雜,而且零零碎碎,比如任意添加的插入語之類,要根據情況,盡量造成完整的句子,因為畢竟是在寫文章,不是談話,按照中文行文習慣,似乎不習慣插入語太多,不然會令人產生支離破碎的感覺,有損於文章的美感。這就是“化零為整”。不過,什麽事都不能絕對,如果有特殊需要,則當別論,那時恐怕要保留原著風格。

至於“化整為零”,顧名思義,把成份過於複雜的長句拆開來翻譯。因為有時候英文中的一個句子長達數行,甚至一個長長的自然段隻是一個句子。對於這種長句,當然要按照中文的行文習慣,翻譯成幾個簡短的句子。下麵幾段譯例僅供參考。

譯例一:

With the sea blowing its salt into our nostrils, nothing can be more stimulating than to watch the ships coming the Thames – the big ships and the little ships, the battered and the splendid, ships from India, from Russia, from America, ships from Australia coming from silence and danger and loneliness past us, home to harbor.
-------《The London Scene》( The Docks of London by Virginia Woolf )

鹽味十足的海風撲鼻而來,最刺激的事情莫過於觀看船隻沿著泰晤士河溯流而上----大船小舟,黯然失色的,光彩照人的,來自印度的,來自俄國的,來自南美的,來自澳洲的,在經曆過寂寞、危險、孤獨的煎熬之後,競相從我們眼前魚貫而行,前往港灣安家落戶。

此句雖然很長,尤其是那一連串的修飾短語,令人接應不暇,但卻能按照原來語序翻譯,而且令人感到自然熨貼,絲毫沒有生硬造作之感。這樣的長句實屬鳳毛麟角。而大量的長句翻譯時就沒有這麽幸運了,因為它們需要大幅度地變動語序,有的甚至要天翻地覆地變。


譯例二:

One leaves the church marveling at the spacious days when unknown citizens could occupy so much room with their bones and confidently request so much attention for their virtues when we – behold how we jostle and skip and circumvent each other in the street, how sharply we cut corners, how nimbly we skip beneath motor cars.
-------《The London Scene》( Abbeys and Cathedrals by Virginia Woolf )

字對字的硬譯:
在那些空間很廣闊的日子,一個人離開這座教堂,當時即便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公民都能以他們自己的骨骸占據如此之多的空間,而且還十分自信地要求他人注意他們的功德,而這個時候我們再一看 – 我們是如何在大街上互相推擠,互相超越,互相兜圈子,以及如何機警地抄近路,如何靈巧地避開汽車。

變換語序的翻譯:
想當年,即便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公民都能以他們自己的骨骸占據如此之多的空間,而且還十分自信地要求他人注意他們的功德,一個人離開這座教堂時,一想到那個生活空間如此廣闊的年代,再一看到我們眼下是如何在大街上互相推擠,互相超越,互相兜圈子,以及如何機警地抄近路,如何靈巧地避開汽車,(就情不自禁地為兩者的天壤之別感到驚詫。)

譯例三:

The places of Oxford Street ignore what seemed good to the Greeks, to the Elizabethan, to the eighteenth-century nobleman; they are overwhelmingly conscious that unless they can devise an architecture that shows off the dressing case, the Paris frock, the cheap stockings, and the jar of bath salts to perfection, their palaces, their mansions and motor-cars and the little villas out at Croydon and Surbiton where their shop assistants live, not so badly after all, with a gramophone and wireless, and money to spend at the movies – all this will be swept to ruin.
-------《The London Scene》( Abbeys and Cathedrals by Virginia Woolf )

其中最複雜的一段就是:

unless they can devise an architecture that shows off the dressing case, the Paris frock, the cheap stockings, and the jar of bath salts to perfection, their palaces, their mansions and motor-cars and the little villas out at Croydon and Surbiton where their shop assistants live, not so badly after all, with a gramophone and wireless, and money to spend at the movies – all this will be swept to ruin.

字對字硬譯:
除非設計一座能展示梳妝盒、法國禮服、廉價高筒襪、成缸的高質沐浴鹽、他們的宮殿式建築物、他們的豪宅及摩托車、還有在克羅伊登和薩比頓郊外修建的小別墅,畢竟很不錯的是,他們的店員依然健在,此外,那裏還有一部唱機、無線電以及看電影的專款的建築物- 所有這些都將被掃進垃圾堆。

這段文字裏麵裝了這麽多東西,多虧這個大肚子能夠承受得了,消化得了。如果照譯,那中文讀者是難以忍受的。對於帶有這麽一大串修飾語的句子,隻能采取化整為零,修飾語摘除後置方法,把核心詞語靠近。仔細讀來,無非就是說,“除非設計這樣一座(能展示那麽多東西的)建築物,不然這些東西就將被掃進垃圾堆。”於是我就把那些東西摘除置後,把“不然這些東西就將被掃進垃圾堆”提前,翻譯成這樣:

如果他們不能設計一座能夠炫耀自己奢華物品的建築物,他們的一切就將被掃除幹淨,歸於毀滅,其中包括梳妝盒、法國禮服、廉價高筒襪、成缸的高質沐浴鹽、他們的宮殿式建築物、他們的豪宅及摩托車、還有在克羅伊登和薩比頓郊外修建的小別墅,畢竟很不錯的是,他們的店員依然健在,此外,那裏還有一部唱機、無線電以及看電影的專款。


全段文字的譯文如下:
牛津街上豪華宅第(的主人)根本看不上那些在希臘人、伊麗莎白以及十八世紀貴族眼裏看來是好的東西;他們非常清醒,如果他們不能設計一座能夠炫耀自己奢華物品的建築物,他們的一切就將被掃除幹淨,歸於毀滅,其中包括梳妝盒、法國禮服、廉價高筒襪、成缸的高質沐浴鹽、他們的宮殿式建築物、他們的豪宅及摩托車、還有在克羅伊登和薩比頓郊外修建的小別墅,畢竟很不錯的是,他們的店員依然健在,此外,那裏還有一部唱機、無線電以及看電影的專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