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鳳儀言行錄(1)

(2007-08-21 13:44:11) 下一個
王鳳儀言行錄
  

   王鳳儀言行錄10
  卷一 王鳳儀善人行道實錄10
  第一章 童年(1864~1876)10
  第二章 傭 工(1877-1892)11
  第三章 實行(一八九一-八九七)52
  第四章 明道(一八九八~一八九九)60
  第五章 講病齊家(一九零零年)74
  第六章 守墓(1901~1904年)82
  第七章 度世化人(1904~1905年)112
  第八章 倡辦女學(1906~1909年)120
  第九章 興學受挫(1909年)149
  卷二 王鳳儀善人講道(教人)興學錄157
  第十章 講病興學(1911~1917)157
  第十一章 吉林省興學(1918~1922)193
  第十二章 黑龍江省興學(1922~1923)219
  第十三章 興學大會(1924年)227
  第十四章 遊行講演團(1924~1925年)242
  第十五章 貯金立業(1925年)253
  第十六章 家庭教育研究大會(1925~1927年)258
  第十七章 崇儉結婚(1927~1928年)289
  卷三 王鳳儀善人講道(教人)創會錄303
  第十八章 北平萬國道德總會(1929-1930年)303
  第十九章 教人行道(1930-1932年)319
  第二十章 東北立會(1933~1934年)345
  第二十一章 遊行講道(1935~1936年)379
  第二十二章 高級班404
  第二十三章 聖者儀範(1936~1937年)435
  王鳳儀嘉言錄463

  王風儀十二字薪傳560

學習王善人(代序)

王明皓  

  疾病隻是某種器官的病變嗎?醫學包治百病嗎?
  為醫者如何看待醫術的盲點,是否該做點什麽?
  儒家的“忠孝”到底指什麽?如何解讀《論語》?
  何為“善”,如何做個善人?
  世上竟能有這樣一本書麽——它對我上麵的“毫不相幹”的問題都能予以啟迪,它還必須沒有板著麵孔的說教,能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並足以影響我的生命軌跡,讀著又親切……《王善人行誼選輯》就是這樣一本書!
  王善人名樹桐,字鳳儀,生於一八六四年,遼寧省朝陽縣人,幼時家貧失學,以牧牛做工為生,天性淳厚,頗知孝悌。三十五歲,聞大善士楊柏宣講善書,(當時一些有德行的知識分子用“說書”的形式給老百姓講解做善事的道理,使未進過學堂的人也能了解善法,以淳民風。)因悟“賢人爭罪,愚人爭理”(後文詳解),遂痛悔己過,身患十二年的瘡癆,一夜之間,霍然痊愈。同年五月,感世人,男不忠孝,女不賢淑,世風難挽,乃萌厭世之念,絕食五日,突生靈感,認為徒死無益,應先盡孝,然後立誌勸世化人。(此事怕是孔子也行過,否則怎麽會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同年十月楊善士,誤陷朝陽府獄,善人效法“羊角哀舍命全交”故事,誓死前往營救。途中夜間忽現光明,宛如白晝,豁然徹悟,明心見性。三十八歲十月,父死守墓三年,洞悉性理療病法,講病化人,頗著成效,創造了古今罕有之奇跡。之後,全力倡辦男女義學,終其一生共創辦六百多所男女義學,遍及三分之一個中國。當時均以“王善人”稱之。
  正象《論語》等許多聖賢書一樣,聖賢的言行是由其弟子而非本人記載的。此書非善人親筆.每一小題目下的第一句都是“我聽王善人這樣說過”,以示其傳自善人本人,源流純正。
  王善人是如何以自己的行為解釋“仁義”的呢?書中寫道:
  善人做工從不爭工價,給多少算多少,幹活還特別賣力。這樣一來,開始時工價似乎少些,到第二年就高許多。善人常想,我這樣瘦,東家給這許多,還真不少!
  善人說:我說我行過君臣道,你們以為奇怪吧?人都把書上的字看死了,其實道是活的,凡倆個人在一處,就生出一條道來.就拿我來說吧,我給人家扛活,我就是臣,東家就是君。世上的事,無論大小,都是一個理。我病倒時請雇了一個人.講好工價一百吊,我又另外多給三十吊說:“這三十是心力錢.我的牲口、農具盡管用,我為的是不管你。”我這樣做,正是行的“體群臣”的道。這也是“君為臣綱”的作法。
  細讀全書,發現此處的“凡是兩個人在一處,就生出一條道來。”是說:兩人相遇,必然產生出一種關係來,同時這關係的本質中也蘊涵著處理好此關係的最好的辦法。這關係、這辦法就是善人所說的“道”。這是儒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很好的解釋。儒家的本質就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長工和雇人做工在那個時代是很平常的事,可當好東家和夥計同樣需要智慧。善人說得好:“世上的事,無論大小,都是一個理。”仿佛可於孔子所說“仁遠乎哉?子欲仁,斯仁至矣”互參。善人曾說:“道是行的,不行總不知‘道’啊!”“人隻知道讀書要多,要熟,不知照書上說的去實行。這象熟記地圖,知道各地方位,沒有親臨其境,又怎能看見廬山真麵目呢?又象看熟了菜譜,沒有實際吃過,又怎能嚐得真滋味呢?”“我雖是個極蠢笨的人,沒念過書,可是聽人講一個字,我就行一個字,在加上格物的工夫才貫通了的。”善人是以所行而非所言教化世人。正應了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顏氏家訓》釋曰:“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善人自稱沒念過書尚且學得真、行得切,識文斷字、讀著大學的我又做得如何?反思後才驚異地發現:關於仁,關於善,我並未學以致用,也就是還未學得一個字!今後應如何?不能再學葉公好龍,要做善人那樣“極蠢笨的人”,謹行其道。
  善人又是如何行孝道呢?
  善人說:“(小時候)我媽給我做肚兜,弟弟非要不可。媽不肯給,惹得吵吵鬧鬧。我對我媽說:‘我不愛肚兜,給弟弟好了。’心裏暗自立誌——我一輩子不帶肚兜,因為它使我媽為過難,流過眼淚。”
  想起自己從小到大無數次令父母“為過難,流過眼淚”,無數次傷害最親近的人,卻從未“暗自立誌”,這全書的第一頁便讓我流淚,也讓我確認這是本真正的善書。因為父母恩重難報!
  善人十八歲當小工時受一個夥計的欺負,善人不理。另一個夥計抱不平,當眾說:“王老二(善人行二),你太老實了!你不用怕,和他鬥一鬥,我幫著你。”善人說:“我哪是怕他呢?我離開家好幾十裏,在這扛活(做工),我好好地做活,我媽媽還掛念我呢!若再和人打架,萬一傳到我媽耳朵裏,不就更不放心了麽?我是怕我媽惦念我,著急上火,才學老實,我哪是怕他呢?”欺負善人的人聽了,當時就麵紅耳赤的,以後再不欺負善人了。
  這就是“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吧。善人是孝子,願做母親所喜歡的事,而母親最喜歡的當然是兒女做個好人,過得幸福,所以善人能行忍讓,謙恭待人,日後行善濟世。善人的母親臨終時,對善人講了家族的善惡之行,勸其多做好事。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講得明白。最後,善人的母親說:“我有你這樣的兒子,我很放心。”說罷,含笑去世。善人能讓母親安心,此為至孝。後來,善人與四弟一起過,幫弟攢錢、娶親,而四弟一直不務正業,別人勸善人分家算了。善人說:“我隻知他是我媽最疼的老兒子,別的事都沒放在心裏。”這就是由孝生悌。善人還贍養爺爺。他說:“當初我媽不留我爺,我爹不講話,是丟了夫綱,我這樣辦,把爹媽的罪都贖回來了。現在的人,知道爹媽有過,就隱瞞起來,不知替老人贖罪,正是陷親於不義,才是不孝。”《論語》有雲:“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善人的行為是這句名言最好的注腳。
  善人倫理療病是怎樣一回事呢?
  善人對世間的事認識得很清楚,就比別人想得多。“因為憤世嫉俗,所以一麵做活一麵生氣。常生氣,二十四歲起,肚皮上長了瘡,二十九時病已很重,後經醫治,卻留下了病根。”善人三十五時,去聽講善書“雙受誥封”(三娘教子),知道了三娘與小東人不和而吵嘴,又各自認錯、言歸於好的善事。善人奇怪,“他們娘倆不是在吵嘴嗎?怎麽又都各認‘不是’呢?”想來想去,明白了:怪不得人家是賢人,賢人爭“不是”,愚人才爭“理”呢!(賢人爭罪,愚人爭理)怪不得自己是愚人。大聲斥責自己,又痛哭悔過。第二天,善人肚皮癢,發現十二年的瘡癆,一夜竟痊愈。於是善人悟出,人若把過悔真了,就會好病。以後,善人給人講病,講倫理,講孝悌,講做善事,活人無數。這倫理療病啟發我們中醫講七情致病是有道理的,甚至七情的力量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得多。還有些疾病,是要靠病人行為的改善,才可能好轉的。後善人創辦女義學。善人說:“現在最好是辦女義學。因為婦德女道,早已失傳。一般的風俗大都是重男輕女。周有三母才生出聖帝名王。女子不讀書,怎能明理?不明理,怎生孝子賢孫?將來,女子也能做官治國。”後來,男女義學大興,善人對女子的預言今已應驗。看來在近代,中國文化本身就有廣興教育的因素,中國自己就有善人這樣高瞻遠矚的偉人,從前我竟以為中國近代的文明全都是舶來的。辦義學,其實也是善人為百姓治病之一法,欲治其身,先治其心。道德淪喪的今天,舍弘道而利生,難。治療我們自己身心的疾患,舍孔子、善人諸聖賢所開良方不服,難。
  善人還有許多教導與行為,但不容詳述,讓我們體會善人下麵的話,有助於理解善人因何而能行人所未行,有助於我們去躬行善人的足跡。
  人人有個我,隻要把我的良心翻過來,拿愛我肉體的心,愛父母妻子兒女。以為己的心。為人能敦倫盡道篤信宗教的人,就能弘道利生。將來大道弘開,全球受福,大同世界,定能造成。

  編者後記:有一句話叫“好書如聖藥”,對於那些整日在名利場上拚爭得身心疲憊、精疲力盡的人,這樣一本好書不能不說是一味愈病的“靈丹妙藥”!
——摘自《中醫之魂》第2期第37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