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衛談MBA

(2007-07-09 22:23:34) 下一個

一. 選擇MBA之路
在當今的商界,最熱門的學位莫過於工商管理碩士了(MBA),它不但可以加速個人的事業發展,更能令個人薪金提升30%-50%。因此無論在任何國家,任何行業,擁有一個知名學府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頭銜都被眾多心懷壯誌的年輕人作為夢想和奮鬥目標。MBA的目標旨在鍛煉學生在策略思考、製訂計劃、關鍵決定、領導才能、溝通聯係以及明了組織力量方麵的技巧。它之所以備受重視,部分原因是由於其得之不易,攻讀過程既困難又具有很強的競爭性。選擇MBA之路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將意味著你將比別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代價。以澳洲的碩士生教育為例。普通的碩士專業隻有八到十二門課程,學費在一萬到一萬五左右。而同樣的MBA專業卻要完成二十到二十四門課程,學費在四萬以上。巨大的投入究竟有沒有回報呢?這幾乎是每一個MBA以及想讀MBA的人在思考著的問題。
讀MBA其實不是一個短期的投資行為,更是一個你將終身受益的長遠發展計劃。當然,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前,你必須問自己幾個問題。
1.為什麽要讀MBA
MBA有別於其他專業的地方之一就在於它的商業化。MBA是偏重實踐應用而非學術性的專業課程,從它誕生之時起就充滿了商業化的氣息。不象有些學術性的專業那樣“酒香不怕巷子深”,MBA非常注重宣傳和自我的炒作。這也是為什麽MBA會在世界各地都那麽熱門的原因了。很多人受這樣的影響覺得MBA是非讀不可的,是通向成功之必經之路。然而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讀MBA的。所以在選擇這條路之前你首先要問自己:
“為什麽要讀MBA?”
“我的職業目標到底是什麽?”
“MBA真的有助於我實現這個職業目標嗎?”
在這方麵有幾種錯誤的觀點值得警惕。第一種是覺得MBA是當今商業人士的必修課。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須經過MBA培訓才在商界獲得成功的。MBA的目標是培養職業經理人,但它不是成為職業經理人的必要條件。MBA的課程設計通常是廣泛而不深入。澳洲MBA的學製通常是一年半,不同於美國的兩年學製,這就更增加了專業方麵的局限性。所以比較理想的是已經在某一領域有了深入的發展或研究,希望通過MBA來擴大知識麵。比如財務分析的專員希望通過MBA的學習掌握基礎的市場理論從而能從更廣泛的角度去看公司報表。市場和銷售的專家希望通過MBA的學習從財務的角度去分析銷售計劃。也有技術專家希望通過MBA的學習成為技術經理的。在這裏我們看到MBA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工具,而不是雪中送炭的救命良藥。如果你的職業目標不是職業經理人而是某一方麵的專家,那就要仔細考慮你是否有必要去掌握很多事實上對你並沒有直接幫助的廣泛而基礎的商業理論了。
第二種是希望MBA成為職業生涯中的轉折點,實現跳龍門。很多MBA總夢想著畢業以後馬上能獲得經理或者更高級別的職位。這樣的夢想可能隻有在十年前才有可機會實現,在當今MBA泛濫成災的時代,這樣的希望是很渺茫的。MBA畢業後的確應該使你的職業生涯上一個台階,(否則這個MBA也就白讀了),但不能奢望MBA馬上就能給你帶來機會。比較客觀的說法是MBA的學習使你在商業知識方麵打下比較廣泛而紮實的基礎。在同樣的競爭條件下,MBA應該比非MBA看得更多更廣也能夠做得更好,從而更有機會獲得更高級別的職位。
第三種是希望通過MBA的學習轉行,從一個行業跳到另一個行業。事實上這樣的機會現在已經是非常少的了。在MBA的早期發展過程中,人們總對於MBA寄予厚望,認為MBA是萬能的。但逐漸地人們發現光有理論知識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實踐經驗。在當今時代,真正實現轉行的可能都發生在投資銀行以及谘詢公司。這些公司在招收MBA時是不問背景和出身的。而在於其他的傳統行業,更多地還是看你以前的工作背景。如果財務出身的人讀了MBA要去做市場經理,或者銷售出身的人讀了MBA要去做人事經理,那至少也要求你過去從事的行業背景與所申請的行業背景多少相關。完完全全地從一個行業跳到另一個行業的機會對於MBA畢業生來說現在已經不多了。
2.為什麽現在讀MBA
雖然古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但事實上讀MBA還是有最佳年齡的。一般好的學校都要求申請者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那是因為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才會對商業的運作,對社會和對人生有自己的認識。這樣可以帶著問題來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也可以不斷地把理論知識與自己的實踐相結合相映證,從而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如果大學畢業兩三年就出來讀MBA,那學的時候就是純學理論知識,很少有自己的切身體會了。那樣非常容易造成紙上談兵的結果。當然,在這裏所指的五年工作經驗是一個相對值。如果你在工作中非常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物,可能你的一年抵別人的兩年。相反如果你五年都一直是做的機械化的辦公室秘書工作,那你的實際工作經驗可能隻有一年半的。
另一方麵,年紀太老了讀MBA也不好。在社會上的經曆太多了早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很難再通過MBA的係統學習進行更改。同時身體以及家庭因素也不再適合高強度高密度的MBA集中訓練了。對於這些人來說,讀MBA要做好比別人付出更大代價的準備。
此外,讀MBA還要考慮一個機會成本問題。在足球術語中我們叫它“卡位”。如果由於早期參與公司的發展或其他的原因你現在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好的職位,那就要考慮是否值得放棄這樣的職位去讀MBA了。因為畢竟MBA畢業出來也不一定再能“卡住”這樣的職位了。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或許EMBA是更合適的選擇。
3.為什麽要選這個學校的MBA
每個國家的MBA都不同,每個學校的MBA側重點也不同。選擇哪裏讀MBA,選擇哪一個學校讀MBA也是應該慎重考慮的。
坐移民監以及PELS貸款對於移民的人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理由選擇澳洲讀MBA,但如果是留學生那就必須好好考慮什麽不選擇歐洲或美國的MBA了。澳洲MBA學生的文化多元性以及側重亞太區的特點對於那些準備在亞太區有所發展的人來說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對於準備回國創業的人來說或許中歐商學院的人際網絡更會有價值了。
同樣,在選擇MBS和AGSM的過程中,考慮得更多的可能不止是兩個學校間的比較,更是兩個城市間的比較。城市的商業機會,發展前景和以前自己的社交圈等等。在AGSM和MGSM之間選擇時則要考慮是否有時間和精力去考GMAT,是否期望在財務方麵有發展機會等等。
有時候更要考慮是否一定有必要挑名校的MBA,或者你隻需要一個MBA的文憑回國可以撐門麵,不在乎學多少東西。這樣的話就沒有必要到好學校去受那份罪了。


二.澳洲MBA簡介
澳洲的MBA教育最早開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後期,已經有了近三十年的曆史。是世界上最早開始MBA教育的國家之一。目前在澳洲三十七所高校中開設MBA教學的大概有三十所左右,其中最有名的MBA學校當屬墨爾本商學院(MBS)和澳洲工商管理學院(AGSM)。這兩所學校屬於亞太區一流的MBA學校。在世界MBA100強的排名中約在60到70名之間。MBS依托的是墨爾本大學150年悠久的曆史以及在商業學科方麵雄厚的教學力量。同時眾多海外金融機構把澳新地區的總部設於墨爾本也為MBS創造了良好的校外環境。AGSM的前身是UNSW的商學院,上世紀末與悉尼大學的商學院合並。該學校在發展過程中明顯得到澳洲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時地處澳洲最現代化的都市悉尼也使該學校更能跟上世界商業發展的步伐,及時更新MBA教學理論和教學方式。如果說這兩所學校是澳洲眾多商學院中的排頭兵。那麽麥考裏大學商學院(MGSM)則是近幾年在亞太地區然然升起的一個新星。目前MGSM已超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穩居澳洲第三MBA學院的位置。在有些評估中甚至已經超過了MBS和AGSM。MGSM依托的是麥考裏大學在財務以及金融方麵的優勢,同時無需GMAT成績也吸引了許多繁忙的商業人士加盟,在此過程中MGSM逐漸形成了在財務金融界較強的校友網絡。莫那什大學商學院也是澳洲著名的MBA學院之一,該校依托莫那什大學在商科教學方麵的專長吸引了在墨爾本工作的眾多商業人士。作為澳洲國立大學下屬的商學院NGSM,最近幾年則走了下坡路。由於地處偏僻的首都,缺乏及時與商業環境接軌,同時過於偏重學術研究,使得NGSM的吸引力逐漸下降。最近幾年NGSM把吸引中國學生作為發展目標,甚至開設了中文教學的MBA課程。這也進一步說明它在吸引當地學生方麵麵臨的困難。在澳洲排名靠前的MBA學校還有中昆士蘭大學商學院以及阿德萊德商學院等。
通常評價商學院都根據〈商業周刊〉和〈金融時報〉的年度MBA排名。前者偏向於北美的MBA學校,後者偏向於歐洲的MBA學校。在這方麵的排名,由於地處工作機會相對較少的大洋洲以及貨幣單位的換算等問題,澳洲的MBA學校相對來說比較吃虧。而事實上在澳洲排第一第二的學校無論在教學質量以及在對當地資源的優先利用上絕對不會輸於美國排名二三十的學校。
其實衡量商學院的好壞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項指標:
第一是學術水準。作為教授商業知識的學校,及時更新理論知識抓住世界商業發展的新動態是非常必要的。世界領先的商學院教授的是最前沿的理論知識,所用的案例分析也是更新最快最能代表當今世界發展趨向的。地區名校則在知識更新的過程中要稍稍落後一拍,教授的知識還是部分地停留在傳統經典的MBA理論上。不過教授們會在課程中及時加進一些世界潮流進行分析並提醒學生引起注意。差的MBA學校則完全停留在傳統的理論知識上,與實踐相脫節。以邁克爾波特的五種力量分析圖為例。一流學校在講授時一筆帶過,地區名校會把它作為一個章節進行分析但不忘指出該理論的局限性和發展趨勢,而差的學校卻還是以該理論為主要框架進行市場分析。
第二是學生的背景和組成。一所好的商學院,其學生應該具有充分的多樣性。因為MBA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學生間的相互促進和學習。這種多樣性首先體現在學生的文化背景上。學校對當地學生的招收最佳比例應在35%到60%左右。如果太少,則說明該校在當地並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澳洲有很多排名靠後的MBA學校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當地學生的比例太高,則說明該學校還沒有走向國際化,如上海的中歐國際商學院就是這樣的典型。學生來自各大洲的比例應該均勻分布。在這方麵澳洲的商學院亞太地區學生的比例則稍稍重了一點。這種學生的多樣性還體現的學生的背景上。在哈佛沃頓你可能會碰到奧運會冠軍,政治異見者,更會碰到大公司的總裁,或有人告訴你他剛剛把自己的公司在納斯達克公開上市。在MBS和AGSM,你能碰到海軍上尉,農場主,也會碰到中小型公司的亞太區經理或大谘詢公司的顧問。在那些排名靠後的商學院,你看到的是大學剛畢業一兩年的小朋友,或者父母送出來花錢鍍金的無業遊民。
第三是對當地資源的利用上。商學院應該與當地的商界保持密切的聯係,這不僅體現在學生的畢業分配上,更體現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以及項目科研上。好的商學院應該不斷地邀請得到當地甚至世界性大公司的領導來做講座,把實踐內容更好地與教授的理論知識相結合。同時,好的商學院能夠從大公司得到項目並與後者合作進行科研。
總的來說,如何保持理論的更新,如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何學習課堂以外的知識是評價一所商學院教學的關鍵所在。此外,學生的就業前景也是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在這方麵,澳洲的商學院前景並不容樂觀。我們將在《澳洲MBA就業市場分析》一章中作具體闡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