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科院兩位王博士救回“新三彈”zt

(2007-12-10 07:37:21) 下一個
  呂昭隆/三年半前,是中科院最低落的日子。當時的“新三彈”研發案,包括雄二E巡弋飛彈、天弓三型與雄風三型飛彈,有兩案麵臨“現況結案”的壓力。“現況結案”,就是不管研發到什麽階段,全部停止,等於就是宣告研發失敗。
三彈中,最關鍵的是雄二E,已是五次試射失敗。國防部下令,半年內再試射一次,第六次如果不行,代表中科院沒有研發巡弋飛彈的技術,立即“現況結案”。這道命令在九十三年六月下達。

曾經麵臨“現況結案”壓力

剛到任的院長龔家政中將,找上“雄風飛彈之父”韓光渭。韓推薦前飛彈所所長王德勝。龔家政回到中科院,大清早到王德勝的辦公室等著,邀他擔任雄二E研發的總顧問。

王德勝,這位在以色列取得數學博士學位的飛彈專家,接下總顧問職後,帶領研發團隊從八月起,花兩個月時間仔細檢視已製好的飛彈,發現關鍵的零件焊接點“位置不對”,沒有按照標準程序安裝,於是重新再製一枚新彈。

王德勝發現關鍵零件裝錯

這枚新彈,是中科院研製的第七枚巡弋飛彈,在九十三年十月底,終於在南部飛彈基地試射成功。曆經五次失敗後,這是雄二E第一次試射成功。試射當天,包括龔家政在內,不少人跪地祈禱。隔年春天第八枚彈再度試射成功。雄二E免除“現況結案”危機,爭取到研發量產預算,還提振中科院低迷的士氣。

新三彈中,麵臨第二個“現況結案”壓力的是雄三飛彈。多次試射失敗的原因,關鍵技術出在引擎噴嘴,由於雄三是超音速,每次試射,飛彈還飛不到百餘公裏的距離,噴嘴即因承受不了熱度,導致彈體熔化,飛彈未達目標前便落海。

雄三研發團隊終於克服噴嘴無法承受過熱溫度的問題,並首度完成一百五十公裏的試射。不僅如此,中科院現今研發的噴嘴,在實驗室的驗證,已能承受飛彈飛行近三百公裏的熱度,隻是還未製彈實地試射。

王博士隻在除夕夜不工作

雄三彈的試射成功,不但擺脫“現況結案”,且是新三彈中,構型最早確定並量產的飛彈,現在,已在一艘成功艦部署,未來還將部署在紀德艦上。

至於從八十五年台海危機後開始研發的弓三彈,關鍵技術在微波器。弓三彈在空中要找尋摧毀來襲飛彈,微波器好比手電筒幫助照明,找出來襲飛彈位置。最初,中科院能從國外少量買到這種功率高的微波器,後來被發現是用來做弓三彈,貨源即中斷。

因此,中科院隻好自己做,關鍵的研發人物,也是一位博士,也姓王(姓名保密)。根據中科院高層的形容,這位王博士,整天都在實驗室研發,除了除夕夜,這位王博士沒離開過實驗室,從無到有,製造出飛彈所需的高功率微波器。

今年王德勝調任新三彈量產的總顧問,從他的職位轉變,便能嗅出新三彈研製現況。從“現況結案”壓力到現今局麵,新三彈的處境,也象征中科院起伏。

中科院獲國防部關愛眼神

三年前,中科院預算到年底還缺十八億的人事費,今年,中科院已有廿億的盈餘可繳回國庫;三年前,中科院在國軍沒什麽地位,現在,參謀本部的作戰會報,每月要請中科院出席發表專題報告;三年前,中科院每位員工創造的年產值是一百九十萬元,今年則有三百五十萬元,幾乎翻兩翻。由於新三彈,沉寂多年的中科院,終於又得到國防部關愛的眼神。

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中國時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