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的路

如果不能按自己想的方式活,就按自己活的方式想。
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謙卑,有的人因為多讀書變得驕傲。
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會享受更廣闊的世界。
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個人資料
JustTalk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養娃(8) - 怎麽“管”孩子?

(2018-05-01 11:58:35) 下一個

養娃(1) -認識自己
養娃(2) -養娃如種樹
養娃(3) -孩子成長形式-台階~斜坡
養娃(4) -人的硬件
養娃(5) -人的操作係統
養娃(6) -人的衍生軟件
養娃(7) -孩子到底要不要“管”?

 

觀察兩棵小樹的成長,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探討“養娃如種樹”:
1. 父母如何扶持才能使孩子正常成長?
2. 孩子在什麽情況下需要父母什麽樣的扶持?

這次先從父母的角度來聊聊應該怎麽扶持“管”。重複一下“管”的定義:任何讓人不開心、不高興、不滿意的語言或行動,都是“管”。
無論什麽樹種,大的、小的、闊葉、長青,種樹的扶持方法基本上差不多,所以我覺得父母“管”孩子的方法還是有一定之規、有法可循的。

心態上:冷靜 & 尊重
父母扶持孩子,首先自己要有紮實的根基,否則孩子一晃,自己可能先倒了。
孩子小的時候,難免有點磕碰,父母親要保持穩定情緒,冷靜處理。胳膊腿磕破點皮,和小朋友鬧點情緒,受點委屈,父母沒有必要緊張兮兮的,反而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我們既然是扶持,就盡量不要喧賓奪主,要尊重孩子們的觀點和選擇。如果父母覺得某些垃圾食品不好,有些衣服不好看,不要買回家就好了。當孩子還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時,就不要帶他們去那些很正式公共的場合,盡量避免與孩子的正麵衝突。這在一定程度上,即“尊重”了孩子的選擇,也符合了父母的願望。(善意的欺騙啊!)

孩子大些後,很多時候做的決定可能也會與父母的經驗結論不一致,做父母的,可以給他們講清楚不同決定的可能結果,以及不同結果的利害衝突。如果孩子還是要一意孤行,就讓他們去做好啦!早點嚐嚐苦頭,更有利於他們長大獨立。而且我覺得,越是早體會失敗,對孩子的傷害可能也會越小,畢竟我們還可以扶一扶。

我的原則是:在沒有生命或傷殘威脅的前提下,盡量讓孩子自己做主。《The Gift of Failure》裏說,初中可能是孩子們學習獨立自主的最佳階段。

行動上:陪伴 & 交流
孩子五、六歲以前,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做為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時間。竹竿扶持著小樹,那可是24/7一直都在。朋友聚會上孩子多,最好有父母一方陪伴。孩子們一旦產生矛盾,父母及時幫助調節,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孩子上學後,多和孩子們交流,多聽他們的想法。孩子們訴說的時候,父母親要認真聽,不光是聽問題,還要聽感受,千萬不要論斷好壞對錯。多多交流即能養孩子的表達能力,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當然,有的孩子喜歡聊,有的孩子不喜歡。我家女兒從小喜歡聊天,起初隻是跟我和朋友聊,上了高中以後才開始和學校老師交流多些。兒子跟我都不聊,我問什麽都是聳聳肩。直到去年,他才開始主動說說學校的事兒,而且一旦發現我流露出一絲追問的意圖,或是問到他表達不好的東西,他就關閉不說了。周圍朋友圈裏,還沒見過這麽不愛說話的孩子。

孩子有成長向善的趨勢,他們遭受壓力、感覺不舒服時,就會尋求幫助。如果孩子有了問題,第一時間去求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別人,應該是交流上的問題導致親子關係的破損。

程度上:三七分
我是用三七分來衡量“管”和“不管”的程度,就是三分“管”、七分順。這個“管”,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麵,就像是小樹需要的水土和陽光。

物質世界上的“三七分”是我從老話俗語裏聽來的。女兒一出生,媽媽就跟我說,“要想小孩身體好,每頓隻吃七分飽;要想小孩不生病,穿衣得挨三分凍。” 我想大多數父母都知道這個吧。

2、3 歲以後,孩子開始要這要那的玩具,我基本上也是量力而行,負擔得起的大多都買了,應該大致也是三七分。女兒七歲左右,給聖誕老人開了很長的單子,裏麵有不少是遊戲機,我一氣之下捅破了她的童話世界,她自己也就收斂多了。我們都不是什麽巨富、首富,量力而行就可以了,千萬不要鼓著肚子,一味滿足孩子們的欲望。我覺得早點讓他們認識現實,沒什麽不好的。
初中開始,學業加重,時間也會成為三分“管”裏的一部分。課外活動太多,沒有時間來練習,做得不夠好的,孩子們自己就停了。現在他們16,14歲,物質上已經基本自控,好像兩三年沒有提什麽離譜的要求了。

精神世界裏的關愛,我不知道有什麽老話可尋。不過我看過一篇關於婚姻的文章。據文章裏的普查數據顯示,夫妻之間互動,如果順著對方的話說有70~80%,那麽婚姻關係就會比較讓人羨慕。低於30~40%,夫妻就會吵吵打打,甚至離婚。具體數據記得不是很準確,但能說明些趨勢,好像和我們的三七分也是蠻接近的。注意喲,大人也需要精神關愛。

對於怎樣叫順著對方說,文章中有個例子:妻子在廚房忙,抬頭看見外麵陽台上有一隻小鳥,開心地叫:“哎,快來看,陽台上有隻漂亮的小鳥!”。順著妻子的說法是:“真的?我來看看。”、“噓!小點聲,我拿相機來。” 逆著妻子的說法是:“這有什麽大驚小怪的!”、“鳥?我見多了!” 延伸到孩子身上,下班回來看見孩子在打遊戲,順著孩子說好話:“玩什麽遊戲呢?我來看看。”、“這個遊戲好玩嗎?我也想試試。” 逆著孩子的說法我就不說了,就是我們常用的“管”。

想不出什麽好話說,就別說了。實在看不慣孩子的行為,可以直接走過去,平和地建議:“眼睛都累了吧!起來活動活動。” 、“幫我收拾一下桌子,該吃飯了。”雖然陽光不夠燦爛,應該比陰雲密布強吧!

日常生活中,我需要刻意提醒自己盡量順著孩子們說話。留下那30%,除了用來包涵我的不小心流露的不滿,或實在是抑製不住的怒火以外,還得留著用來糾正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噢,針對大些的孩子,還得抵抗學業、課外活動等來自家庭外麵的各種壓力。
一次,我家爸爸參加初中學校的家長參觀活動(Open house),拿著孩子的課程表,每十分鍾換一個地方,中間有五分鍾的時間用來找教室。他跑了四個教室就回家了(一共九個),說已經累得暈頭轉向,當晚跟孩子們說,以後再也不逼你們了!有時候我覺得,外界的壓力可能很快就把這30%的“管”給填滿了,父母隻有關愛勸解的份了。

我不喜歡利用父母的權威來“管”孩子,當然,這並不等於我沒有用過,尤其孩子小時候,還沒有體會到這些。
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所引起的焦慮,已經使得我們不自覺想要掌控孩子。如果父母再認為應該“管”,“管”是理所當然,我覺得很容易就管多了,久而久之,自控變手動,可能就有點像培育盆景了,一朝疏忽或照顧不當,結果可能會比較難預測。我喜歡種菜養花,但一直沒有勇氣養盆景。當然,也是自己太懶,我還是盡量依靠孩子們的自控係統吧!

這些觀點也隻是我的一家之談,可能並不準確,大家挑著用。我是覺得如果我能更早一點領悟這些,我可能會少發很多脾氣,少生很多氣,孩子們小時候也可以少受很多無辜的打罵。幸好他們那時候還小,沒有記住太多我的壞言行(我問過他們),可能對他們造成的傷害還不算太大吧,就像那劃破了的樹皮,很快就長好了。

所以父母也不需要太緊張,今天多寵點兒,明天管嚴些,小孩也沒有那麽脆弱。隻要腦子裏有這根三七分的弦,不要任性地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絕對正確,基本上不會有什麽大的問題。

具體操作:
全家坐在一起吃飯,用手機錄下全程對話,然後回放,記錄一下自己在這段時間裏,順著、逆著、平和建議各有多少次,對方如何反應。
此法不僅適用於改善親子關係,也適用於改善夫妻關係喲!

還有三篇就結束啦!

有興趣關注我的微信號,請長按下麵的二維碼。


每個娃都不一樣啊!加好友,可以單獨細聊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