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人生路

偶然人生路,我的喜愛,我的收藏.....
正文

人生三樂

(2005-03-17 01:30:49) 下一個

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此人生三樂。   [注釋]  佛學:泛指佛經。佳客:誌趣相投的友人。  [譯文]  將門關起來閱讀佛經,開門迎接誌趣相投的友人,出門尋找美好的山水,這是人生大樂事。  [評語]  佛經告訴我們生命的智慧,諸般塵念為之滌清,我們逐漸與一個較為純粹的我會晤。佛經告訴我們如何尋找真正的自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無染當中。放棄了對自我的執著,明了生命並不狹隘,因此,我們便得自在。  如果,我們有誌趣相投的友人,便可以得到共鳴的快樂,我們的心扉為他們而常開。  閉門閱佛經,是與自我生命的本源溝通;開門納佳客,則是與人忘情交往;那麽,出門尋山水,便是與自然神交了。大自然有無限的美景,無盡的神態,大欣賞大自然時,我們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天人合一的快樂,何可言諭?  三、眼裏無步灰塵,方可讀書千卷  眼裏無點灰塵,方可讀書千卷;胸中沒些渣滓,才能處世一番。  [注釋]  灰塵:指偏見而言。渣滓:指對人對事無益的不滿或執著。  [譯文]  眼中沒有一點成見,才可以廣涉眾籍。胸懷中對人對事能不生不滿或執情,處世才能圓融。  [評語]  讀書人抱著先入為主的成見來看書,永遠隻看到自己所讚成的,而看不到與他相反的意見,這就像戴了一副有顏色的眼鏡,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像這樣,看再多的書也隻會加深成見。一個人想要博覽眾籍,首先便要虛懷若穀,否則,智慧的河川將永遠幹涸。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難免會有些磨擦,事情也往往有不盡如意的地方,若把這些都放在心上,生活就變得很不愉快了。我們的心思要清楚明白,對事情也要有正確的主張,但是,處世的方法要圓融,做事的態度也要虛心。讓我們的心像明鏡一般清轍,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楚,且都能接受。  四、不作風波於世上  不作風波於世上,自無冰炭到胸中。  [注釋]  風波:比喻對生活的欲望無窮。冰炭:比喻寒冷如冰和炙熱如炭兩種不同的情懷。  [譯文]  不對人世間的欲望作無盡的追求,既沒有受挫折時寒冷如冰的感覺,也沒有追求時熱烈如炭的心情。  [評語]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一個人的欲望太大,整日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驅策,好像胸中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窟中。  其實,無論是熱烈如火,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活在這種自我折磨中,不是受無盡欲望的鞭打,就是將自己生命的價值,完全寄托在外界對自己的看法。許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為自己就此死去,但是,如果他們能沉潛到激流的底層,便可以發現,在波濤洶湧的生命表象之下,原來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寧靜而無所欠缺。在這裏,沒有冰也沒有炭,隻有如魚得水般不盡的悠然樂趣。  五、無事而憂,便是一座活地獄  無事而憂,對景不樂,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緣故,這便是一座活地獄,更說什麽銅床鐵柱,劍樹刀山也。  [注釋]  自家:自己。  [譯文]  沒什麽事卻煩憂不已,對著良辰美景一點也不快樂,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麽會如此,這樣的人生如同活在地獄中一般,何必再說什麽地獄中的熱銅床、燒鐵柱,以及插滿劍的樹和插滿刀的山呢?  [評語]  佛家說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獄也是唯心的,因此,地獄和極樂世界的分野,在於我們的心念之間。佛經裏有一段故事,是說調達墜入無間地獄後,佛的弟子目健連,乘神通之力下地獄去看他,問:“苦不苦?”他卻回答:“不苦!”為什麽在所有的地獄眾生被肢解而大聲號呻吟時,調達身處其中卻說不苦呢?並且能夠立刻乘“般若波羅蜜”之力而出地獄。這就說明,地獄其實是存在我們的心中。佛經上講人死後所以有地獄,乃是因為眾生造惡業的緣故;如果眾生不造惡業,也就不會有地獄。人之為惡,最初也是在起心動念之間,所以,如果真有地獄,也是人心所造。  憂愁算不算地獄呢?當然也算。最大的地獄,莫過於人自設的地獄,別人是無法將它打開的。人可以自救,但是,大多數人卻不相信。天底下並沒有什麽事能夠讓人完全絕望的,因為,無論是好是壞,都無法在這世間久住,包括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這一層道理,生命中就沒有什麽事真正能夠讓我們憂傷不已了。 ......《雜選》

qx502.jp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