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飄雪

我備香茗以待君,咱們談點男人的話題。
正文

秦國最後的十五年

(2005-01-19 17:08:22) 下一個
原作者:王佐之才 秦國自商殃變法之後,在全國範圍內確立了獎勵耕戰“賞不遺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係處於一孔”的基本國策。秦內修明政理以儲軍國之資,外開疆辟壤與列國爭衡。秦國統治者運用嚴酷無情的法家思想以賞罰為二柄,徹底的動員了傾國之力,投入到戰國時代規模宏大而慘烈的兼並戰爭中。自秦孝公起至秦統一天下的一百五十餘年的時間裏,被稱為“虎狼之師”秦軍與東方列國大小百餘戰,共計殲滅六國軍隊一百五十餘萬。在“伏屍百萬,流血千裏”的大戰場上,冷血的秦人踏著六國之人的屍骨與鮮血走上了統一之路。    前237年秦王贏政親政的這一年,被強秦連續折騰了一百餘年的東方六國以無還手之力,各國弱勢以成,天下合縱無望,而強秦獨步天下隨時便有泰山壓頂之勢。六國君主麵臨累卵之危,無論再怎樣垂死掙紮也無法改變秦國所具有的壓倒性優勢了。秦國與各國總攤牌的日子為期不遠了。對此,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看得很清楚了。李斯與韓非的授業恩師,戰國晚期的大學者荀子就曾預言這個紛爭了四百多年的天下,將在二十年之內統一。    前230年至前221年的十年的時間裏,秦國統治集團經過精心的謀劃與籌備,力圖一次戰爭隻針對一個對手,以每兩年為一階段消滅每一個國家。為此,秦國令全國男子書年進行了總動員,隨即秦國的百萬虎狼之師對六國發動了滅國之戰。史記中所載:“秦尚黑,秦崇水德。”不難想象,如黑雲蔽日一般的秦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天下,北方四國首當其衝。前230 年秦將內史騰攻韓,韓王安被俘、前228年大將王翦率秦軍經數日激戰消滅了趙軍主力,攻破邯鄲,虜趙王遷,趙公子嘉突圍逃往代郡。前226年秦軍大舉伐燕,燕王喜與代王嘉(趙公子嘉)聯合抗秦,燕代聯軍迎戰秦軍於易水之濱,燕軍大敗潰不成軍。秦軍乘勢突入燕境直取薊城,燕王喜倉促棄城率殘部遠遁遼東。前225年,被秦軍四麵合圍,隻剩下一座孤城的魏王豹,妄圖堅守大梁,垂死掙紮。秦軍決黃河之水灌城,城中百姓盡成魚鱉,是年三月城破,魏王豹被殺。    至此,秦國把注意力轉向了南方的楚國。與中原國家不同,楚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曆史與獨特文化的南方大國。楚國地大物博,極盛時期,統治著淮河以南,東過三峽西至吳越的廣袤領土。楚人自西周以來就有著極強的自豪感與獨立精神。雖然一百年來,在秦軍的淩厲的軍事打擊之下,沒落的楚國丟城失地,屢次遷都避禍,楚國的發源地荊楚地區幾十座城邑大部沒入秦國,楚懷王也入秦被囚,客死他鄉,楚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皆以為恥。以至於屈子發《離騷〉之感,歎《國殤》之悲,投汨羅江而死。應該說,在秦國十年統一戰爭中,秦軍在楚國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李信率二十萬秦軍伐楚,初戰不利。前224年秦國發傾國之兵六十萬,由大將王翦率領以優勢兵力造成壓頂之勢,對楚國的心髒西楚地區發動致命一擊。楚國集中了全國的兵力迎戰秦軍,兩軍決戰於淮陽一線,楚軍大敗,楚王也被俘。楚國大將項燕立即在都城壽春迎立昌平君為王,繼續抗秦。秦軍進擊淮南,兵圍壽春,並發動總攻。項燕率楚軍拚死抵抗,但終因力量懸殊,經數日激戰壽春城破,昌平君身死,項燕在絕望中自殺。秦軍分道渡江進軍江南,楚國滅亡。此時一直對五國袖手旁觀,見死不救,安享太平的齊國也預感到大禍臨頭了,開始慌了神。前221年迫於嚴峻的形勢,齊國同秦國斷交,並開始陸續征調軍隊防守西部邊境和內長城。秦王政命剛剛遠征完遼東在燕地休整待命的王賁,率大軍從燕國南下越齊國河內地區,以出齊軍防線之後,出其不意直插臨淄。秦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倍道而行,齊國連調兵抵抗的時間都來不及,同年秦軍進入臨淄,齊王建以舉國之兵,完甲之師不戰降秦,納土歸朝。前221年是一個注定要被載入史冊的日子,戰亂以久的天下重新一統,這來之不易的大一統讓人們苦苦等待了四百年之久。    六王畢,四海一,天下太平了,不用再打仗了。許多老百姓自發的買酒買肉慶賀,以至於出現了“天下大脯”的盛況。一名秦軍士兵在寄給後方的家書中高興地寫道:今天是我國消滅各國的日子,大王賞給我們每人一杯美酒。    贏政這位中國曆史上偉大的私生子,以渺渺之身,振六世之餘威,席卷海內,翦滅六國,完成了一百五十年來秦國六代先王的遺願,為秦人統一天下的事業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前222年,秦王政加冕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從此,一個嶄新的強大的秦帝國誕生了。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這位有著夜半狼嚎之怪癖的大皇帝,用冷血、鐵腕與強權統治著這個國家,他精力過人,設郡縣,廢分封,集中央集權與君主集權於一身,每天要閱讀數百斤的奏章;他致力於帝國的標準化,使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與度量衡;他嚴厲的鎮壓六國的反叛勢力注重防患於未然,除奸於未萌,遷關東豪族數百家於鹹陽,盡收天下兵器築為銅人,以弱六國之人;他推崇法家思想,排斥各種學說,焚書坑儒,以愚天下之民。他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修驪山墓、建阿房宮、開靈渠、築長城、拓直道,全國都仿佛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秦國統一天下但並不意味著戰爭結束了,在窮兵黷武的始皇帝心中這隻不過是新一輪開疆辟土的開始。他聲威震於世殊,從沒有任何人能夠改變他強大的意誌,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使匈奴不敢南下牧馬,士卒不敢彎弓抱怨,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前212年秦王朝建立十周年時,這個帝國達到了極盛,秦始皇躊躇滿誌:六合之內,皇帝之土。東到大海,西涉流沙。南及北戶,北過大夏。人跡所至,莫不臣服。秦德昭昭,秦威烈烈。恩德所至,澤及牛馬。    然而這位大皇帝萬萬也沒有想到,他一生為之奮鬥的傳之萬世的千秋帝國,在人類曆史上隻存在了十五年。前210年,為彈壓日益不安且出現騷亂傾向的楚國故地,秦始皇開始了被稱為死亡之旅的最後一次出巡,途中染病,行在駐陛趙地沙丘,同年7月一個悶熱的夏季秦始皇病逝於沙丘行宮。沙丘宮這座昔日趙國國王的行宮,在不到90年的時間裏見證了,趙武靈王與秦始皇這兩位戰國時代最偉大帝王的生命終結。此時,在沙丘宮這座陰森而帶有晦氣的行宮裏,在昏暗的燈光之下,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正在策劃醞釀著一個天大的陰謀。他們密不發喪,矯旨誅殺公子扶蘇與大將蒙恬,取直徑直奔鹹陽立公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沙丘對秦帝國而言,是一個命中注定的宿命之地。這是天下大亂的前夜,也是秦王朝難逃的劫數。在之後的三年的時間裏,無數秦軍將士浴血奮戰也法挽回秦朝滅亡的厄運了。    前208年9月也就是關東全麵叛亂的第二年,秦軍大將章邯率秦軍主力30萬,大破趙軍乘勝進占邯鄲,趙王歇與張耳率殘部退守巨鹿.秦軍兵多糧足猛攻巨鹿,趙王遣使向天下諸侯求援。至十一月燕軍與齊軍近二十萬增援巨鹿,但麵對秦軍浩大的聲勢與嚴整的陣容,燕齊援軍不敢觸秦兵鋒,皆從壁上觀。十二月,項羽率楚國援軍趕到巨鹿,這位“力霸山兮氣蓋世”猶如古希臘阿硫疏斯一般天馬行空的戰神,率領著破釜沉舟、英勇無畏的西楚子弟兵怒吼著衝向秦軍。楚軍陷陣之士,不顧一切的突入秦陣與秦兵拚死肉搏,楚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惶恐。強調集體協同作戰的秦軍從沒有見過這樣不顧生死的軍隊,心理上以被震懾住了,在三天的時間裏,楚軍九戰九捷,秦大將王離、副將蘇角被殺,另一員副將涉閑在惶恐中自戧,   被稱為虎狼之師令關東人士聞之喪膽的秦軍重兵集團遭受了百年以來最沉重的打擊,在楚軍淩厲的攻勢麵前,在巨鹿前線的數十萬秦軍全線動搖了。這之後,項羽被公推為聯軍統帥,統一指揮各路諸侯大軍四十餘萬對秦軍發動了總攻。從棘原到洹水,秦軍連戰連敗,士兵減員了三分之一,倉狂撤退中損失了大量的輜重糧草。自去年九月邯鄲戰役至今,秦軍已經連續作戰了近一年的時間,士氣低落、疲憊不堪,已經無力抵抗諸侯聯軍優勢兵力的持續進攻了,隻得邊戰邊退,六月壞消息傳來了,秦軍南下的退路被聯軍徹底切斷了。    前207年7月在洹水之南,殷墟之上,走投無路的秦軍大將章邯、司馬欣脅迫殘部二十餘萬向項羽所統率的諸侯聯軍投降。在解除了秦軍士兵的武裝之後,對秦軍有深仇大恨的項羽命楚軍違約坑殺秦軍降卒,其它諸侯的軍隊也都參與了這場血腥而慘烈的屠殺。這是一百五十年來,關東六國之人對秦兵壓抑以久的總複仇,這也是這支曾經戰無不克,攻無不取的強大軍隊的最後一曲悲歌。當年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卒的秦國軍隊,沒有想到自己也會遭相同的命運。206年十月楚將劉邦率軍越武關進逼鹹陽,秦王子贏出降。十一月項羽所率諸侯聯軍入函穀關,就向災星劃過天際一樣,秦國這個自東周以來立國長達五百餘年的國家的終結時刻最終來臨了。聯軍統帥項羽壓抑不住心中的仇恨,決定對昔日不可一世而如今被踩到腳下的統治者進行最嚴酷的報複,始皇帝的子孫被項羽闔門殺盡,痛恨秦國暴政的諸侯軍正在四處燒殺。驪山墓、阿房宮、鹹陽城到處都是熊熊的烈火與遮天蔽日的濃煙。此時,已經躺在驪山墓中入土為安的始皇帝地下有知的話,也會忐忑不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的秦始皇用殘暴的手段曆經十二年,所建立起來的這個黑色的冷血帝國,被來自南方更殘暴的楚霸王項羽無情的摧毀了。“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天離日”的阿房宮,這座“歌台暖晌,春日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舉世無雙的龐大的宮殿群,整整燃燒了90天,在夜晚,衝天的火光照亮了秦川數百裏漆黑的夜空,大火燃燒了整個冬季,一直到第二年的早春才逐漸熄滅。這之後,有關秦王朝的一切都隨著這場大火灰飛煙滅,了無蹤跡了。    那麽這個曾經如此強大的秦帝國為何在秦始皇死後僅僅三年就滅亡了呢?原因似乎很多,始皇帝在世之時,貌似強大的秦王朝的統治也並不是很穩固。六國貴族勢力伺機死灰複燃,尤其是廣大的南方,天高皇帝遠,自由慣了的當地人對嚴酷的秦法秦製有很強的抵觸情緒,麵對秦王朝的暴政,各地的仇恨都在不斷積聚著,隻不過在秦始皇的高壓政策下,暫時掀不起太大的風浪而已。而210 年的秦始皇之死,贏胡亥即位為這種仇恨的總爆發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契機。秦朝的滅亡總體上來看,可以歸納為:體製上的失敗多於政治上的失敗,政治上的錯誤多於軍事上的錯誤,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多於戰役指揮上的失誤,本文將具體對此進行闡述。                 一體製層麵    自秦孝公商殃變法以來,秦之國體,以法治國,“事皆決於法”   秦曆代統治者奉行法家思想。對於人類本性的認識與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不同,法家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君子不可信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利用的關係,人的本性就是趨利而避害。對大多數人而言,利大莫過於當官、發財、出名;害大莫過於傷身、傷財、傷命。所以君主應用賞罰為二柄,法(法度)、術(權術)、勢(威勢)相互為用,用法度來約束臣民,用權術來誘導臣民,用威勢來震懾臣民。要禁事、禁言、更要禁其心,從而使百姓遵守法律則天下太平。法家認為“法者,國家之權衡也”在持法尺度上提出了慎賞重罰論,“賞在法之內,罰在法之外,賞一而罰九”因為,獎賞需要成本而懲罰則不需要成本,隻要把刀磨快就行了。在強國之道方麵,法家提出了實力論,“力眾則人朝之,力寡則朝與人,故明君務力”為了強國法家又提出了輕民論:法家認為由於自身的局限性,老百姓隻會考慮自身的利益,不會為國家長久的利益打算。誰掌握權力,老百姓就給誰歌功頌德,人民隻是一群無知的群氓,故民心不可持,民意不可信,小民百姓隻是推行國家霸權政策的工具與犧牲品而已。為了徹底的調動老百姓為國家利益服務,法家主張國家要利用人們趨利避害的本性,以賞罰為手段獎勵耕戰,為此要把老百姓其它所有生路都堵死,使“天下之利係處於一孔”。在整合天下方麵,法家主張兼並論以攻殺去攻殺,以刑罰去刑罰。正是因為法家思想的根源來源於“人性本惡”的命題,所以法家對儒家的“以善勸善,德主刑輔”的治國理想嗤之以鼻,強烈主張以暴易暴,以惡治惡,以嚴刑峻法梳理天下。顯而易見,最高統治者一旦以法家為圭臬,就必然更傾向於對人民使用暴力。    一百五十年來,法家思想牢牢地成為秦國統治集團的指導思想,在這種理論之下,秦國曆代統治者不以王道而專務霸道,不以仁德布天下,而專以刑殺立威。秦王朝建立以後,統治者不知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越演越烈以至於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為了束縛人民秦國製定了嚴密的法網,史稱:秦法多入牛毛而密如凝脂,處處約束,一舉一動皆有法式,在不合理的惡法酷法之下,老百姓喪失了人身自由,動輒得罪。為推行法律,秦國“殺人盈野使渭水盡赤”,在法家重罰論輕民論之下,很小的違法行為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偶語者棄市,犯律者連坐。”秦國統治者“殺人如恐不舉,刑人唯恐不勝”。以至於各地都出現了“褚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慘狀。(實際上,不合理的法律製定的越多越細,就意味著犯法的人也就越多,犯法的人越多,法律越沒有尊嚴,越沒有可操作性,而國家在執法的過程中反而會使社會矛盾擴大化尖銳化,激起仇恨與逆反威脅自身的統治,這是秦王朝“以法治國”留下的最沉重的曆史教訓,當政者應引以為戒。)總而言之,法家理論把秦帝國鍛造成為一個對內瘋狂鎮壓,對外野蠻擴張的戰爭機器,一百五十年來這部機器高效率地運轉著,將秦帝國推上了曆史的巔峰,也將他帶入了穀地。他摧毀了六國,但最終他還是摧毀了自己。孟子曰: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兵不弭,必將自焚”持續擰緊的發條,終究有一天會嘎然而斷的。這充分證明了秦所遵循的法家體製隻適合並天下,而不適合治天下。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秦王朝“成也變法,敗也變法。”                 二政治層麵    信奉法家思想的秦國曆代統治者有著稱霸天下,兼並諸侯的明確政治企圖,秦國急需能夠富國強兵的實用人才,而人才決非秦國所獨有,為此曆代秦王尤喜遊說之士,話語投機一拍即合則委以重任,甚至秦國政治最高職丞相之位,都向客卿開放。秦統治者對人才的使用重才不重德,一切隻從實用出發,有用則用之,無用則棄之,價值取向上產生了嚴重的偏差。在統治者的價值取向之下,隻要對統治有利什麽奸才、怪才都能受到重用。六國遊說之士懷著各種目的來秦遊說,其中不乏投機者、冒險政客與陰謀分子,可謂是魚龍混雜。商殃、張儀、範雎、呂不韋、鄭國、白起、李斯、尉繚、韓非、趙高、章邯看一看秦國所重用的人才就不難發現,其中有德才兼備者,但更多的是有才無行之輩,他們大多數人為了爭權奪利,邀功得寵,互相勾心鬥角玩弄陰謀權術、落井下石甚至於相互構陷至對方於死地,隻顧私利,並不以國家大局為重。    可以說,重才使秦王朝對外稱霸天下,而輕德又使秦王朝內部危機重重。隻不過在精明的秦始皇集權統治下,這種矛盾還在可控範圍內,沒有引發災難性的後果,不過最高權威一旦消失了,就沒有什麽力量能阻止野心家為所欲為了。實際上,暴君庸主與奸臣酷吏是孿生子,有其君必有其臣,可謂臭味相投矣。在法家重君輕臣的君主集權論之下,“主有專己之威,臣無百年之柄”秦王視臣子為草芥,有用則用之,無用則棄之。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商君車裂,白起賜死,蒙恬被誅,李斯受戮,呂不韋服毒自盡,韓非子囚殺獄中。這些為秦國孝敬犬馬之勞的功臣良將那一個得到善終?秦統治者不僅用法家思想鎮壓人民,也用法家思想鎮壓法家,這不能不說是法家理論的一種悲哀。老百姓受盡苦難,統治集團內部也是人人自危,以至於到了指鹿為馬的混亂地步。秦王族內部也是骨肉相殘,自戧本根,贏政殺弟囚母,胡亥一上台就誅殺自己的兄弟姊妹。秦統治者廢絕人倫連最後一點人性的外衣,也被剝離的蕩然無存了。可見自秦昭襄王以降至秦二世即位,秦國統治集團已經完全蛻變為一個冷酷邪惡的陰謀集團, 貌似精誠團結,實際上內部矛盾是越聚越多,就像一隻陷入泥沼的巨獸一樣,無法自拔了。至秦二世即位,秦統治集團以成分崩離析、自相殘殺之勢了,前207年大將章邯在外有連續軍事失利,內有趙高逼迫之憂的情況之下,率秦舉國之師降楚。這就充分說明了,秦王朝以到了失道無助、天怒人怨、眾叛親離、天下同仇的地步了,被民眾徹底拋棄的秦帝國,其戰爭潛力並沒有充分地發揮出來,就被風起雲湧的起義浪潮所淹沒了。                 三經濟層麵    戰國末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各國在幾百年的經濟與文化交流中,已出現了南北交融、相互依存的趨勢,這種文化經濟上的一體化,為秦國統一天下創造了有利的社會基礎。大亂之後必有大治,但秦王朝建立後,不顧廣大的民眾需要休養生息的根本意願,窮兵黷武、濫用民力,罔顧民生,野蠻開發。修靈渠、治馳道、築長城、造皇陵、建宮殿、征夫戍邊、一係列勞役把老百姓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全國不過兩千萬人口,而從事勞役的青壯年男子多達五六百萬之眾,甚至於婦女都被攤派各種徭役,而大規模的工程與開疆拓土造成了大量的壯丁死亡,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處處是累累白骨。以至“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幘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民眾“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在這種暴政之下,社會經濟遭受了重大的破壞。由於勞動力不足,自耕農紛紛破產、大量的農田荒蕪,商業凋零,手工業萎縮,這對於一個以農為本的國家而言簡直就是災難性的。秦王朝建立的十幾年中,社會經濟總量一直處於衰退的趨勢,在嚴酷的壓榨之下,連臨淄這樣富甲天下的大城市都失去了昔日的繁華,帝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雖然沒有太大的減少,但老白姓也幾經被榨幹了所有的油水,以到了無法承受的程度,鋌而走險的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為了統治與開發新征服的百越地區,帝國在南部三郡(象郡、桂林郡、南海郡)駐有大量的軍隊,幾十萬大軍的供給耗盡了巴蜀與漢中的糧倉。經濟的惡化使軍隊的供應水平出現了下降,國家幾經不能再維持對職業軍人的優厚待遇了。由於國窮民弱,一百五十年來,使秦軍保持高昂鬥誌的軍功受爵製度遭到了破壞,激勵體製不複存在,將士出征常有後顧之憂,這也是後來造成秦軍反叛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見,秦獎勵耕戰,實際上“耕”也是為“戰”服務的,而一旦“耕”進行不下了“戰”也就進行不下去了,整個軍國體製也就徹底崩潰了。應該說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所采取的一係列維持大一統的舉措還是必須的,但是要用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去完成這些事情,必然要使國力麵臨崩潰地步。始皇帝在透支國力的同時,也把子孫的後世基業透支掉了,從這層意義上講,秦王朝“成也秦始皇,敗也秦始皇”。    前207年,當反秦戰爭進行到第三年的時候,由於軍事上的連續失利,中原重鎮陳留被劉邦統率的楚軍攻占,秦王朝在中原地區的糧食儲備全部落入楚軍之手。秦軍主力兵團在長達近兩年的出關作戰中,前線日常所需十分巨大,關中地區的戰略儲備也逐漸被消耗殆盡了。而前線的失利又造成了後方經濟急速惡化,青壯年從軍,關中皆是老弱,生產凋敝,幾經無法有效的組織生產,支援前線作戰了。很顯然秦王朝在經濟上已處於惡性循環狀態,秦朝戰爭經濟已處於總體崩潰的前夕了。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秦國統治集團業已喪失了自己所有的統治資本,已經不可能再把這場戰爭進行下去了。                 四戰略戰役層麵   1、眾所周知,秦王朝是對內高度鎮壓的政權。秦始皇在世之時為防止民眾造反,采取了一係列的“防患於未然,除奸於未萌”的政治舉措,盡收天下兵器,遷六國豪族於鹹陽。秦始皇認為經過這番周密的防範,老百姓以被弱化,勢分形散,自命難保,且手無寸鐵對秦王朝已經構不成威脅了。     秦統治集團恐於“亡秦者,胡也。”的政治讖語,錯誤的判斷形勢,認為威脅秦朝安全的隱患在外不在內。為此,秦王朝組織了龐大的軍力,對北方的匈奴與南方的百越,發動了強大的攻勢。之後,秦始皇令長子扶蘇與大將蒙恬共同備邊,將全國最精銳的軍隊編為兩大重兵集團,分布與長城一線與南嶺之地,而廣大的日漸不穩的中原腹地卻防備空虛,兵力上捉襟見肘。可見,秦最高統治者一方麵對內瘋狂鎮壓,一方麵又輕視民眾的力量,從而對國內危機視而不見,在軍事部署上造成了外重內輕之勢。且南北兩大重兵集團,隔絕數千裏,中間又無軍事重鎮可以憑借固守,戰略上難以遙相呼應,極易被分割。另外,南嶺駐軍由於軍糧供應時斷時續,有時不得不就地取糧,故士卒多有不滿,離心情緒越發濃重。且南部三郡(桂林、象郡、南海)遠離秦統治中心,一旦軍心有變,山高水遠,難以控製。(按:關東叛亂後,秦王朝在南越地區的駐軍,阻斷道路,拒不奉調。秦朝兩大重兵集團少了一個,就象是一隻鼇的螃蟹使不上勁。)從此可見,軍事上外重內輕之勢、廣大腹地兵力空虛,應是秦王朝在戰略上極大的失誤,以至於陳勝吳廣率九百戍卒斬木為兵,揭竿而起,攻城奪地如入無人之地。各地民眾刑殺秦吏,以響應陳勝吳廣,內地的郡守縣尉手中沒有多少機動兵力,對地方上豪俊起事不能實施有效地鎮壓,自己反倒成了待宰的羔羊。秦王朝對內鎮壓不利,外強中幹一旦暴露於天下,就會造成星火燎原之勢,老百姓“人人與秦為怨,家家與秦為仇。”牆倒眾人推,痛打落水狗,不到半年的時間,關東地區全麵叛亂,形勢以非秦王朝所能控製了得了。      2、陳勝吳廣起義之初,秦統治集團內部傾軋,宦官趙高封鎖消息,秦二世不相信這些愚民氓隸之徒,居然敢犯上作亂。秦最高統治者以勸諫為誹謗,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錯過了鎮壓起義的最佳時機,以至於周文的農民軍攻至鹹陽近郊的戲,秦廷上下驚慌失措,這時調長城一線的秦軍主力回援,時間上也來不及了。要不是章邯獻策,將驪山刑徒編發為軍,以應燃眉之急,秦王朝恐怕提前三年壽終正寢。      3、秦王朝在鎮壓關東六國反叛的戰爭中,沒有戰略全局上的統籌。整個秦國仿佛喪失了統一領導,就像一隻沒有大腦的怪獸一樣,雖然張牙舞爪垂死掙紮,但最終還是難逃獵手們圍獵。昔日得兵法之教的秦軍如今成了無頭蒼蠅,忽東忽西,忽南忽北,顧前不顧後,進退失據,雖然看似氣勢洶洶,但終有精疲力盡的一天。章邯率秦軍主力出關作戰,而後方的重要關隘如函穀關、武關等皆無重兵守備,門戶洞開極利於敵軍乘虛蹈隙。中原地區的戰略要地與重要糧倉更是防衛空虛,不堪一擊,以至於被劉邦輕易攻占。秦王朝在平叛過程中,盲目地使用武力,忽視了利用諸侯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乘機用間,招降納叛等綜合手段打擊對手。由於嶺南駐軍反叛,秦王朝用於平叛的總兵力大概在30萬左右,這個兵力也就相當於以往秦國最高動員額度的一半(秦國在長平之戰與滅楚之戰中最高動員兵力為60萬),很顯然秦軍這一次失去了以往的兵力優勢,所以,秦國在戰略指導上應該注意集中、節約、靈活地使用兵力,避免同敵軍拚消耗。要想節約兵力,首先就要靈活用兵,集中優勢兵力消滅主要敵人,而對次要敵人應采取積極的政策攻心,鬥爭利用,分化瓦解。而秦王朝在平叛過程中,不將反叛者斬盡殺絕誓不罷休,客觀上就促成了天下共同擊秦之勢。事實上,天下合縱是秦王朝無法應付的不利局麵。秦始皇當年統一天下,也是成功的避免了六國合縱,一次戰爭隻針對一個孤立的對手,用了十年的時間才完成統一。應該說,三年的反秦戰爭,是東方六國一百五十年來,所進行的一次最徹底的合縱,各種勢力在反秦的旗幟下,暫時達成了某種聯合。秦朝無法成功地瓦解天下合縱,就必然會被合縱的巨大力量所摧毀。      4、在具體的戰役指揮上,秦軍大將章邯失誤之處頗多。前208年初春,章邯率秦軍主力兵團出關作戰,在短短的數月的時間裏,先後消滅韓魏兩國,殺魏王咎,秦軍乘勢進攻齊國。楚國大將項梁率軍北上救齊,秦楚兩軍在中原地區激烈交鋒,互有勝負。九月,秦軍經過修整補充,夜襲定陶擊破楚軍大營,項梁戰死。至此,秦軍一度完全掌握了戰爭主動權,此戰楚軍損失慘重,史稱:國兵新破,王座不安席。而就在此時,章邯沒有把握住乘勢消滅楚國的有利時機,反而   認為“楚國名將已亡,楚地不足為慮。”轉兵鋒進攻趙國,從而使勁敵楚國絕處逢生,逐漸恢複了實力,並在秦趙巨鹿鏖戰之時,反戈一擊,出兵襲秦之後。仔細分析當時的戰略形勢,關東全麵叛亂後,秦軍麵臨的是內線作戰的態勢。處於內線作戰的一方,應該集中兵力實   施機動作戰,將對手各個擊破。而秦軍對楚軍隻是擊敗,並沒有達到最終擊破的戰略目的。這時,秦軍改變原先的戰略打擊次序舍楚擊趙,實際上是犯了“兩頭失大”的戰略錯誤。其結果就是楚國死灰複然,趙國久攻不下,秦國所有的戰略企圖都沒有達成。如果,章邯能夠在擊敗項梁後,乘勝消滅楚軍主力,秦國最終麵臨的態勢要好得多。另外,趙國君臣隻圖自保,趙軍與秦軍相比戰鬥力要弱很多,趙對秦國所構成的威脅要比楚國小的多。至於其他諸侯更不足為懼,秦軍主力完全可以先破楚,而後北上從容滅趙,以達成對諸侯各個擊破。應該說,章邯舍楚擊趙之舉,為秦軍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這一事件應視為反秦戰爭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秦軍主力大破趙軍後,進占邯鄲,圍攻巨鹿。趙軍堅守巨鹿,秦軍猛攻三月不克,士卒死傷頗多,士氣逐漸低落。十二月,燕齊楚三國援軍陸續趕到,徹底的改變了戰場上雙方的兵力對比。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對秦疲憊之師發動了突然襲擊,趙軍應於內,楚軍擊於外,秦軍全線崩潰。可見,章邯率秦軍主力長時間頓兵於堅城之下,無視戰場態勢變化,盲目攻堅,從而使戰場主動權易手應是巨鹿之戰秦軍失敗的主因。在此,應該指出的是,後人常把巨鹿之戰的勝利歸功於項羽所統率的楚軍,這難免有失公允。在長達三個月的巨鹿攻防戰中,趙國軍隊為阻滯消耗秦軍,付出了重大犧牲,頑強的將秦軍主力拖在巨鹿動彈不得,為各路諸侯大軍的集結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以此來看,趙軍功不可沒。    秦軍兵敗巨鹿後,章邯率秦軍堅守巨鹿以南的軍事重鎮棘原,扼聯軍南下之喉,雙方形成對峙。此時,秦統治集團的內鬥加劇,李斯父子對麵受戮,趙高把持朝政,麵對軍事失利的危局,要拿前線的章邯、司馬欣等軍事將領當替罪羊,追究責任。聯軍一方由趙相陳餘寫勸降書,“秦有功也誅,無功亦誅!”勸章邯認清形勢,及時歸正,不失為一方諸侯,裂土封王。章邯等將領遣使秘密交涉投降事宜,之後又突然變卦,不等答複就率軍倉皇南撤,項羽率軍全線追擊,章邯   這一倉促決定最終造成了秦軍全軍覆沒。如果,秦軍堅守棘原,憑借工事,深溝壁壘,以敝聯軍,也許形勢會好一些,最起碼不會失敗的這麽快。而章邯竟然率軍舍棄堅城,使自己處於前阻大河,後有追兵,毫無依托,進退失據的不利境地,此乃危軍之舉。由此可見,秦軍大將章邯在外有軍事失利,內有逼迫之憂的情況之下,命運未卜,心亂如麻,惶惶不可終日,彌漫著強烈的失敗情緒,已無心指揮作戰了。所以,才會昏招不斷,陷大軍於絕地。      5、事實上秦王朝的軍事實力不能說不強大,與大多數起義軍相比,秦軍有著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在戰爭初期一直掌握著主動權,處於進攻地位。如果,秦王朝戰略戰役決策運用的正確的話,不見得非敗不可,最起碼可以同起義軍相持相當長的時間。南越軍變,對秦王朝整體的軍事實力的下降影響很大,另外也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秦王朝對此不能等閑視之。秦廷應迅速選派得力將領率一部精兵取道赴南越進行整頓安撫,懲辦首事者,接管兵權並督促該軍北上參戰。應該說這個任務是相當艱巨的,非德才威望兼備的大將不可勝任。嶺   南駐軍參戰,可使秦朝南北兩大重兵集團相互配合,遙相呼應,可對諸侯軍發動鉗型攻勢,也可使秦王朝保留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這樣秦軍在各個戰場上的兵力劣勢,可以得到根本的扭轉,從而牢牢地處於軍事上的優勢地位。這種局麵對秦朝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此其一。其二,當前208年九月,章邯率秦軍擊敗楚軍主力後,若趁楚軍新敗,舉國震恐之際,以優勢兵力進擊楚地,完全的消滅楚軍殘存的主力部隊,解除後顧之憂後再北上伐趙,可以一舉斷絕北方諸侯的外援,又可避免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地位,這樣秦朝軍事勝算的把握仍然很大。其三,秦王朝在兵力不占優勢的情況之下,千萬不可同諸侯軍硬拚硬打,消耗自身兵力。而應該西控秦川之險,東扼中原重鎮。秦軍主力應依托三川險固,在中原地區作攻勢防禦,深溝壁壘,憑借堅城,或戰或不戰以敝諸侯軍。這樣秦朝門戶有備,攻守自如,進退有憑,諸侯無機可乘,還可隔絕南北,使各路義軍難以遙相呼應。秦主力養精蓄銳,蓄勢而發,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集中優勢兵力重點打擊楚趙兩國,而對其他諸侯施以政策攻心,用以分化瓦解。秦計不出此,一次次錯失良機,與各路義軍硬打硬拚,忽東忽西,窮於應付,最終斷送了有利局麵,喪失了主動權與進攻力,落得個軍敗國滅的下場。      6、麵對秦王朝的迅速敗亡,後人提供了一個假設。如果,始皇帝之後,即位的是公子扶蘇,掌權的是大將蒙恬,秦王朝是不是就會避免最終敗亡的局麵?    愚以為這個論斷是站不住腳的,在這裏我想先說一說,法家與儒家在中國曆史上的作用。在中國曆史上,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和與   商韓為代表的法家是重要的理論柱石。儒法兩派觀點相互對立,但對統治者而言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不可替代。一個政權要想長治久安,統治者往往儒法並用,外儒內法,表麵宣揚儒家思想暗中使用法家手段。我絕不是否定法家思想,一個成熟的統治者就是一名嫻熟的外科醫生,法家是刀把子,儒家是麻醉劑,兩者缺一不可。沒有麻醉劑直接給人開刀,病人疼的受不了,是要反抗的。所以,我是讚成外儒內法,亂世用法家,治世尊儒術的,而秦王朝百餘年來,法家軍國體製深入骨髓,朝廷上下法家勢力很大,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利益集團。法家人物的言論代表了最強音,以成積重難返之勢了。即使是秦最高統治者本人,也很難改變這種局麵,即使暫時改變了,也難保將來不會死灰複燃。仔細來看,秦國的這種軍國體製與二十世紀的日本與德國有一些相似之處。整個國家就仿佛是一個巨大兵營,國家的最終目標就是通過戰爭手段對外擴張和兼並。秦國在一百五十年中,通過法家整合了社會,並通過對外戰爭,成功的轉移了國內臣民的視線。從某種程度來說,統一的秦帝國實際上不再具備一個強大的軍事假象敵了,而法家統治理論的缺點也就逐漸凸現出來,和平時期各種內部矛盾在積聚,法家思想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了。秦統治者錯就錯在對這種變革視而不見,並繼續將法家體製推向了極至。所以,如果秦王朝不能從體製上,進行轉軌,換成誰當皇帝,其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陳勝吳廣照樣造反,劉邦項羽照舊起事。體製不變,扶蘇即位,也隻不過多苟延殘喘幾年而已。秦朝滅亡的命運不是一兩個賢主良將所能挽救得了的。    三年波瀾壯闊的反秦戰爭,不僅是一幕曆史活劇,同時也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使後世統治者終於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馬上得江山,不可馬上治江山。野蠻得天下則已,野蠻治天下則不可。       秦朝最終滅亡了,但“定於一,大一統”仍是人們的最終夢想。秦朝的急功近利恰恰為自身挖掘了墳墓,但也為天下重新統一,奠定了堅實之路。一個統一國家的所有條件都已具備了,曆史已不可能再倒退到以往的大分裂時代了。五年以後,一個叫劉邦的楚人成為了中國的第三位皇帝,在南北交融中,一個新生的漢民族由此誕生了,一個更加偉大繁榮的時代即將到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