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寫字

(2007-06-15 08:47:19) 下一個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文言文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文人墨客相互標榜每年發表的字數,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 書店裏的書琳琅滿目,可讀的卻不多。

古人可是是惜墨如金的。一部《易經》,寥寥數字,居然就把天地的道理說清了,這就是它的迷人之處。易經寫的是作者(?)對天地變化的一種感覺,用的是表象/符號語言,讀的時候,還要還原成一種感覺。這就給了讀者極大的思維空間,領悟文章所描述的實際。

作者的文章(內涵) X(乘)讀者的領悟(外延),才是一篇文章的全部。

這裏內涵和外延是一種乘法(X)關係。有的文章,下筆千言萬語,讀者讀不懂或讀不下去,結果是零。有的文章文字不多(如《易經》)卻包羅萬象。

五千年文化積累的書籍的總量恐怕還不如現在一年書的數量多。古人雲:文章千古事,官宦一世榮。麵對如今文壇的浮躁,又能說什麽呢?開卷有益不再是真理,因為文不能再載道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