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易算卦

(2007-06-12 14:39:47) 下一個

這兩天孩子學校放假,請假在家陪孩子玩。沒陪孩子太多時間,倒是陪文學城玩了。文學城裏的書香人家在讀書哩。

讀書本是讀書人的本分,想來實在慚愧,平生讀書不多。當年來美國時隻帶了一本書《易經》,原因隻有一個算卦。算卦是下九流的學問,雖然現在鬧得紛紛揚揚,我還是不信。我又要算卦,又不信,難以置信!!

其實很簡單,象許多文學愛好者一樣,我很敏感。說詩人氣質也好,說不成熟也好,反正我就是我。很多時候我對自己不是很信任。就算上一卦。做法很簡單:找一枚硬幣,用左手食指使其立起,右手用力一彈,硬幣便在桌上飛轉起來(轉不起來多練一練)。等硬幣落下後,用筆記下陰(- -)陽(——)麵。從下而上畫六次,就是一個卦象。然後,找出相應的卦辭,可以得到許多啟示。我是不是在傳布迷信?這全看讀者啦。讀者迷信就是,讀者不迷信就不是。"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易經》是一門變化的學問,無論好卦壞卦,《易經》沒有死卦,強調事物的消長。每一卦都可以指點迷津,引人向上。真真良師益友也。我很長時間不看《易經》了。年紀大了也不那麽患得患失了。想當年,生活上有許多事需要別人幫助排解,大多數時候又說不清、或難以啟齒,何不用五指畫個卦,聽聽《易經》。《易經》之卦乃最初級的語言,手指的操作也是最初級的語言,誰敢說得到的卦不是心的訴說,不與心相通?我感覺和找個朋友出主意差不多。當年有一紅顏知己,遇到難事,又不肯說清。我用此招,讓她佩服得五體投地,感激得痛哭流涕(這兩個成語打字真方便,哈哈)。

《易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一門變化的學問,一門生活的學問。前年回國時,買了一些書,讀後覺得沒保存價值。部分贈給了垃圾桶,另一部分進了垃圾堆(別讓我姥姥知道,姥姥沒文化,卻對文化極其尊敬,她連一張有字的紙都要保存好),身邊還是一本《易經》。

《易經》其實很簡單。它借助於表象說明事物消長的規律。有學問的人引經據典,把《易經》搞得簡單的人讀不懂了。我讀書常“扒了皮”再讀,看不懂的,留給看得懂的人看。人對天地的認知很初淺,看不明白的地方,作者也未必明白。有些是因為生活體驗沒有達到作者的層次,也讀不懂。

讀《西遊》時太小,讀不出“身經百難方成佛”的道理,現在再讀又覺得太孩子氣。讀《紅樓》時太嫩,不知兒女情長。讀《三國》時因人物關係複雜,一拖再拖。記憶中有四個好作品--《從奴隸到將軍》,《劉三姐》,《天仙配》和《亮劍》。讀《從奴隸到將軍》時,身處困境,有求解脫的欲望。喜歡《劉三姐》跟人鬥嘴,還喜歡水。《天仙配》在老八路片中拍得最美,印象一旦種下了,就改不了啦。《亮劍》的劇本絕對不同於連續劇,可以說連續劇篡改了劇本。《亮劍》的主人公極其有性格。

有一段時間著迷地喜歡古小說。象吃牛蹄筋,有嚼頭。還讀過一陣子文革時的《北京文藝》,喜歡看“某某公社畝產萬斤”的紀實報道,象看“東”部片,哈哈。過癮!武俠小說也讀了些許,喜歡金鏞。文學作品喜歡衝突,在處理衝突的過程中,作家本人修養就暴露了。金鏞俠氣。讀過的許多書,象過眼雲煙。也就那麽一讀,沒有什麽印象,象許多博文-- 晴天白雲一團空氣。詞匯華麗,有閱讀快感,沒有信息。下筆千言,離題萬裏。市麵上潔本的《唐詩三百首》都找不著了。《唐詩三百首》是和長篇大論的詩詞鑒賞搭配著賣的,拆都拆不開。和老祖宗的精品搭配著賣,倒也創意無限,哈哈(有些挖苦人了,不全是這樣,鬧著玩)。

我也不知自己算不算讀書人。推薦《易》,小心走火入魔。記住永遠不要在思想上依賴於外物,準沒事!把自己交出去,那就難說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