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詳解現代海戰戰法(二):潛艇攻擊航母戰(圖)

(2008-08-18 14:21:07) 下一個
詳解現代海戰戰法(二):潛艇攻擊航母戰
2008年08月14日 15:21:38  來源:新華軍事博客

俄台風級戰略核潛艇水麵發射潛射洲際導彈

美國海軍弗吉尼亞級SSN775號海試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統計數據表明:航空兵和潛艇均為航空母艦的克星。在被擊沉的航空母艦中,航空兵擊沉的占47.6%,潛艇擊沉的占45.2%。兩者擊沉航母數量相差無幾。

    潛艇攻擊航母的難度加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裝備遠射程武器的核潛艇出現,以及潛艇突破護航艦幕能力的加強,潛艇攻擊航母的能力大大提高,任務更為加重。

    當然航空母艦的性能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其戰鬥穩定性大為提高;大型航母編隊周圍建立了4層對潛防禦係統,從距航母約200公裏處開始設立多道反潛攔截。所有這些,必然使得潛艇攻擊航母的行動變得日益困難起來。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航母編隊中往往還編入了核動力攻擊潛艇,它不僅會給對方潛艇實施攻擊造成困難而且易使其攻擊遭到失敗。

    潛艇攻擊航母的方法

    冷戰時期,蘇聯海軍為了與美國爭奪海上霸權,加緊發展核動力導彈潛艇和普通動力飛航式導彈潛艇,以對付擁有10艘大型航母的美國海軍。

    前蘇聯核動力導彈潛艇通常配置在己方基地附近海域,或敵航母經常出入的基地附近海域及其通航的海域待機。導彈潛艇攻擊時可從航母艦首舷角、左右服斜舷角,以及艦尾舷角選定戰術展開陣位。這樣,便於導彈潛艇發射導彈後迅速撤離戰場。不過,這種攻擊樣式必須要有從目標艦首方向或從側翼實施攻擊的兵力相配合,以便對目標進行半包圍或全包圍。

    為了更有效地殲滅敵大型航母編隊,前蘇軍十分強調使用導彈潛艇、陸基轟炸機和水麵艦艇以突襲的方式對敵航母編隊進行合同攻擊

    一般情況下,對航母實施攻擊的最佳時間是航母在進行空戰、航行補給和通過海峽及狹窄水道時。在上述時刻,航空母艦的機動性要受到極大的限製。

    攻擊時,通常攜帶空對艦導彈的轟炸機在電子幹擾機的伴隨下,首先實施突擊。接著,導彈潛艇快速接近敵航空母艦, 從其近程警戒艦和艦載直升機的探測距離之外發射導彈。

    對航母編隊實施導彈攻擊的樣式主要根據核動力導彈潛艇的數量、編成、行動意圖、航母警戒幕的縱深及首次突擊後敵艦損失的情況來確定。當然,最佳攻擊樣式是從航母編隊的左右舵斜舷角到接近航母編隊中心,並在最大有效射程上同時或連續發射導彈。

    需要牽製時,也可指定1一2艘核動力導彈潛艇對敵警戒艦艇進行牽製性攻擊,其餘導彈艇從迎麵接近目標,並向編隊核心——航母發射導彈。

    在實施政擊之前,如果遇到擔任遠程反潛警戒的敵海軍核潛艇時,導彈潛艇可使用魚雷來消滅對方核潛艇,或盡量避免與之發生接觸,而按預定時間駛往發射陣位。

    經過多年演練、論證,前蘇聯海軍曾組成了一種十分典型的攻擊美航母的特混編隊,其中包括1—2艘導彈潛艇、少量的常規潛艇和核潛艇、裝有艦對艦導彈的水麵艦艇各1艘。這支特混編隊在執行任務期間,由岸上指揮所實施統一指揮,但在突擊階段則由位於裝備艦對艦導彈的水麵艦艇上的最高戰術指揮官指揮。

    馬島海戰中潛艇打航母的戰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真正使用潛艇攻擊航母的戰例並不多,主要因為對峙雙方實力相差過於懸殊,潛艇難以施展“拳腳”,無法對航母進行有威脅的打擊。

    迄今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中阿根廷對英國航母編隊的攻擊,盡管未獲成功,但也令對方膽戰心驚。

    當時,阿海軍老式潛艇“聖-路易斯”號成功地突破了英特混艦隊的嚴密警戒,並在馬島封鎖區內遊卡了1個多月時間。該艇曾先後3次向英航母發起魚雷攻擊,皆因潛艇的火控係統發生故障而沒有成功。但這幾次攻擊行動對英航母編隊均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英航母編隊雖然反潛能力較強,防衛嚴密,卻對這艘老式潛艇的行動懼怕異常,以至不時地出現錯誤判斷而向海中的浪花和鯨魚發射反潛武器。

    高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現代潛艇攻擊航母不必再像老舊潛艇那樣,要突破層層警戒,引目大風險;裝備了新型飛航導彈、遠程自導魚雷的潛艇,可以在航母的直接替戒或近程警戒之外占領攻擊陣位,進行準確的攻擊。

    核動力攻擊潛艇的水下航速與航母巡航速度己不相上下。因此,核動力攻擊潛艇將不受攻擊臨界的限製,能從各個不同的方向占領有利的陣位,而是可以多次占位攻擊;必要時還可以實施追趕攻擊。

    由此可見,潛艇速度的提高、噪聲的降低、下潛深度的加大、攻擊武器射程的大幅度提高,其行動的隱蔽性、攻擊的快速性和突然性都將進一步增強,必將對航母編隊造成巨大的威脅,對其生存能力是空前嚴重的挑戰。

   本文原載於《迎接海洋世紀——現代海戰》,李慶主編,李傑、周碧鬆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版。

    感謝新華軍事博友“一閃一閃一閃亮晶晶”提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