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標點符號趣話

(2010-07-23 17:13:26) 下一個


學習古漢語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的。因為古代的字要麽刻在甲骨上,要麽鑄在鍾鼎上,要麽寫在竹簡上,非常麻煩。這勢必要求行文異常簡練。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古代人創造了文言文。文言文的特點是行文簡練。行文簡練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用字盡量少,二是修飾少。孔子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就曾經講過“辭達而已”。由於用字很少、字義多變和存在更多的省略,再加上沒有標點符號,短短的一句話就會產生許多歧義。

標點符號出現之前,通篇文章隻有在句子結束時,或許有一個句號,最早一些連句號都沒有。所以以前從啟蒙的塾師開始,老師們的一個教學任務就是句讀(讀字此處念成dou不念du,逗號的意思)。看古書,讀古文困難之一就是往往不知道如何斷句,再加上傳抄翻刻過程中,難免訛誤脫落,所謂“魚魯亥豕”,使人更摸不著頭腦。當初讀《二十五史》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感覺,硬著頭皮把一段話讀幾遍,才漸漸找到一些門道。可見標點對閱讀的重要。下麵講幾個對同一句子由於標點的不同,引起歧解的例子。

從前有一個老夫子到一家人家任家教,對於生活待遇,他寫了一張字條:“沒有雞鴨可以沒有魚肉可以青菜豆腐不可缺”,讓學生交給東翁。心想:“沒有雞,鴨可以;沒有魚,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缺。”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應該是不錯的。過了半個月,天天吃青菜豆腐,不見葷腥,老夫子就對學生說:“你把我的字條交給令尊了嗎?”學生回答說:“交了,父親說一定照辦。”第二天還是青菜豆腐,如此又是半個月,老夫子忍無可忍,就找東家說話了。東家笑嘻嘻地答複說:“完全是按照您的意思辦,您的字條上寫著;‘沒有雞鴨可以,沒有魚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缺。’所以天天供應您青菜豆腐。”說完就把加上標點的字條給他看,老夫子無話可說了。

有一個人到親戚家打抽豐,住了好幾個月,主人忍不住了。正好天下雨,就在他所居住的房間裏寫了一張字條逐客:“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不久,客人卻拿著字條來感謝主人,主人一見哭笑不得。主人的本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因為沒有標點,被客人斷句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有一家人家造了一座新房,開始很高興,但沒過幾天就發現經常有人在新房的牆角小便。為了製止眾人的不當行為,於是他在牆上寫了一句話:“來往人等不得在此便溺”,意思是:來往人等,不得在此便溺!誰知此後,在此小便的人更多了。原來有人加上了標點:“來往人,等不得,在此便溺!”

祝枝山(一說徐文長)是明代著名書法家,嫉惡如仇。他有一位為富不仁的鄰居,祝枝山從不和他來往。有一年這位鄰居擺酒請客慶祝新年,就請客人中一位祝枝山的朋友替他向祝枝山要一張有新年吉利話的條幅,光耀門庭。這位朋友雖然知道祝枝山十分厭惡這個鄰居,還是向祝枝山轉達了要求。不料祝枝山想了一想後,卻說:”可以呀!”於是就寫下“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帛進門”十二個字,對朋友說:“你去告訴別的客人,這條幅應該讀成‘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帛進門。’你給他的時候,卻要讀成‘今年真好,晦氣全無,財帛進門。’ ” 這位朋友也看不慣祝枝山鄰居的所作所為,就按照祝枝山講的辦法把條幅送過去。鄰居得了這張條幅,非常高興,就把條幅掛在最顯眼的地方。請客的那一天,鄰居很驕傲地把這張條幅指給來的客人看,吹噓自己和名人祝枝山關係如何好,客人們無不掩口竊笑。

以上幾個例子跡近笑話,下麵是關於斷句的嚴肅話題。《論語•泰伯篇》第九章雖然很短,但很有名。原文隻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二個字。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爭論。這一爭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句意不同,對孔子的為政思想評價就會不同。在近四十年前的批林批孔運動中,除了批孔子的“克已複禮”外,重點批的就是這句話了。當時對於這句話的句讀是這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老百姓隻可使之順從,不可以使他們知道為什麽”。因此讀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愚民政策。平心而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讀古之有之,並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發明。文化大革命時期不過是借這句話來攻擊孔子而已。應當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讀成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沒有什麽錯。但這隻是幾種可能中的一種。

因為“使”字可作“使之”和“使用”兩種解釋,“由”字可作“順隨、聽從、歸屬”和“自由自在”兩種解釋,句讀方麵考慮,句意完整的,除了上述斷句,可能還有其它五種標點方法。“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意思是:老百姓是可以使用的,但不可以放任自由,需要教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兩種斷句意思差不多:人民的素質可以(或人民可以使用)的話,應該讓其自由行事,實行無為而治;素質不行(或不堪使用)的話,應該加強教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兩種斷句意思也差不多:老百姓可以讓他們自由行事嗎?不(可以)!要教育他們。這幾種斷句都強調了教育的重要,這樣斷句應該更符合作為教育家的孔子的本意。從孔子的一貫主張來看,孔子不讚成愚民政策。孔子是中國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把一生中的精力都奉獻給教育事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