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母親節回首母子悲歡離合故事:狸貓換太子(一)楔子

(2010-05-08 07:33:26) 下一個


明天是母親節,講一個皇家母子悲歡離合故事:狸貓換太子。故事以大團圓喜劇結尾,但曆史原型卻是一個母親被害的悲劇。

類似的悲劇也發生在唐德宗李適(這個“適”字不是“適”字的簡體字,讀音擴)身上。唐德宗(公元742-805年),唐代宗長子,初封為雍王,曾於公元763年同副元帥郭子儀領兵打退吐番。公元764年被立為太子,代宗於公元779年5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

德宗生母沈氏,原住於洛陽宮中,安史之亂中下落不明,德宗繼位後,遙尊沈氏為太後,並派人四處尋訪。不久,有一位老婦人陳述自己就是太後,洛陽宮中忙派出舊日服侍的宦官宮女去識別。女官李真一以前曾長期陪陪侍沈氏,知道沈氏早年因為斫肉糜喂德宗時左手指受傷。她見老婦人同沈氏長得一模一樣,年齡也一致,左指受傷,就認定是沈氏,迎入宮中,報告德宗。德宗大喜,奉她為太後,不料幾天後,高力士養子高承悅密奏德宗,說老婦人並非沈太後,而是他的姐姐,為了怕事情敗露後連累自己,所以上奏以避禍。德宗忙命高力士養孫樊景超再去識別,果然是他的姑媽,高力士的養女,老婦人這才驚恐,認罪。原來,她年輕時常在宮中與沈氏在一起,相貌酷似,年齡一樣,左手指因剖瓜時不小心也受過傷。因見皇上如此急切找母,為貪圖榮華富貴,才演出了一場冒名頂替的醜劇。樊景超如實奏報,請求加罪於老婦人,德宗答說:“我寧願受一百次騙,仍希望有一次是真的,以了結心願,如果懲辦了這老婦人,此後就沒有人也來報告太後下落了。”當即下令釋放了老婦人,沒有加罪,但真正的沈太後始終未能找到。

以上為題外話,言歸正傳,最近幾年,上海京劇院排練演出了新編連台本戲《狸貓換太子》,據說票房價值不錯。筆者在《傳統文化雜談 戲曲篇》(11/21/08—12/19/08,文化走廊)中專門講到過海派京劇,這連台本戲就是海派京劇的特色之一。海派京劇也叫南派京劇,是清末在上海發展起來的。其直接淵源在於同治六年(1867),滿庭芳茶園和丹桂茶園分別邀請天津京班和北京京班名角來滬演出,“滬人初見,趨之若狂”(姚民哀《南北梨園略史》)。這批京班名演員定居上海後,吸收接納了徽班、梆子、昆劇等各地方劇種的長處,逐步形成了為上海人所喜聞樂見的海派京劇,並使得京劇迅速向江南地區蔓延起來,向全國各地滲透開去,這都顯示出上海京劇環境的特殊性與優越性。

京劇從逐漸形成起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叫做“皮黃”(或“皮簧”),其由來見拙作《傳統文化雜談 戲曲篇》。到上海演出的劇團因為來自京津,所以上海人叫他們為京班,所演的劇目因此就叫做京班戲。1876年3月2日,上海的《申報》的一篇文章裏第一次出現了“京劇”的字樣。這是上海人給“皮黃”取了個“京劇”,的名字,此後,京劇這名稱得到公認。

從同治中葉十本《五彩輿》開始,有著奇幻情節、滿足觀眾多方麵審美需求、反映舞台科技新成果的連台本戲便為上海市民所喜聞樂見。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上海有了長達數十本的連台本戲《封神榜》,幾乎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跨度中這些連台本戲都具備蓬勃的生命力。至今還在上演的《狸貓換太子》等壓縮、改編過的連台本京戲,同樣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喜愛。

連台本戲最早的雛形是雍正的弟弟、莊親王允祿根據流傳甚廣的曆史故事《目連救母》、《西遊記》、《三國誌》、《水滸傳》四部著作,將其改編成《勸善金科》、《升平寶筏》、《鼎峙春秋》、《忠義璿圖》4部,每部都有10本,240出,作為王府戲班(那時還沒有京劇,是弋陽腔傳入北京的變種:京腔)使用的劇本。這些傳奇腳本雖然篇幅很大,但它們結構鬆散,連貫性不強,結構不緊密,不能與後來海派京劇的連台本戲相比。海派京劇的連台本戲,吸取了西洋的編劇、結構手法,有主要人物、中心事件、貫穿情節,有關子,有懸念,讓觀眾看了這一本,還想看下一本。頗有點像現在的電視連續劇。再加上還有機關布景,改良服裝,更加強了可看性。有時還增加西洋樂器,豐富了京劇音樂。最為出奇的是南派京劇名家馮子和,在連台本戲《七擒孟獲》中,居然說起了英語,代表劇中蠻洞部族使用的語言。這些都是上海的創造。當時比較出色的連台本戲有《狸貓換太子》、《封神榜》、《西遊記》等等。

民國時期,滬上舞台的京劇連台本戲非常火爆,新舞台排演的《濟公活佛》全劇22本,連演4年,大舞台改編的《西遊記》達42本,連演8年,當年盛況現在簡直不可想象。最火爆的連台本戲還算《狸貓換太子》,甚至出現了4家劇場(天蟾舞台、大舞台、丹桂第一台、大世界乾坤劇場)同時演出的,而且處處場場爆滿。 由於故事情節曲折吸引人,同時機關布景沒有《西遊記》、《封神榜》那樣複雜,《狸貓換太子》在許多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縣城都有演出,說它風靡全國也不為過。筆者小時候生活在一個中等城市,就跟長輩看過這部戲,至今還有依稀印象。

這部戲腳本的故事情節來自清代道光年間著名說唱藝人石玉昆的唱本《三俠五義》,又名《包公案》。石玉昆是當時最享盛名的說唱藝術家,可和前代活躍於秦淮八豔之間的柳敬亭相媲美。明代以前 ,公案小說以單篇的形式散見於各筆記野史或小說集中 ,至明代始有《百家公案》、《龍圖公案》等專門的公案小說集出現。《三俠五義》就是在《龍圖公案》基礎上豐富改編的。早在嘉慶年間京劇形成時期就有故事采自《龍圖公案》的腳本,如《探寒窯》、《審郭槐》等。《狸貓換太子》根據《三俠五義》第一回和第十五回的下半段至第十九回內容編成,《狸貓換太子》傳奇十分有趣,且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