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楓橋夜泊》注釋的論辯

(2010-04-10 18:40:47) 下一個
詩,講究含蓄,講究意境,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餘地,才是好詩,而張繼的《楓橋夜泊》恰恰是一首傳唱千古的好詩。短短二十八個字,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不同的理解引出不同的注釋,因而引起論辯。經過仔細推敲,也許可以更好地賞析這首詩。下麵就逐句進行研究。


‘月落烏啼霜滿天’,有人根據最後一句寫到夜半,質疑說半夜裏不會月落。又有人認為隻有在清晨離巢和薄暮歸巢時鴉群才會聒噪,不會半夜啼叫。於是他們考證出,“烏啼”者,“烏啼橋”之謂也。說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處,有一座烏啼橋。“據寒山寺住持說,烏啼橋建於隋大業七年,毀於清同治年間”。因此斷定,詩中“月落烏啼”,說的是“月亮向烏啼橋那方向落下去了”。其實農曆每個月初七、八的月落都是在三更以後。一般情況下,烏鴉確實不在半夜啼叫,但不等於說烏鴉半夜啼叫的情況絕對不會有。據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作者)因事觸怒宋文帝,被囚於家。其妾夜聞鴉啼,以為吉兆。獲釋後遂作《烏夜啼》曲,今存於魏晉樂府。樂府琴曲歌辭也有《烏夜啼引》,唐教坊曲及後來的詞牌、南北曲都有《烏夜啼》,這個詞牌還有一些著名詞作流傳。反之,是否真有烏啼橋?如有,是否建於大業七年?孰或後人因此詩而建橋命名?都未證實。文學和科學畢竟不同,不需要那麽精確。霜滿天,說明詩寫於九月或十月的初七、八,舖天蓋地的秋霜,帶來幾分寒意,幾分蕭瑟,恰和下句的愁眠對應。

‘江楓漁火對愁眠’,竊以為“江楓”作江邊楓樹解釋最有詩意,詩題中的楓橋可能是詩人泊船處旁邊的那座橋名叫楓橋,也可能橋邊多楓樹詩人把它稱作楓橋。有人考據什麽“江楓” 是指旁邊的“江村橋”和“楓橋”,不僅興味索然,就算有這兩座橋,也難說在張繼那時就已經存在。清代俞曲園以為“江楓”當是江村之誤,這一說法有些牽強。即使附近有一個叫江村的小村莊,詩人抬頭第一眼看到的按情理說應該是近處的江邊楓樹和江上的漁火,而不是遠處的村莊。漁火,從前江南有夜漁的做法,記得小時候,夜裏江麵上數點漁火乃是常見景象。江楓和漁火都是物,如果愁眠是一種狀態,那麽“對”字就不大合適了。於是有人發現“運河西岸,對著寒山寺大約兩公裏遠有兩座山,一座叫獅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 並舉出明初的高啟的詞《沁園春 雁》中有兩句“悠悠漁火,長照愁眠”,詞中“愁眠”就是山,也是物。實際情況是遠在高啟之前,因為張繼這首詩才使那座無名(或原名孤山)的小山有了愁眠山的名字,


把“愁眠”解作因愁難眠的人,即詩人自己,這樣“對”字就容易說得通。生於開元初,到天寶十二年四十來歲才中進士,接著因為銓選失敗,未能授官而歸鄉,十年後唐代宗寶應元年(762)10月,政府軍收複兩京(長安,洛陽)才被錄用為員外郎,在征西府中供差遣,後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大曆末年張繼上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即病逝於任上。其友人劉長卿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清廉正直。張繼一生舉業不順,仕途蹉跎,自然會經常滿懷愁緒。這首詩最有可能是登進士前某次赴考落第,秋天到江南旅遊散心時寫的,他就是一個“愁眠”之人。


‘姑蘇城外寒山寺’,這一句沒有爭議。寒山寺在蘇州閶門(西門)正西十裏左右,現今出閶門有一條楓橋路直達寒山寺山門。


‘夜半鍾聲到客船’,早在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中就質疑:“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說者亦雲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鍾時。” 歐陽修這樣的博學之士,有時也會犯錯誤,其實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鍾的習慣,也叫“無常鍾”。南宋陳岩肖就曾在他的《庚溪詩話》中辨駁過歐陽修:“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鍾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雲:‘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鬆影下,半夜鍾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複鬆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