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陽習俗變遷:從插茱萸到賞菊花

(2009-10-24 18:44:54) 下一個

        過了這個周末,下星期一就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重陽的稱呼來自《易經》。《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早在二千多年前,《楚辭》中就已提到了九九重陽。屈原的《遠遊》裏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不過這裏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到了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寫道:“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明確寫出舉行飲宴慶祝,意味著重陽已經成為一個民間節日。到了唐代重陽被官方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所以作為節日,重陽在我國曆史十分悠久。

                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民間風俗,最早是人們登高望遠、飲菊花酒,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南朝齊梁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吳均(469520)在他的《續齊諧記》中說了這個風俗的來曆:“汝南(今河南上蔡)桓景從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據東晉道士葛洪撰《神仙傳》:“費長房學術於壺公,公問其所欲,曰:‘欲觀盡世界。’公與之縮地鞭,欲至其處,縮之即在目前。” 壺公是一位神仙,而費長房在《後漢書》中有傳。在南朝宋人範曄所撰的《後漢書  列傳八十二方術》中寫道:“費長房,東漢方士。汝南人。曾為市掾。傳說從壺公入山學仙,未成辭歸。能醫重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一日之間,人見其在千裏之外者數處,因稱其有縮地術。後因失其符,為眾鬼所殺。”

                 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西晉周處(就是除三害的那一位)所撰《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禦初寒。”重陽這一天,采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紅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是古來常用作防疫的民間藥,這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製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氣,以唐代最為流行,唐詩中就有很多詩篇描寫此事。最著名的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家裏采來茱萸分給每個人插在頭上。有一位兄弟遠在山東,於是詩人寫下“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手足之情。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也提到:“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儲光羲少年時遊當年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的戲馬台,寫了一首《登戲馬台作》詩,其中有句:天門神武樹元勳,九日茱萸饗六軍。更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獎品了。戲馬台位於徐州市中心區戶部山崗上,是曆史文化名城徐州現存最早的古跡之一。公元前206 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於城南的南山上,構築叢台,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等,故名。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麵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古人把茱萸雅稱為“辟邪翁”,到了宋元以後,這種習俗逐漸消失。明清以後的人差不多都是從王維的詩中了解到插茱萸這一古代民俗,但是,茱萸有兩種,吳茱萸和山茱萸,插茱萸用的是哪一種,國內知道的人就不多,更不用說海外華人了。

 

                上麵講的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吳茱萸Fructus Evodiae() Medicinal Evodia Fruit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果實成小粒裂狀,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藥,功能暖胃燥濕,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性味:性熱,味辛、苦。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頭痛、疝痛、腳氣、痛經、脘腹脹痛、嘔吐吞酸、口瘡。《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山茱萸 Fructus Corni ()Asiatic Cornelian Cherry Fruit 別名山萸肉、藥棗、棗皮,是山茱萸科植物。 它是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47m。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或卵形,核果橢圓形,成熟時紅色。性味:性微溫,味酸、澀。功能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中成藥“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藥盒上寫著的主要成分:茱萸,乃是山茱萸不是吳茱萸。


                菊花原產於中國,春秋時的《禮記  月令》曰:“季秋之月,鞠有黃華。” 鞠即菊,華即花,這是我國關於菊花最早的記載。同時也明確指出,在那個時代菊花就已經作為九月的月令花。菊花秋開,秋令在金,故以黃色菊為正,所以菊花也被稱為“黃花”。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從那個時候開始,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從未間斷過。例如唐代大家熟知的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宋代開始,在重陽前後民間有舉辦菊花展覽的活動,這一傳統延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上海每年還在中山公園或人民公園開大型菊展。中間因為講階級鬥爭,批判小資情調,停過一段時間,現在又恢複了。這種菊展通常進門是一棵直徑二、三米,幾百朵花的大立菊,然後是千姿百態的各種名貴品種菊。

 

                菊花(學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常用chrysanthemum),多年生菊科宿根草本植物 ,葉卵圓形至披針形。菊花在野生狀態時,隻能開出銅錢似的小花,經過千百年來的自然和人工雜交,菊花成了多倍體植物,產生遺傳變異的機會比其它花草更頻繁,新的品種就層出不窮了,如今其品種已超過三千種了。古神話傳說中菊花又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因此被稱為“延壽客”。自從茱萸漸漸淡出重陽節,“延壽客”就取代了“辟邪翁”,成為重陽節的主角。

 

                中國人極愛菊花,連毛澤東在中南海的寓所也叫做菊香書屋,從1949年入住至19668月搬走,毛澤東的全部活動幾乎就全在菊香書屋。中國曆代詩人畫家,以菊花為題材吟詩作畫很多,因而曆代歌頌菊花的大量文學藝術作品和種植品種菊的經驗,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詩畫佳作和菊花名譜。


          最早把菊花寫入詩句的是屈原。《九歌  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春天蘭花,秋天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地方。《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已經知道菊花的花瓣時可以食用的,並把它當作一種美好的東西。詠菊最著名的詩句無疑是晉代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也因此被奉為菊花花神。唐代白居易大概因為姓白,以及非常喜歡白花的純潔,他的詠白菊花詩句是:“滿園菊花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黃巢的兩首詠菊詩就有點殺氣騰騰。其一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其二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後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模仿他,也寫了一首《詠菊》:“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駭煞。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宋代王安石詠菊名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引出一段故事: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房裏看到這兩句,很不以為然,心想:菊花傲霜而開,焦枯至死也不落瓣,怎會“吹落黃花滿地金”呢?於是提筆寫了兩句,把詩續完:“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見到續詩,很不高興:這小子見識不夠,亂批評,要小小的懲罰他一下。於是上奏皇帝,把蘇東坡貶到黃州當團練副使。蘇在黃州當了將近一年的官,次年重陽後的一天,到官衙後花園賞花。一到後花園大吃一驚,隻見菊花枝上沒有一朵,鋪得滿地金色,這才知道王安石讓他到黃州當官的原因。回到書房立即寫信,向王安石承認錯誤,王安石畢竟愛才,也就把他調回京城。

 

                菊花傲霜而開,比喻人老而彌堅,所以有成語“黃花晚節”。宋代名臣韓琦有詩雲:“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鄭思肖的《寒菊》詩:“花開不並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進一步表現一種寧折不彎,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鄭思肖(1241-1318,一作1239-1316)宋末元初詩人、畫家。宋亡,隱居平江(今江蘇蘇州)的寺觀和陋巷。他悲憤於南宋滅亡,改名為“思肖”,肖字暗指趙(趙);改字為“所南”,坐臥必麵向南;他題其書齋名“本穴世界”,將“本”字的筆畫十移入“穴”字,就構成“大宋”兩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飲酒、持螯、賞菊在重陽前後風行起來,特別在江浙滬一帶。陽澄湖的大閘蟹名聲遠播港澳地區。其實這種風氣一百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近代詩人高旭有詩《對菊感賦》雲:“聊複持螯且自誇,萬千心事亂如麻。天生傲骨差相似,撐住殘秋是此花。”就是寫持螯賞菊,雖然沒寫酒,此物一定是不可缺少的。高旭(1877年-1925),字天梅、號劍公,南社的三個創始人之一。大閘蟹學名中華絨毛蟹,以青背、白腹、金毛為特征,雄蟹四兩以上,雌蟹三兩以上才好。冒牌貨來自浙江溫州的甌蟹,再次一等的則是遼寧的遼蟹,通常的做法是把甌蟹放在陽澄湖養上兩、三個月,到中秋以後冒充出售,被戲稱為“培訓”蟹。更差勁的現買的甌蟹,在陽澄湖裏放幾天,就號稱陽澄湖大閘蟹,業內叫過境蟹。選購時要記住青背、白腹、金毛(八條蟹腳上的毛)三大特征。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誌。明永樂年間修建皇宮時根據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星宿的說法,北麵玄武的位置必須有山,便將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中南海)的泥土堆積此山,成為大內  鎮山  ,取名萬歲山。興建紫禁城時,曾在此堆放煤炭,故俗稱“ 煤山 ,也就是今天的景山。從此重陽節有了吃重陽糕的習俗,糕和高諧音,寓意登高。上海的重陽糕也叫定勝糕,梅花形,粉紅色,直徑約十厘米,上麵比下麵略大,灑有桂花,講究的再鑲有一朵用紅棗肉做的花。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把重陽定為敬老節。現在物質生活普遍提高,生活節奏也普遍加快,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十分落寞,敬老節更應該“常回家看看”。寄居海外的朋友難以做到這一點,也應該多向老人致電問候,通過網絡陪老人聊聊天,以慰親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