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譯皇帝的茶學著作《大觀茶論》(下)

(2009-08-09 14:09:10) 下一個

原文: 

點①: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②,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麵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複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幹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麵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蘖之起麵。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湯自茶麵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上,茶麵不動,擊指既力,色澤慚開,珠璣磊落。三湯多置。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同環旋複,表裏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旋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勻其輕清浮合者飲之,《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力過也。 

注釋: 

①點:把茶瓶裏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②調膏繼刻:調膏,來人飲茶,先在茶杯裏放人茶未二錢,注入少許水,加以攪動,使茶膏像融膠那樣有一定濃度和粘度,這叫調膏,此後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譯文:

點茶的手法不一樣,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調膏結束就加熱水,下手很重,而茶筅傳不出力,沒有小米粒狀的紋理和蟹眼狀的氣泡出現,叫做靜麵點(文中“調之”疑是“謂之”之誤)。這是因為攪動沒有力氣,茶的精華發不出來,立不住,湯水和乳花不能交融。繼續加熱水,茶的色澤不能完全顯現,精華渙散,自然無法立住。也有隨著加熱水,下手重,茶筅傳出的力道也很大(文中“幹筅”疑是“手筅”之誤),但是,茶湯發出精華不多,茶麵形狀一般,叫做一發點。這是因為按照通常方法加熱水,而手指手腕運作不圓潤。茶麵還未凝成粥麵那樣,茶力卻已用完。雖然茶麵雖然也泛起一些雲霧狀的波紋,但容易生出水腳(茶麵上不能和茶末融合成乳狀的水叫做水腳)。高手點茶根據差的數量加熱水,調成凝膠狀的茶膏。第一次加熱水,順著盞壁一圈,不直接碰到茶膏。用力不能太猛,先是茶膏動起來,逐漸向四周攪拂,下手要輕,茶筅要把力道全部傳出,手指繞動,手腕旋轉,如同酵母起麵,上下透徹。茶麵星稀月明,光華燦然而生,茶的精華從根本上立起來了。第二次加熱水,向茶麵繞一圈,急加急止,趁茶麵未動,用指力拍打,色澤漸漸起變化,像珠璣那樣堆磊散落(文中“上”字疑是“止”之誤,“慚”字疑是“漸”之誤)。第三次加熱水要多家,如前次那樣攪動,下手逐漸變得輕而均勻,同一方向旋轉,表裏攪透,小米粒狀的紋理和蟹眼狀的氣泡交替出現,,茶的本色已經得到十分之六、七。第四次加熱水要少茶筅旋轉範圍要大一些,但不能快,茶的精華煥發出來,茶麵便慢慢生出雲霧狀。第五次加熱水可稍微多一些,手法要輕而均勻,上下表裏都要達到。如茶色發揮未盡,則加以拍打,發揮到了,就加以轉動,使之收斂。此時茶麵如生雲靄,茶乳凝結如雪,茶的本色發揮盡了。第六次加熱水,看精華立起來了沒有,茶乳凝結用茶筅慢慢轉動。第七次加水是為了分開輕清和重濁,根據稀稠得當與否,結束點茶。這時候,乳霧洶湧而起,好像要溢出茶盞,茶麵在盞的邊壁回旋不動,這種現象叫做“咬盞”。應該把茶麵上浮著的輕清的東西(就是所謂的“餑),均勻地分給大家飲用。《桐君錄》裏說:“茶有餑,飲用對人最合適,雖然飲得再多也不會過分。”

譯者按:“點”篇是《大觀茶論》最重要的一篇,寫的是宋代流行的飲茶方法:點茶法。宋人也把注湯後用茶筅攪動茶乳,使茶麵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的點茶過程叫做“分茶”。如楊萬裏 《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詩:“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 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麵,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隻問此瓶當響答。紫薇山人烏角巾,喚我起看清風生。京塵滿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漢鼎難調要公理,策勳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與寒儒,歸續茶經傳納子。”這和唐人(如陸羽《茶經》中所描寫的)在煎好茶後,把茶分給眾人的步驟叫“分茶”不同。陶穀(王國維等人考證是托名,實際成書較晚)所撰的《清異錄》,其《茗荈》部“生成盞”條:“饌茶而幻出物象於湯麵者,茶匠通神之藝也。沙門福全生於金鄉,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成一絕句,泛乎湯表。”真是匪夷所思。又同部“茶百戲”:“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楊詩所謂“屋漏法”,《清異錄》同部“漏影春”條也有記載。這是由於製作茶餅時加入米湯之類富含澱粉的物質,使之成形,點茶者在茶溶解過程中以茶筅攪動,澱粉和茶葉溶質在水中擴散就形成茶乳和花草圖案,不過形成後圖案一會兒就散滅。從趙佶的描述來看,點茶相當複雜,要點七次之多,其中有許多經驗之談。現代人沒有這個經曆,再加上原文可能有誤,很難翻譯,隻能參照宋人有關描述飲茶的詩文試一試,錯誤難免。

 

原文: 

味: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風骨者,蒸壓太過也。茶槍乃條之始萌者,木性酸,槍過長則初甘重而終微澀,茶旗乃葉之方敷者,葉味苦,旗過老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此則芽胯有之,若夫卓絕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譯文:

茶以味為最重要。茶味用香、甘、重、滑四個字作全麵評價 ,隻有北苑和壑源兩個地方的產品才能四個字兼而有之。味道雖然醇厚,但缺少風骨是因為蒸壓過度了。茶芽(茶槍)是枝條剛開始萌發的東西,茶樹是酸性的,飲用過長的茶芽則入口時味重甘甜,但回味有點澀;嫩葉(茶旗)是剛長出來的葉子,葉的味道是苦的,茶旗老了,入口時舌頭有留滯感,喝完了反而有點甜味。這是一槍二旗茶才有的特點,如果是極品的茶,味道又香又好,自然不同。

 

原文: 

香: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①。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千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或蒸氣如桃人夾雜②,則其氣酸烈而惡。 

注釋:   

①非龍麝可擬:龍麝,龍腦、麝香。都是古代著名香料。 

②或蒸氣如桃人夾雜:桃人,即桃仁。茶蒸不熟時會有桃仁一類草木異味。宋人黃儒《品茶要錄》說:蒸不熟,則雖精芽,所損者甚多,試時色青易沉。味為挑仁之氣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譯文:

茶有真香,不是龍腦、麝香可以比擬的 。必須蒸熟再壓,反複加(水和澱粉)研(和),仔細研和後所造的茶十分和美。點湯入盞中,茶香四溢,如秋高氣爽,很是灑脫。如果帶有桃仁的氣味,強烈的酸味很不好聞。

 

原文: 

色:點茶之邑,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茶必純白。天時暴暄,芽萌狂長,采造留積,雖白而黃矣。青白者蒸壓微生。灰白者蒸壓過熟。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 

譯文:

茶湯點出來的顏色(文中“邑”字疑是“色”之誤),純白的最好,青白的就不如,灰白的差一些,黃白的更差。主要靠天時,人工努力是次要的。天時適當,茶一定是純白的。天氣悶熱,茶芽瘋長,來不及采摘製造,白中就要帶黃。青白的是蒸壓稍微生了一點兒,灰白的是蒸壓過熟。榨汁不盡,顏色就會青中帶暗;焙火過旺,顏色就會焦黃黯淡。

 

原文: 

藏焙,數焙則首麵幹而香減。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要當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陸風濕之氣。焙用熱火置爐中,以靜灰擁合七分①,露火三分,亦以輕灰糝覆,良久即置焙簍上,以逼散焙中潤氣。然後列茶於其中,盡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徹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減。探手中爐:火氣雖熱,而不至逼人手者為良。時以手挼茶,體雖甚熱而無害,欲其人力通徹茶體爾。或曰,焙火如人體溫,但能燥茶皮膚而已,內之濕潤未盡,則複蒸暍矣②。焙畢,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緘藏之③。陰潤勿開,終年再焙,色常如新。 

注釋: 

①以靜灰傭合:靜灰,據其它茶書記載,應為輕灰。

②暍:讀音ye第一聲,熱氣。 

③緘藏之:緘,封閉。

譯文:

收藏的茶要經過焙,焙過度了表麵幹枯,茶香減少,不焙則顏色斑駁,茶味散失。新芽萌發在春天裏,此時要焙去茶餅中含有的濕氣。焙的過程是在爐中放置炭火,七分埋在細灰中,隻露出三分火,再用細灰蓋住火苗,過了一段時間,確信沒有火苗了就把竹編的焙簍放在上麵,先逼幹焙簍的潮氣,再把茶餅排列在焙簍上麵,盡量攤薄,不可重疊,排列的速度要快。火堆的大小要根據焙簍的大小而定。把手放在爐中試探溫度,以不燙手為好。不時地用手揉茶餅,手很熱也無妨,隻是想通過人力把熱量傳遍茶餅裏外。有人說,焙的時候保持和體溫一樣的溫度就可以了,但這樣隻能使表麵幹燥,裏麵的潮氣,好像熱的蒸氣一樣。焙好以後,立即放進使用日久的塗漆的竹器裏,密閉收藏。陰冷潮濕天氣裏不要打開,終年收藏,用的時候再焙,茶餅顏色像新的一樣。

 

 原文: 

品名:名茶各以聖產之地葉。如耕之平園台星岩葉,剛之高峰青鳳髓葉,思純之大嵐葉,嶼之屑山葉,五崇柞之羅漢上水桑牙葉,堅之碎石窠石臼窠葉,瓊葉。輝之秀皮林葉,師複師貺之虎岩葉,椿之無又岩芽葉,懋之老窠園葉①,各擅其美,未嚐混淆,不可慨舉。後相爭相鬻,互為剝竊,參錯無據。不知茶之美惡,在於製造之工拙而已,豈崗地之虛名所能增減哉。焙人之茶,固有前優而後劣者,昔負百今勝者,是亦園地之不常也。 

注釋: 

①以上所述各產茶地和名茶,都是其時其地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盛有衰,至旋生旋滅,即下文所言:是亦園地之不常也。今己大部不存,注亦無甚意義,故不注。

譯文:

茶分別用生(文中“聖”疑是生之誤)產的地方命名。如耕村的平園台星岩葉,剛村的高峰青鳳髓葉,思純村的大嵐葉,嶼村的屑山葉,五崇柞村的羅漢上水桑牙葉,堅村的碎石窠石臼窠葉、瓊葉。輝村的秀皮林葉,師複師貺村的虎岩葉,椿村的無又岩芽葉,懋村的老窠園葉。各有優點,不會混淆,不能一一例舉。後來買賣競爭,互相仿冒,分不清楚了。卻不知道茶的好壞,在於製造精良與否,品牌名稱不會影響茶的質量。各個作坊生產的茶有以前優後來劣的,也有從前不如人家現在卻勝出的,同一茶園質量也不能一直保證的。

 

原文: 

外焙①:世稱外焙之茶,臠小而色駁②,體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則可。近之好事者,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蓋外焙之家,久而益工,製之妙,鹹取則於壑源,效像規模摹外為正,殊不知其宵雖等而蔑風骨,色澤雖潤而無藏畜,體雖實而縝密乏理,味雖重而澀滯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雖然,有外焙者,有淺焙者。蓋淺焙之茶,去壑源為未遠,製之能工,則色亦瑩白,擊拂有度,則體亦立湯,惟甘重香滑之味,稍遠於正焙耳。於治外焙,則迎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於采柿葉桴欖之萌,相雜而造。時雖與茶相類,點時隱隱如輕絮,泛然茶麵,粟文不生,乃其驗也。桑苧翁曰:雜以卉莽,飲之成病。可不細鑒而熟辨之。 

注釋: 

①外焙:不是由官方正式設置的焙茶處處所,亦即個人私設的茶葉加工製造處所。 

②臠小而色駁:臠,本為肉塊。《說文》:切肉,臠也。這裏指茶葉體瘦小.色駁,顏色不正。

譯文:

私家作坊生產的茶餅,茶葉瘦小,顏色不正,沒有光澤,味道很淡,正宗產品完全兩樣。近來有投機取巧的人,茶箱裏往往一半是私家作坊生產的茶餅。因為私人作坊生產長久了,學會了壑源的官家作坊的製造方法,還采用仿製的茶餅模具,卻不知道外表雖像,內在質量不行。色澤雖然圓潤,卻經不起儲藏;茶餅雖然結實縝密,點茶時卻缺乏紋理變化;茶味雖然也重,卻澀而不香。私家作坊產品中,有一種叫“淺焙”的茶,產地離壑源不遠,製造還算精良,顏色也很白,點茶時手法得當,茶湯精華立得起來,隻是茶味的甘、重、香、滑比不上正宗的,私家作坊產品總是可以辨別的。更有甚者,采桴樹和橄欖樹的葉芽,柿葉,混在裏麵,雖然它們像茶葉,但是點茶的時候,會像柳絮那樣飄浮在茶麵,不會生成小米粒狀的紋理,這就可以檢驗出來。陸羽說:“如果混雜進別的花草,喝下去是要生病的。”所以不能不仔細鑒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