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40)宜興紫砂壺

(2009-08-08 15:14:09) 下一個

隨著壺泡法的流行,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登上了曆史舞台。根據周高起《陽羨茗壺係》(1640年前後)所載:“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也。”可見壺泡法所用的壺,開始是銀或錫製造,後來用瓷器,嘉靖(1522-1566)以後崇尚宜興陶器。江蘇宜興的紫砂壺的優點在於紫砂茶具透氣,泡茶過夜而不變味。

宜興山區是荊溪(也叫苕溪,陸羽的隱居處所)發源地,所產陽羨茶(江蘇的武進宜興一帶古稱陽羨)自南朝以降,唐宋時代就很有名。滿山的紫砂土不僅宜於種茶,更宜於製陶,真是得天獨厚。目前能確認的最早紫砂壺出土於南京的一個名叫吳經的太監墓,墓葬時間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周高起在《陽羨茗壺係》中認為,紫砂壺創始自“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煉,捏築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的,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金沙寺位於宜興湖滏。

明弘治正德年間,江蘇宜興人吳頤山,字克學,號拳石,是正德九年進士,以提學副使擢四川參政。未中進士時就在創製紫砂壺的老和尚居住的金沙寺讀書,他有一個家童,名叫供春,偷偷地學習老僧製壺手藝。後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澱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吳頤山十分欣賞供春的作品,就代為題寫了鐵線小篆的款識“供春”二字。燒成之後,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

現今存世的供春壺極稀少,故宮博物院存有一把。供春壺,當時人稱讚“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 可惜供春壺已經很難得見,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當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1915-1996)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2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價值多麽珍貴。

供春成名之後,吳家不再拿他當家僮看待,漢族畢竟沒有供這個姓,離開吳府自立門戶後,就姓龔,所以供春壺也叫龔春壺。稍後的萬曆年間,出了董翰、趙梁、玄錫和時朋四位製壺名家。龔春傳時大彬、李仲芬,這個時大彬就是時朋的兒子。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並稱為萬曆以後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時大彬的紫砂壺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致,妙不可思,他的作品就叫做大彬壺。大彬壺地位與供春壺相當,也是紫砂壺中傳世的珍稀極品,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歎:“吾之精,終不及時(時大彬)之粗也。”

第二期紫砂壺大師為明末人惠孟臣和清初人陳鳴遠。明末天啟、崇禎年間的惠孟臣,長於製作小壺,以小勝大。孟臣壺以竹刀劃款,以器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精品。現代功夫茶所用茶壺,以惠孟臣製作的孟臣罐為最珍貴,已經很難見到。陳鳴遠以生活中常見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薺的造型入壺,工藝精雕細鏤,善於堆花積泥,使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形象、活潑,使傳統的紫砂壺變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藝術品,充滿了生氣與活力。同時,他還發明在壺底書款,壺蓋內蓋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對紫砂壺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由於陳鳴遠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時,故仿品、贗品大量出現。顧景舟先生說,從少年習藝,直至暮年,半個多世紀中他也隻見到幾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別小心以防走眼。

第三期紫砂壺大師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鴻壽和楊彭年。 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人,能書善畫,精於雕琢,以書法篆刻成名,為西泠八家之一,是清代中期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藝術主張創新,他倡導“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須要見“天趣”。他把這一藝術主張,付諸紫砂陶藝。第一大貢獻,是把詩文書畫與紫砂壺陶藝結合起來,在壺上用竹刀題寫詩文,雕刻繪畫。第二大貢獻,他憑著天賦,隨心所欲地即興設計了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壺,親自手繪十八壺式,為紫砂壺創新帶來了勃勃生機。

楊彭年出身宜興製壺世家,是當時最著名的製壺高手,他們的合作,珠聯合璧,“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現在我們見到的嘉慶年間製作的紫砂壺,壺把、壺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曼生壺”。使紫砂陶藝更加文人化,製作技術雖不如明代中期精妙,但對後世影響很大。 楊彭年首創捏嘴新工藝,他不用模子,信手捏來,隨意而成,頗具天趣。當代的紫砂大師,首推顧景舟,他潛心紫砂陶藝六十餘年,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傳遐邇,他的遺作即使是小品,也不低於數萬元一具。

紫砂壺是最佳的泡茶茶具,究其原因,在於紫砂是一種雙重氣孔結構的多孔性材質,氣孔微細,密度高。用紫砂壺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渙散,得茶之真香真味。並且其透氣性好,泡茶不易變味,暑天越宿不餿。久置不用,也不會有宿雜氣,隻要用時先滿貯沸水,立刻傾出,再浸入冷水中衝洗,元氣即可恢複,泡茶仍得原味。初次使用紫砂壺,先用熱水衝洗,飲用完畢隻需取盡殘茶,內壁用清水漂洗即可,不必用力擦拭。長期使用內壁會形成“茶鏽”,偶爾沒有茶葉,衝入開水,也會有一股茶香。紫砂壺泡茶後,可用毛巾在壺體表麵擦試,用手經常撫摸,這叫做“養壺”。日久之後,就會呈現珠圓玉潤,典雅可人的風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