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20)唐代茶具

(2009-07-19 18:11:05) 下一個
第四篇煮茶的用具(四之器)。

風爐,用銅或鐵鑄成,像古鼎的樣子,壁厚三分,爐而不是品茶。口上的邊緣闊九分,多出的六分向內,其下虛空,抹以泥土。爐的下方有三隻腳,鑄上籕文,共二十一個字。一隻腳上寫“坎上巽下離於中”,一隻腳上寫“體均五行去百疾”,一隻腳上寫“聖唐滅胡明年鑄”( 盛唐滅胡,指唐平息安史之亂,時在唐廣德元年(763),此鼎則鑄於公元764年)。在三隻腳間開三個窗口。爐底下一個洞用來通風漏灰。三個窗口上書六個字的籕文,一個窗口上寫“伊公”二字,一個窗口上寫“羹陸”二字,一個窗口上寫“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陸氏茶”( 伊公,指商湯時的大尹伊摯。相傳他善調湯昧,世稱“伊公羹”)。爐上設置支撐鍋子用的垛,其間分三格。一格上有隻野雞圖形。野雞是火禽,畫一離卦。一格上有隻彪的圖形。彪是風獸,畫一巽卦。一格上有條魚的圖形。魚是水蟲,畫一坎卦,“巽”表示風,“離”表示火,“坎”表示水。風能使火燒旺,火能把水煮開,所以要有這三卦。爐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紋等圖案來裝飾。風爐也有用熟鐵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

灰承(接受灰爐的器具),作一個有三隻腳的鐵盤,托住爐子。

筥(讀音ju第三聲),用竹子編製,高一尺二寸,直徑七寸。也有的先做個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編在外麵,有排成六出冰花狀的圓眼。底和蓋像箱子的口,削光滑。
龍劍按:筥似用來放置風爐和灰承的。

炭撾,用六棱形的鐵棒做,長一尺,頭部尖,中間粗,握處細,握的那頭套一個小環作為裝飾,好象現在河隴地帶的軍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鐵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隨其便。

火夾,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鉗。用鐵或熟銅製成。圓直形,長一尺三寸,頂端平齊,飾有蔥台、勾鏁之類的東西。

鍑(同“釜”),用生鐵做成。“生鐵”是現在搞冶煉的人說的“急鐵”,那鐵(鍑)是以用壞了的農具煉鑄的。澆鑄時,內麵抹上泥,外麵抹沙。內麵抹上泥,使鍋內麵光滑,容易磨洗;外麵抹上沙,使鍋外底粗糙,容易吸熱。鍋耳做成方的,讓其端正。鍋邊要寬,好伸展開。鍋中心部分做的大一些,使水就在鍋中心沸騰。在中心沸騰,水沫容易上升;水沫容易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鍋,萊州用石做鍋,瓷鍋和石鍋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堅固,不耐用。用銀做鍋,非常清潔,但不免過於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潔確實清潔,但從耐久實用說,還是鐵好。

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間挖凹些,用來支持鍋。

夾,用小青竹製成,長一尺二寸。讓一頭的一寸處有節,節以上剖開,用來夾著茶餅在火上烤,讓那竹條在火上烤出水來,借它的香氣來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間炙茶,恐怕難以弄到這青竹。有的用好鐵或熟銅製作,取其耐用的長處。

紙袋,用兩層又白又厚的剡藤紙做成(產於唐代浙江剡縣、用藤為原料製成的紙,潔白細致有韌性,為唐代包茶專用紙)。用來貯放烤好的茶,使香氣不散失。

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內圓外方。內圓以便運轉,外方防止翻倒。槽內剛放得下一個碾滾,再無空隙。

木碾滾,形狀像車輪,隻是沒有車輻,中心安一根軸。軸長九寸,寬一寸七分。木碾滾,直徑三寸八分,當中厚一寸,邊緣厚半寸。軸中間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圓的。

拂末(掃茶末用),用鳥的羽毛做。

羅、盒,用羅篩出的茶末放在盒中蓋緊存放,把“則”(量器)也放在盒中。羅用大竹剖開彎屈成圓形,羅底安上紗或絹。盒用竹節製成,或用杉樹片彎曲成圓形,加上油漆。盒總高三寸,蓋高一寸,底高二寸,直徑四寸。

則,用海中的貝殼之類,或用銅、鐵、竹做的匙、策之類。“則”是度量標準的意思。一般說來,燒一升的水,用竹匙挑起茶葉末一平方寸。如果喜歡味道淡的,就減少茶末;喜歡喝濃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叫“則”。

水方,用翬、槐、楸、梓等木製作,內麵和外麵的縫都加油漆,容水量一鬥。

漉水囊(濾水工具),同常用的一樣,它的骨架用生銅鑄造,以免打濕後附著銅綠和汙垢,使水有腥澀味道。用熟銅,易生銅綠汙垢;用鐵,易生鐵鏽,使水腥澀。隱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製作。但竹木製品都不耐用,不便攜帶遠行,所以用生銅做。濾水的袋子,用青篾絲編織,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綠絹縫製,綴上翠鈿作裝飾。又做一個綠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個裝起來。漉水囊的骨架口徑五寸,柄長一寸五分。

瓢,又叫犧、杓。把葫蘆剖開製成,或是用樹木挖成。晉朝杜毓的《荈賦》說:“用瓠舀取”。瓠,就是葫蘆瓢。口闊、瓢身薄、柄短。晉代永嘉年間,餘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見一道士對他說:“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甌、犧中多的茶送點我喝。”犧,就是木杓。現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

竹夾,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長一尺,用銀包裹兩頭。

鹺簋,瓷製,圓形,直徑四寸,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小口壇形,裝鹽用。

揭,是取鹽用的工具,用竹製成,長四寸一分,寬九分。

熟盂,用來盛開水,瓷器或陶器,容量二升。

碗,越州產的品質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嶽州的好,壽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認為邢州產的比越州好,(我認為)完全不是這樣。如果說邢州瓷質地像銀,那麽越州瓷就像玉,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點。如果說邢瓷像雪,那麽越瓷就像冰,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點。邢瓷白而使茶湯呈紅色,越瓷青而使茶湯呈綠色,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點。晉代杜毓《荈賦》說的“器擇陶揀,出自東甌”(挑揀陶瓷器皿,好的出自東甌)。甌(地名),就是越州,甌(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產的最好,口不卷邊,底卷邊而淺,容積不超過半升。越州瓷、嶽州瓷都是青色,能增進茶的水色,使茶湯現出白紅色,邢州瓷白,茶湯是紅色;壽州瓷黃,茶湯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湯呈黑色,都不適合盛茶。

畚,用白蒲草編成,可放十隻碗。也有的用竹筥。

紙帕,用兩層剡紙,裁成方形,也是十張。

劄,用茱萸木夾上棕櫚皮,捆緊。或用一段竹子,紮上棕櫚纖維,像大毛筆的樣子(作刷子用)。

滌方,盛洗滌的水和茶具。用楸木製成,製法和水方一樣,容積八升。

滓方,用來盛各種茶渣。製作如滌方,容積五升。

巾,用粗綢子製作,長二尺,做兩塊,交替使用,以清潔茶具。

具列,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純用木製,或純用竹製。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櫃,漆作黃黑色,有門可關,長三尺,寬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叫它具列,是因為可以貯放陳列全部器物。

都籃,因能裝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編成,內麵編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麵用兩道寬篾作經線,一道窄篾作緯線,交替編壓在作經線的兩道寬篾上,編成方眼,使它玲瓏好看。都籃高一尺五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底寬一尺,高二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