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15)“茶”字的通行

(2009-07-14 20:10:27) 下一個
雖然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又是最早利用茶葉作為飲料的國家,但是漢語中“茶”字卻出現得比較晚。因為在人類發現和利用之前,茶樹早已存在,很多很多年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來,又過了很多很多年以後才逐漸見諸於文字記載。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導致了各地區的先民對茶的認識和對茶稱呼的不一致性。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上文說到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最早的辭書《爾雅》中稱茶為“檟”。陸羽的《茶經》中轉載了今已失傳,西漢司馬相如所寫的漢代教學童識字的書《凡將篇》中列舉的二十味中藥:“鳥喙,桔梗,芫華,款冬,貝母,木檗,蔞苓,芩草,芍藥,肉桂,漏蘆,蜚廉,萑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提到的“荈詫”,根據陸羽考證就是茶。西晉杜育那篇著名的《荈賦》中的“荈”就是說的茶,南朝宋朝的山謙之在《吳興記》中也稱為“荈”。 西漢末年,揚雄在《方言》中稱“蜀西南人謂茶曰蔎”。在陸羽撰寫《茶經》中,對茶的提法不下10餘種,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曾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下麵解釋除茶以外其它四個稱呼。

茶樹的老葉叫做“荈”(jie第二聲)。南朝梁人顧野王《玉篇》:“荈,尺也切,茶葉老者。”

茶樹的嫩芽叫做茗,茗,古通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萌,草木芽也,從草明聲。”“芽,萌也,從草牙聲。”茗、萌本義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樹的嫩芽當然可稱茶茗。後來茗、萌、芽分工,以茗專指茶(茶)嫩芽,所以,五代宋初的徐鉉校定《說文解字》時補充說:“茗,茶芽也。從草名聲。”茗何時由草木之芽演變而專指茶芽?舊題漢東方朔著,晉張華注《神異記》載:“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晉郭璞《爾雅》“檟,苦茶”注雲:“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唐前飲茶往往是生煮羹飲,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葉,三、四月采的才是當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麵是“茗”。以茗專指茶芽,當在漢晉之時。茗由專指茶芽進一步又泛指茶,是沿用至今的唯一的茶的別稱。因此隋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8226;爾雅音義》中說:“荈、荼、茗,其實一也。”

《說文解字》:“蔎,香草也,從草設聲。”段玉裁注雲:“香草當作草香。”蔎,本義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蔎借指茶。但以蔎指茶僅蜀西南這樣用,應屬方言用法,古籍僅此一見。

檟本指楸、梓之類樹木,借為茶也會引起誤解。所以,《經典釋文8226;爾雅音義下8226;釋木第十四》:“《埤蒼》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飲,音直加反,茗之類。”造了一個“搽”字,以代替原先的檟字。《埤蒼》乃三國魏張揖所著文字訓詁書,所以“搽”字至遲出現在三國初年。初唐蘇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陳藏器撰《本草拾遺》,都用“搽”而未用“茶”。在隋代陸法言《廣韻》中“下平聲,莫霞麻第九;荼,春藏葉可以為飲,巴南人曰葭荼。”又“茶,俗”。“茶”字由“荼”字減去一畫,比“荼”書寫簡單,所以,“茶”作為“荼”的俗字,首先使用於民間。


《茶經》原注者認為“茶”字首見《開元文字音義》,《茶經》注雲:“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開元文字音義》係唐玄宗李隆基所撰,今已失傳。盡管《廣韻》、《開元文字音義》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場合,仍用“搽”。到了陸羽寫《茶經》(公元758年左右)的時候,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例如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中就講到,將“荼”字改寫成“茶”字的,乃是受了唐代陸羽《茶經》和盧仝《茶歌》的影響所致。明代楊慎的《丹鉛雜錄》和清代顧炎武的《唐韻正》也持相同看法。

一個新文字剛出現之際,免不了有一個新老交替使用的時期。有鑒於此,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後認為,茶字的形、音、義的確立,應在中唐以後。他在《唐韻正》中寫道:“愚遊泰山岱嶽,觀覽後碑題名,見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藥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時字體尚未變。至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書《玄秘塔碑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僅減此一劃,則此字變於中唐以下也。”而陸羽在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時,在流傳著茶的眾多稱呼的情況下,統一改寫成茶字,這不能不說是陸羽的一個重大貢獻。從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一直沿用至今。

順便說一下,現在十分流行的苦丁茶,它在中國的曆史也很悠久。據《北堂書鈔》引東晉裴淵的《南海記》(或寫作《廣州記》,原書早佚)稱:“酉平縣(縣治在今廣東惠陽縣西)出皋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這是我國皋盧的最早可靠記載,反映在晉朝以前,我國華南一帶即已存在采飲皋盧的習俗。在我國文獻記載中,最早皋盧和茶是混而為一的,認為華南一帶飲用皋盧,或許以為就是長江流域所說的茶。到南北朝時,隨著荊湖地區茶葉文化的南傳,大家逐漸發現和知道了皋盧與茶葉性狀上的差別,從而也慢慢把二者有意識地區別了開來。如《本草拾遺》南朝宋沈懷遠的《南越誌》(原書也早已散佚):“龍川縣出皋盧,葉似茗,味苦澀,土人為飲,南海謂之過羅,或曰物羅。”幾乎同時的《桐君錄》也說:“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似茗”隻不過像茶,並不是茶,而是苦丁茶。苦丁茶和茶不同種、不同屬、不同科、甚至不同目。苦丁茶屬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衛矛目冬青科(Folium llicis Latifoliae),(英)Broadleaf Holly Leaf即冬青屬的大葉冬青的葉子。是一種高大喬木,樹高可達15米,不像人工栽培的灌木狀的茶樹。在我國南方東起福建,西至川滇,南達海南都有分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