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10)茶葉買賣的出現

(2009-07-11 11:32:03) 下一個
西漢的辭賦作家王褒,字子淵,蜀資中(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墨池壩)人,他的生卒年失載,隻知他的文學創作活動主要在漢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時期。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辭賦家,寫有《甘泉》《洞簫》等賦16篇。他在今天經常被提到,並不是因為他的辭賦作品,而是在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十五日寫下的《僮約》。顧名思義《僮約》是僮仆的賣身契約,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保留了我國最早的與茶事有關的文字記載。

西漢宣帝神爵三年正月裏,王褒借住在成都安誌裏一個叫楊惠的寡婦家裏。楊氏家中有個名叫“便了”的長著絡腮胡子的奴仆,王褒經常指派他去買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很不情願替他跑腿,於是有一天,他就到主人的墓前傾訴不滿,說:“大夫您當初買便了時,隻要我看守家裏,並沒要我為其他男人去買酒。”王褒知道了這件事情後,氣就不打一處來。一怒之下,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以一萬五千錢從楊氏手中買下便了為奴。便了跟了王褒,雖然極不情願,但也無可奈何,於是他在寫契約時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應該像當初楊家買我時那樣,將以後凡是要我幹的事明明白白寫在契約中,超出契約內容的,我可以不幹。”

王褒這人擅長辭賦,精通六藝,為了教訓便了,使他服服貼貼,便信筆寫下了一篇長約六百字題為《僮約》駢文體的奴仆契約,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勞役項目、幹活時間和苛刻的生活條件。契約上繁重的活兒使便了難以負荷。他痛哭流涕向王褒求情說,如是照此幹活,恐怕馬上就會累死,早知如此,情願給您天天去買酒。在宣揚階級鬥爭的年代,《僮約》自然成為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剝削的好教材。實際上,就是封建統治者也知道讓僮仆做這麽多的事情是不可能的,王褒的《僮約》不過是一篇遊戲文字。例如,南齊書卷52中就說“王褒《僮約》,束皙《發蒙》,滑稽之流,亦可奇瑋。”認為《僮約》不過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賦體俳諧文而已,並不把它看成真的是一份契約。

《僮約》中王褒要便了幹的活兒包括兩件與茶事有關的:“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當然王褒寫《僮約》時,用的是“荼”字,並非“茶”字,這裏“盡”通“淨”,“烹茶盡具”就是煮茶,並洗幹淨茶具。從前一句可見當時四川有一定地位和家財的人家是經常用茶招待賓客飲用,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武陽在今天的四川彭山,當時已經有茶葉在集市上買賣。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從馬王堆出土文物中可知,至晚在西漢初年,茶就已經作為食品和飲料。如果說那時茶還隻是軑侯這樣的深如海的侯門才能享受,那麽經過一百年後,到《僮約》中所載的烹茶和買茶,表示像王褒這樣的殷實人家也可以經常飲茶了。這就說明在西漢中期,茶事活動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茶葉貿易的出現,對於茶文化的意義,不低於當初神農發現茶。

對於王褒的時代有沒有茶葉貿易,爭論是有的。上述《僮約》的引文出自唐代徐堅所撰的叢書《初學記》。徐堅,生卒年份不詳,著名唐朝文學家。聖曆(698-700)中為東都留守判官,開元(713-741)中期為集賢院學士,是知院事的宰相張說的副手。但是在唐代開國初年由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的,歐陽詢主編的叢書《藝文類聚》所收的《僮約》全文中沒有“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這兩句。所以有人懷疑這兩句話是後人添進去的。不管怎麽說,在《華陽國誌 蜀誌》中常璩特別以注解形式指出“南安、武陽皆出名茶,多陂池。”到名茶產地購買茶葉應該是很有可能的,何況武陽離成都不遠。

  東漢末年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這裏“益意思”是指有益於提神醒腦,這裏意思解釋為意識神思,不作現代的解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