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文化雜談 戲曲篇(十三)補遺結束

(2008-12-19 17:40:26) 下一個

京劇伴奏是全劇演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自始至終聯係劇情的紐帶,在劇中起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掌握節奏的作用。為京劇伴奏的樂隊稱為“場麵”,有文場和武場之分。武場的樂器主要是“打擊樂”,不僅武戲用,文戲也用。樂器有:(1)單皮,是單麵蒙皮的鼓,打鼓人稱鼓佬,是整個場麵指揮,快慢節奏全由他掌握;(2)大鑼,根據音色、音調分為“三光(虎音鑼)”、“二光(奉鑼)”和“大光(蘇鑼)”,還有低音雄厚的大篩鑼;(3)小鑼,與大鑼的音調對比極為鮮明,大、小鑼交替打擊可得出較強的節奏效果,小鑼單打則有安閑、恬靜之感;(4)鐃鈸,是夾在鑼之間的樂器,與大小鑼配合起來表現各種情緒和氣氛的作用;(5) 大鐃,音低沉,襯托大將的威風氣度;(6)唐鼓,也叫堂鼓,兩軍交鋒時使用,加強戰鬥氣氛,也是軍隊和人馬的象征。其他還有聲如沉雷的大鼓、表現歡樂的堂鑼、齊鈸、雲鑼、及特殊環境時用的木魚、碰鍾等等。 上述打擊樂器的演奏程式,有一套鑼鼓經,常用的固定打法約60多種,如急急風、四擊頭、衝頭、絲邊……以及配合唱腔板式的倒板頭、哭頭、反長錘等等。文場即“管弦樂”,京劇最初形成時伴奏樂器很簡單,僅有京胡、月琴和三弦三大件。隨著藝術日趨完美,才逐漸豐富起來。(1)京胡,這是京劇文場中的主要樂器,從西域傳入中原,音色清脆,表現力極強;(2)京二胡,用二胡為京劇伴奏,始自梅蘭芳排演《西施》的1923年,豐富了低音區;(3)月琴,這是為老生伴奏的主要樂器之一,節奏明快,補充了中音區;(4)三弦,在未突出月琴之前,三弦很重要,是文場的三大件之一;(5)笛子,是管樂中的主要樂器,昆曲劇目中笛子是主要伴奏樂器;(6)嗩呐、海笛,由於二者的音質和音色不同,嗩呐一般用於伴唱,海笛一般用於樂曲。京劇中的雞鳴、鳥叫、馬嘶之聲都用這二種樂器摹仿。新中國成立後京劇改革,樂隊中加進大阮、中阮等,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京劇中念白的地位亦相當重要。有人比喻念白的重要時說“千斤念白四兩唱”。言下之意是念白比唱更難學難演,因為唱腔有樂器伴奏、烘托,而念白時則全憑演員自己的口舌之功。京劇中有許多精采念白的場麵,如《十道本》的奏本,《四進士》公堂上的辯詞,《法門寺》的讀狀等等。醜角的念白功夫特別重要,有京白、蘇白之分,後者可看出京劇受昆曲的影響。京劇念白講究“尖”、“團”分明,四聲準確,說起來朗朗上口,掌握氣口、節奏,抑揚頓挫恰到好處。京劇念白有京白、韻白和方言白之分。京白說普通話,清脆悅耳,不可含糊不清。韻白一種是近格律吟頌,如引子、定場詩、下場對等;另一種是有身份人物的講話。韻白中常帶有湖廣音和中州音,這是受徽、漢劇影響的痕跡。方言白在京劇舞台上常見有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四川等地方話,如用得當,增加喜劇氣氛。 京劇的語言是極精練的,有時幾個字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和詩詞警句的功能。

每個劇種都根據劇中人物分出門類,即“行當”。京劇行當的發展亦是隨著京劇的曆史而發展的。京劇形成初期,由於受著多種戲曲的影響,角色劃分比較細,後來逐步歸屬互相融化,簡化成生、旦、淨、醜四大行當。生行是京劇中重要的一行,包括須生、紅生、小生、武生等。(1),老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都戴“髯口”,即胡子,所以也叫須生。由於性格和身份的不同,又分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扮演文人、皇帝、官僚等)、靠把老生(扮演武將)、衰派老生或稱做工老生(扮演窮困潦倒或精神受刺激者)。(2)紅生,紅生是勾紅臉的須生。京劇中紅生戲一般僅指關羽、趙匡胤的戲。最初京劇中關羽戲並不多,演起來與老生無大區別。但王鴻壽(三麻子)改革了對關羽的演法之後,使紅生戲紅極一時,他大力編排新戲,幾乎把《三國》中的關羽情節全搬上了京劇舞台。(3)小生,小生是劇中的青年人,有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落魄文人)等。(4) 武生,武生是戲中武打的角色,分墩子武生(穿厚底靴子者),也叫長靠武生,撇子武生(穿薄底靴子者)也叫短打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武旦、刀馬旦、老旦等。(1) 青衣,青衣亦叫正旦,是賢妻良母一類的角色,以唱為主。(2)花衫,花衫亦叫花旦,以衣服花豔而不同於青衣。劇中人的身份比較複雜,可包括皇後、公主、女將、村姑、小販等。一般地說,青衣扮演的人物年齡較大,而花衫扮演的則歲數較小。再細分還有閨門旦、玩笑旦等。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多為少女,後者多為少婦。還有一種不拘形跡的潑辣旦。(3) 武旦、刀馬旦,二者均以武功見長,分工已不明顯(4)老旦,老旦即劇中老年婦女,用本嗓演唱,與一般旦角所用的細嗓演唱不同。老旦雖用本嗓,又不同於老生,因為在旋律上較細膩,富於變化,仍能表現出女性的特征。淨行也叫花臉,分為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或叫正淨、大花臉和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或叫副淨、二花臉,現在兩者區分已經不很明顯。因為包公戲特別多,所以習慣上也把以唱為主的包公叫做黑頭花臉。淨行劇中人物的身份較複雜,有大將、綠林好漢、和尚等。還有武花臉和摔打花臉。武花臉以長靠為主,摔打花臉則是下手。醜行,京劇中的醜行因為亦勾臉,但比較簡單,又稱三花臉。(1)文醜,文醜中又分方巾醜(文人、儒生)、蘇醜(念蘇州白者)、袍帶醜(官醜)、茶衣醜(藍布短衣)等。(2)武醜,如《三岔口》中的劉立華、《三到九龍杯》中的楊香武。(3)醜旦。

服裝道具,京劇的服裝道具放在專用的箱子裏麵,放置的次序有嚴格規定。第一箱叫做頭一箱,放置京劇中主要的服裝:戲衣,衣的種類特別多,分官衣、太監衣、宮衣、茶衣等。第二箱亦叫二衣箱,主要是武戲用的男女服裝,包括:靠,即鎧甲,武將所穿,有硬靠和軟靠之分,有背部插旗者為硬靠; 箭衣,是小領、大襟、緊腰、窄袖、袖口像馬蹄者,有花、素、龍三種; 馬褂,短上衣、對襟、開氣、有花素之分,此外白布腰裙、英雄衣等亦在該箱中。第三箱是靴包箱。第四箱是裝盔頭和髯口的箱子。第五、六兩箱,是裝道具的,即砌末等零星物件。這些箱都有專人管理,叫“箱上的”,他們都懂戲。上場前負責給演員“扮”戲,下場後負責收回、整理、裝箱,有條不紊。京劇中有“寧穿破、不穿錯”之說可見各箱物件有嚴格的區別,不能混亂。

化妝造型,京劇的化妝獨樹一幟,每種角色有表明身份的臉譜、扮相等,隻要演員一上場,一望便知。生旦的麵部雖不勾臉,但化妝也不簡單。男女皆須吊眉,然後生角抹彩包網巾、甩發、帶髯口;旦角拍粉、暈脂、畫眉眼、包頭、貼片子、帶頭飾等等。花臉則須特別化妝,有大花臉、二花臉和三花臉(小花臉、醜)之分,最複雜的臉譜是大花臉和二花臉。臉譜流源,據說可追溯到北齊文襄帝第四子蘭陵王高長恭,他是北齊戰功卓著的武將,貌柔心壯,音容兼美,上陣為了威懾敵人,總是帶著令人恐怖的麵具。後來在表演《蘭陵王入陣曲》時,舞台上出現假麵。假麵影響表演,逐漸改為勾臉。京劇中的臉譜是膚色、眉、眼、鼻、口各部分的誇張,突出骨骼、肌肉之紋理,從而達到“寓褒貶別善惡”的效果,淨角勾臉是劇中人性格的代表。京劇臉譜中不同含義的色彩繪製在不同圖案輪廓裏,人物就被性格化了常用的顏色有紅(代表忠義)、粉(表示秉正、年邁)、紫(表示持重、穩練)、黑(表示剛毅、耿直)、白(表示狡詐、多謀)、黃(表示幹練、凶狠)、藍(表示勇猛、驕橫)、綠(表示倔強、殘暴)等等。從形式上主要有:“三塊瓦臉”,在上額和兩頰三塊地方勾臉,花三塊瓦是在三塊瓦的基礎上增加些象征紋理的圖案,老三塊瓦是表示老年英雄的臉譜;“六分臉”是代表老年的臉譜,上額占十分之四,臉占十分之六而得名:“十字門臉”是從三塊瓦的形式脫胎而來,以眼窩與通天鼻柱成十字形而得名。每個部位的圖案變化多端,有規律而無定論,如:包拯黑額頭有一白月牙,晝審陽世,夜審陰間;孟良額頭有一紅葫蘆,示意此人愛好喝酒;聞仲,楊戩畫有三眼,分別來源於《封神榜》,《西遊記》;巨靈神,金錢豹有多張臉,突出其神鬼妖特色;楊七朗額頭有一繁體“虎”字,顯示其勇猛無敵;趙匡胤的龍眉表示為真龍天子;雷公臉譜中有一雷電紋;薑維額頭畫有陰陽圖,表示神機妙算;夏侯惇眼眶受過箭傷,故畫上紅點表示;竇爾墩,典韋等人的臉譜上有其最擅長的兵器圖案;王延章頭畫蛤蟆,表示是水獸轉世;趙公明麵畫金錢,表示自己是財神爺;北鬥星君畫七星圖於額上。

  京劇的表演藝術和運用舞台空間的方式極為完美,這是汲取前輩們長期創造的結果。在有限的舞台上,可以表現出無限的時間和空間。這種表現方法,受到世界各國藝術家們的讚許和公認,被稱為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係之一。其表演藝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動作誇張源於生活,區區舞台,可表現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裏。通過演員源於生活又提煉加工的動作,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出來。如《打漁殺家》,舞台上一邊是江河,一邊是陸地,岸邊柳蔭之下,泊放著一隻漁舟。這一環境都是通過演員的表演使觀眾感覺到的。劇中人上船、下船、船頭飲酒、劃船行舟等,觀眾如臨其境,其實舞台上什麽也沒有。通過演員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觀眾可領略到劇中人上樓、下樓、開門、進屋、上山、過河、行路、過澗、趟馬、放雞鴨、挖菜、刺繡、縫衣等等。有些動作經過藝術加工,雖然有悖於生活真實,如一人斬殺千軍萬馬等,但觀眾並不覺得不合情理。(2)舞蹈與武術相結合的武打,京劇的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可見武打在京劇舞台上的地位了。京劇中有許多劇目是屬於武戲範疇的。 京劇中的武打有一定的套數和規程,如槍法中有小五套、小快槍、槍架子、對槍等;刀法有搬花、背花、勾刀、對刀、奪刀等。其他還有拳、棍、鞭、錘等特種兵器的表演法。 京劇中的武打既不是武術,也不是舞蹈,而是二者相結合的產物,在某些技巧上還有雜技的功夫。(3)京劇表演最大的特色是“程式化”,所謂程式是指京劇的基本規範,例如言談舉止有一定的手勢、台步、動作、方位等。程式化的原因是因為京劇非常要求美感,不管唱念做打、喜怒哀樂都必須很美,例如舞台上的旦角要做出“蘭花指”,走路要走小碎步,如果跌倒了,決對不會摔得四腳朝天(醜旦除外),因為那樣子是很醜的,必須用優美的滑步、屁股坐子或什至用高難度的搶背或吊毛來表演。(4)演員的基本訓練:“四功五法”。“四功”是指唱、念、做、打。 京劇既然是戲曲,自然必須要唱(唱腔),而且要唱得好聽;舞台上的角色必須講話,那演員就要念(念白)了,而且要念得抑揚頓挫;除非劇情中需要,否則演員不能麵無表情,那就必須做戲(表演)了,而且要做得感人;舞台上的角色如果身懷武藝,就會有開打(武打)的場麵,而且要打得幹淨俐落。“五法”是指手、眼、身、步、法。手是指手勢、眼是指眼神、身是指身段動作、步是指台步,而法就是上述各項技術的協調運用,也就是說,演員的一舉手、一抬足,甚至一個眼神都必須很講究,不僅要切合人物身份,更要有美感。

京劇有幾項特殊功夫: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髯口功。(1)水袖功,京劇服裝的袖子前端,經常可以看到一截白綢子,那就是“水袖”。水袖是手勢動作的延長和放大,表演時舞動起來很像水波蕩漾,所以稱為“水袖”。演員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能熟練靈活地掌握水袖的特性,這種基本功的訓練稱為“水袖功”。利用水袖可以做出千變萬化的身段動作,例如抖袖、拋袖、拂袖、翻袖……等,以表達劇中人物豐富的思想感情,《李慧娘》一劇就以高難度的水袖功著稱。經由水袖也可以刻劃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地位,演員不能隨便亂用水袖,必須根據所扮演人物的性格、年齡及情緒,正確地運用水袖的各種動作,才能夠塑造出動人的藝術形象。(2)扇子功,京劇中的扇子,很少真正用來扇涼,而是表現人物身份、性格的一種輔助道具,例如“文扇胸,武扇肚。”就是用扇子表現文人的優雅自適和武人的粗魯豪邁的方式。藉由扇子的舞蹈動作,可以傳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如遊園驚夢中的柳夢梅。但要能靈活運用扇子,則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行,這種基本功的訓練稱為“扇子功”。扇子常用的動作有搖扇、抖扇、舉扇、插扇、托扇、拋扇、轉扇…等。京劇舞台上常用的扇子有折扇、團扇、羽扇等,各個行當都有扇子功,但以小生、花旦最常使用。(3)翎子功,京劇舞台上經常可以看見演員的帽子(行話稱為「盔頭」)上插了二根長長的羽毛,而且還可以拿在手上舞動,做出各種特殊的身段,那二根長羽毛就是“翎子”。翎子除了可以襯托人物的身份外,也可以表現人物喜悅、得意、驚慌、憂慮等心情,舞動翎子的功夫稱為“翎子功”,常用的翎子動作有掏翎、抖翎、抓翎、搖翎、掃翎、咬翎、繞翎、壓翎……等。翎子功各個行當都可以用,但是以小生用得最多,因此小生中又有「翎子生」這一個行當,例如周瑜、呂布等有武藝、有身份的人物。(4)髯口功,京劇中所戴的胡子,稱之為“髯口”,戴髯口的角色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髯口可以做出各種動作,以表現劇中人特定的情緒,例如托髯表示沉思,甩髯表示憤怒、焦躁,抖髯表示驚恐、病弱或氣惱,吹髯表示氣惱等。此外,還有摟髯、撩髯、挑髯、推髯、捋髯、撚髯…等,可以單獨做,也可以配合舞蹈身段組合起來運用,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和蕭何月下追韓信中的蕭何,這種基本功的訓練稱為“髯口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