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傳統文化雜談 醇酒篇(一)酒的起源

(2008-10-27 19:38:01) 下一個
傳統文化雜談已經寫了四篇:茶水篇、詩歌篇、宋詞篇和元曲篇,這是第五篇。接受司令班主和同學們意見,頻率高一些,篇幅短一些。今天起,每隔兩、三天發一段,隻是這樣可能會產生銜接不好的缺點,請見諒。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人類釀酒的曆史約始於距今4萬~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隻是機械地簡單重複大自然的自釀過程。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微生物學原理推測,認為酒的起源,最早出現是果子酒。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基本上是落地的果子自然發酵酒化而成的果子酒。水果中含有糖類的果汁,如暴露於皮外,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果汁就會發酵成酒。不僅人類,就是靈長類動物猩猩、猿猴也會模仿這一過程。在我國的許多典籍中都記載有猿猴造酒。例如明代著名書畫家李日華(1565-1635)的《紫桃軒雜綴 禮白嶽紀》中就曾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婁百步。”。《禮白嶽紀》是李日華閑居安徽歙縣的岩寺見聞小品,岩寺位於今黃山市中部,為徽州區政府所在地。其次是奶酒,動物家畜的乳汁,其中含有乳糖,同樣經酵母發酵為奶酒。最後出現才是糧食(穀物)釀造的酒,穀物釀酒要複雜很多,糧食中為碳水化合物不是糖而是澱粉,澱粉先經過蒸煮水解,再要經澱粉酶分解為糖,然後由酵母的酒化酶將糖變成酒,自然界難以完成這個過程。至於白酒,需要把穀物釀造的酒經過蒸餾,濃縮其酒精成分得到,那是發明蒸餾器以後的事情,所以出現最晚。

真正稱得上有目的的人工釀酒生產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之後開始的。這時,人類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後又有了製作精細的陶製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成為可能。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約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出現雕刻著啤酒製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用大麥、小麥、蜂蜜等製作了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該地區已開始用苦味劑釀造啤酒。公元前5000年至前23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穀物釀酒提供了可能。仰韶文化時期是穀物釀酒的“萌芽”期,與仰韶文化同時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層中就出土過成套的陶製的釀酒器具,當時是用糵(發芽的穀粒)造酒。遠古時期的酒,是未經過濾的酒醪,這種酒醪在現在仍很流行,四川人叫醪糟,上海人叫酒釀。這種酒呈糊狀和半流質,不適於飲用,而是食用。所以當時食用的酒具應該是和一般的食具一樣,如碗,缽等大口器皿。遠古時代的酒器製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製品等。

在新石器時期晚期,尤以龍山文化時期為代表,酒器的類型增加,用途明確,與後世的酒器有較大的相似性。公元前2600年-前20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就有不少酒器,這些酒器包括:罐、甕、盂、尊、盉、壺、碗、杯等。僅酒杯的種類就很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高腳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反映出酒和糟已經通過過濾分離,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糵所包含的微生物,主要產生澱粉酶,把澱粉分解為葡萄糖,把葡萄糖進一步分解為酒精(乙醇)的酒化酶不多,因此中國早期釀造的酒都是度數低的甜酒(醴)。從商、周開始到一千多年後的漢朝,糵酒還很盛行。

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酒是伊朗撒瑪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彌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酒是1980年在河南商代後期(距今也有三千二百多年)古墓出土的酒,現存故宮博物院,而西安出土的漢代禦酒,據專家考證係糧食酒,至今仍香醇可飲。甲骨文中沒有“酒”字,酒的表述為“酉”,不從水。因出土地點的不同,酉字象形也稍有不同,時代大約都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末。中國甲骨文中早就出現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

現存造酒最早的文字是記載於戰國時期趙國史書《世本》的《作篇》中:“儀狄做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 該書記載黃帝以來的史事,原有十五篇,其中《作篇》記器物發明。這個儀狄生活在大禹時代,相傳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根據西漢末年,劉向編校的先秦典籍《戰國策》中的《 魏策》上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於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更早一些,馬王堆西漢前期漢墓出土的帛書也有這部《戰國策》,而且內容和劉向編校的基本一致。命儀狄作酒的帝女一般被認為是天帝之女,或舜帝之女,《山海經圖讚》中說她是“天帝之女,蓬發虎顏”。 舜在古時沒有稱帝,而且三皇五帝也不包括舜,所以在下也以為這裏應該是天帝之女。這段文字譯成白話就是:天帝的女兒叫儀狄去釀酒。儀狄經過一番努力後,釀出味道很好的美酒,進獻給夏禹,夏禹喝了,覺得確實好。可是他說:“後世君王,如喝了這種美酒,一定要亡國的。”從此就疏遠了儀狄而自己也和美酒斷絕了關係。儀狄造旨酒,不僅沒受到獎勵,反而遭到了懲罰。漢許慎在《說文解字 酒字條》中,也有同樣的說法:“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嚐之而美,遂疏儀狄;杜康作秫酒。”(注意:《世本》上寫的是少康,而在《說文解字》中變成杜康)到三國時,蜀漢學者譙周著《古史考》說“古有醴酪,禹時儀狄作酒”,也把儀狄奉為酒的發明人。

酒,是人類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大飲料,不會是某一個人發明的。但是無疑儀狄對酒的質量提高做出很大貢獻,下麵對儀狄造酒的說法作些推測和解釋。龍山文化時期介於母係社會的仰韶文化和早期父係家天下的二裏頭文化之間,應該屬於帶有母係社會影響的初期父係社會,所謂帝女是一個以虎為圖騰部落的女首領,黃帝和蚩尤作戰時所率領的六個部落熊、羆、貔、貅、貙、虎中就有虎圖騰的部落。這個部落善於製酒,儀狄就是這個部落負責製酒的成員,還更有可能是一位女性。古代釀酒的人,最初應該大都是女性,這可能與當時男女社會分工有關,所以古代將最高的祭祀用酒稱作“女酒”。《周禮•天官》記載有:“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這裏“女酒”是掌管造酒業的女人,“奚”是奴隸(如春秋時秦國賢臣百裏奚本來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買來的叫百裏的奴隸)。禹在公元前2100年到前2000年之間的某一年繼承舜被推舉為部落聯盟的最高領導,屬下的部落首領自然會有所表示,虎圖騰部落的女首領就想到貢獻自己部落的特產----酒,於是就命令負責製酒的儀狄造出更好的酒作為貢品。儀狄對酒可能有兩方麵的改進:一是發現了包含有比糵能產生更多含有使澱粉糖化的絲狀菌(黴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的鞠(發黴的糧食);二是改善了把酒醪中的酒和糟分開的分離過濾器具,使得分離出來的酒清澈少雜質,易於保存經久不壞,而且越陳越香。儀狄由於這些成就被尊為酒神應該當之無愧,她還應該是一位美麗的女神,有人說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就是她的形象。禹疏遠儀狄的真正原因並非是酒的緣故,而是因為虎圖騰的部落仍處在母係社會,和已經進入父係社會的多數部落格格不入,盡管禹的兒子所建立的夏朝也保留一定母係社會的殘餘,例如夏朝的國家元首被稱為後,而不稱為王。事實上酒是受到禹和其它部落的普遍歡迎,被作為祭祀祖先的必不可缺的祭品。

另一個相傳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叫杜康,杜康這個名字最早見諸文字的就是上文所引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 酒字條》,不知許慎為什麽把《世本》中的少康改成杜康,從而引起近兩千年的爭論。不過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又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可見許慎實際上認為少康和杜康是同一個人。更有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於是就有人認為杜康是釀酒的祖師爺,使得杜康造酒之說至今廣為流傳,以至日本人還將釀酒工統稱“杜氏”。宋代高承著有《事物紀原》十卷,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花草魚蟲,“無不考其所由來”。這本書中卻說:“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釀酒也”,說明杜康究竟是哪個時代人,始終沒有搞清楚,實際上他是在質疑何來杜康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一說呢?有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那是後人瞎編的,因為黃帝生活在五千年前,正是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當時剛進入農耕社會,食物並不豐富,基本沒有儲存,哪裏會有掌管膳食的官。而曹操說的杜康可能是人名,也可能是酒名,從《短歌行》全詩看,與其說是杜康這個人能解憂,不如說是杜康這種酒能解憂,因此酒名的可能性更大些。

少康倒真有其人,他是第五代夏後。第二代夏後太康(啟的兒子)被東方一個諸侯國有窮氏(今山東西部)首領後羿(不是傳說中堯當部落聯盟最高領導時射下九個太陽的那個神箭後羿)打敗,後羿取代了夏政權。後來後羿的寵臣寒浞發動政變,血洗後羿一族。寒浞對太康一家窮追不舍,太康抑鬱而終,傳位給弟弟仲康,仲康逃難中死去,寒浞追殺了仲康的兒子,第四代夏後相。相的妻子是有仍國(今山東濟南)諸侯的女兒後緡氏,有身孕,逃回有仍國,生下少康。少康成人後當上有仍國的牧正,負責管理畜牧。寒浞得知相有兒子,不肯放過夏朝遺族,寒浞之子澆就派人追殺少康。少康避難逃往有虞國(今河南省虞城縣),擔任有虞氏庖正(廚師長),有虞國諸侯伯思把女兒二姚嫁給了少康,少康積極厚植勢力,有田一成(方十裏),有眾一旅(五百人),又得到伯思相助,終於發起恢複夏朝的義師。他聯絡了夏朝遺臣伯靡,並派女艾刺探澆的軍情,伯靡揮軍直攻有窮國都城窮石,寒浞自殺未遂,被人民綁住拖到伯靡麵前。伯靡曆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淩遲處死。接著少康命女艾攻打澆,季杼攻打豷(寒浞另一個兒子)。功成之後,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澆則被設鼎烹殺。少康恢複了夏朝的政權。在位期間,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水利,史稱為少康中興。

高粱,禾本科,一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原產於非洲,喜溫、抗旱、耐澇,種子有紅、白、褐各種顏色,有粘性變種。按用途分有食用、帚用和糖用幾種,上海有一個糖用高粱的著名品種:蘆粟,盛產於崇明島;食用高粱中的粘高粱古稱秫;帚用高粱作為牲畜飼料以及編笤帚。落難的少康是個聰明能幹的青年,在擔任有仍國牧正的時候,種過帚用高粱當飼料,而且種得很好,並利用帚用高粱編箕帚。在種植中還發現了高粱的粘性變種:秫,於是用秫代替粟(小米)造出了秫酒。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的說法,可能古文字流傳過程中,由於字形相近,“少”、“杜”相混,所以許慎又說:“少康,杜康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