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末聊天談北曲的劇曲和主要作家、作品

(2008-10-17 19:48:42) 下一個
元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戲劇,和宋雜劇不同,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整個劇本一般分四折(一折相當於現代多幕話劇的一幕),偶有五折,“折”在劇本既是音樂的單元,也是劇情的大段落,這種分折結構符合於戲劇情節發展的起、承、轉、合的一般規律,外加楔子(序幕或過場);角色分工更為詳細,一本戲隻有主要角色獨唱,正末唱為末本,正旦唱為旦本。除正旦正末(男女主角)外,還有副末、貼旦、淨、孤、卜兒、孛老、細酸、兒等等許多配角;所唱北曲必用套數,叫做劇套或劇曲;劇本的結尾一般有兩句或四句對子,叫“題目正名”,用來概括全劇的內容,最後一句常用作劇本名稱,比如《竇娥冤》:題目:秉鑒持衡廉訪法 正名:感天動地竇娥冤。這些都是與宋雜劇不同,顯然比宋雜劇豐富和成熟。劇曲也必須遵守套曲除第一條外的其餘三個原則,它用於舞台表演,一定有科、白。實際上,散曲和劇曲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前者是詩歌的一種,後者屬於戲劇。

在一個套曲中重複使用的曲牌北曲稱作“麽篇”或“麽”(麽篇開頭處,曲譜上叫換頭,和原曲略有不同),南曲稱作“前腔”。不是任意幾個曲調都可以組成帶過曲、集曲或套曲。首先組成的曲調必須是同一宮調,因為先秦上古音樂的旋宮轉調法久已失傳,三分損益法不能得到準確的半音音程差的律位,無法表演中間變調,這個問題直到明代萬曆年間出現十二平均律才得以解決。其次,就是同一宮調的曲調,它們的搭配和前後順序也是固定的,不能隨意使用,這大概和曲譜之間和諧銜接有關,比如以上舉例的《雁兒落帶過得勝令》就是《雁兒落》在前,《得勝令》在後的固定搭配,現今元曲格律譜一般都記載有搭配關係。第三,曲牌中有小令、散套、劇套都可用的,隻有用於套曲的,小令專用的,散套專用的,劇套專用的五類。比如《正宮 叨叨令》小令、散套、劇套都可用,《正宮 端正好》隻能用於套曲,《正宮 鸚鵡曲》小令專用,《正宮 菩薩蠻》散套專用,《正宮 窮河西》劇套專用。還有少數“小令、散套”都可用和“小令、劇套”都可用的曲牌。

為加深對劇套印象以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為例,介紹如下:
[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十裏長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 、紅同上][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嗬!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裏程。
《正宮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係,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紅雲]姐姐今日怎麽不打扮?[旦雲]你那知我的心裏嗬!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麽心情花兒、厴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揾淚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麽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麽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淒淒惶惶的寄。
[做到][見夫人科][夫人雲]張生和長老坐,小姐這壁坐,紅娘將酒來。張生,你向前來,是自家親眷, 不要回避。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沒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末雲]小生托夫人餘蔭,憑著胸中之才,視官如拾芥耳。[長老雲]夫人主見不差,張生不是落後的人。[把酒了,坐][旦長籲科]
《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
《小梁州》我見他閣淚汪汪不敢垂 恐怕人知;猛然見了把頭低 長籲氣 推整素羅衣。
《幺篇》雖然久後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
[夫人雲]小姐把盞者![紅遞酒,旦把盞長籲科雲]請吃酒!
《上小樓》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著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嗬輕遠別,情薄嗬易棄擲。全不想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你與俺崔相國做女婿,妻榮夫貴,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夫人雲]紅娘把盞者![紅把酒科][旦唱]
《滿庭芳》供食太急,須臾對麵,頃刻別離。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雖然是 廝守得一時半刻,也合著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尋思起就裏,險化做望夫石。
[紅雲]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旦雲]紅娘,甚麽湯水咽得下!
《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麵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裏。一個這壁,一個那壁,一遞一聲長籲氣。
[夫人雲]起車輛兒,俺先回去,小姐隨後和紅娘來。[下][末辭長老科][ 長老雲]此一行別無話兒,貧僧準備買登科錄看,做親的茶飯少不得貧僧的。先生在意,鞍馬上保重者!從今經懺無心禮,專聽春雷第一聲。[下][旦唱]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裏?有夢也難尋覓。
[旦雲]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末雲]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旦雲]君行別無所謂,口占一絕,為君送行:“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 憐取眼前人。”[末雲]小姐之意差矣,張珙更敢憐誰?謹賡一絕,以剖寸心:“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歎人?”[旦唱]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裏,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煞》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最要扶持。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隻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裏,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你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末雲]有甚言語囑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則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
[末雲]再誰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麽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紅雲]夫人去好一會,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旦、紅下][末雲]仆童趕早行一程兒,早尋個宿處。淚隨流水急,愁逐野雲飛。[下]

這一折宮調是正宮,以《端正好》起頭,有煞有尾;韻是中原音韻第四部齊微韻,一韻到底;出場人物有鶯鶯(旦)、張生(末)、紅娘、夫人和長老;隻有正旦唱,是一折旦本;有科(動作)、白(對話)。這是元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套劇曲,已呈文采派的端倪,文辭之美,刻畫之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傳說王實甫寫完這一折,精力耗盡,就倒地去世了,《西廂記》是他人續完的。

北曲的散曲作者據元代鍾嗣成《錄鬼簿》所載,按時間先後以寫《西廂記諸宮調》的董解元為第一人,這裏解元既不是人名,也不是官名,隻不過說一個姓董的讀書人,金末元初的詞人元好問是最早寫元曲的著名文人。北曲開始的時候,風格多半是豪放直率樸實的,並且以口語、流行語入句,文辭淺顯平俗,故世稱本色派。到元朝中期以後,張可久、喬吉等筆走綺麗,輕俊典雅,風流華美,文采斐然,故世稱文采派。這是因為文人製曲時間長了,難免日漸趨向於騷雅。在任中敏先生上世紀30年代初出版的現代散曲學的奠基之作:《散曲叢刊》的《散曲概論》一書中,提供了一個較為詳盡的散曲作家係列,並從文學風格的角度,將他們劃分為豪放、清麗、端謹三大流派。書中指出:端謹一派“不作恣睨放誕,且遣詞又多用循循規矩之文言”,“終非第一流好曲子”;清麗一派遣詞“為渲染,為煥然成采,而不俚質白描”,用意“仍清疏瀟灑”;豪放一派則“用意遣詞,兩俱豪放不羈”。因而散曲史上以清麗、豪放二派“最為要緊”,然最終則應以豪放為主流,“其餘種種,雖概目之為別調可也”。 豪放派就是上文的本色派,清麗派就是上文的文采派,一般介紹元曲的書籍不會搜羅全部元代散曲作家,對於不重要的端謹派就略而不提。

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馬致遠是留存作品最多,曆來評價最高的一個。他的散曲以感歎曆史興亡、歌頌隱逸生活、吟詠山水田園風光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藝術風格的同時,又常具有詩詞的意境和秀麗的畫麵感,語言自然清麗,雅俗相兼。上文舉例他的《天淨沙 秋思》向來作為元曲典範,這首小令前三句都是相同結構,首句有渾重感,次句有清新感,加上第三句的空間延伸,充分地描繪出完整的畫麵。加上後兩句的渲染和點題,曲中的離情別緒表達得帶有豐富的聯想和意蘊。在這首小令中,顯示了作者對自然素材進行主觀塑造的藝術創造力。元代後期,散曲創作的中心轉移到南方。後期散曲以張可久、喬吉為代表,他們兩人並稱為元散曲兩大家。享譽最高的是張可久。張可久(1279?- 晚於1348)字小山,專攻散曲,特別致力於小令。他的清麗簡淡的風格尤以描繪江南景色見長,如《天淨沙 江上》: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作者仿佛是一個丹青高手,灑灑落落幾筆,便塗抹出一幅疏密相間、意境悠遠的文人寫意畫。喬吉(1280?- 1345)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太原人,曾居杭州,漂泊江南四十年。所著雜劇1 1種,今存《金錢記》、《揚州夢》、《兩世姻緣》三種。散曲存小令2 1 3首,套數1 0篇。是清麗派的代表作家。還有一位很有名的回鶻族散曲作家貫雲石(1286- 1324),因喜飲醋,故號酸齋,現存他的散曲8 0餘篇,

雜劇以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王實甫(一說鄭光祖)為四大家,分別著有《竇娥冤》、《漢宮秋》(漢元帝和王昭君故事)、《梧桐雨》(唐明皇和楊貴妃故事)、《西廂記》這樣一些名劇。關漢卿是雜劇最重要的作家,他的生活年代可能在1210-1300年間,活動的主要地區是大都,一生創作的雜劇約有六十餘種,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十八種。從關漢卿現存雜劇的題材來看,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公案劇 ,如《竇娥冤》、《蝴蝶夢》等;一類是愛情風月劇,如《救風塵》、《望江亭》等;一類是曆史劇,如《單刀會》、《西蜀夢》等。關漢卿雜劇的成就,首先在於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其次劇本的情節,緊湊而富於變化,曲折緊張;第三風格質樸自然,富於表現力。關漢卿散曲也寫得很好,今存小令四十多首,套數十多篇,代表作是《南呂 一枝花》(不伏老)。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大都人。一生著有雜劇1 5種,現存7種。《漢宮秋》是中國戲劇史上著名的悲劇,也是現存最早敷演王昭君故事的戲曲劇本。劇中昭君的氣節、元帝的悲哀,無一不浸透作者的感慨。而語言運用的成功,更使這一劇本充滿了魅力。白仁甫(1226-?)原名恒,後改名樸,是元好問的學生。白樸所著雜劇1 5種,今存2種,其中以《梧桐雨》最為著名。劇本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抒發興亡的感慨。整個劇本飽含感情,尤其在劇本的最後一折白仁甫著力表現唐明皇對往日的思憶,表現他的孤獨、愁苦,充滿悲涼的情調。白仁甫的《梧桐雨》曲詞清美,時帶感傷,曆來為人所稱道。白樸的散曲開啟了清麗派的創作。今存小令3 5首,套數4篇。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一生創作雜劇1 3種,現在全本保存下來的有3種,即《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其中《西廂記》是他的代表作。王實甫既遵從雜劇的體製,又有所變通。全劇共分五本,每本仍以四折為基礎,以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連演一個故事。《西廂記》語言優美、清麗,創造了濃鬱的抒情氣氛。既融鑄了古典詩詞中的句子,也吸收了口語成分,並把二者和諧地統一起來,這從上麵舉例的“長亭送別”可以看得很清楚。現存著名雜劇還有一部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全稱為《冤報冤趙氏孤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