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朝的藩王(連載二)分封製度

(2008-04-10 20:48:11) 下一個


明朝設有宗人府,專門管理皇族本家宗室事宜。又有專門記載皇族宗室繁衍傳遞和生死娶葬的譜牒,叫做玉牒。玉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員專司其職,定期公布。
明朝宗室分為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8等。皇子封親王,親王封號用一個字的古國名或地名,如“秦”、“晉”、“荊”等。授金冊金寶,每年的俸祿為一萬石。王府設置以長史為首的官屬,冠冕服飾,車旗儀仗,官邸府第僅比皇帝低一等。公侯大臣拜謁親王要伏地拜謁,不能平起平坐。一般配屬一支編製三千人的護衛隊,作為親王的警衛,多的配備三支這樣的護衛隊,稱為賜三護衛,人數達到九千以至一萬人(明史記載為多者至萬九千人,到底理解為一萬九千人,還是九千至一萬人,未見前人明確說明,在下根據三護衛的說法,即使加上增配的軍官和後勤人員也不應該超過一萬人)。這些軍人的軍籍直接隸屬於兵部,不歸王府所在地的都督府管,這些部隊是警衛王府的武警部隊,不是正規軍,而且這種部隊的配備和戰鬥力遠比正規部隊差,實際上是保安隊伍。不過最早朱元璋是分封熟悉軍事的皇子在北方的軍事要地,都可以幹預軍務,習慣上叫做“塞王”。封在太原的晉王和封在北京燕王,皆受命指揮邊防大軍,築城屯田,大將軍馮勝及傅友德,都曾受其節製,軍中大事,二王可以直接奏聞。諸子中最有才能的寧王成人之後封在燕晉之間,更向北突出喜峰口附近的大寧,他的三護衛和配備的軍官都是精銳之師,還可以指揮人數達八萬之多的部隊,和燕晉二王共同防禦北邊元朝殘餘勢力。晉王死在朱元璋之前,寧王被朱棣剝奪了軍事指揮權,移封到南昌,此後再也沒有可以帶兵的王爺了。
親王嫡長子年至10歲立為王世子,授金冊金印,如果世子先於親王去世,則嫡長孫為世孫,世子,世孫冠服等製度同一品官,他們是親王位號的合法繼承人。親王的其他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的銀冊銀寶,封為郡王。郡王封號用州縣地名或古地名,一般為2個字,如“新平”、“廣昌”、“樂安”等。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等製度同二品官。他們都是郡王位號的合法繼承人。郡王的其他諸子封為鎮國將軍,郡王之孫封為輔國將軍,郡王之曾孫封為奉國將軍,郡王四世孫封為鎮國中尉,郡王五世孫封為輔國中尉,郡王六世孫以下皆封為奉國中尉,世襲封號。這些宗親子弟出生時須向專門掌管皇室宗族事務的宗人府請名,年長再請婚,食俸終生,死後複由朝廷祭葬。製度規定,宗室祿給標準,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公主及駙馬2000石,郡主以下逐級遞減。列爵封藩製度作為鞏固朱家王朝統治一係列重大措施之一,在明代相沿無改,致使明宗藩世代蕃衍,朱氏子孫遍及全國。
為了維護皇室內部的秩序,朱元璋以祖訓的形式嚴格規定了嫡庶長幼的繼承順序。所以朱棣攻下南京以後,朱允炆放火燒了皇宮不知所終,朱棣一口咬定朱允炆自焚而死,經過一番假惺惺痛哭流涕的表演後才登上皇位。畢竟還放心不下,鄭和七次下西洋還有一個秘密任務就是到海外搜尋朱允炆的下落。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比較懦弱,人很胖,又有足疾,行動不便,朱棣一直不喜歡他,南下靖難和幾次北征都是帶著他的親弟弟朱高煦。朱高煦也確實有幾分軍事才能,所以朱棣曾私底下答應傳位給朱高煦。但是,最終還是朱高熾繼承了皇位,除了朱高熾也有才幹,靖難之役開始的時候帶一萬軍隊抵禦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的圍城,硬是守住了北京;為人寬厚仁和,善於凝聚人心;朱棣特別喜歡他的兒子朱瞻基(就是後來的明宣宗)這些原因之外,朱棣怕違背祖訓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首輔楊廷和選擇朱厚熜繼承皇位也是因為朱厚熜的父親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大弟弟。後來引發的‘大禮議’,朱厚熜認為自己是繼承祖父明憲宗朱見深的皇統(故稱之為繼統派),和朱佑樘無關,而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們之所以敢和皇帝爭論,也是因為根據祖訓朱厚熜是作為朱佑樘的嗣子繼承皇位的(故稱之為繼嗣派)。明神宗朱翊鈞寵愛鄭貴妃,很想把皇位傳給她的兒子朱常洵,但是朱常洵有個哥哥朱常洛,盡管兩人都是庶出,還是有長幼之分。朱翊鈞一直不肯立太子,大臣們化了十幾年工夫,首輔從申時行到沈一貫換了好幾任才把朱常洛的太子名分確定下來。鄭貴妃還不死心,讓朱常洵呆在北京不走,首輔葉向高軟硬兼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堅持把朱常洵弄到洛陽就藩。朱由檢吊死景山以後,群臣都知道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不成器,但是按長幼的順序隻能擁立他為皇帝。南京陷落,唐王朱聿鍵,魯王朱翊還都隻敢稱監國,不敢稱帝是因為他們都是遠支的宗室,隻有桂王朱由榔是當時朱翊鈞唯一活著的孫子,才有資格稱帝。末代靖江王朱亨嘉不是朱元璋的子孫,也自稱監國,就被瞿式耜抓起來,投入大獄幽死。皇帝的繼承如此,親王以下各級爵位的繼承也是如此,後麵將給出一個例子。
朱元璋在大封王子的同時,也采取措施提防藩王割據而威脅中央集權,所以雖然諸王分封各地,擁有王爵的稱號,但是在藩府之外,沒有封地和臣民,不得幹預地方事務,即所謂“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為了防止親王和朝臣勾結,還規定親王每三年才能到北京朝見一次。平時隻能在藩府附近活動,外出要記錄備案,不得離開藩府遠遊。配備給藩王官屬中的長史之類主要官員,還負有監督藩王的任務,要定期匯報王爺們的表現。所以藩王們實際上隻能關起門來稱大王,出了府門就不能隨心所欲地作威作福了。
由於朱元璋規定宗室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做官,也不得經商賺取錢財,他們生活來源就是上麵所述的按不同爵位享受的多寡不一的年俸。親王郡王們的日子當然好過,皇帝還賞賜給他們莊田。莊田製度是明朝的一項弊政,下麵另行介紹這件事情。但是遠支疏族的宗室因為失去謀生手段,就難以維持和皇族相應的體麵生活。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不得參加科舉考試的禁令被解除了,天啟二年開始為宗室專門舉行會試,叫做宗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