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慎父子的悲劇

(2007-08-18 19:02:15) 下一個

明朝的皇帝除了仁宗(洪熙),宣宗(宣德)和孝宗 (弘治)外不是殘暴便是糊塗,世宗(嘉靖)前十幾年還算馬馬虎虎,最荒唐的就是武宗(正德)。楊廷和是正德七年繼李東陽(這是一位類似文革時期的周恩來式的人物,明朝幸虧有這兩位才不至於在正德年間就亡國)為內閣首輔(總理),正德皇帝在一次自製軍艦的試航中掉到水中,酒色過度的身體抗不住風寒和驚嚇,很快就死了。楊廷和臨危不懼,借遺詔行事,勵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擊宦官秉政當權惡勢力,遺散平虜伯江彬矯旨改建的威武營、資遣錦衣衛擅調用的各邊兵及其進獻的美女、取消“皇莊”、“皇店”等工程。收納宣府(河北宣化縣)行宮金銀珠寶,入於內庫、釋放南京大獄冤囚等。最後並說服皇太後,計擒欲擁兵反叛的奸佞將領江彬,在世宗即位後就當眾處決,榜示天下,同時將其死黨一一輯拿,分別懲辦。楊廷和總理朝政三十七日,改革之舉,意義深遠,惡勢力遭到打擊,正派力量得以增長,人心大快,國家從危弱轉臻初治,史稱“中外倚以為安”。世宗朱厚熜即位時,楊廷和奏準頒發擬定的新政綱領,借以精兵簡政,減免稅賦,清理鹽政、漕運等,謹慎刑審、廣開言路,舉薦人才,使“天下翕然稱治”,朝野大悅,皆稱頌新天子聖明並楊廷和之功德。楊廷和采取了一係列撥亂反正的措施,穩定了局勢也開創了嘉靖前期的較好的政治局麵,充分顯示了卓越的的政治才能,是史家公認的明朝賢相。
  楊慎是正德六年的狀元,辛亥革命前中國一共出了狀元777個,其中文狀元592人,其中有真才實學的並不多,在下沒有精確統計過,估計不會超過10%(恢複高考後各省、市、自治區出的文理狀元中有真才實學的比例大概也差不多),楊慎卻正是這10%中的代表人物。他是一個全麵的文學家,對文、詞、賦、散曲、雜劇、彈詞都有涉獵,那首著名的《臨江仙》就出自他的長篇彈唱敘三代至元及明季曆史之作《二十一史彈詞》的第三章,本來是詠秦漢史的,後來被清初的毛宗崗用作《三國演義》的開卷詩。楊慎考論經史、詩文、書畫,以及研究訓詁、文字、音韻、名物的雜著,數量很多,涉及麵極廣。他的訓詁考證開了清代乾嘉學派的先河,放到現在肯定是頂尖的國學大師。然而,因他久居雲南,尋書核對不易,有時隻憑記憶寫作,所以也有一些誤引、臆測不實之處。諸位設想一下,在既沒有圖書館又不能上網查詢的勞改農場裏,基本上是靠記憶作出那末大學問,寫出那末多書,不是天才能行嗎?據《明史》記載,明代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楊慎遣戌雲南以後,對雲南的文化事業的開創和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和觀音菩薩(很奇怪是嗎?在下也沒有搞清楚其原因)、諸葛亮(因為七擒孟獲時用感化而不是鎮壓,又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傳入雲南)一起是雲南人最為紀念的三個古人。
這樣一對才華橫溢的父子遭遇卻十分不幸。楊廷和在嘉靖三年(1524)被迫退休,嘉靖七年削職為民,第二年病死。楊慎更不幸,嘉靖四年被廷杖兩次,明朝大臣廷杖致死並不罕見,楊慎命大居然沒死,也許執刑者同情他,手下留情。然後就被流放到雲南的永昌衛,直到去世一直在衛所裏處在監管之下,中間隻在楊廷和死後回四川守製,在家裏住了兩年多。七十歲的時候,因病申請回原籍,獲得批準,以為可以在故鄉壽終正寢,誰知走到半路還是被追回戌所,結果客死異鄉。直到嘉靖兒子穆宗隆慶初年父子都得到平反,恢複原來的官職。
楊廷和父子的悲劇隻是因為堅持自己對‘禮’解釋和嘉靖皇帝不一致造成的。原來荒唐皇帝明武宗死後沒有兒子,他又是明孝宗的唯一兒子,於是內閣首輔楊廷和征得皇太後同意,迎請孝宗唯一的異母弟弟興獻王的兒子,已繼任興王的朱厚熜入繼大統。按照楊廷和等大臣的意見嘉靖是繼承孝宗這一支成為皇帝的,就像漢哀帝繼承漢成帝,宋英宗繼承宋仁宗一樣,因此要嘉靖以孝宗繼子的身份作為繼承孝宗這一支的皇帝。這一派叫做繼嗣派。嘉靖很不同意這種意見,但又苦於找不到理由反駁,勉強忍了兩年,以翰林學士張璁(1475-1539)、禦史桂萼為代表的一批中層幹部出來替嘉靖說話。這些人辯稱嘉靖的情況和漢哀帝繼承漢成帝,宋英宗繼承宋仁宗不同,漢哀帝和宋英宗都是明確了是漢成帝和宋仁宗的繼子後才繼承皇位的,但是嘉靖和孝宗中間隔了一個武宗,不是孝宗的繼子而是作為孝宗父親憲宗(成化)的另一支繼承皇統的,這一派叫做繼統派。嘉靖非常高興獲得儒生和言官的支持,於是發動反擊,罷了楊廷和的官,任命中間派楊一清為內閣首輔。其實這兩派都是正人君子,政治主張也差不多,五年後張璁接替楊一清為首輔,還是繼續貫徹楊廷和製定的各項政策。而且張熜非常清廉,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還堅決打擊行賄受賄行為,史稱他當政‘一時苞苴絕路\',如果能活到現在,擔任中央紀委書記的話,恐怕貪官會少了許多,他的缺點是心胸狹窄,好報複。本來事情到此也該結束了,無奈繼嗣派不依不饒,楊慎先是聯合三十六位翰林學士集體罷工,嘉靖開始還算大度沒有處罰他們,楊慎又集合了一百八十多位官員上書‘糾正’嘉靖的錯誤。這一下可把嘉靖給惹火了,雖然看在三朝元老的份上沒有殺楊廷和(二十年後,嘉靖開始糊塗了,聽了大奸臣嚴嵩的話就殺了首輔夏言),對楊慎可是切齒痛恨,幾十年後還不讓他回原籍養病。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是朱家自己的家族之爭,況且朱厚熜已經作了皇帝,他的生父也已被追尊為興獻皇帝,唯一的差別不過是稱孝宗為皇考還是伯父,稱生父為皇考還是叔父,沒有實質性的利害衝突。可是從儒家的觀點來看,這是理順父子關係的大事,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是儒家治國的基礎,這便是所謂的‘禮’,現在涉及皇家的父子關係更是‘大禮’,所以曆史上稱這一事件為‘大禮議’。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子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論語 顏淵)又教訓兒子孔鯉說:“不學禮,何以立”(論語 陳亢問於伯魚)。禮是儒家教育的基本內容,所以‘五四’運動會喊出打倒封建舊禮教的口號。對立雙方的主將楊慎和張璁都是研究‘禮’的專家,都認為自己代表‘禮’而對方是‘非禮’,孔二先生又教導說:“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 顏淵),為維護禮教而獻身是值得的,這是人生價值所在。儒家的價值觀就是這樣斷送了一代賢相的政治前途,一位曠世奇才的一生幸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