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敢苟同高先生如此‘痛恨’入聲字

(2007-05-26 16:20:51) 下一個
因為普通話裏沒有入聲字,所以中古音裏的入聲字就成為用今韻作古典詩詞的一大障礙,這大概是高先生文中如此‘痛恨’入聲字的原因。在下沒有一筐先生對音韻學有那末深的研究,隻能根據高先生十分鄙視的理由:入聲字能表達詩詞某些特殊效果,為入聲韻作一點辯護。詩詞是用來吟唱的,言之不足則歌之,詩詞較之其他文學形式更具感情色彩。世上有些東西是很難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的,感情方麵便是如此,所以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應該是一個可以成立的理由,然而高先生卻認為這不能成為理由,未免有點武斷。
雖然難以說得很清楚,在下還是願意在此舉例作些說明。先從曲譜上做些討論。《滿江紅》是一個常用的詞牌,原來用來歌唱的譜久已佚失,嶽飛《滿江紅。怒發衝冠〉的曲子很多人都知道,盡管沒有確切理由,但感覺上慷慨激昂的悲壯的音調使在下以為這個曲子比較接近原譜。這個詞牌多用入聲韻,特別是名作,後人從元代的薩都剌的‘六代繁華’,一直到現代毛澤東的‘小小寰球’無不如此。 其原因在下猜想是因為該詞牌曲調慷慨激昂,非用入聲韻不能起到這樣的效果。高先生可能會舉出薑夔的平韻《滿江紅》反駁在下。不錯有少量的平韻《滿江紅》,最著名的就是薑夔的這首‘仙姥來時,正一望、千頃翠瀾。旌旗共、亂雲俱下,依約前山。命駕群龍金作軛,相從諸娣玉為冠。向夜深、風定悄無人,聞佩環。神奇處,君試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電,別守東關。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又怎知、人在小紅樓,簾影間。’因為這是一首獻給巢湖女神的迎神曲,要舒緩不能慷慨激昂,所以要改成平聲韻才能協律,薑夔是一位大音樂家,改平韻會在曲調上稍作處理的。有意思的是他在這首詞的小序中提到周邦彥的《滿江紅。晝日移陰》‘無心撲’要把心字作去聲才能協律,周邦彥的詞一點兒也沒有慷慨激昂的味道,他也是一位大音樂家,所以即使用入聲韻在演唱時也要稍作處理的。
再從感覺上做些討論。入聲韻因為其短促,給人一種言已盡而意不絕的感覺,好像一個人激動得嘴巴動而說不出話,即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特別適宜於充滿激越或凝咽感情的作品,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就算現代人的作品也是如此,昨天藤帥先生朗誦田漢的‘蝶雙飛’用的就是入聲韻,才有慷慨激越的效果。竹影姑娘聽出來藤帥先生比他朗誦其它作品要短促,這樣處理非常正確,入聲韻就有一種似斷未斷的感覺。這種感覺很難說清楚,但是讀到作品時就會自然產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