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人都會長大,但不一定會成長。成功是我的自信,挫折是我的良師,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個人資料
成長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孩子立規矩要趁早----回答麗寶寶媽的帖

(2007-05-24 16:21:50) 下一個
我們總是想:等孩子再長大一點、再懂事一點、再┅┅一點,再定規矩!但是有沒有想過,恐怕到了那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毫無疑問,孩子生來無法無天而且得寸進尺--他們吃了一個冰激淩就會要第二個,看完一個動畫片還想看下一個;如果你和他們玩,他們想無止境地玩下去;如果你要求他們睡覺,他們卻連躺著都不肯。於是我們下定決心:該給他點顏色看看了!然後開始劃定一些界限,逐漸讓孩子知道胡鬧的最大限度是什麽,而一旦自己不遵守“遊戲規則”,惹來的麻煩會有多大。

但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通常在孩子已經超越了所有的界限時,才想起應該立下一些規矩,而在此之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已經給孩子太多的寬容,太多的出爾反爾,太多的“下不為例”。於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和父母周旋的藝術。這個時候再給孩子定規矩,父母會感受到很大的阻力。孩子們已經習慣了不聽話和隨心所欲,他們會很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

此時,即便給他們來點厲害的——罰站、關禁閉,也無濟於事,孩子根本不理會你這一招,他們依然故我地在房間裏飛來跑去。如果家長迫不得已實施“暴力”,那隻能是災難性的後果,教育已經變為格鬥,家裏成了鬥牛場。

不能等到最後一刻才想到要給孩子樹立規矩。這項工作應該從孩子1歲的時候就開始,讓敏感的小寶寶在父母的表揚和不滿之間感受什麽是被允許的、什麽是被禁止的。
怎樣溫柔地讓1歲的小寶寶接受規矩呢?看看下麵的例子——
你在給小寶寶喂飯的時候,他突然把手指伸進碗裏,攪動著裏麵的粥。這個時候你會怎樣反應呢?
你說:“別動,我來幫你擦幹淨手。”
你責備寶寶說:“別這樣,媽媽不喜歡!”
你輕輕地搖搖頭,靜靜地說:“不行,不行。”然後把碗推到寶寶夠不到的地方,繼續給他喂飯。
這些方式沒有哪一個是完全錯誤的,但是我認為第三種最好。
第一種方式的結果會是,父母在幾個月之後才很費力地讓孩子改掉把手伸到飯碗裏的習慣。第二種,媽媽責備的聲音讓孩子覺得很好奇,當他發現媽媽的這種聲音與他把手放在飯碗裏的動作相聯係後,他會嚐試著把手再放進去,看看媽媽的反應。而第三種方式確定了界限——飯碗在寶寶的勢力範圍之外。這樣,寶寶不能夠到碗,也就領會並且接受“不能把手放進飯裏攪拌”的現實了。
這裏有個道德問題,那就是:我們不能強迫嬰兒服從,但是我們可以用寶寶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設定界限。
在設定界限的時候,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認清這裏不是引發戰爭的地方,而是應該盡可能地心平氣和。
為了保證設置界限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我們應該遵守一些規則:
1. 我們的禁令應該盡可能地少,否則難免有無法執行或最終取消的情況;
2. 當我們說“不行”之前,先迅速地想一想是否能夠堅持這條規則;
3. 我們的禁令應該是有道理的符合邏輯的,因為孩子也會去想,為什麽不可以;
4. 我們希望什麽、反對什麽,都應該給孩子以明確的信號,不清晰的態度會讓孩子很困惑。
5. 當我們開始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我們應該告訴自己:孩子需要界限,大人 也需要,因為無原則的寬容和無原則的耐心,可能會使事情走入歧途。
當一個4歲的小女孩發現用筷子敲不同的盤子和碗,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時,起初媽媽表現得很開心,因為她覺得孩子很有創造力和音樂才華。但是10分鍾以後,媽媽開始無法忍受這樣的噪音於是便一個人躲進廚房任憑小器樂家盡情獨奏了。
媽媽沒有中止女兒的行為是想讓孩子高興。但是她沒有想到,孩子需要界限,大人也需要。因為無原則的寬容和無原則的耐心,最後隻能讓事情走入歧途——過了一會兒,女兒便哭著走進廚房,她把杯子敲破了,手指上還流著血。媽媽看到後很心疼、也很生氣,她一邊責怪女兒,一邊給她包紮傷口。但是她沒有意識到是自己放任,導致孩子受傷。
那麽,這位媽媽怎麽做更恰當呢?當她不能接受鍋碗瓢盆交響曲的時候,就應該和女兒商定一個演奏時間,比如5分鍾。在這5分鍾裏,她遵守約定在桌邊陪孩子;而5分鍾之後,她們按照約定收拾碗筷,音樂會結束。

世上的父母沒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由於疼愛,於是喜歡遷就孩子,或者一概不管,就讓著孩子

一點。結果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任性,一旦大了,也就根本無法管教了。

人都有一種惰性,遇到困難就喜歡打退堂鼓,而且還常自我寬恕:“明天再做也不遲!”

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是。因而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從小就應注重這方麵的教育,維持一貫的作風。一件事情決定了,開始做了就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允許

半途而廢。孩子如無故中途退卻,做一半就撒手不管了,就應受到批評。父母絕不可遷就。寬容。因為有了第一次遷就,就會有第二、第三次的遷就;有了第一

次的原諒與寬容,就會有第二、第三次的原諒與寬容。為了把孩子培養成對社會有益的人,父母對孩子都應該從小就嚴格要求他們守規矩,遵守學校或家裏規定

的生活和學習製度。當然這在開始時會有些困難,看似不近人情。但隻要父母堅持、循循善誘,孩子一旦養成習慣就能自覺遵守了。而且一旦戒除了孩子的任性,他們在學習和工作上也就都會堅忍頑強。

●不要言過其實

在孩子不聽話,而父母又想要他聽話時,常會說:“你是個好孩子,應該聽媽媽的話。”或“你是個乖孩子,不會這麽做的。”父母當時說這些好聽的話,完全

是出於無奈,想哄孩子聽話,變好,不再耍強。當然,如果孩子很小,還不大懂事,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聽了這些奉承話,也許會真的會聽話,不再吵了。不過即使是這樣,孩子養成一種隻聽奉承話的習慣,將來也會變得任性,聽不得
半句責難。但是有些孩子已經懂事,自己有了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他會知道這

是父母騙他的假話,實際上是說他不是個好孩子,沒有聽媽媽的話,於是可能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反正我是一個壞孩子!”孩子們喜歡聽好話,也就是說喜

歡被別人表揚、稱讚。但是表揚、稱讚必須切合實際,有事實。這樣才能鼓勵孩子進步。而不切實際,言過其實的稱讚不能真正鼓勵孩子進步。因為這是大人哄孩子

聽話的一種手法,實際上是一種哄騙。要使孩子真正聽話,必需讓孩子充分了解事理,也就是說應該讓孩子了解“為什麽這樣做才對”或“為什麽不能這麽做”,這樣孩子才能自覺地節製自己的行為。

●對孩子不能用懇求

有的母親為了孩子不聽話傷透腦筋,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有時急得無奈,隻得向孩子懇求:“聽我的話,你就做了這一次,好嗎!”

現在不少家庭有了鋼琴,父母想培養孩子彈鋼琴。或者家裏有一個男孩子,父母想要他學畫。有的孩子開始時,由於很小,父母怎樣吩咐,他們也就怎樣做了。

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大了一點,而且練習量加大,他們逐漸體會到彈鋼琴和學畫的艱苦。他們對彈琴和學畫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感到長時期坐在鋼琴前和畫桌前

枯燥無味、受罪。於是,放棄練琴、畫畫。父母急了,就來勸說,勸說久了,無效,就懇求。“我的小公主,你怎麽不練了呢?快來,聽媽的話,練完。好吧!

有的父母對不好好吃飯的孩子會說;“我求求你了寶貝,再吃一口吧,乖乖的好嗎?。。。。。

一般孩子任性,都是知道父母最後會屈服。因此,父母懇求孩子也就是自動放下武器,屈服。這樣孩子必然會變本加厲地任性。

●夫妻要唱一台戲

現在,在許多家庭裏,夫妻之間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產生矛盾。夫妻雙方“對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這原不是什麽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現象。如同對一個事業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樣,不足為怪。因此夫妻雙方發生分歧時,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過討論、

協商,以達到共識。但是,在夫妻雙方有了分歧後,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的。那就是這種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麵前。

而我們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正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犯了錯誤。那就是在母親教育或責備時,父親站出來替兒子說話;或者是在父親責備兒子時,母親站出來替兒

子嗚不平。這樣固然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而且更重要的是助長了孩子的不聽話。因為既然父親認為母親責備得不對;或者反過來,母親認為父親的責備是不

對的,那麽孩子當然可以不必聽了,因而孩子的錯誤或不良習慣也就得不到糾正,而且會對父母的意見和責備都置若罔聞。這裏我們不妨舉幾個日常生活中的

例子. 孩子吃了晚飯坐在電視機前不肯起身,母親便催促兒子去做功課:“不要再看電視了,該去做功課了。做完了好睡覺。”兒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
母親堅持說:“看完這個節目,就很晚了,還能做什麽功課!快去,聽話!”兒子正在猶豫時,父親卻在一旁調和:“等他看完算了!”兒子當然也就不起身

了。結果功課也就不要做了。在花錢上也常出現這種不一致的現象。孩子跟父親要錢買新運動鞋,父親認為舊的沒有破,可以穿,不必買,因而不給錢。孩子又

去找母親,母親經不起他的糾纏便給了。這是兩個常見的例子,夫妻雖然沒有爭吵,但是給孩子的不良影響卻是一樣。他使父親(或母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

了威信,他使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聽父(或母)親的話,助長了孩子的任性和嬌氣,所以在教育孩子時,夫妻雙方任何一方都不應出麵袒護孩子,即或是一方,

父親或母親責備的不對;另一方也不應在一方正在教育時,出來糾正,或者當著孩子的麵夫妻爭吵。這樣既會損害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會傷害母子或父

子感情。從而使得對方日後無法再對孩子進行教育。那麽在具體問題上出現不同的看法,應該怎樣處理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母親(或父親)責備孩子之後,

在孩子不在麵前的時候,父親(或母親)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對方討論,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後重蹈覆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