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波

心如止水是一種境界,一種修煉,也是一種無奈與蒼老。不管年齡多大,經曆如何坎坷,有心如水,總是希望風兒吹過,帶起片片漣漪,湧起層層水濤,掀起滔天的巨浪,將那沉澱水底的淤積盡情宣泄...
個人資料
占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做匠,還是做師》

(2011-02-08 13:52:12) 下一個

人在學生時期碰到一位好老師,是十分幸運的。這種影響除了在你成長過程中發揮作用,甚至會影響你的一生。小學五年級的老師,大學時期的劭老師都是對我有深刻影響的老師,她們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知識,和藹可親的作風,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是我畢生學習效仿的榜樣;每每回眸,總會有一種感動。

 

現在很多老師稱自己為“教書匠”, 把教師工作僅僅看作一個謀生的職位。完成學校布置的教學任務,跟上大綱規定的教學進度就不在思索任何其它的事情了。特別是有些從事基礎教學的老師,自認所學知識綽綽有餘,不再探求任何新的知識,完全被動地站在教學,這樣一個重要的崗位上。

 

中國人習慣將一些有技藝的職業稱為“……匠”,如“成衣匠”是裁縫;“畫匠”是建築繪畫師傅;木工師傅被稱為“木匠”;花草種植師傅被稱為“花匠”等等。比“匠人”高一些的是“師”或“家”,如建築師、設計師、書法家、畫家。更高一些的人被成為“大師”或者“名家”,如繪畫大師、書法大師、建築名家等等。

 

感覺上,“匠”更接近具體實用性技術或者技能;“師”或“家”則在技術中更多些創意;“大師”或“名家”則能夠代表行業的最高水準或者主要流派。

 

可見:老師稱自己為“教書匠”,有自嘲的意思,也可能對自己的工作不夠滿意,認為“教學內容重複多,工作不具有‘挑戰性’!”。但是,如果拋開我們教育體製的缺陷不論,從另一個角度看教師,我們的老師們是不是也少了一點什麽?

 

我曾經問過一些老師:“學校是什麽地方?”有的老師告訴我:“學校是教書的地方”。這答案對嗎?這樣的回答如同沒有回答。不是嘛?

 

“學校是教書的地方。”

“商店是售貨的地方。”

“車鋪是修車的地方。”

“菜攤是賣菜的地方。”

……

其實,如果你能夠透過表麵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學校是知識組合、創造和傳播的地方!

 

學校既然是知識組合的地方,身為教師,就必須孜孜不倦地學習知識,而不是滿足於已有的一點點知識。隻有先充實自己,才能有雄厚的基礎,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學校既然是創造知識的地方,身為教師,就必須創造性地把握知識,而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式的教學。要把創造性的要求全麵貫穿在教師的所有備課和教學活動之中。學校既然是傳播知識的地方,身為教師,就應當設法把握高超的傳播技巧,通過命題發揮、借題發揮、選題發揮等形式和各種傳播渠道,將教授的內容融入教學中。由此想到愛因斯坦的一段話:

 

“能夠培養獨創性和喚起對知識的愉悅,是教師的最高本領。”

 

學習的時代經常聽人說:“未來的時代是學習的時代”;“未來的組織是學習型組織”;“不用學習就能夠從事的工作一定沒有前途,不用學習就能夠運轉的企業一定沒有希望”……是這樣嗎?

 

兩個事例啟發了我——

 

第一個事例我親身經曆:到菜場買肉,經常光顧同一個攤位,這個攤位供貨商小張的供貨質量、服務態度、誠信程度得到了我的家人高度評價。小張的攤位不僅貨品質量好,還想得非常周到、細致。例如,每次買肉加工肉餡的時候,她都仔細清洗待加工的鮮肉;特殊要求可以電話提前預約;每當購買幾斤以上肉品的時候,她都順手給你幾個小塑料袋以便拿回去分裝冷藏……類似細節贏得了我和家人的信任,並因此成了她的長期客戶。

 

一次,我又來到了她的攤位,發現她正在忙著招呼別的顧客,她剛剛坐過的椅子上,封麵向上扣放著一本打開的《心理學》教材。我仔細凝視著書的封麵,居然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程》。

 

第二件事情是朋友講的故事:一次,兩個小偷正準備出發,其中一個催促正在看時裝雜誌的夥伴說:“走啦走啦,幹活兒了,別在那兒瞎耽誤工夫了!”看書的小偷回答:“我正在琢磨,最新時裝……口袋在哪兒。”

 

嗬嗬,

 

小販小偷都需要不斷地學習,更何況我們這些老師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