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波

心如止水是一種境界,一種修煉,也是一種無奈與蒼老。不管年齡多大,經曆如何坎坷,有心如水,總是希望風兒吹過,帶起片片漣漪,湧起層層水濤,掀起滔天的巨浪,將那沉澱水底的淤積盡情宣泄...
個人資料
占波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東拉西扯》一

(2010-08-28 14:55:11) 下一個

喝了一杯咖啡,有些精神了。不是我想喝咖啡充什麽高雅。平時隻喝白開水,隻是這裏買不到茶。況且平時也沒耐心沏茶,渴了直接喝馬上能進嘴的。就是河溝裏的水,也可以捧起來喝。所以高雅之類的東西和我不沾邊。要是非去裝蒜,也可以坐在咖啡廳裏,點什麽“藍山”“ Moccona ”或是隻要“哥倫比亞”的烤豆現磨,微烹慢煮,不放糖的。再點上一支西洋曲子,叫服務員把罩燈調暗……,

說著說著都覺得累了,所以雅士雅女,都是裝的,中國本身就沒那個土壤。所謂社交場合的紅男綠女,一個個翹著蘭花指,半歪著腦袋,臉上皮笑肉不笑的,總讓人覺著有些可憐。回到家高跟鞋一甩,往床上一躺;“ 媽,餓死了,還有包子嗎!”又說何苦呢。

由此又想到了怎樣做個好男人,好女人,怎樣有魅力去吸引異性。如果不是自己的本色,裝一段時間可以,長了終將會露出馬腳。就像我,畢竟不是喝著咖啡長大的,三五天還可以注意舉止風度,覺著有些熟悉了。一不留神就可能端起咖啡一飲而盡或是結結實實地放幾大勺糖,畢竟甜的比苦的好喝。

靠裝洋蒜,吸引到的異性,肯定比你現有的圈子要好。在 QQ 上東抄西湊弄些別人的東西裝是自己的,也不怕腸梗阻。如此這般,吸引了一位傾心的,看著是真滿意。可不知往後,會怎樣往前走。天天翻書找警言,找妙言,到不失是一種學習。可時間長了,最終會露出馬腳,到頭來,人家嗤之以鼻,把你當作癟三,難受的還是自己。更可怕的是,裝慣了再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回不去了。成了圈裏圈外都不是的孤家寡人。想想看,要多不合算,有多不合算。

做本色的自己,找和自己本色相通的知己,這樣的關係才把握,才瓷實,才能交流,有樂趣。說到底還是那句俗話;“假的就是假的”。千萬不要裝蒜。其實我自己也是在裝大瓣兒蒜。記得還有一句俗話;“說別人裝的人是最能裝的了”。

我自己覺著最隨意舒心的吃飯地方,是炎熱的夏天,一身臭汗。找個街邊小館,要一個拍黃瓜,一盤豬頭肉,一大紮冰鎮啤酒。或是小巷拐角處,站著吃一籠杭州小湯包,喝一碗清蛋湯,最愜意的莫過於,河北鄉村趕集時,吃一碗涼涼的蕎麥麵扒糕。看著那塊黑黑的抹布,把碗邊的湯水擦幹淨,再端到你的小凳前。人往高處走,是不錯,就是太累。

那天晚上閑聊,居然聽到一個土著民夫,一個人二戰時期打死了七百日本兵的故事。戰後,這個人被邀請到英國受到了特別嘉獎,還得了一枚勳章。

在一次遭遇戰中,澳大利亞的部隊碰上了日本人的部隊,雙方隔著一條河,在一個狹窄的穀地展開了激戰。日本人的河岸高出許多,所以完全占了優勢。澳大利亞人沒有屏障,完全置身於日本人的火力之下。很快所有的人都戰死了。日本人看到對岸半天沒有動靜,怎麽射擊也不再有還擊。就一擁而下,各自都想搶些軍需補品。七百多人擠成一團,從高坡下到穀地,趟著水過河。這時一個征召來的土著民夫緩過神來,從人堆裏爬過來,抄起了重機槍。以前給重機槍喂過彈,雖說從來沒使用過,但使勁一按發射鍵,把機槍打響了。現在是他在上,日本兵在下。一通狂掃,把河穀裏的日本兵都打死了,他自己毫發無損。成就了一個戰爭史上的傳奇。據當地人講,日本兵確實奸殺劫掠無惡不作,土著人都很痛恨日本兵。

扯來扯去,扯到了宗教。那天來的幾個人都信奉“路德教,因為最早到巴新殖民的是德國人。一戰德國人戰敗,巴新轉到英國人手裏,英國叫澳大利亞托管。我問他們;天主教,基督教,路德教有什麽區別,不都是用的一本聖經嗎?據他們講, 天主教信奉聖母瑪麗亞,基督教不認瑪麗亞,路德教與其它兩派的區別在於對聖靈,聖父,聖子的認知。一個認為是三位一體,一個認為各是個的。基本的教義沒什麽區別。

其實穆斯林,猶太教和天主教派同出一源。都相信七日創世的說法,隻是在誰是真正的上帝使者方麵有了分歧。穆斯林認同穆哈莫德,下麵又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什葉派認同的是阿裏,遜尼派不認同阿裏。教派的分歧導致了不斷的內亂,從古到今死了很多人。唯一內部沒有分歧的是猶太教,猶太人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上帝子民,希伯來語寫成的《聖經》,也稱《舊約聖經》才是真正的《聖經》。阿拉伯人認為隻有用阿語寫成的《古蘭經》才是唯一的阿拉之音。至於天主教派的《聖經》是否該用意大利語,還真的不知道。看到的英語版,肯定不會是該教最早引入歐洲的第一語言。

網上搜到的相關資料;

天主教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主要派別之一。天主教亦稱 “ 公教 ” ,公教一詞源於希臘文 Catholic ,意思是 “ 普世的 ” 、 “ 大公的 ” ,所以被稱為公教;因為它以羅馬為中心,所以又稱 “ 羅馬公教 ” ; Catholic 一詞按音譯,又稱 “ 加特力教 ” ,有時也被稱為 “ 舊教 ” ,以區別於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傳入中國後,信徒們稱所信奉的神為 “ 天主 ” (取自《史記 · 封禪書》),意為至高至上的主宰,所以被稱為 “ 天主教 ” 。

天主教相信天主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也相信聖母馬利亞。其基本教義是:宣揚聖父(天主)創造天地和人類;聖子降生成人,為救贖人類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複活、升天,將來

基督教與猶太教的異同

第一,基督教和猶太教都產生於亞洲西部地區的巴勒斯坦和小亞細亞等地,但它們出現的時代卻不相同。猶太教出現於公元前 1 千紀,流傳在猶太人中間,而基督教卻出現於公元 1 世紀中葉,流傳在部分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

第二,基督教最初產生於猶太教內部,其教徒參加猶太教的一切活動,與猶太教徒一起在會堂裏舉行宗教儀式,後來由於對羅馬帝國統治和民族起義持不同態度而分道揚鑣,形成一個異端派別,即基督教。猶太教徒舉行起義,反對羅馬帝國統治者,而外邦人基督徒卻袖手旁觀,甚至就連猶太人基督徒也不參加反對羅馬統治者的鬥爭。

第三,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教逐漸發展為一種新的世界性宗教,而猶太教則仍保留著崇拜氏族神的成分和對自然力的崇拜。

第四,基督教承襲了猶太教的 “ 至高一神 ” 、 “ 救世主 ” 、信仰 “ 先知 ” 和 “ 啟示 ” 等觀念。但不同點是猶太教敬拜雅赫維(耶和華)為 “ 唯一之真神 ” ,認為猶太教徒是雅赫維的 “ 特選子民 ” ,而基督教則敬拜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認為凡信奉上帝的人都為其 “ 選民 ” 。猶太教盼望彌賽亞 (複國救主)降臨,認為真正的彌賽亞尚未到來,應繼續等待,而基督教則認為真正的彌賽亞已經到來,他就是耶穌。

第五,基督教繼承了猶太教的經典,其中包括律法書、先知書、聖錄等,並把它稱作《舊約聖經》。所不同的是,猶太教還有聖法經傳《塔木德》,而基督教則適應時代的發展,編纂了《新約聖經》,以滿足傳教的需要。

第六,基督教襲用了猶太教的教會這種組織形式及其祈禱、唱詩、讀經、講道等禮拜儀式。但其差別在於猶太教在宗教禮儀中實行 “ 割禮 ” ,強調嚴格的戒律和繁縟禮儀,而基督教則廢除嚴格的戒律和煩瑣的禮儀,實行較為簡便的宗教儀式。

第七,基督教最初作為猶太教內部的一支派別時,守的節日是安息日和逾越節。而當它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後,則改安息日為禮拜日,改逾越節為複活節。

第八,基督教不限製其教徒與外族人通婚,而猶太教則規定其教徒不能與未受割禮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歸化猶太教者必須領受割禮。猶太教徒以雅赫維神的 “ 選民 ” 自居,認為自己比別的民族優越,故排斥其它民族。這種排它性和唯民族主義自然阻礙本民族的發展。

第九,基督教與猶太教使用的曆法不同。 16 世紀前,基督教各派教會使用的曆法基本上都是儒略曆。 1582 年,曆法改革後,西方教會采用的是格列曆,即公曆;東方教會仍沿用儒略曆,即舊曆。而猶太教使用的曆法則是希伯來曆。希伯來曆對基督教教曆和禮儀節令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如複活節和聖主的節期,每年需按此變動。

第十,基督教與猶太教采用的紀元不同。基督教采用的紀元亦稱公元,以耶穌基督誕生年為公元元年。猶太教原來無紀元,直到馬加比時代才采用敘利亞國王塞琉古一世的紀元。

基督教獨立於猶太教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新宗教

基督教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新宗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

內在原因有四:第一,耶穌基督是信徒們信奉的對象。耶穌最初是一個猶太教徒。他傳道時並沒有想到創立一種新宗教,而是繼續擁護猶太教的基本教義。講道時,他經常援引《舊約聖經》中的一些重要話,以強調自己主張的正統性和權威性,同時也從《舊約聖經》中找理論根據,以證明自己是先知們所預言過的那位彌賽亞(救世主)。耶穌反對猶太教上層撒都該人(祭司、貴族)的腐化生活和法利賽人(中產者)的偽善行為,也反對猶太教脫離現實的教條主義和繁縟儀式。耶穌和猶太教的主要分歧點就是他聲稱自己是 “ 上帝的兒子 ” 即彌賽亞。正是這一點構成了基督教與猶太教分道揚鑣的內在原因之一。猶太教盼望彌賽亞來臨,認為真正的彌賽亞還沒有到來,應繼續等待;而基督教則認為彌賽亞已經來了,他就是拿撒勒人耶穌。凡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的就仍然是猶太教徒,凡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的就是基督教徒。這樣耶穌基督就成為基督徒信奉的對象了。

第二,編纂經典。原始基督教沒有自己的經典,而是沿用猶太教的《舊約聖經》。隨著外邦人(非猶太人)教徒人數的增加,猶太教經典漸漸不能適應傳教活動的需要,故有些基督教社團對猶太教《舊約聖經》作了新解釋,並把耶穌傳道時的講話收集起來作為傳教資料,最後經過加工整理,編成《新約聖經》。這樣,《新約聖經》就成為基督教特有的經典了。

第三,提出較為係統的教義和教規。基督教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為救贖人類而 “ 道成肉身 ” 、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複活、升天、並將再次降臨人間,施行最後審判。但最後審判遲遲沒來。於是對救世主的信仰必將根據現實情況重新解釋。這一任務最終由 “ 保羅書信 ” 完成了,它把《福音書》 中記載的訓誨、寓言、神跡、預言等加以總結,以大量篇幅闡述了信仰、神學、信理等問題,成為較為係統的教義和教規,為原始基督教脫離猶太教準備了思想基礎。

第四,有了較為成熟的組織形式。原始基督教社團是由一些使徒自行管理。信徒們組織在一起過集體主義生活,實行財產公有製,反對私有製,反對剝削製,社團成員一律平等,按勞取酬,不勞動者不得食,也有休息權,每七日休息一日,稱守主日。隨著社團的擴大,需要成立專門的辦事機構聚會所,處理日常事務工作。為此,選出 7 名辦事公道、德高望重的人作聚會所的執事(長老),再從執事中選出一人作監督(即後來的主教)。監督權力高於一切。這種管理製度後來逐漸被普遍采用,成為教會的雛形。這種較為成熟的組織形式就為原始基督教脫離猶太教準備了組織基礎。

外在原因是:原始基督教社團自認為是猶太教內部的一個支派,他們參加猶太教的一切活動,一起在會堂裏過宗教生活。從宗教上說,他們是猶太教徒;從民族上說,他們是猶太人。猶太人因受壓迫,多次發動起義,反對羅馬帝國統治。公元 66 一 70 年,猶太民族掀起了長達 4 年的反羅馬鬥爭,即著名的 “ 猶太戰爭 ” 。當時猶太人基督徒都參加了這一鬥爭。《啟示錄》中對羅馬統治者充滿了強烈的民族仇恨就是有力的證明。

隨著外邦人(非猶太人)基督徒在基督教社團中占了多數,且取得了領導權,他們的政治立場影響了社團的政治態度,衝淡了基督教社團對羅馬統治者的敵對情緒。相反,他們與猶太教徒的距離越來越遠。公元 116 一 117 年,猶太民族起義時,有些基督徒就袖手旁觀了。公元 132 一 135 年,猶太民族舉行最後一次反羅馬帝國的起義,這時外邦人基督徒自然置身鬥爭之外,就連猶太人基督教徒也遠離戰鬥。這次起義失敗後,猶太教徒不再承認基督教社團是自己的一個宗派。公元 135 年基督教完全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新宗教。

基督教發展為羅馬帝國國教

羅馬帝國最初信奉傳統的氏族、家庭的神祗,反對異教,特別是反對基督教在帝國境內傳播。這是因為基督教的傳入會否定羅馬神,打破羅馬氏族、家庭的神權統治,又加上猶太人基督徒本來就反對羅馬帝國的統治。隨著基督教組織的不斷擴大與發展,引起基督徒與當地人的種種矛盾,造成社會不安,威脅帝國的統治,導致羅馬帝國對它的迫害與鎮壓。

據基督教會稱,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當局曾對基督教進行過十次大的迫害,直到羅馬皇帝戴克裏先執政時,還連下 4 點指示:焚毀教堂;燒毀經書;禁止宗教集會、逮捕神職人員;處死不願祭祖羅馬神者。這是羅馬史上對基督教徒規模最大的一次迫害。但羅馬政府的殘酷迫害不能阻止基督教的傳播,甚至連戴克裏先皇帝的妻子也信奉了基督教。羅馬當局由於迫害政策未取得成效,同時統治者中有許多人了解到基督徒是順民,應把基督徒與猶太人區別開,認識到基督教對帝國統治有益無害,故又對它采取了寬容與懷柔政策,變反對、迫害、鎮壓為保護、利用、控製。故基督教在長達兩個多世紀中就發展為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公元 311 年,羅馬帝國西部地區領袖君士坦丁為利用基督教為其統治服務,與東部地區領袖李錫尼聯合發布《寬容敕令》,準許基督教徒信教自由,不受歧視。這道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裏程碑。公元 313 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又共同頒布著名的《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發還過去迫害時期沒收的教會財產。這是羅馬法律上第一次承認基督教會可擁有財產權。公元 323 年,君士坦丁戰勝李錫尼,統一羅馬帝國,發布宗教法令,進一步利用、扶植基督教,由政府撥給教會大片土地,由國家資助教會在各地興建教堂,皇帝還把羅馬的拉特蘭宮贈給羅馬主教作為官邸,政府官員主要由基督徒擔任。此外,政府給予教會種種特權。由於君士坦丁大帝的大力支持,受洗入教者激增,基督教得到了大發展。

君士坦丁大帝在扶植基督教的同時,也不斷加強對教會的控製,幹預教會內部事務,協助教會解決爭端。此時,基督教內部在 “ 三位一體 ” 問題上發生了神學爭論,爭論不休,愈演愈烈,雖然隻是教會內部矛盾,但顯然不利於君士坦丁大帝的政治統治,不利於他利用基督教作為統一帝國的思想工具。為了使基督教會從思想上和組織上完全統一起來,他不允許教會內部有與官方教會對立的 “ 異端 ” 派。為了對基督教進行全麵控製,他把它納入自己的政治軌道。公元 325 年,君士坦丁大帝指示在小亞西亞的尼西亞城召開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解決神學爭端。君士坦丁的宗教顧問何西烏主持了這次會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 “ 尼西亞宗教會議 ” 。會議按照君士坦丁的意圖製定了統一的宗教信條《尼西亞信經》,以統一思想,消除爭端。會議強行通過《尼西亞信經》。尼西亞宗教會議雖然沒有完全解決教會內部的神學爭端,但卻達到了君士坦丁大帝的政治日的,即從政治、思想和組織上全麵控製基督教,使基督教會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政治工具,使基督教準備成為帝國的國教。

君士坦丁大帝以後的幾代皇帝繼續實行控製、利用基督教的政策,放棄了羅馬神廟的 “ 最高祭司 ” 職務。公元 392 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頒布命令,廢除一切舊有的宗教,關閉一切氏族神廟,禁止一切異教活動,隻有基督教才是唯一合法的宗教。於是,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