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曆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

(2007-07-01 10:21:37) 下一個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中國曆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


“盛世”,是指中國社會一些特定階段,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時期。中國曆史上,比較公認的盛世隻有三次,即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 但是,所謂的公認,也不是沒有爭議。

  

1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征

一是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漢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清朝入關定鼎後,內有三藩、台灣、準部之憂,外有俄羅斯之患。但經過數代人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疆域之遼闊,為中國曆史上除元朝外所僅見,也為世界曆史上所罕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凋敝。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注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複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西漢文景之際,據載“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武帝時,大興水利,農業更趨發展;鹽鐵官營,財政愈益加強。唐代貞觀年間,經濟由恢複而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曆史上漢、唐並舉,無疑都證明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清代乾隆時,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均興旺發達,財政收入之豐,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慶五年,乾隆於此前一年去世),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為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國家的安定富足,又為軍力國勢的強盛提供了基礎。由此出現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麵。

  

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複興。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記》。唐人吐納百川,鎔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纂,經學、史學的興盛,使清代學術取得了“超漢越宋”,集曆代之大成的曆史地位。一部《紅樓夢》,堪稱時代的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均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往往被奉為樣板,競相學習仿效。

 

2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世界及中國人口發展趨勢比較
(注:此資料的清代人口數字過於偏低,見後文論述)
http://www.gsjsw.gov.cn/html/rkzk/17_12_47_116.html
時期 世界人口 中國人口 中國占世界人口比例(%)

前100萬年 1—2萬
前10萬年 20—30萬
前1.5萬年 300萬
前3000年 3000萬 1000萬 33
公元元年 1.7—2.5億 6000萬 24—35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7.28億 1.9億 26
1800年 嘉慶五年 9.11億 2.76億 30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11.81億 2.94億 25
1900年 光緒二十六年 16.17億 4.26億 26
1950年 25.17億 5.52億 22
1999年 60億 13億 21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外國人所作的估算:

1.1883年,一個美國傳教士稱:太平天國戰爭造成中國人口的損失為5000萬。

2.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則估計太平天國戰爭導致的人口死亡數為2000萬。

 

中國當代人口史學者在史料基礎上,估算:

1.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

2.將戰前的人口數據與1911年宣統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太平天國戰爭僅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就至少達到5400萬,如果再考慮到其它戰場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損失,那麽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不管哪種估算,太平天國戰爭都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的浩劫,也是全人類曆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僅造成了5000萬的過量死亡。

 


康熙乾隆年間,中國的人口數量從占世界人口22%,猛增到37%,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從中國的人口的變遷說起。中國的人口在近代,是隨著中國在世界資本主義演變中的角色和狀況的演變而變化的。事實上中國在明朝末年之前,人口增長緩慢,長期徘徊在五千萬到一億之間。直到明朝末年中國才第一次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那也就是16世紀末的時候。到清朝初期對人民的大屠殺後,中國人口又下降回原來的世界第二,康熙初年中國人口約一億,占世界人口22%。康熙乾隆年間一百多年中,人口迅速膨脹,從一億猛曾到三億,到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口達到四億,占世界人口的37%(見ANGUS MADDISON<世界經濟---千年展望)。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1981)和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1995)書中,述及清代小學家95人,其中81人的生卒年份可以確定。我便將這81人作為分析的樣本。其中,進士、舉人57人,舉孝廉、鴻博9人,諸生、貢生17人。於是可知,他們中的大多數(87%)參加過科舉,並且多數取得了學位。而一旦有了學位,也就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中領取官俸者多達62人;加上雖不為官但入人幕府的,或應聘編校典籍、主講書院的共7人,合計占了72%。這意味著,大多數學者有固定收入,解決了溫飽問題。

再來看一個數字:這81人的平均壽命,達到67.30歲!這個數字是驚人的。

根據社會人口學的統計,1949年以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僅為35歲;
根據現代的一項調查,“中國科學院係統在職科學家的平均死亡年齡隻有52.23歲,加上離退休人員,所有死亡者的平均年齡隻有63.33歲”(《南方周末》1999年1月1日第15版)。

擴大調查範圍,從《傳統語言學辭典》(許嘉璐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中找出立作條目的234位小學家(不包括上述81人),他們均出生於1600-1850年間,生卒年份確鑿。這裏隻舉一個統計數字:其平均壽命為65.38歲,與第一個樣本相差不大。 這裏統計的81+234位小學家,是清代學界的代表群體。他們中的多數生活水準在一般百姓之上。正因為生活安穩,有利健康,他們才能長壽;也正因為物質生活有保障,學術活動才能順利展開。

 


到18世紀的最後25年,人口增加大概超過了生產的增長,人均收入停步不前,然後開始緩慢下降,最貧困地區首先受害,地方盜匪活動加劇。18世紀末發生了公開起義,對清王朝後來的統治造成越來越大的衝擊。元朝和明朝覆滅後歸於沉寂的白蓮教秘密會社恢複了活動,在1796年的大起義中又一次脫穎而出。這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意味著,統治王朝再次陷人了困境,鎮壓白蓮教的巨大花費消耗了國家資財,太平天國運動的損失就更不提了。

 

 


6

唐朝盛世多少年???十幾年

唐朝盛世800年的說法是怎麽來的,他統治隻有300年左右啊 唐朝的盛世在貞觀和開元時期,分別是公元627--649和713--774,兩個時期中間的時期除了武則天退位後又暫短的混亂外其它時候也是很強盛的,如果將武周時期算入,唐朝的盛世應該有110--130年左右。 第二個時期應為713~754,因為755年即爆發了安史之亂。774年已經是唐代宗大曆年間,安史之亂雖被削平,但中央政府已經失掉了對河北等地區的控製。


唐朝盛世多少年???


唐朝盛世也就十幾年,因為,直到開元時期,唐朝人口才恢複到隋朝楊廣時代的水平,之後,很快就安史之亂了。如果人口比不上萬惡的楊廣,可以稱為盛世麽?唐朝是儒教弟子意淫出來的偉大。

1

馬周上奏唐太宗說:“理天下者,以人為本。欲令百姓安樂,惟在刺史、縣令。”唐太宗也說:“比見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數年之後,惡跡始彰,雖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貞觀政要集校》卷3《論擇官第七》] 可見貞觀盛世亦並非沒有貪官。

值得注意者,後世人們羨稱的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當時人卻未曾自誇為盛世。漢朝文景時代其實是個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的時代。漢文帝時,賈誼形容時政為危局,說:“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漢書》卷48《賈誼傳》] 直到漢景帝時平七國之亂,漢朝統治方得以穩定。即使是粗線條地觀察,漢文帝和漢景帝顯然有失政之疵。

唐朝與漢朝不同,武德七年(公元624),隋末的大規模戰亂方才平息,貞觀之治有明顯的休養生息的意味。貞觀六年(公元632),魏徵說:“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裏,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貞觀政要集校》卷2《直言諫爭附》] 魏徵此說反映了當時廣大關東地區尚未恢複到隋朝全盛期的水平。 唐太宗說“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貞觀政要集校》卷1《政體第二》]

2

蔡東藩先生所寫的《中國曆代演義》很詳盡地演義了各代曆史,蔡老說:這一部唐朝演義,好做了三段立論,第一段是女禍,第二段是閹禍,第三段是藩鎮禍,依次產出,終至滅亡。若從根本問題上解決起來,實自宮闈淫亂,造成種種惡果。所以評斷唐史,用了最簡單的三字,叫做唐烏龜,這真所謂一言以蔽之呢。

 

3

揭穿“貞觀之治”的謊言

《舊唐書》是唐朝人寫的,讀此書,讓我覺得不很享受,因為文中吹捧李世民太過份了,有過的地方,或者歪曲,比如他殺兄囚父,被篡改成別人要謀害他,人家太子謀害你幹什麽?再有就是敗仗不提,一筆代過,比如其征伐高麗,有時把敗仗寫的比勝仗還榮耀,比如高麗之戰明明失敗了,卻大肆吹噓。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宋史,明史,或者清史稿,看看這些曆史中的皇帝傳是否象唐人寫的《舊唐書》這麽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我看到的史書,《舊唐書》是最無恥的一本。

之所以要看《舊唐書》,是因為想核實一下,課本中偉大的“貞觀之治”到底有多偉大。因為是唐人寫的,絕對不會醜化的,而是盡力誇張美好的一麵。很遺憾,我看完了 太宗本紀,“貞觀之治”根本沒有課本和網上一些人吹的那麽神。例子如下:

網上說“貞觀之治”,而書中說的是“貞觀之風”。我認為“貞觀之治”是後人編造的。道理簡單,當時戶口,人口和版圖麵積都不如楊廣時代,如果叫這個“貞觀之治”,楊廣時代是否該叫“大業之治”,甚至叫“大業盛世”?

隋煬帝被醜化,是李世民的手下幹的好事,以凸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李世民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不如隋煬帝。李世民時代,打不過突厥,簽訂了“渭水之盟”,“空府庫” ,把錢才上貢給突厥。 文治上,李世民時代的人口數字始終未達到楊廣時期的水平,直到李隆基時代,唐朝的人口才可以和隋煬帝時代相比,隋煬帝大業中期人口890萬戶,唐玄宗天寶十四年人口891萬戶。也就是說,所謂的貞關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戰亂後人口和經濟的自然複蘇而已,沒有被吹捧的那麽好,注意,是貞關之治,而不是貞關盛世,這就說明問題了。論個人文才,李世民更是拍馬也趕不上楊廣。

楊廣之死,完全是個意外,是死於宇文化及謀殺。如果他不死,所謂的農民起義並不會推翻隋朝。說明這個道理很簡單,李家是隋朝的臣子,甚至是楊廣的親屬,李家是打著給楊廣報仇的旗號起兵的,最後平息叛亂,一統中原。如果楊廣沒被暗殺,李家作為隋朝臣子,本身就可以把起義鎮壓下去了。


大業五年,楊廣親自主持大運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聲。國家圖書館藏書達三十七萬卷,創中國曆代之最,科舉製正式確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個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個縣,朝廷控製的民戶達八百九十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萬人。東西九千三百裏,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資治通鑒》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貞觀時代的田地開墾量隻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貞觀十七年的戶口不到三百萬,還不到大業年間的一半。” 《資治通鑒》:“(貞觀十一年)於是唐地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疆域東西:九千五百一十裏,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裏。(9510乘以10918等於103830108) 隋煬帝大業五年疆域東西:九千三百裏, 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裏。(9300乘以14815等於137779500)隋大業五年137779500比唐貞觀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經常看到有人說“貞觀之治”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在書裏麵是不存在的,相反,你可以看到當時百姓賣兒賣女,當時天災瘟疫,政府不得不救濟。還有各種農民起義和反叛。


這本書最有趣的是,前麵吹李世民如何不信神仙,後麵又記錄其煉仙丹的事,李世民也死於“成仙”之夢。不知道是史官糊塗了,還是故意玩弄李世民一下。 迷信仙道,和秦始皇一樣死於吞金,也就是自殺。唐太宗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藥,現在自己也一樣。

貞觀十年,魏征發現他“漸惡直言”,差點殺了魏征, 唐太宗開始走下坡路。 毀魏征墓碑,這也太惡毒了。賜劉洎自殺。劉洎(?~645) 的資曆和魏相近,唐朝宰相也是敢於講真話的忠臣,性疏峻,敢言,武則天的大周給平反了。


大造宮殿,腐化墮落: 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貞觀十六年,唐太宗下詔,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製,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5
盛唐的領土是虛空,大片區域統治是不鞏固的。大片土地是荒漠。南方大片領土還處於未開發地區,都沒多少人居住。初唐人口3000多萬,有一大半居住在關中、河南等地區。沙漠荒原和城市農田都是土地,能一樣嗎?上海的土地,和甘肅的土地能一樣嗎?所以宋朝的真實領土純度實力要比唐朝的領土純度強數倍。宋朝再形成之初就一點先天不足,它周邊的所謂蠻夷已經不是停留在遊牧時代,僅僅滿足於掠奪的原始的部落聯盟了,而是真正意義上對等的政權。無論是大遼還是西夏都是高度發達的封建國家。而唐的腐化,致使中原地區馬匹稀少。中原的馬大概都被饑民吃了吧?而戰馬在古代相當於今代的坦克,使“中國”軍隊沒有“坦克”這是誰的錯?西域等地隻是唐朝的軍事影響區而已,正史上叫做“羈糜”,“北風卷地白草斬,胡天八月即飛雪。”這是芩參天寶八年在安西任北庭節度判官時寫的詩句。大詩人李白“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黃草,登高望戎虜。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借問誰陵虐?天驕毒威武。赫怒我聖皇,勞師事鼙鼓。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胡天” 、“胡關” 、“藩鎮”的意義能等同於“中土大唐”嗎?在唐朝沒有人把那,當作中土大唐。唐人們都清楚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唐朝沒有向外擴張的動力,中土大唐中國的中心地帶都沒建設好,哪有理由往那窮山惡水土地貧瘠之地跑?因為大漠邊關哪有我中土大唐的土地好?“野雲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自古大漠邊關,天氣惡劣。中土大唐的人民是不會那遷徙的,那裏沒有戶口管理更沒有有效的賦稅。連唐人也知道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如果那些都是中土大唐,那盛唐長安成裏的4000多名外國使節從哪來?原來外國人大都是西域人,正說明唐朝的真正的控製範圍,真實的疆域。現在千萬不要自作多情用現代的主權觀念往上套。如果沒有清朝的開墾,即使初唐在西域建立再多的“藩鎮”,也是白搭。因為唐朝中期不止把漢隋開創的西域丟了,而且還把東北、河北、山西、雲南、四川等等之地讓給了外族。中國現代的疆域是繼承了清朝的財富。如果中國現在要是繼承唐朝的疆域,那中國真是太小了……唐朝無能政府一大半時間真實控製區域還沒南宋大。

唐朝的疆域有多大?有些不要臉沒有臉恥、喜歡自淫的曆史學家及學者,完全不顧曆史事實,愣把說成吐蕃、南昭、契丹、渤海、西域等國的土地說成唐朝的疆域。東亞洲有三個民族不懂得尊重曆史,一個是日本,第二個是朝鮮,第三個就是中國。突厥、吐蕃、契丹、渤海、回鶻、南昭等等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歸在外國蠻夷列傳裏,它們的領地根本就不是唐朝的領土。而現在的一部分中國人愣是把這些蠻夷的領土意淫成唐朝的領土。網上不顧曆史事實畫的唐朝疆域比比皆是!你可以說唐朝和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一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說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是唐朝的一部分。《新唐書》:“唐興,蠻夷更盛衰,嚐與中國相抗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鶻、雲南是也”。唐代中國至少是四國演義,唐朝根本代表不了中國。“隋、唐之間,突厥為大。其後有吐蕃、回鶻之強。五代之際,以名見中國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唐朝所處的那個時候,中國境內有許多政權國家當時是諸強爭霸的局麵。

唐朝強盛時也是吐蕃統一強大的時候。吐蕃的疆域可比現在的西藏大得多。同樣南昭也比現在的雲南大得多。吐蕃和南昭絕對不是唐朝的一部分。他們和唐朝絕對是不同的國家。唐高宗時期公元670年(鹹享元年)吐蕃發兵滅了唐朝的屬國吐穀渾,唐朝西域四鎮(鬼茲、於闐、焉耆、疏勒)被吐蕃奪去,唐朝派大將薛仁貴率 10萬大軍進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軍打得大敗。公元678年(儀鳳三年)唐中書令李敬玄率兵18萬與吐蕃軍又戰於青海,唐軍再次戰敗。直到武則天時公元692年(如意元年)要靠女人把領土奪回。唐軍是屢次的慘敗在吐蕃手裏。唐朝都打不過吐蕃,看看發展一千年以後的西藏實力如何?就知道唐朝的實力是什麽樣的水平層次了。公元696年(萬歲登科元年),曹仁師等二十八將功契丹,全軍覆滅,大將都成了俘虜。連處在原始階段的契丹都打不過,別說以後的大遼帝國了。公元751年(天寶十年),唐軍八萬人進攻南昭,結果唐軍大敗死六萬人。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大唐又發兵七萬人攻打南昭,結果全軍覆沒。中國曆代很少有軍隊大敗於南方民族的,隻有常不敵於北方民族。可見唐軍的無能。大唐很給“中國”(中原)人丟臉。正是因為唐朝皇帝搞不定外族侵擾才設立藩鎮。河北藩鎮就為防禦契丹、奚等族所設。唐朝後來又重文輕武,所以隻能起用蠻人。所以才重用安祿山,安祿山打不過契丹人,大敗後,看唐上下一片烏煙瘴氣,已經腐敗不堪軟弱可欺,所以開始反唐。最終導致安史之亂。這時單一民族契丹人戰鬥力和以後的由多民族組成的大遼帝國還不可同日而語。安祿山雖打不過還處在原始階段契丹人,但對付軟弱的唐朝卻綽綽有餘。說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朝代那是不是自淫?
  
突厥是沒有城池的原始部落,他們雖然占據很大地方,但大都是沒有開采的荒漠,就是說這些土地沒有國土性質。大都是屬於自然環境,誰占就是誰的。就是唐朝打到哪,也隻是代表占領一個點,而不代表一個麵。在古代的領土觀念和現代是不一樣的,是有“公陸”(和公海一樣)的就是那土地雖也不屬於誰。如大唐在西域建立軍事管理區域,並不能說從長安到西域就都是唐朝的疆域。不能說唐朝的軍隊到過哪,哪就是中國的領土。要不然漢隋那麽強大,怎麽沒到外國去做戰?漢唐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向現在的美國一樣有拒敵於千裏之外,在異國的土地上建立軍事管理區(如美國現在的伊拉克的所做所為)。


唐朝滅了突厥了嗎?僅幾十年後,突厥汗國就重新建立,蒙古高原就不再屬於唐朝的羈糜區。《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7世紀末葉,唐對邊疆地區的控製有所削弱。從高宗初年起,從塔裏木盆地到高麗,橫跨亞洲的唐軍逐漸退卻,采取守勢。……在680年前後,突厥再度強大起來,並開始重構其草原霸主地位。唐試圖征服高麗的行動以慘敗告終,在東北東部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震(後改稱渤海)。”自天寶年間起,大漠北回紇取代突厥,南詔叛唐後統一雲南。緣邊羈縻府、州也大量撤廢或內移。隨著公元676年安東都護府遷入遼東,唐朝放棄了東北大部分地區。東北邊境外,渤海國興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東至太平洋,北接黑水靺鞨,南至新羅,西接契丹和唐之遼東。東北鬆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奚、室韋諸部。滇西南諸羈縻州之外,為蒲子、金、越等部。西南麵沒有恢複漢朝舊疆,僅領有雲南北部一小塊,唐朝安史之亂前穩定控製的區域隻有五百多萬平方公裏,比西漢要小。安史之後那就更小了,至今曆史學家也不敢繪製一張大部分唐朝真實控製的疆域,隻拿最初十幾年唐軍到達過的疆域坑蒙撞騙。

唐朝皇帝屢次丟下可憐的人民倉皇逃跑,唐朝皇帝逃竄出首都次數創造是中國、世界之記錄。完全是可恥的行為,為中國丟盡了臉。《讀通鑒論》:“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其後代、德、僖三宗凡四出而卒返……天子有,天下之望也,前之失道而致出奔,誠不君矣;而天下臣民固倚以為重,而視其存亡為去就;固守一城,而或死或辱於寇賊之手,於是乎寇賊之勢益張,而天下臣民若喪其首,而四支亟隨以仆。”《廿二史劄記》:“玄宗避祿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陝州之行;德宗避涇師,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興元、走鳳翔,昭宗走莎城、走華州,又被劫於鳳翔,被遷於洛,而長安自此夷為郡縣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長安被叛軍隊攻陷。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唐代宗逃往陝州,長安被吐蕃軍隊攻陷。公元783年(建中三年),唐德宗逃往奉天,長安被涇原叛軍攻陷。公元881年(廣明元年),唐僖宗逃往四川,長安被黃巢軍隊攻陷。公元895年(乾寧二年),唐昭宗逃往莎城,長安被岐州、邠州節度使李茂貞、王行瑜占領。 公元901年(天複元年),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到鳳翔城。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唐朝手裏把偉大隋朝興建的兩座雄偉奇跡般的城市長安、洛陽變成廢墟。

6

漢武帝窮兵黷武的結果:


漢平帝元始二年 21年 人口 5,959萬 漢書-地理誌下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年 人口 2,100萬 續漢書-郡國誌五

曆代人口的官方統計數

 

時間

公元

戶數(萬)

人口(萬)

每戶人數

增長率

備注

出處

戰國末年-220

 

2,000.0000

 

 

  
漢平帝元始二年2

1,223.3062

5,959.4978

4.87

 

田8.2705億畝漢書-地理誌下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

427.9634

2,100.7820

4.91

-1.88%

 續漢書-郡國誌五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

586.0573

3,412.5021

5.82

2.73%

  
漢章帝章和二年88

745.6784

4,335.6367

5.81

1.86%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

923.7112

5,325.6029

5.77

1.22%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

964.7838

4,869.0789

5.05

-0.45%

  
漢順帝永和5年140

 

4,915.0000

 

0.06%

  
漢順帝建康元年144

994.6915

4,973.0550

5.00

0.29%

  
漢衝帝永嘉元年145

993.7680

4,952.4183

4.98

-0.41%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

934.8227

4,756.6772

5.09

-3.95%

 續漢書 -郡國誌五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

1,067.7960

5,647.6856

5.29

1.73%

 續漢書 -郡國誌五
[吳大帝赤烏五年]242

53.2

240.0000

 

 

 晉書-地理誌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

28.0000

94.0000

3.36

 

 通典-食貨七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

66.3423

443.2881

6.68

 

--晉書-地理誌
[魏主奐鹹熙二年]265

94.0000

537.0000

5.71

 

  
[ 吳主皓天紀四年]280

52.3000

200.0000

3.82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

245.9840

1,616.3863

6.57

-1.00%

 晉書-地理誌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

245.8669

998.7935

4.06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

906870

4685501

5.17

 

 通典-食貨七
[魏孝明帝正光年間]525

500.0000

3,200.0000

6.40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

303.2528

2,000.6880

6.60

 

--通典-食貨七
[陳後主禎明三年]589

50.0000

200.0000

4.00

 

 通典-食貨七
隋文帝開皇年間600

 

4,450.0000

 

0.32%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

890.7536

4,601.9956

5.17

0.37%

 通典-食貨七
唐太宗貞觀年間649

300.0000

 

 

 

 通典-食貨七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380.0000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

615.6141

3,714.0000

6.03

 

 資治通鑒卷208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

706.9565

4,141.9712

5.86

0.52%

 新唐書-地理誌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

786.1236

4,543.1265

5.78

1.55%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

841.2871

4,814.3609

5.72

0.73%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

852.5763

4,890.9800

5.74

0.79%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

906.9154

5,288.0488

5.83

0.65%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

891.4709

5,291.9309

5.94

0.07%

田14.3038億畝通典-食貨七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

293.3174

1,699.3806

5.79

-20.32%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

293.3125

1,690.0000

5.76

-0.14%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380.5076

 

 

 

一說310餘萬唐會要卷84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

247.3963

 

 

 

不全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

237.5400

1,576.0000

6.63

 

--舊唐書-穆宗紀
唐穆宗長慶間824

394.4595

 

 

 

  
唐敬宗寶曆間826

397.8982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

499.6752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

495.5151

 

 

 

  
[淮南](周世宗顯德五年)958

22.6574

 

 

 

南唐割江北地 
[周世宗顯德六年]959

230.9812

 

 

 

 冊府元龜卷486
[荊南]963

14.2300

 

 

 

  
[湖南]963

9.7388

 

 

 

  
[後蜀]965

53.4029

 

 

 

  
[南漢]971

17.0263

 

 

 

  
[南唐]975

65.5065

 

 

 

  
宋太祖976

309.0504

 

 

 

  
[清源]978

15.1918

 

 

 

  
[吳越]978

55.0680

 

 

 

  
[北漢]979

3.5250

 

 

 

  
北宋太宗至道二年996

457.4257

 

 

 

田3.1252億畝太宗實錄卷79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413.2576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

741.7570

1,628.0254

2.19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

1,029.0000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

1,079.2705

2,229.2861

2.07

 

田2.28億畝續資治通鑒長篇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1,291.7221

2,909.2185

2.25

2.07%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

1,722.1713

2,496.9300

1.45

-0.89%

  
北宋徽宗宣和 四年1122

2,088.2258

4,673.4784

2.24

1.62%

 宋史-地理誌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

1,113.9850

3,311.2327

2.97

 

 玉海卷20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

678.9449

4,470.5086

6.58

 

金史-食貨誌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

768.4438

4,581.6079

5.96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

 

7,681.0000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

569.6989

1,302.6532

2.29

 

 續通考-戶口一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

1,320.0000

5,883.0000

4.46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

1,343.0332

5,984.8964

4.46

0.17%

 元史-世祖本紀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1330

1,340.0699

 

 

 

 續通考-戶口二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1381

1,065.4362

5,987.3305

5.62

 

3.6677億畝明太祖實錄卷140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

 

6,054.0000

 

0.09%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

1,141.5829

6,659.8337

5.83

0.96%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

1,040.9788

5,090.8672

4.89

-0.27%

4.228億畝明孝宗實錄194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

1,050.8935

6,010.5835

5.72

8.66%

  
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

1,063.1466

6,069.2856

5.71

0.01%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

983.5426

5,165.5459

5.25

-0.38%

7.4393億畝明熹宗實錄卷4
清世祖順治八年1651

 

1,063.3326

 

-4.97%

2.9085億畝清實錄世祖卷61
清世祖順治九年1652

 

1,448.3858

 

36.21%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

 

1,943.2753

 

0.98%

  
清聖祖康熙二十四年1685

 

2,360.0000

 

6.69%

  
清聖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

 

2,462.1324

 

0.16%

永不加賦製 
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

 

2,358.7224

 

-4.20%

6.9308億畝清實錄聖祖卷257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

 

12,611.0000

 

16.46%

  
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

 

14,341.1559

 

0.76%

 高宗實錄卷157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

 

18,181.0000

 

2.40%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

 

20,550.0000

 

0.95%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

 

20,809.5795

 

0.10%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

 

30,148.7115

 

2.68%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

 

40,100.8574

 

0.65%

 宣宗實錄卷261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

 

41,944.1360

 

0.45%

  
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

 

37,763.6000

 

-0.24%

9.1197億畝光緒會典卷十七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1901

 

42,644.7325

 

0.87%

  
清遜帝宣統三年1911

9,269.9185

34,142.3867

3.68

-2.20%

  
民國二年1913

 

43,200.0000

 

12.49%

 民國二年世界年鑒
民國十七年1928

 

47,478.0000

 

0.63%

 民國十七年戶口調查統計報告
民國二十年1931

 

42,107.0000

 

2.35%

 1935申報年鑒
民國二十四年1935

 

46,215.0000

 

-0.38%

 1935申報年鑒
民國三十六年1947

 

46,100.0000

 

-0.02%

 中華民國統計年鑒

當代

年份

人口(萬)

增長率

1949

54,100

8.33%

1954

60,266

2.18%

1964

70499

1.58%

1969

80671

2.73%

1974

90859

2.41%

1981

100072

1.39%

1988

111026

1.49%

1995

120000

1.12%

2000

130000

1.61%

注(2002-10-29):

  • 官方統計數字並不完全準確, 如隻是局部統計,豪強隱瞞戶口,隻統計"丁"而非全部人口等。宋以後的中國人口實際已經超過一億,官方統計大大偏少

  • 請注意曆代中國疆域的變化

有關中國人口史的經典著作:

  • 梁方仲《中國曆代戶口、土地、田賦統計》
  • 何炳棣《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
  • 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複旦大學出版社

一些文章:

  • 中國近代人口發展史考察
  • 曹樹基: 人口爆炸: 中國人口的曆史與現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