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鮮卑為蒙古族?!

(2007-05-24 07:26:35) 下一個

鮮卑族對隋唐曆史的影響 

建立北魏的鮮卑族和後來的蒙古族都屬於東胡,兩民族的語言有共同的祖源。鮮卑族發源於大興安嶺北麓的鮮卑山。蒙古史權威、原中國元史研究會會長韓儒林先生說:“據近代學者研究,鮮卑為蒙古族。”

早在東漢和帝時,漢大將竇憲擊敗匈奴,鮮卑乘虛占領匈奴舊地,十多萬戶匈奴人自號鮮卑,加入鮮卑族,同時也把匈奴的文化和原始崇拜帶入鮮卑族,因此,鮮卑族又是東胡與匈奴的融合民族。鮮卑拓跋部極為凶悍,但是鮮卑的文化極其落後,連文字也沒有。然而,他們有蒙古草原狼一樣凶猛的性格和智慧的頭腦,具有超凡的軍事才能,是五胡中最卓絕的一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簡直就像頭神狼王,神武異常。他居然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依靠凶猛的鮮卑騎兵,掃平群狼,統一了北部中國。在中國曆史西周以後,開創了第一個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強悍有作為的朝代。

更有意思的是,鮮卑拓跋像蒙古草原狼一樣愛動腦子極善學習,他們對漢文化極為癡迷,又一次表現出遊牧民族在文化和製度上開拓進取、勤奮學習的民族性格。在馮太後和孝文帝時期,大力倡導全民族學習漢文化並與漢族通婚,幾乎達到全盤漢化的程度。後來百萬鮮卑遷都洛陽以後,完全使用漢語漢服漢製度,甚至將鮮卑姓改為漢性,例如將皇族拓跋氏改為長孫氏。讓南朝漢人來使,一時分不清是到了胡國還是到了漢國。

鮮卑統治北中國長達140多年,這次草原民族對華夏農耕民族的輸血和混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所謂輸血和混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以後在遊牧精神和性格上對農耕民族的深刻影響。所謂“輸血”,也就是遊牧精神的輸入;二是種族混血雜交,增強民族雜交優勢,增加新性格人群的數量。“五胡入中華”造成中原大地巨大戰亂,洛陽焚毀,血沃中原,十室九空,人口銳減。戰亂又造成華夏民族第一次規模巨大的民族大遷徙。據史料記載,中州,也就是中原,大約有六七成的漢人逃往江南,這又進一步地減少了北中國的漢族人口。此後源源不斷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尤其是鮮卑族,便填補了空蕩蕩的中原和荒涼的洛陽。《中國通史簡編》說:“照江統《徙戎論》所說,關中人口百餘萬,氐羌和鮮卑等族約占半數。”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到洛陽時,就遷來鮮卑文武百官和軍隊,連同他們的家屬和奴仆,總數不下100萬人。為了學習漢文化和增加人口,鮮卑統治集團親自帶頭實行鼓勵鮮漢通婚的政策。由於居於統治地位的遊牧民族獲得了財產和權力上的優勢,就可以廣泛地通婚納妾多生子女,使得遊牧民族在種族人口繁殖上也取得超過漢族人口增長的優勢。因而,經過十六國和整個北朝長達260多年的民族輸血和雜交混血,北中國實際上已成為遊牧民族與漢族在數量上大致相當的民族混合地區,尤其以鮮卑族的數量和影響為最大。客觀地說,沒有這一次長期廣泛的輸血和混血,就不會有後來偉大的隋唐。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楊堅廢掉周靜帝,篡奪鮮卑北周王朝而建立隋朝,他便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因此,隋朝實際上是建立在鮮卑國家的基礎之上的。中原民族實際上是由鮮卑民族等遊牧民族和漢族所組成的混合民族。又由於楊堅篡周建隋,所以鮮卑北周的統治集團也基本上被保留下來。隋朝朝廷充滿鮮卑族官員,連隋文帝的獨孤皇後都是鮮卑人,獨孤皇後是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的女兒。因此,從隋朝的國家政權的組成和民族的構成上說,鮮卑族的比重極大。從民族成份上講,隋朝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朝代。

隋煬帝本人就是一個漢族與鮮卑族的混血帝王。他的生母文獻獨孤皇後,是一個連隋文帝都懼怕的鮮卑悍婦。獨孤皇後的家族連她自己在內,先後出過三位皇後和一位皇太後。她的姐姐是北周周明帝的皇後,她的大女兒是周宣帝的皇後,她的從姐妹是唐朝唐高祖李淵的生母。她的鮮卑家族性格剛勇,勢力強大,深刻影響了北周、大隋和大唐三個朝代。她在皇宮,後宮不敢給隋文帝送嬪妃,她還敢於殺掉隋文帝看中的女人。在隋文帝時期,中原民族性格強健,文化發達。

中國人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大唐朝,實際上也是鮮卑族和漢族共同創造的一個偉大王朝,是草原狼性格和華夏文明精粹的偉大結晶,達到了古代華夏文明之巔。就像“漢承秦製”那樣,唐朝是唐承隋製。李唐王朝繼承了隋朝皇族,尤其是隋皇族女係母統的強悍鮮卑性格。從性格血統上,李唐王朝的開國皇帝和初期君主都是胡化了的漢人和鮮卑貴族女性的混血兒。唐高祖李淵的生母、皇後、一個兒媳均為鮮卑人。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生母和皇後是鮮卑人,唐高宗李治的曾祖母、祖母和生母是鮮卑人,而李淵的生母就是大名鼎鼎隋朝獨孤皇後的從姐妹。幾代連續雜交混血,幾代鮮卑家族狼性格的持久影響和熏陶,使李唐家族血統裏的漢血比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因此在性格上取得非同尋常的雜交優勢。太宗李世民尤為突出,他的驍勇凶猛頑強的狼性性格堪稱中國帝王之最。甚至,李家也出過李世民的太子承乾那種學胡語,吃胡食,仰慕突厥狼頭軍旗、想解發回草原當突厥人的極端例子。後來太子承乾被唐太宗廢掉。這個極端例子也證明,李唐家族中的草原民族血統和及其影響極重極深。

漢唐這兩個曆史上齊名的大朝代,為什麽會出現“環肥燕瘦”截然相反的審美標準的呢?原因就在於唐朝皇族與曆代華夏朝代的民族血統不同。唐朝“以胖為美”,深刻地反映了李唐王朝鮮卑族的血統和印記。蒙古人以胖為美,被牧民公認為美人的蒙古女人絕大多數是豐滿女人。而鮮卑族和蒙古族是兩個有著親緣關係的蒙古草原遊牧民族。鮮卑族一定是把狼圖騰和“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一同傳給蒙古族了。唐朝“以胖為美”,恰恰又從民族意識的一個審美層麵上證明唐朝之所以那麽強悍偉大的性格根源。漢人一直回避唐朝的遊牧精神和草原血統,實際上漢人很不情願把中國最偉大朝代的大半功績記在草原民族的功勞簿上

----------

嘎仙洞發現的人類石器生活遺存與拓跋魏發祥地在大興安嶺的說法毫無共同之處,完全不相吻合。(2)《魏書》以嘎仙洞為“國家先帝舊墟石室”的說法,應該是由烏洛侯居民關於當地嘎仙洞的神話傳說故事附會而成。(3)《禮誌》所記載的相關內容對原始檔案進行了一連串的竄改,從而掩蓋了事實本來的真相。(4)拓跋鮮卑自酋帥推寅(推演)到詰汾共曆十代酋長,一直活動於鄂爾多斯高原,既擴大了地盤,又兼並了一些部落,從而積蓄了力量,可知鄂爾多斯高原才是拓跋魏真正的發祥地。(5)拓跋鮮卑本為“西部鮮卑”的一個部落,先祖曾為匈奴奴隸部落,脫離匈奴後先是駐牧於河西走廊,後東進“河東西”之地,爾後擴展至鄂爾多斯高原。
 
--------

關於拓跋鮮卑的起源史學界有不同觀點

 

 

 

----

鮮卑拓跋部的起源


  拓跋鮮卑最初居住在蒙古草原的東北角,習慣上稱為“北部鮮卑”。在蒙古草原東南部發展起來的鮮卑人,東漢桓靈時曾建立以檀石槐為首的部落大聯盟,習慣上稱為“東部鮮卑”。這兩支鮮卑人群同源於東胡,考古學證明他們在文化上具有相近的特征。

  拓跋人中世世代代流傳著關於他們祖先生活的傳說:“相傳從前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中一個名叫昌意。昌意的小兒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黃帝是以土德做天下王的,‘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以後世世做這裏的首領,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到始均做頭領的時候,還做過堯舜的官。總經六十七代,至成帝拓跋毛,‘統國十三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先人們畜牧遷徙,射獵為業,風俗淳樸,教化簡易,不用文字,遇事刻木紀契。事情年代久遠,好多都記不清了,祖祖輩輩這麽流傳下來的。”拓跋人把自己說成軒轅黃帝之後,躋身於華夏之列,正象匈奴人自封為夏後氏之裔一樣,反映了他們進入中原以後正在與漢人融合的現實以及向往漢族曆史文明的心理。世界上任何民族都經過傳說記史的階級,拋去美飾自詡的成分,拓跋人這個古老的傳說大致反映了他們祖先生活的真實。
  拓跋鮮卑的原始居住地,北魏太武帝以前,拓跋人中已經沒有人確知在何處,隻根據傳說中的模糊記憶知道在北方遙遠的大鮮卑山。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遠道來朝貢的烏洛侯國使者帶來一個重大的消息。《魏書•烏洛侯國傳》記載:


  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世祖遣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
  李敞的祝文存在《魏書•禮誌》中,共123字。近代學者根據這一曆史線索,曾努力推斷探尋鮮卑石室的地理位置,長期無公認結果。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文物管理站從1979年開始,經過幾年的反複調查,1980年7月30日終於在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內找到了太平真君四年的石刻祝文,從而證實了大鮮卑山即大興安嶺,嘎仙洞即拓跋鮮卑先世的舊墟石室,這裏就是拓跋鮮卑的原始發源地。


  嘎仙洞是一個天然山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北角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裏河鎮西北10公裏,地當大興安嶺北段頂巔的東麓,屬嫩江西岸支流甘河上源。地理座標為北緯50°38',東經123°38',海拔520米左右。嘎仙洞在一道高達百米、巍然陡立的花崗岩峭壁上,洞口朝南偏西。洞內南北長92米,東西寬28米,穹頂最高處20多米,麵積2000平方米,宏偉有如大廳,可容納數千人。石刻祝文在距洞口15米的西側石壁上,高與視平線齊。刻辭為豎行,共19行201字,漢字魏書,古樸蒼然。全文如下:

==================

 

李世民是鮮卑人,大唐是鮮卑建立的,鮮卑與漢人都是唐人,是現代漢族的祖先。

 

先糾正一下包河網友的邏輯小錯誤。
他說: 原來,鮮卑人和漢人都是炎黃子孫。利用商丘黎民采用的血統論,鮮卑人和漢人來自於相同的血統。鮮卑人就是漢人。所以李世民是漢人。

'都是'這個詞,有兩層意思。 一是 is element of or is subset of, 二是 is identical with.

若取第一義,說鮮卑人和漢人都是炎黃子孫,則鮮卑人並不一定是漢人,漢人也並不一定是鮮卑人。該證明不能證明李世民就是漢人。

若取第二義,說鮮卑人和漢人都是炎黃子孫,則鮮卑人就是漢人,漢人就是鮮卑人。既可以證明李世民是漢人,也可以證明李世民是鮮卑人。該證明無意義。

這個命題,就象有半杯子水,既不滿杯又不空杯。看你從哪個角度看。 同樣,李世民一般公認是混血兒,既不是漢人又不是鮮卑人,或者既是漢人又是鮮卑人。就看你從哪個角度看。 而這樣模糊胡漢差別,不正是大唐所要推行的胡漢一家的國策嗎?

要說李世民是鮮卑人,可以從幾個方麵講。
先從血統關係講。美國上世紀初種族主義泛濫時,一個黑白混血兒,除非隻剩下十六分之一黑人血統或更少,不能算白人。若按此說來,李世民應該是鮮卑人:

李重耳是李熙的父親, 北魏弘農太守,妻族不可考。
李熙是李天錫的父親, 武川金門鎮將,妻族不可考。
李天錫是李虎的父親, 北魏的幢主,娶鮮卑女。
李虎是李昞的父親, 娶北魏鮮卑女。
李昞是李淵的父親, 娶北魏鮮卑獨孤氏女。
李淵是李世民的父親, 娶北魏皇族鮮卑長孫氏女。
李世民是李治的父親, 娶長孫皇後。

可見,即使其祖李熙為漢人,李世民的血管中,也隻流著十六分之一漢人血統。已經算是個比較純正的鮮卑人。

況且,李熙為北魏六鎮的武川金門鎮將,是北魏鮮卑人的軍事重地。高歡高洋建北齊,宇文泰宇文覺建北周,都依靠六鎮軍事力量。隋唐皇室,起於北周八大柱國,也可溯源於六鎮的武川軍閥集團。武川為六鎮之重,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北齊高洋為了獲得漢人支持,重用漢人,立漢女為後,生高殷。560年高殷繼位,使鮮卑人大為震動,於是聯合高氏皇族發動宮廷政變,殺楊愔廢高殷。很難想象,在當時胡漢衝突,鮮卑軍事人才濟濟的六鎮,特別是武川鎮,由漢人來統領胡人軍事。

其實,李熙很可能就是鮮卑人。陳寅恪等老先生考證,李世民先世也有可能為太行山以東燕北趙郡李氏。有人進一步認為,其出於太行山五大望族中的鮮卑漢姓李氏。果如此,李世民是百分之百的鮮卑人無疑。

然而,從宗譜關係講。據舊唐書記載,李唐皇室的先世為隴西狄道人,認其先祖為五胡十六國之一西涼國主李暠。自李熙起,定居於代北武川。其世係如下:

李暠是李歆的父親, 西涼開國君主。
李歆是李重耳的父親, 西涼後主。
李重耳是李熙的父親, 北魏的弘農太守, 弘農治所在今河南省靈寶。
李熙是李天錫的父親, 李熙定居武川。金門鎮將,鎮守武川。

宇文泰領武川軍閥集團到關隴,建立北周府兵製。李淵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暠的後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來西魏以前,李淵以太行山東的李姓一門為望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關中為根據地建國,由此就硬性規定了關隴李姓為望族。

更有甚者,唐朝建立後,唐高祖追崇上古皋陶氏為德明帝,老子李耳為聖祖玄元帝,西涼李暠為興聖帝。其先祖可信度,可見一斑。

另外一事,就在李淵起兵後不久,隋驃騎將軍陰世師殺李淵幼子李智雲,並查出了李家五代前祖宗的下葬之所,統統掘墳暴骨。李淵攻破長安,斬陰世師。卻不殺他的女兒和幼子陰弘智。而且,李世民還娶了陰氏之女,後又尊其為“四夫人”中的德妃。這很可能說明,陰世師掏的祖墳,並非李家真正的祖墳。

還有,李白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說來和李世民同宗同輩。李白為其子取名“波利”,為突厥語狼。突厥民族以狼為圖騰。李白並通突厥語,曾有突厥使者到,李白為唐太宗通省。李白很有可能帶突厥血統。這至少說明,假若李白和李世民同宗,則隴西狄道的李氏,漢人血統不純。李世民胡人的成分將更多。但假若他們不同宗,李世民的先祖,就不是隴西狄道的李氏。漢人成分將更值得懷疑。

從文化上講,李世民的鮮卑因素,非常明顯。他本人娶鮮卑人為後。他死後, 陪葬習俗為胡俗。在中國所有帝陵中,隻有李世民的昭陵裏有戰馬石刻。葛承雍先生用突闕語解開了沉寂千年的李世民留下的唐昭陵六駿之謎。此外,李世民、武則天與李治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亂倫。但在胡人的風俗中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

最後,必須申明一下。漢代的漢人,與現代的漢族,已有很大的不同內涵。自南北朝北魏起,鮮卑人以國族的身份,主動地融入漢文化。奉南朝東晉為正統。然後,曆經西魏,北周(滅北齊),隋(滅南陳)唐,與北方的和南渡的漢人,共同建立了一個融合胡漢的強大的皇朝。鮮卑人的主體,與漢代漢人的主體消亡,兩者構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實體,即構成唐人的主體。而唐人則成為現代漢族的直接祖先。漢代漢人的一小部分,移至遼東朝鮮,另一部分,移至交沚。鮮卑的其它部分,或融入黨項,吐蕃,契丹,女真,蒙古。據稱,現代錫伯族,為其直接後裔。

---------

 

鮮卑人和漢人同源

感謝鮮卑賀葛氏指出我前文中的邏輯小錯誤。我的本意是想說鮮卑人和漢人同源,都是炎黃子孫,在人種上並無不同。北朝時期鮮卑人和漢人的溶合,其本質是鮮卑人回歸華夏文明。理由是:(1)在這溶合過程中,漢人占絕大多數,漢人是溶劑,鮮卑人是溶質。(2)由於漢文化是強勢文化,其結果隻能是鮮卑人用汗字,講漢語,學習漢人的禮儀,。。。。(3)溶合的結果是鮮卑人消失了,鮮卑文化消失了,鮮卑文化對華夏文明幾乎不再有任何影響。

關於李世民身上的生物學特征,你沒有考慮到那些鮮卑女子身上的漢人血統。比如李世民的母親獨孤氏的母親是漢人。所以你算出來的數是不可靠的。

本人想要強調的是,北朝是漢文化的大倒退,但促進了漢人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溶合。這種溶合對形成當今的中化文明是有益的。
 
漢族不但是血緣的融合體,也是文化上的融合體

中國漢族其實就是無民族,少數民族才是有民族的民族。說的好聽點,漢族是各個
民族融合的產物,說的難聽點漢族就是雜種。在中國,漢族是一群不知,忘記了本
民族,或者被本民族拋棄的集合體。關於漢族是各個民族血緣的融合體的帖子很多,
也是大部分人的共識,近代科學也揭示了漢人和北方各少數民族血緣很接近 而和南
方人很遠,我在此就不多說了。

漢族不但是血緣的融合體,也是文化上的融合體。理智的漢人承認是血緣的融合體
的很多。但承認是文化上的融合體的很少,固執地認為華夏文化是漢人獨創。其實
這是極端錯誤的。各民族融入漢族的過程中也帶了了自己的文化,我隻想從文化最
簡單的表現,衣 食 言舉己個例證。

儒家的鼻祖孔子是東夷人,可能不是真正的漢人,這也是為什麽韓國人說孔子是韓
國人。秦廢棄了周朝各諸侯國的漢字,漢族現在用的是秦國的漢字,而秦趙共主 是
西北遊牧民的後代。胡服騎射 說的是漢人學習胡人穿褲子,但漢人給褲子開了個洞,
所以早期的漢服是開襠的,這有出土文物為證。激進漢人常常樂道的”非我族人其
心必異 其實是鮮卑唐王朝對漢人的政策,所以才有鮮卑唐王朝的重要大臣都有胡人
擔任。近代大家說的普通話是滿洲的官話,也就是滿族人說的漢話,和古漢話已經
很不同,而滿族人又是鮮卑人的後裔分枝。唐宋繪畫中的人物根本不像現代漢人反
而很像蒙古人,這是否強烈暗示了古漢人和蒙古人的血緣聯係呢?被大江南北喜歡
的火鍋就是征戰的蒙古人的飲食方式。

漢族文化不但來源於已融入漢族的各民族,也部分來源於沒有融入漢族的其他民族。
日本的大和民族對現代漢語有極大的影響。現代漢語的名詞的40% 是近100年從日本
引進。如法律,哲學,幹部,陸軍,理論,半導體到最近的料理,寫真都來自日本,
有趣的是日本將這些名詞逆向輸出中國之後,開始逐步淘汰這些"生硬"的單詞,取
而代之的是日本式英文 法文 德文單詞。而漢族文化受西方的影響大家都知我就不
多說了。


正因為漢族是各民族血緣及文化上的融合體。理智的漢人對應然保持民族特色的各
少數民族持尊敬的態度。因為漢人知道他們有這些民族的血緣及文化。像本壇一些
妖魔化,謾罵少數民族的激進漢人實質是混蛋,並且是大混蛋,因為他們是在罵自
己的祖宗!

本壇很盛行"假漢人"理論,認為他們是冒充漢人反漢人的"南蠻"  本人並不完全讚
成,但覺得也有道理。不是嗎,罵北方少數民族所謂激進漢人都是這些人。原來他
們是"馬來血統的南蠻",根本不是漢人,所以自然不忌諱罵和漢人有血緣關係的北
方各族。真可謂一箭三雕:即挑起了漢蒙滿矛盾,近室操戈,漁翁得利,又有利於
建立"真漢人被蒙滿殺光南蠻才是漢人"的理論。也可通過反蒙滿得到漢人的認同,
何樂不為呢!嗬嗬
 

李世民是鮮卑人,大唐是鮮卑建立的,鮮卑與漢人都是唐人,是
現代漢族的祖先。

先糾正一下包河網友的邏輯小錯誤。
他說: 原來,鮮卑人和漢人都是炎黃子孫。利用商丘黎民采用的血統論,鮮卑人和
漢人來自於相同的血統。鮮卑人就是漢人。所以李世民是漢人。

'都是'這個詞,有兩層意思。 一是 is element of or is subset of, 二是 is identical
with.

若取第一義,說鮮卑人和漢人都是炎黃子孫,則鮮卑人並不一定是漢人,漢人也並
不一定是鮮卑人。該證明不能證明李世民就是漢人。

若取第二義,說鮮卑人和漢人都是炎黃子孫,則鮮卑人就是漢人,漢人就是鮮卑人。
既可以證明李世民是漢人,也可以證明李世民是鮮卑人。該證明無意義。

這個命題,就象有半杯子水,既不滿杯又不空杯。看你從哪個角度看。 同樣,李世
民一般公認是混血兒,既不是漢人又不是鮮卑人,或者既是漢人又是鮮卑人。就看
你從哪個角度看。 而這樣模糊胡漢差別,不正是大唐所要推行的胡漢一家的國策嗎?


要說李世民是鮮卑人,可以從幾個方麵講。
先從血統關係講。美國上世紀初種族主義泛濫時,一個黑白混血兒,除非隻剩下十
六分之一黑人血統或更少,不能算白人。若按此說來,李世民應該是鮮卑人:

李重耳是李熙的父親, 北魏弘農太守,妻族不可考。
李熙是李天錫的父親, 武川金門鎮將,妻族不可考。
李天錫是李虎的父親, 北魏的幢主,娶鮮卑女。
李虎是李_的父親, 娶北魏鮮卑女。
李_是李淵的父親, 娶北魏鮮卑獨孤氏女。
李淵是李世民的父親, 娶北魏皇族鮮卑長孫氏女。
李世民是李治的父親, 娶長孫皇後。

可見,即使其祖李熙為漢人,李世民的血管中,也隻流著十六分之一漢人血統。已
經算是個比較純正的鮮卑人。

況且,李熙為北魏六鎮的武川金門鎮將,是北魏鮮卑人的軍事重地。高歡高洋建北
齊,宇文泰宇文覺建北周,都依靠六鎮軍事力量。隋唐皇室,起於北周八大柱國,
也可溯源於六鎮的武川軍閥集團。武川為六鎮之重,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北齊高
洋為了獲得漢人支持,重用漢人,立漢女為後,生高殷。560年高殷繼位,使鮮卑人
大為震動,於是聯合高氏皇族發動宮廷政變,殺楊□廢高殷。很難想象,在當時胡
漢衝突,鮮卑軍事人才濟濟的六鎮,特別是武川鎮,由漢人來統領胡人軍事。

其實,李熙很可能就是鮮卑人。陳寅恪等老先生考證,李世民先世也有可能為太行
山以東燕北趙郡李氏。有人進一步認為,其出於太行山五大望族中的鮮卑漢姓李氏。
果如此,李世民是百分之百的鮮卑人無疑。

然而,從宗譜關係講。據舊唐書記載,李唐皇室的先世為隴西狄道人,認其先祖為
五胡十六國之一西涼國主李□。自李熙起,定居於代北武川。其世係如下:

李□是李歆的父親, 西涼開國君主。
李歆是李重耳的父親, 西涼後主。
李重耳是李熙的父親, 北魏的弘農太守, 弘農治所在今河南省靈寶。
李熙是李天錫的父親, 李熙定居武川。金門鎮將,鎮守武川。

宇文泰領武川軍閥集團到關隴,建立北周府兵製。李淵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
□的後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來西魏以前,李淵以太行山東的李姓一門為
望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關中為根據地建國,由此就硬性規定了關隴李姓為望族。


更有甚者,唐朝建立後,唐高祖追崇上古皋陶氏為德明帝,老子李耳為聖祖玄元帝,
西涼李□為興聖帝。其先祖可信度,可見一斑。

另外一事,就在李淵起兵後不久,隋驃騎將軍陰世師殺李淵幼子李智雲,並查出了
李家五代前祖宗的下葬之所,統統掘墳暴骨。李淵攻破長安,斬陰世師。卻不殺他
的女兒和幼子陰弘智。而且,李世民還娶了陰氏之女,後又尊其為“四夫人”中的
德妃。這很可能說明,陰世師掏的祖墳,並非李家真正的祖墳。

還有,李白是西涼武昭王李□的九世孫。說來和李世民同宗同輩。李白為其子取名
“波利”,為突厥語狼。突厥民族以狼為圖騰。李白並通突厥語,曾有突厥使者到,
李白為唐太宗通省。李白很有可能帶突厥血統。這至少說明,假若李白和李世民同
宗,則隴西狄道的李氏,漢人血統不純。李世民胡人的成分將更多。但假若他們不
同宗,李世民的先祖,就不是隴西狄道的李氏。漢人成分將更值得懷疑。

從文化上講,李世民的鮮卑因素,非常明顯。他本人娶鮮卑人為後。他死後, 陪葬
習俗為胡俗。在中國所有帝陵中,隻有李世民的昭陵裏有戰馬石刻。葛承雍先生用
突闕語解開了沉寂千年的李世民留下的唐昭陵六駿之謎。此外,李世民、武則天與
李治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亂倫。但在胡人的風俗中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

最後,必須申明一下。漢代的漢人,與現代的漢族,已有很大的不同內涵。自南北
朝北魏起,鮮卑人以國族的身份,主動地融入漢文化。奉南朝東晉為正統。然後,
曆經西魏,北周(滅北齊),隋(滅南陳)唐,與北方的和南渡的漢人,共同建立
了一個融合胡漢的強大的皇朝。鮮卑人的主體,與漢代漢人的主體消亡,兩者構成
了一個新的民族實體,即構成唐人的主體。而唐人則成為現代漢族的直接祖先。漢
代漢人的一小部分,移至遼東朝鮮,另一部分,移至交□。鮮卑的其它部分,或融
入黨項,吐蕃,契丹,女真,蒙古。據稱,現代錫伯族,為其直接後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