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北京滿族的百年滄桑 滿族的稱謂從民國開始

(2007-05-19 19:29:50) 下一個

北京滿族的百年滄桑
 
作者:閻崇年    文章來源:《辛亥革命後的北京滿族》

    北京的滿族,在20世紀,風雨滄桑,已曆百年。回顧曆史,略加評述,於滿族自身發展,於增進民族團結,鑒往知來,很有意義。

    北京滿族是全國滿族的一個部分,又是清代滿洲的主體部分。滿族在清代同全國務民族一道,對北京、對中國、對世界的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一是營建大清帝國:中國少數民族營建大一統王朝的隻有蒙古和滿洲,"康乾盛世"的清帝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二是奠定中國版圖:盛清時疆界東臨大誨,南及曾母暗沙,西達蔥嶺,西北至巴爾喀什湖,北跨大漠,東北連外興安嶺,疆土約一千二百五十餘萬平方公裏;三是多民族的統一:清帝係少數民族,處理民族關係同漢族皇帝有所不同,清代民族關係是中國皇朝史上最好的時期;四是創製滿洲文字:時阿爾泰語係東北亞滿--通古斯語族諸民族都沒有文字,滿文創製是人類文明史上一件大事;五是留存滿文檔冊:現存滿文檔案二百餘萬件(冊),滿文圖書一千餘種;六是編纂文化典籍:編修《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滿文大藏經》《律曆淵源)等;七是英傑人物輩出:在中華曆史人物星漢中,滿族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裏貢獻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語言學家和科學家最多的一個民族;八是中國人口激增:道光時人口突破四億,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九是吸收外國科技:玉米、白薯普遍推廣並提高單位麵積產量,西方科技、文化大量傳人中國;十是保護曆史文物:多爾袞一反曆代大一統王朝對前朝宮殿焚、毀、拆、棄的做法,對故明燕京紫禁宮闕下令加以保護、修繕和利用。縱觀中國曆史上大一統王朝--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朝之前,所有大一統王朝興國之君,宸居前朝宮殿,史冊蓋無一例。明代宮殿壇廟園囿能保存至今,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滿族功績,不可磨滅。上述十例,可以看出:滿族對北京、對中國、對世界的文明發展,功績斐然,貢獻巨大。

    但是,辛亥革命,宣統退位,北京滿族同全國滿族一樣,經曆了滄桑巨變。縱觀20世紀的北京滿族,按其時代背景與自身流變,可以分作四個時期:20世紀上半葉前25年為巨變期,後25年為痛苦期;20世紀下半葉前25年為新生期,後25年為興盛期。

    北京滿族的巨變期。20世紀上半葉前25牟,辛女革命與宣統退位,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曆史事件,對全國滿族、尤其對北京滿族產生了全麵而深遠的影響。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皇帝死。翌日,慈禧太後死。慈禧臨終前懿旨由醇親王載灃之子、年僅3歲的溥儀入繼皇位,年號宣統,就是宣統皇帝。滿族曆史出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同治、光緒、宣統三個皇帝,都無子無女。他們連子女都不能生育,遑論其他。這個偶然的現象,透露出一個必然的信息:大清皇朝,氣數已盡。果然,事過三年,辛亥革命,宣統退位,皇清覆亡。民國政府頒布<優待皇室條件》,規定:每年撥銀四百萬兩;清帝辭位,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原宮內人員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其原有之私產,由民國特別保護;原有之禁衛軍,歸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等等。

    早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為綱領。這個綱領的正麵意義是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君主專製,取消滿洲特權;其負麵影響是以"驅除韃虜"來"恢複中華",在取消其特權時出現對滿族的歧視。這個口號帶有狹隘民族主義的色彩。在辛亥革命前後的輿論宣傳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都被擴大化、政治化。這些宣傳的一個不幸後果是,在民族關係中出現歧視滿族的現象。辛亥以後,對於滿族,具體說來,主要變化一是稱謂的變化。在清朝,滿族統稱為"滿洲八旗",或簡稱為"滿洲",或稱為"旗人";辛亥革命後,以民族相稱,習稱"滿族"。所以,滿族的稱謂是從民國開始的。二是政治的變化。結束清朝皇帝專製,天潢特權被局限,八旗軍隊被解散,貴族學校被裁撤,民族特權被取消。三是經濟的變化。滿洲官員不再領取俸祿,八旗兵弁不再支放餉銀,滿族百姓甲糧被停發,王莊旗田被丈放。四是住區的變化。滿族"營業居住等限製,一律蠲除"。皇城圍牆被拆毀,旗人住區被衝破,逐漸出現各民族雜居的局麵。五是地位的變化。滿族作為清朝的特權民族,其特權地位被取消,而成為普通的民族。這是自清人關268年以來,滿族發生的陵穀之變。此期,北京滿族麵臨著兩個重大問題:一是民族歧視,另一是生計困難。

    受到歧視。民國初年,雖然規定"王公世爵,概仍其舊",但是出於當時政治的需要,民族的偏見,各種書報刊物充斥歧視滿族的宣傳,許多街談巷議流露排滿的情緒。很多滿族同胞被迫改變姓氏,隱瞞民族成分。原開封知府崇泰之子,向政府申請行醫執照,因是旗人,不予發照。他隻好放棄滿姓瓜爾佳氏,改取漢族姓名李承蔭,並改滿洲旗籍為房山縣民籍,才獲準發照行醫。還有一戶人家四個姓,其原因是怕民族歧視遭滅門,姓多點興許能活下倆仨人。還有人在外麵做事,寫家信時不敢寫真實地址"正黃旗",而寫成"正黃村",免得讓同事知道自己是旗人。以上說明,民族歧視給北京滿人造成多麽大的思想壓力與心理恐懼。滿族這種社會地位的變化,在<末代皇弟溥傑傳》一書中說:辛亥革命之後,滿族人民曾一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當時,不光是父母,甚至連整個愛新覺羅家族都對溥傑說,自從中華民國成立以來,滿族處處受到排斥,皇族都必須改姓為金,如不改姓就不能就業等。"後孫中山到達北京,在廣濟寺會見北京各界旗人代表。他在會上指出,"現在五族一家",就是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這有助於民族之間的協和與團結。

    生計困難。滿族人民麵臨最主要的困惑是就業問題。據宣統二年(1910年)民政部調查統計,京城滿洲、蒙古、漢軍二十四旗118783戶,內務府三旗4571戶,京營10965戶,共134319戶,每戶以5口計,共計671595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40%。其中滿洲八旗、內務府三旗、圓明園八旗等共75316戶,以每戶6口計,共451896人。原來旗人主要靠俸餉、錢糧為生計之源,辛亥鼎革,滄桑巨變,俸銀不發,俸米亦停,"鐵杆莊稼"絕收,他們何以為生?滿洲八旗原來"不農、不工、不商",爾後卻要務農、務工、務商,這是何等大的變化。為解決八旗生計問題,除設立八旗生計處外,又成立許多組織,如宗族生計維持會、八旗世爵世職生計聯進會、八旗生計維持會、旗籍生計研究會、旗族生計同仁會、兩翼八旗生計研究會、八旗生計討論會、外三營生計協進會等。為籌措生計,清末民初,在北京西直門外樂善園(今動物園)官地興辦農事試驗場,在清河鎮建溥利呢革公司(今清河製呢廠),在香山等官地興建林業,並建首善工廠等,吸納一些京城內外八旗貧寒男女就業,他們成了北京早期的工人。後西城辟才胡同成立了北京首善第一女工廠,從業的滿族婦女則成為北京早期的女工。

    但是,解決八旗生計是個長期的、痛苦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痛苦過程中,一些人生活艱難,貧困潦倒。王公貴族,生計維艱。王公貴族失去了昔日政治、經濟地位,有的靠典賣祖產度日。榮壽固倫公主臨終之前,家中十分窘困,將自己的鳳冠送進當鋪換錢度日,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一般旗人,更加艱難。<聞塵偶記)記載:居住在城內的旗人,"其貧薄者,借債無門,謀生乏術";居住在京畿的旗人--"屯居之旗人,京東、京北一帶,大半衣食無完,女子至年十三四,猶不能有揮,困苦萬狀"。北京(益世報)1923年5月13日刊載:近年絕了旗人月餉,斷了他們衣食之源,沒有門路就業者,或身體病殘者,靠典賣衣物度日;而家中無物典賣者,便到粥廠領粥充饑;軍閥混戰粥廠停止放粥後,靠領粥糊口的滿人陷入生活絕境。出於萬般無奈,有的淪為娼妓。其時社會學一項調查顯示:北平暗娼頗多,北城一帶尤甚;且操斯業者,以滿族為多。於是出現了一幅滿人生活的黑暗圖畫--"橫暴者,流為竊賊;無賴者,則墮為娟優"。更甚者,因生活絕望而舉家自盡!

    北京滿族在既受民族歧視、又有生計困難的情狀下,日軍侵入北京,民族災難深重。

    北京滿族的痛苦期。20世紀上半葉後25年,日本侵華與中國內戰,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曆史事件,對全國滿族、尤其對北京滿族產生了全麵而深遠的影響。

    這個時期,北京滿族本來就存在著的嚴重生計問題,隨著民國首都南遷而雪上加霜。1928年,民國政府下令遷都南京,將北京改為北平特別市。政治中心的南移,引起北平滿族生活的一係列變化。許多政府單位、文化機構南遷,就業機會減少,購買力下降,市場蕭條。流動人口銳減,城內空房陡增,房價為之大跌,靠"吃瓦片"為生的北平滿族人家,陷入窘境。他們中不少人離平棄家,顛沛流離,謀生他鄉。

    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不久占領東三省。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日軍侵占北平。北平滿族人同其他各族在乎同胞一樣,受著日偽政權的統治與奴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軍在海澱一帶強行將藍靛廠外火器營原正白、正紅、鑲黃和鑲紅旗的營房,夷為平地,建造機場。原在該地居住的滿族平民流離失所,有的賃屋棲居,有的外出謀生。日軍占領下的北平,偽幣貶值,物價暴漲,糧荒嚴重,人心惶惶。市民不顧偽警打罵,哄然搶購糧食充饑。一些前清貴族,生活十分淒慘。故清順承郡王後裔文仰辰先生,雖有王爺稱號,卻以賣畫為生。有的前清王爺後裔,靠拉洋車糊口。1931年9月,北平報刊出現"鐵帽子王拉洋車"的新聞,說明北平滿人生活的悲慘。

    日軍占領北平,滿族人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有的率軍抗擊日寇,滿族將軍佟麟閣是優秀代表。佟麟閣,字捷三,行伍出身,曾任馮玉祥部國民軍第一師師長、張家口警備司令等職。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時任中國二十九軍副軍長、南苑駐地指揮官的佟麟閣將軍,率部反擊日軍,遭日機轟炸,不幸陣亡,年僅45歲。今北京佟麟閣路就是為紀念這位滿族抗日民族英雄而命名的。有的滿人直接參加抗日武裝鬥爭,中國共產黨黨員白乙化(又稱"小白龍")是傑出代表。白乙化曾任中國大學學生會主席,投筆從戎,走向戰場。1941年,日偽軍竄犯平北抗日根據地,白乙化指揮挺進軍十團,在密雲山區馬營伏擊戰中,不幸犧牲。後開追悼會,豎立紀念碑,名白河以西地區為乙化縣,影響很大。

    在文教界,抗日形式,多種多樣。北平的滿族愛國知識分子,有的南下到大後方,有的留平繼續鬥爭。滿族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在1943年,無視日本憲兵和漢奸的政治迫害與武力威逼,堅決拒絕為侵略者演出。他表現出"寧死槍下、也不從命"的民族氣節,棄藝從農,隱遁西山,以耕田為生,不登台唱戲。還有的從事地下抗日活動,董魯安和英千裏是兩位代表。燕京大學教授董魯安,幼年應襲世職鑲藍旗管帶,7歲時入宮朝覲,見過光緒皇帝。他在敵偽北平,多方掩護參加愛國活動的進步青年。輔仁大學教授英千裏組織進步社團,後任地下愛國組織"華北文教協會"(原名"炎武學社")主任委員。他們收集敵偽情報,向後方輸送青年,進行愛國抗日宣傳,堅持地下抗敵工作。後董魯安奔赴解放區,英千裏遭到日偽警察逮捕,在獄中倍受酷刑。在宗室貴族中不少有民族氣節的人,如睿親王後裔金寄水一家當時靠典當度日,有人願幫他謀個偽職糊口,他拒而不就,說:"我怎能為五鬥米,向非我族類的外國人折腰!"

    北平滿族人士,一直在向社會展示著自己的才華。著名書畫家溥心佘(儒),以詩、書、畫聞世,其畫與張大幹齊名,有"南張北溥"之譽。他與溥雪齋、溥毅齋、溥庸齋、溥鬆窗、關鬆房、祁井西、啟元白、葉仰曦等滿族書畫家組成"鬆風畫會",被畫壇譽為"鬆風九友"。於京劇藝術,北京滿族也貢獻很大。京劇名票紅豆館主溥侗造詣尤深,許多著名京劇藝術家都曾師事之。汪笑儂的京劇表演藝術,為行家折服。金少山的京劇藝術也影響很大。程硯秋創立京劇青衣"程派",為四大名旦之一。在文學界有金受申、傅芸子和芙萍。芙萍在1934年主辦(現代日報)兼主編,曾寫過(旗族舊俗誌》,在《世界日報》連載,介紹滿族掌故、習俗,引起社會反響。1937年冬季,在故醇親王府成立了滿族聯合會,載濤為會長,聘請載灃、載洵等為顧問。

    這個時期有一股小的回流,就是建立日偽滿洲國。在溥儀的心靈裏,潛燃著"複辟清朝"的火焰。後來溥儀等為著"複辟清朝",想借用日本軍國主義力量;而日本軍國主義者圖謀侵吞中國,也借用溥儀做招牌。但人數很少,且遠在長春,而成為抗日洪流中的支漢洄漩。曆史發展的江河,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它走向日本軍國主義者侵吞中國願望的反麵--先是中華民族解放,繼是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滿族的新生期。20世紀下半葉前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十年"文革",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曆史事件,對全國滿族、尤其對北京滿族產生了全麵而深遠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滿族曆史、尤其是北京滿族曆史翻開新的一頁。國民黨是革清朝的命,共產黨又是革國民黨的命。滿族曆史的發展軌跡,經過"正題一反題一合題"的曆程,就是說在清朝,滿洲八旗參政做官、經濟生活、社會狀況和就業機會,無需諱言,都在各民族中處於特權的地位。辛亥之後,已如上述,"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滿族人則發生了地覆天翻的變化。在清朝肯定的正題、民國否定的反題之後,整合到新中國既否定又肯定的合題。所謂否定,就是否定清朝的皇權專製,否定民國的"驅除韃虜",而實行新的民族政策--中華各民族一律平等。所謂肯定,就是肯定滿族應有的民族平等地位,反對民族歧視,實行民族平等。隻有在新中國,各兄弟民族才能實現平等;也隻有在新中國,滿族人民才能獲得新生。北京滿族同全國滿族、同全國各民族一樣,都享受民族平等的權利。

    滿族同各民族平等,是滿族的迫切願望。早在1946年,故清恭親王溥偉之弟著名畫家溥心佘,作為北平滿族代表參加了國民黨製憲"國大"。他在會上發言,痛述滿族人的悲慘處境,提出滿族同其他民族平等的正當要求。他的發言反映了廣大滿族民眾的心聲,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滿族同胞的關注。他從南京開會回到北平後,發起組織了"滿族文化協進會",城近郊區有數幹人登記人會。1947年5月25日,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滿族文化協進會"成立大會。有人在成立會上用滿語宣讀賀詞,表明滿族文化有很大的影響。協會宗旨在於弘揚滿族文化,要求與蒙、回、藏各族同等待遇,解決滿族青年升學就業問題,社會上不應汙辱和歧視滿族等。該會成立後不久,更名為"滿族協會"。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上述宗旨和要求不可能實現。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滿族人董魯安(於力)出席會議,並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會上決定改北平名為北京,以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1950年,故清醇親王奕謾第七子載濤出席全國政協擴大會議,後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任北京市民委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國各少數民族獲得了民族平等權利,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許多滿族人要求人民政府承認他們是少數民族,並享有民族平等權利。滿族人民半個世紀要求民族平等的意願,在新中國,得到了根本大法的肯定。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屆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顯示了中華各族人民的平等與團結。根據新憲法的規定,滿族在新中國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享有民族平等的權利。在此之前,載濤作為滿族代表參加了北京市憲法草案討論委員會,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6月24日,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上,有14名滿族代表出席了會議,他們是幹部趙鵬飛、畫家於非闇、作家舒舍予(老舍)、醫生吳英愷和愛國人士載濤等。8月21日,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選出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在首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通過了第一屆人大常委會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委員,委員中有羅常培和關山複兩位滿族人士。當年春天,北京市城、郊區基層普選完成,各區人民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175人,其中滿族代表67人。滿族人民作為祖國統一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與其他民族代表一起,共商國家大事,當家做主人。1955年,政協北京市第一屆委員會召開,有佟錚、金鑒、啟功、羅常培、胡絮青等九名滿族人士當選為委員。1959年,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增補七名滿族委員。1965年,市政協召開第四屆委員會議,增補溥傑等六名滿族委員。在全國、北京市等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都有滿族的代表和委員,這充分體現滿族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椒得了民族平等的權利。1959年溥儀、1960年溥傑等被特赦。後來他們分別在全國政協、人大擔任一定職務。1961年,周恩來總理接見溥儀、溥傑時說:"現在的問題,是要恢複滿族應有的地位。辛亥革命以後,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政府歧視滿族,滿人不敢承認自己是滿族,幾乎完全同漢人同化了,分不清了。"在新中國初期,滿族恢複了應有的地位;滿族也不再遭受民族歧視。

    除了在政治上獲得平等地位外,這一時期北京滿族在文化領域的重要貢獻,也非常引入注目。1950年5月,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周恩來總理出席會議並講話。北京市文聯成立,滿族作家老舍被選為文聯主席。在滿族文學藝:術家中,程硯秋、奚嘯伯的京劇,老舍的小說,於非闇的國畫,溥雪齋(溥忻)的古琴,啟功的書畫,溥傑的書法,侯寶林的相聲,英若誠的話劇,賈作光和白淑湘的舞蹈,胡鬆華的民歌,連闊如的評書,端木蕻良編的評劇,常書鴻對敦煌藝術的保護,以及清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後裔金梁(息侯)對滿族曆史文化資料的整理譯編等,都為中華文化與藝術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正當滿族民族平等權利得以實現的時候,"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給滿族及全國人民造成大災大難。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一些滿族知識分子被錯劃為右派。著名評書演員連闊如,著名書畫家、教授啟功等,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十年"文革"既給全國造成災難,也給滿族帶來浩劫。以作家老舍為例。"文革"初期,紅衛兵到市文聯大院,將老舍等約三十人押到孔廟,院中點燃著堆成小山的京劇行頭,老舍等人被勒令在濃煙中跪成一圈,紅衛兵用木刀向他們頭上亂砍。老舍的頭被打破,襯衫染上鮮血。後老舍被以"現行反革命"的名義送到派出所,又被跟隨來的紅衛兵輪番毒打到深夜。老舍因不堪淩辱,滿懷悲憤,投湖自盡。更多的滿族知名人士,被抄家,蹲牛棚,受批判,遭勞改。他們受盡人格侮辱,受盡肉體折磨。像溥儀、溥傑這樣的"皇帝"、"親/E''更難逃浩劫。我認識的一位滿族老先生,曾做過光緒朝的佐領,按照當時在舊政權擔任過縣團級以上官員者為曆史反革命的政策規定,這位年已83歲高齡的長者,也被列為"曆史反革仿"。他被抄家,挨批鬥,甚至被"掃地出門"!這位老先生遭艾到在日偽、國統時期都沒有受過的苦難,含冤離世。

    曆經劫難,烏雲飄散;滿族人民,迎來春天。

    北京滿族的興盛期。20世紀下半葉後25年,拔亂反正與改革開放,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曆史事件,對全國滿族、尤其對北京滿族產生了全麵而深遠的影響。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開始了撥亂反正與改革開放的新局麵。它也給北京滿族帶來新的生機。

    平反冤假錯案,糾正極左錯誤,解決曆史遺留問題,恢複滿族政治地位,北京滿族勃發新的生機。北京的故清宗室、王公貴族、軍政官員及其後裔等,幾乎無例外地在"文革"中受到衝擊。他們被抄家、揪鬥、勞改、下放,倍受折磨,無一幸免。撥亂反正對他們來說,首先是平反昭雪。已死者,恢複名譽,如老舍;幸存者,妥善安置,如溥傑。1978年溥傑先生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就是滿族新生的證明。1979年北京市恢複民族事務委員會,滿族書畫家啟功教授擔任了副主任。後滿族知名人士張壽崇、趙書、金毓嶂分市民委副主任。滿族最重要代表人物溥傑,擔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滿族著名人士趙鵬飛、張健民先後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滿族著名人士陳麗華、金鑒、啟功、胡絮青、白淑湘、舒乙等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金友之(溥任)、金連經等為市政協委員。啟驤、常瀛生等被聘為北京市文史館館員。被抄家者,發還被抄的文物、書畫等。如傅惜華的藏書被查抄,其收藏的三百一十多種子弟書等,有的被燒,有的散佚;落實政策後,將能找到的圖書全部歸還。北京滿族人士經過撥亂反正,民族政策得到落實,"文革"創傷逐漸愈合。隨著滿族政治地位的恢複,許多原來隱瞞族籍的滿族人,又要求恢複滿族身份。北京市的滿族人口,由1949年3.10萬人,2000年增加到16.46萬人。

    改革開放,給北京滿族帶來繁榮。在滿族聚居的京郊農村,同其他民族地區一樣,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大力發展民族聚居地區的農、林、牧、副、漁業多種經營。市政府還有計劃地對滿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給予重點扶持,並撥發補助費。以密雲縣檀營滿族蒙古族民族鄉為例。檀營原是清朝滿、蒙八旗兵的駐防營地。八旗官兵攜眷駐防,逐漸形成民族聚居村落。辛亥之後,他們對自己的民族、身世諱莫如深。新中國建立後,他們公開了民族成分,獲得民族平等權利,得到應有民族尊嚴。先是1957年,北京市成立六個滿族鄉--喇叭溝門滿族鄉、轉山子滿族鄉、七道河滿族鄉、長哨營滿族鄉、東黃梁滿族鄉和檀營滿族蒙古族鄉,體現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律規定。但第二年成立人民公社,這些滿族鄉統統被撤銷。1983年8月26日,檀營滿蒙民族鄉成立(實為恢複),隨後成立喇叭溝門和長哨營滿族鄉。檀營滿蒙民族鄉成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形勢,不斷增強自我發展活力。如198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38萬元,1995年增長到5705.5萬元,增長了16.8倍。1987年人均所得369.82元,1994年增加到2414元,增長了6.5倍。鄉民族小學,由鄉財政和滿族人士捐助120萬元,新建2300平方米教學樓,改善了教學條件。全鄉家家產戶有了電視、電話、洗衣機、電冰箱,生活質量大為提高。

    滿族文化教育,有了新的發展。滿族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從1984年開始,市屬高等院校以及由高中畢業生中招收的市屑中專、中技校,錄取少數民族考生的最低分數線,比統一規定的最低錄取分數線低一個分數段(10分),在北京廣播電視大學、職工大學、高等學校函授部、夜大學等招生分數標準也對少數民族考生給予照顧。1984年全市有427名少數民族考生升人大學,其中被照顧錄取39名,占9.13%。這就使少數民族學生有了更多的升學機會。滿語文的教育,屈六生主編的《滿文教材》,體現了20世紀90年代滿語教學與研究的新水平。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成立滿文培訓班,招收20名學員。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都開設滿文班,北京滿文書院創辦滿文班,培訓了一批滿語人才。

    北京滿族的曆史人物,是滿族研究的一個熱點,成果豐碩,實屬空前。報刊上的論文,數量繁多,不勝枚舉。已出版的北京學人寫的北京滿族曆史人物的學術著作有:《努爾哈赤傳》(閻崇年著)、《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全傳》(周、遠廉、趙世瑜合著)、《順治帝》(周遠廉著)、《康熙皇帝一家》(楊珍著)、《乾隆皇帝大傳)(周遠廉著)、《乾隆皇帝全傳》1(郭成康主編)、《乾隆帝及其時代》(戴逸著)、(康雍乾三帝統治思想研究》(高翔著),以及《溥傑自傳)《末代皇帝的二十年--愛新覺羅·毓瞻回憶錄》等。"清帝列傳叢書"共14冊,是近年清代皇帝傳記的集中體現。在"光明杯優秀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獲獎書目中,滿族曆史人物傳記竟占4部,約占清史獲獎著作總數之半。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北京滿族曆史人物學術園地裏的金色秋實。北京滿族人物傳記還有<納蘭性德傳)《顧太清與海澱》《老舍傳》等。此外,金啟孮《北京郊區的滿族)和《北京城區的滿族》、楊學琛和周遠廉<清代八旗王公貴族興衰史》等,是北京滿族興衰曆史的重要著作。

    清代的宮廷,是近20年來滿族文化研究中新出現的課題。因清代宮廷曾是滿族帝後治又???諞桓鎏囟ㄊ逼諛詒皇遊?芯康慕??5?牽??0年來大有改觀。據故宮博物院萬依研究員統計,自1979至1989年,僅在《故宮博物院院刊》和《紫禁城》兩刊及第一屆清官史學術討論會上,就發表論文762篇,平均每年近70篇。然而,1912至1948年,平均每年為15.33篇;1949至1978年,平均每年僅為4.64篇。這就充分地展現近年來清官文化研究的新麵貌。《清代宮廷史》(萬依、王樹卿、劉潞合著)、(清代宮廷生活》(萬依、王樹卿、陸燕貞合著)、(清代皇權與中外文化--滿漢融合與中西交流的時代)(劉潞著)、(頤和園建園250周年紀念文集》和《頤和園文化研究>(第一輯),還有中國紫禁城學會的學術論文集(兩集)、清官史研究會的"清代宮史論叢"(四集)、萬依主編的《故宮辭典)等,都是近年來滿族清代宮廷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滿學研究,有新突破。我國的藏學(西藏社會科學院)、蒙古學(內蒙古大學)、伊斯蘭學(寧夏社會科學院)、壯學(廣西社會科學院)都有專門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但滿學沒有。滿族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曾建立過長達268年的清朝,留下了豐富的滿學文化寶庫。但在民國時期,沒有建立滿學。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由於極左思想的幹擾,滿學研究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加強滿學研究的條件已經具備。北京作為清朝的京師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應當為滿學研究做出貢獻。1991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懷下,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建立了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滿學研究所。1992年,開始出版研究滿族曆史、語言、文化的學術叢刊《滿學研究)(已出版六輯)。1993年成立北京滿學會,並舉行過七屆學術年會。1994年,成立北京滿學研究基金會。1992、1999年,先後舉行第一屆、第二屆國際滿學研討會。閻崇年的<滿學論集)也於1999年出版,這是第一部個人滿學研究的論文集。

    滿語研究,有新創獲。愛新覺羅·瀛生的<北京土話中的滿語》和趙傑的《滿族話與北京話》等,是研究滿語與北京話關係的新作。滿文辭書有商鴻逵教授等編著的《清史滿語辭典》等。近年出版了兩部大型的滿漢辭書,一部是安雙成主編的《滿漢大辭典),另一部是胡增益主編的《新滿漢大辭典》前書170萬字,收詞、詞組五萬餘條,單詞條12347個,並有釋義,按滿文十二字頭音節字型字母音序排列,經二十多人辛勞,曆二十餘年告成。後書280萬字,主詞條三萬五千多條、例句兩萬多個,單詞條14600個,釋詞準確,編排科學,是運用現代詞典編纂學理論與方法,精心撰修的滿漢辭書的科學巨著。這兩部大型滿漢辭典的出版,為研究滿學、清史、民族史和語言學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滿漢大辭典》和《新滿漢大辭典》是20世紀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兩部滿漢大辭典,是滿學研究領域的重大學術成果,填補了大型滿取辭書的學術空白。

    滿族文化事業,也有較大發展。1984年成立了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先後整理出版《無圈點字書)《清蒙古車王府子弟書)(子弟書珍本百種》等。滿文檔案的翻譯出版,有很大成績,如《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漢譯《滿文老檔)、(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折全譯》、(雍乾兩朝鑲紅旗檔》等。此外,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珍珠球、蹴球,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比賽項目。《滿族薩滿教研究》(滿族薩滿樂器研究》(愛新覺羅家族全書》等,都是滿族文化方麵的最新成果。

    綜上,北京的滿族,辛亥鼎革,百年曆程,幾經挫折,幾遭磨難。到20世紀後半葉,特別是在最後25年,世紀之初的兩大難題--民族歧視與民族生計,終於獲得解決。滿族作為中華統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民族和諧,欣欣向榮,同各族兄弟齊步,邁人21世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