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知青肖芸等人致“各位領導”的一封信

(2009-06-04 02:16:45) 下一個

知青肖芸等人致“各位領導”的一封信

 

各位領導:

我們是19641968年下鄉,19781979年回城的知識青年。奔赴廣闊新天地的場麵曆曆在目,青春熱血在胸膛裏升騰的情景記憶猶新。在農村,我們日複日、年複年,泥水裏滾,汗水裏泡,一幹就是10多年(最長農齡達到15年)。

作為社會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鄉”成了過去,並即將被遺忘。但我們這些親曆者對自己的不尋常的曆史卻是銘心刻骨的,因為,我們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獻給了她。我們並不是什麽犧牲品,也不是碌碌無為的庸人,猶如將軍回首戎馬生涯一樣,我們常回味那不尋常的“蹉跎歲月”。

令人不解的是,在城裏,轉業軍人算工齡,閑散勞動力轉正前的合同期、臨時工期都算工齡,而作為有組織、有號召、有計劃的上山下鄉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下鄉知青的“農齡”卻被一筆勾銷了。這點,我們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上山下鄉在當時來說是黨的工作的一個重點,知青回城也是黨的工作的一個部分(應當這麽說!這是客觀發展的必然結果)。遺憾的是,有的人總把知青回城看成是一種“恩準”(這種人的另一種觀點是下鄉“活該”);因而知青的苦衷無人過問。彈指間,皺紋、白發都爬到了我們的眼角、頭上。堂前父母老,膝下兒女大。說來慚愧,我們的工資數(元)比年齡數(歲)還要少。若遇不測,還要欠債度日,甚至一如過去,老著臉皮回家伸手向親友要錢。如今提倡向前看,國家前途是令人鼓舞的,但我們個人的前途是不可卜的。現在大家都在傳說:1985年以後國家工資製度要改革,我們這些“無學曆、少工齡、缺乏技術專長”的老知青輩將會作何安排?國家是否能夠理解我們的憂慮?

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最後回城的我們這些知青幾乎都是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在農村幹的老實人。中國有句俗話:“不讓老實人吃虧”,我們希望國家在調整低工資、製定工資改革製度的時候,能考慮到我們的客觀情況和實際困難,能在國家財政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我們的經濟地位,使我們能和全國人民一道富起來,不至於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鄉吃大虧”論無立足之地。我們真誠地希望,我們微弱的呼聲能換回國家傳送的福音。

此致

崇高的敬意!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一九八二年十月七日 

————————————

知青肖芸等致“各位領導”的這封信,為千千萬萬當年響應黨和毛主席的號召,到農村鍛煉的知識青年爭取應該得到的權益,在當時“四人幫”被粉碎不久,“左”的路線還人們腦海中留下餘悸時,他們是冒著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險,寫這封信的。我們是這封信的千千萬萬個受益者之一。向肖芸等人致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