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穀雄風

有所思,有所感,從曆史的時空中來,再回到曆史的時空中去。
個人資料
正文

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 / 牛戈

(2009-06-11 07:20:31) 下一個

牛戈: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 (1-20)


    作者: 西方失敗(蜀.山.褐.果) [163562:133119], 09:44:54 02/05/2009:

    - 論劍談棋 豪傑盡聚 -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陸續補充中)

    牛戈


    值此國慶佳節,新朋老友又歡聚,獻一篇重新修改又補充了新內容的舊帖,以後再陸續補充。

    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

    人說謊言要是重複了一百遍,就能讓人相信那是真的。聯想到今天民國時期曆史題材影視作品的以訛傳訛,以及網絡上的人雲亦雲,以及地灘“紀實”作品中的無中生有,於是還真得承認,曆史上本來不是這麽回事的事,說的人多了,也便讓人認為就真的是這麽回事了。 ...

    在有關民國曆史題材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即總以今天的善惡美醜標準去衡量乃至臆造古人的同類標準,甚至強迫古人跟著今天的我們趕時髦,結果弄的是驢唇不對馬嘴。

    美與醜,時髦與俗套,在不同的年代,是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標準的。比如明清時期盛行的三寸金蓮,用當時人們的眼光對比今天我們的眼光,就發生完全顛倒的評判結果。但有些寫手與編導,卻不管這一套,用一句藝術要符合時代審美標準作托詞,硬要安排古人按照今天的時尚追風。比如男女作風問題,這要是在七十年代以前,它絕對是一個最最遭人唾棄最最讓人抬不起頭來的問題,但在今天,它似乎已是一個男人成功與風光的標誌,所以《狼毒花》一類的作品就用其對主人公大肆渲染;比如“同誌們”與“弟兄們”的稱呼,在民主革命時期,前者代表的是一種時尚,而後者代表的是俗套,但今天似乎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向,聽膩了“同誌們”的年青人似乎感覺“弟兄們”更有人情味,於是李雲龍、穀子地等才會口口聲聲地高喊“弟兄們”;比如我軍的指導員、政委等政工幹部,在堅持黨指揮槍這一原則的戰爭年代,是比同級軍事幹部更紅更牛的角色,而在經曆了極左浩劫以後的今天,人們似乎對政工幹部產生了某種抵觸,因而影視中的政工幹部要麽被回避掉,要麽被描寫成隻會賣狗皮膏藥的政客,要麽被表現為同級軍事幹部的附屬。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民國時期軍事題村作品中,各個不同時期用不同軍隊派係所用的槍械、軍裝、稱謂等非主題的元素,在今天的影視與“紀實”中,就更是可以隨便扭曲肆意強奸的重災區,不僅商業片戲說片如此,就連中央台黃金檔熱播的主旋律,就連列為重點工程的大片,也一片狼籍,令人慘不忍睹。不信你看吧,《長征》這樣的史詩片中能讓三十年代的紅軍使用五十年代的槍械;《大決戰》這樣的重點工程片中能讓國民黨軍穿上壓根也沒穿過的美英式軍服;《西安事變》這樣熱播的電視劇中能讓當年作為貶意的“少帥”變成美稱;《集結號》這部上了新聞聯播並被舉國睹目的大片能把我軍指導員描寫成一個聽到槍響竟尿了褲子的窩囊廢……真正讓人無語了。 ..

    那些“紀實”寫手和那些時髦導演們,或看重了票房市場的厚利,或拘於史學功底的淺薄,那麽他們借著一句藝術是可以虛構的這樣一個萬能檔箭牌如此戲說臆造也就罷了,可一些貌似嚴謹的“主旋律”也有這樣的傾向,也跟著他們一起起哄叫好,就愈來愈加重了這種以訛傳訛的惡果,就不能不說是對曆史的褻瀆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誠然,藝術總要虛構,總要顧及當代人對美的欣賞視角,但這虛構是要有個框框的,突破了這個框框,就不是能夠允許的了。象我上麵舉的例子,顯然已經遠遠超越了藝術虛構的原則。

    曆史可能並不浪漫,它有許多讓我們遺憾的東西,有許多是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比如zhonggong軍隊戰爭年代政委說了算的問題,比如zhonggong曆史上左的言論與行為問題,比如以農民為主體的解放軍官兵的審美情趣問題,這些可能都是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年青人所不喜歡的。但曆史已經發生了,它就是那麽回事,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它不會因我們的好惡而改變;不管它合理不合理,應該不應該,對也好,錯也好,它已經發生了,它隻能告訴我們以後如何去借鑒,而我們卻無權去更改已經發生了的曆史。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一些反映民國時期軍旅戰爭的影視和“紀實”作品越來越多起來,與之成正比的,是喜愛這類題材的讀者和觀眾也多起來。然而,更多的曆史愛好者或一般的觀眾,更願意坐在自家沙發上從電視上了解和欣賞曆史。這是應該的享受,現代化的傳媒給我們提供了這麽優越的條件,我們理當享用它,你總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象我等這幫發燒友一樣沒事就帶著兩個麵包外加一瓶礦泉水一整天一整天地坐在冷清的檔案館裏去翻那些堆了許多灰的原始檔案吧。但遺憾的是,許多有意或無意地擔負著給大眾傳播曆史知識的寫手、編導們,也不願意穿越時空到曆史的層麵去調查走訪,不願意去花精力翻查那些塵封著的原始檔案,他們創作的素材更多的也主要來自地灘“紀實”與前人所拍的影視作品,再加上自己的主觀臆造,於是,一部新編曆史劇便誕生了。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否認的,是編導與寫手們對大眾市場的評估,觀眾喜歡怎麽看就怎麽拍、讀者喜歡怎麽看就怎麽寫。於是這樣產生出來的新作,便越來越歪,越來越背離真正的曆史。 ...華嶽論壇 -

    我也曾向一些編導演提出過一些人物身份語言等方麵的失實和不妥之處,可人家更是理直氣壯:您說的也許對,可我們得考慮多數觀眾的欣賞習慣,或者說的赤裸一點,我們得考慮票房呀。人家都這麽說了,那我就更不好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不能不承認的是,盡管這一類喜歡戲說和臆造的創作者在麵對批評時總要說一句“我這隻是一部藝術作品,沒要求大眾把它當正史”,盡管多數的大眾也沒能從顯意識中認識到這樣在隨隨便便的欣賞之中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但它實際所產生的影響與效果,卻是相當嚴重的,這就不能不令人擔憂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因為這個擔憂,便常想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才能用最簡單最讓人願意接受的方式糾正這些被誤讀的曆史,還原曆史真相。想來想去,於是就有了下麵的一些文字。也許很粗淺,也許都是一些非主題的旁枝末節,但絕對沒有半點虛構;不敢奢望能討人喜歡,不敢奢望能起到多大作用,隻想盡一點責任,盡一點曆史愛好者的良心。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一)稱兄道弟的荒唐

    記不得是哪部電影了,好象是《開國大典》吧,片中杜聿明與傅作義在北京會麵,傅稱杜“光亭兄”,而杜也稱傅“宜生兄”,此稱對於二人來說甚是荒唐;另有一部記不起名字的電視劇中則有一鏡頭,是張治中與戴笠並肩而行,戴竟然對張稱“文白兄”,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了。 ..

    國民政府時期,與當時社會習俗一樣,同輩將領之間在社交和書信中往往稱兄道弟,即在稱呼對方時,在其字或號之後加“兄”字,以示尊重,而並不考慮雙方的年齡大小。從一些國軍將領的來往信件、日記和回憶錄中,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一點。如稱何應欽“敬之兄”,稱白崇禧“健生兄”等,但使用這種稱呼有個條件,即對方一定得是自己的同輩或比自己輩份稍低一些的軍人,對於輩份高於自己的軍人或者直接的長官,就不能使用這種稱呼了。這在半封建的舊中國和注重論資排輩的國軍中,是絲毫也不能亂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稱兄道弟的場合和適用的對象,從本義上講並不難理解,之所以鬧出上述的笑話,多半是我們的一些編導對國軍軍人的斷代以及具體人物的出身背景等不夠熟悉的緣故。

    那麽,國軍軍人該如何斷代呢?

    在國民政府時期,從縱向區分,國軍將領大致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以清末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的軍人為主,其代表人物有蔣方震、閻錫山、程潛、陳儀等。這一代軍人,大都是辛亥革命各省武裝起義的中堅,主要活躍於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北伐完成後,仍舊活躍於軍事舞台者,已為數不多。第二代,是以出身保定軍校的軍人為主,其代表人物有顧祝同、張治中、陳誠、白崇禧、唐生智、薜嶽、餘漢謀、劉文輝、王天培、傅作義、楊愛源、劉多荃、秦德純等,這一代軍人,在國民政府時期各個派係中都有廣泛的分布,將星最為眾多,從二十年代開始一直到大陸解放,一直是中國軍事舞台上的主角。第三代,便是以號稱“天子門生”的黃埔學生為主了。其代表人物,有胡宗南、杜聿明、黃維、王耀武等。自北伐戰爭開始,逐漸形成一支龐大的軍事政治集團,但其分布麵則較窄,主要服務於中央軍,在所謂的“雜牌軍”如東北軍、西北軍、晉軍中,則基本上未能滲入。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保定軍校的前後八任校長中,有五任校長出身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校長以下的教育長、各兵科科長、教官等,也多數以士官生擔任。而黃埔軍校的教官、隊長則絕大多數出身保定軍校。就因為這層關係,使留日士官生、保定生、黃埔生形成了較明晰的三個斷代。再加上那時還殘留有“認門生”的習俗,故不管是不是在軍校授過課,下一代在上一代麵前,都以晚輩學生自稱,上一代也有這個心理,隻是多數不流露於表麵。影片《開國大典》中,傅作義有一句台詞:“林彪是我的晚輩……”,不管這句台詞出自傅作義之口是否符合傅的為人(我本人感覺不符合傅的謙遜之風),它所道出的其實就是傅、林分別出身於保定、黃埔這麽一層關係。到是在涿州守城時,傅稱奉軍將領於國翰為老師,卻是有據可考的事實,而它所闡釋的,也是於國翰出身於日本士官比傅作義高一個輩份的原由。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當然,除上述三所軍校外,也還有大量其他軍校的畢業生,不好一一斷代,但也有著前後輩份的關係,就隻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構成這種代差的將領之間的稱謂,大抵有三種情況。一種是,沒有直接的隸屬與師生關係,或者雖有隸屬關係,但職級相差不大時,資深者對資淺者稱之以兄,以示謙虛,是十分正常,也是十分普遍的;但反過來,就不行了。比如北伐時期,有一次白崇禧夫人到南昌,而恰逢白銜蔣命去了前線,於是蔣介石在招待白夫人的同時給白發一電報,電文中有“使兄嫂不得相見,此中正之過也”的詞句。以當時蔣白二人的出身資曆和任職來說(蔣出身保定協和陸軍速成學堂,白出身於保定軍校),蔣稱白及夫人為兄嫂是符合當時的社交習慣的,但反過來,如果白也稱蔣為“介石兄”的話,就是大大的不尊了。還說北平傅作義與杜聿明會麵時二人之間的互相稱謂,以當時傅、杜二人的職務來說是差不多的,但前者出身於保定,後者出身於黃埔,二人又屬於不同的軍係,傅作義稱杜聿明“光亭兄”,就合情合理,反過來如果杜聿明也稱傅作義“宜生兄”,就是沒大沒小,有悖倫理了。實際的情況是,當年杜聿明在北平見傅時,對傅一直是用“宜公”的尊稱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第二種情況,是雙方屬於同一派係集團,又有深遠的上下級關係或者師生關係,便都不宜稱兄道弟了。比如張治中與戴笠之間,就不適宜如此稱呼。因為作為長者的張治中要是這麽稱,就顯的掉價了;而作為晚輩的戴笠要是這麽稱,則是明顯的犯上了。由於戴笠職業的關係,使的這位黃埔六期的小學弟在他死後的幾十年裏被大大地炒作了。實際上,戴的資曆和地位在當時的國軍將領中是很低的,而且,雖然其生性殘虐,外表卻十分的虛偽和謙恭,並不象有些文學作品中描寫的象是個小流氓一般。抗戰時有一次陳誠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任上與戴笠談話,一個多小時裏,陳或坐或踱,而戴則一直以立正姿勢聽訓和答話,對陳則一口一個“老師”叫,而以“學生”自稱。其實戴還長陳一歲,戴在黃埔做學生時,陳也早已不在校任教,就因為保定和黃埔的輩份關係,戴才稱陳做老師的。張治中是保定三期生,其資曆在陳之上,且戴在黃埔受訓時,張正好是以黃埔軍校教育長的身份主持校務,代行校長職權,二人的師生關係是再明確不過的了,可想而知,戴是吃了豹子膽也斷斷不敢在乃師麵前稱兄道弟的。那麽,戴能不能稱張“文公”呢?也不行,戴笠與張治中的關係截然不同於杜聿明與傅作義的關係,他隻能稱張的官職或者稱老師。那部電影中的導演愣是安排戴對張治中稱“文白兄”,真是何等的荒唐。 ..

    第三種情況,是雙方同屬於一個派係,又在一個單位,但後來者居上,黃埔生做了保定生的直接上級。構成這種關係的,在當時也不在少數,如胡宗南與裴昌會、王耀武與施中誠等,這種情況下,如果職級相差不大,多數便以同輩相待,可以互相的稱兄道弟了。 ...

    與稱兄道弟共同使用的,還有向對方稱“弟”和稱“公”兩種,但遠不如稱兄使用的普遍。前者一般隻有兩種情況下使用。一種是對方資曆明顯低於自己,為示謙虛或借重時使用。如在忻口戰役時,黃埔學生李仙洲負傷,蔣給李電報,“仙洲吾弟,,,,,,希安心養傷,並將每日傷情告吾,以免掛念不安”。蔣以校長之尊,稱自己學生為“吾弟”,可見其用心良苦。 ...華

    還有一種情況,則是換了貼子的把兄弟之間,年長的一方(哪怕隻大一天)稱對方時使用。張自忠留給馮治安的絕筆信中,就有“仰之吾弟”的稱呼,蓋由於二人是把兄弟的關係。徐州會戰時,張自忠曾給樊鬆甫捎去白蘭地若幹瓶,並捎話:“哲山弟好飲……望他少喝”等句。對比張自忠、樊鬆甫二人的出身、資曆,單憑張對樊以“哲山弟”的稱呼,便可斷定二人必定存在著結拜關係,用不著考證。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至於社交中稱“公”的,隻適宜對少數位高權傾、資深望重者。同一輩份的人可以使用,輩份稍低的且沒有直接的隸屬和師生關係的也可以使用。和稱兄時不同的是,稱“公”時,一般是選字中的一個加上“公”字來稱,如稱李宗仁“德公”,稱李濟深“任公”,稱程潛“頌公”等。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因這裏主要討論高級將領之間非正式場合的社交稱呼,至於輩份相差太懸殊的,比如某個上將與某個校尉級軍官,上麵所說的便不適用了。對於正規場合該怎麽稱呼也不在此多說,也沒什麽說的。

    上麵所說的隻是一般的情況,對某個具體的人來說,就不是絕對的了。而即使在同一種情況下,也會因雙方之間關係的遠近、善惡和個人性格、修養以及當時心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我們的編導們應該盡可能多地掌握民國軍人的出身與社交關係,才不會鬧出笑話。 ...華

    (二)少帥的謬稱

    說起少帥,許多人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張學良。的確,一直長演不衰的少帥戲中,不僅劇名用少帥直接命名,戲中“報告少帥”、“有請少帥”等台詞也不絕於耳,就更讓人感覺少帥就是張學良的專用代稱了。

    “少帥”二字,從字麵本意上理解,似乎有“少年英俊”或“少年統帥”的 含義,這也許是今天人們之所以用其代稱張學良並借指某些少年得誌而掌權者的主要原因吧。

    其實,這其中有兩個錯誤,兩個至為荒謬的錯誤。第一,少帥在當時不是張學良的專稱。“少帥”,即不是一級軍銜,也不是專門特指哪一個人的別稱,而是一種泛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最高的軍銜就是上將。隻不過按照前清的慣例,人們仍然習慣稱一些較大的軍閥為“帥”。比如稱吳佩孚“玉帥”(吳字子玉)、“吳大帥”、稱張作霖“雨帥”(張字雨亭)、“張大帥”、稱孫傳芳、唐繼堯等作“聯帥”(孫曾任五省聯軍總司令,唐曾任西南聯軍總司令)等,這都是一種習慣性的尊稱,在社交中可以公開使用。要是敵對方麵的人員稱之,則往往戲謔地將某人的特點(往往是不好的特點)加上帥聯稱,如稱辮子軍首領張勳“辮帥”、稱胡子出身的張作霖“胡帥”等。總之吧,那個年代稱這個帥那個帥的很多。因為手下人在公館裏往往稱他們的主人作“大帥”,相應的對於這些“大帥”的親屬,便也往往戲謔地稱作什麽什麽帥,比如什麽“舅帥”--------軍閥的小舅子、“姑帥”--------軍閥的姑爺(即女婿)、“少帥”--------軍閥的子侄等等。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在那個群雄割據混戰的年代,被稱作“帥”的軍閥是此起彼落,大帥們三妻六妾,他們的兒子不會比他們的數量更少,少帥自然就比大帥更多,至少肯定不會僅僅指張學良一人。西北軍閥馬麒之子馬步芳、皖係軍閥盧永祥之子盧小嘉,舊桂係軍閥陸榮廷之子陸裕光等,都是當年風流一時的“少帥”。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您可別誤會,不要以為隻有長大成人並帶兵打仗了才能稱作少帥。不是的,恰恰相反,稱某公子為少帥,往往是稱那些未成年孩童的,而一旦長大成人了,再稱少帥就顯的不恭了。

    當然,出身軍閥家庭,子承父業,並在中國近代曆史舞台上充當了重要角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當首推張學良,而更主要的是近些年來一些文藝作品的炒作,於是給人一種誤解,好象“少帥”就隻是張學良的專用別稱似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如果說“少帥”作為張學良的專門代稱已經被現在的人所接受,作為第三人稱,到也勉強說的過去的話,那麽這第二個錯誤就是絕對不該有的了。

    第二,少帥在當時不是一個美稱,因而不可以當著張學良的麵稱。就象“小姐”一詞在不同的時代有著截然不同的尊卑榮辱一樣,“少帥”一詞也同樣的在不同曆史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感情內涵。“少帥”一稱,在當時與稱“姑帥”、“舅帥”、“胡帥”、“辯帥”一樣,更多的帶有貶意,而絕對不含絲毫敬仰與愛戴,往最好處說亦不過是逗小孩子玩時的戲稱。 ...

    對於張學良來說,他的的確確是個“少帥”,而且是一個比較出名的“少帥”,而且在他已經長大成人接統奉軍後,將其稱作“少帥”的也大有人在,但稱張學良作“少帥”的人們,其內心所想表達的感情卻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在一些與奉軍敵對的陣營中,此稱呼多帶有蔑視的心理。在當年的京津一帶,此稱呼還帶有憎恨的心理。因為當年吳佩孚直軍在當地表現出良好的軍紀,而奉軍的軍紀則極其敗壞,人們對這位花花大少並沒有半點好感,這和今天一些無知青年包括一些無知導演說到少帥時那種打心眼裏流露出的羨慕與崇拜是截然不同的。帥府內部包括張學良自己知道不知道人們背後稱他少帥時的感情表白呢,也知道。所以,當時的人們稱呼“少帥”時,都是背地裏私下談論,而絕對不敢當麵稱呼。奉軍內部有沒有人如此稱呼少帥呢,有,但絕對更隻能是背後稱呼。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一些文藝作品中,劇中人不論是輩份高低、職務大小,也不管張此時是統軍將領還是幼稚孩童,都毫不顧忌地稱張“少帥”,甚至當麵喊叫,似乎這一稱呼充滿著無限的敬仰與愛慕,這就是荒謬失實的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實際上,當年在奉軍和大帥府裏,彼此之間的稱呼是很講究的。一般來說,張的部屬隻能稱他不同時期的官職,如“軍團長”、“總司令”等。於鳳至、趙四小姐則稱他“小爺”。胡若愚、周大文等,雖是極好的慕友,公開場合也稱官職,私下則稱“漢爺”。張景惠、湯玉麟等少數幾位父執,才能叫他“漢卿”。隻有張作霖,才可以不分場合地叫他“小六子”。至於“少帥”一稱,在大帥府裏,就是背後,這樣稱呼的也不多,因為那些受到張家恩寵的人們在當時絕對不會想到“少帥”一稱會在將近百年以後的今天變成如此的充滿愛意。 ...

    張學良本人也是最討厭人們稱他“少帥”的。在他自己看來,“少帥”這種稱呼,就跟古代的“衙內”一樣,會令人們把他看成是依仗父親權勢橫行霸道的孩兒輩,或者是阿鬥一類的人物。而實際上,他所擔心的一點沒錯。

    曾經多年輔佐張作霖,後來被張學良誅殺於老虎廳的楊宇霆,在張作霖已死,張學良成為東北軍政最可能的接班人之際,恃前代老臣資格,在與人談及張學良時,仍用輕薄的口吻稱其“少帥”,使張學良感覺受到侮辱,更加對楊不滿。楊之被誅,固然不是一句“少帥”惹來的,但張學良對人們稱他“少帥”的不滿,對楊屢屢在背後稱自己“少帥”的羞憤,卻是事實。由此可見,作為張作霖時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楊宇霆,稱呼一句“少帥”都會招來殺身之禍,其他人特別是張的部屬下人們怎麽可能敢於當著張的麵稱呼“少帥”呢?其實,許多當年追隨張學良的將領,出於對他的尊敬,即使在多年之後,在與人談及張學良時,在寫回憶文章時,對“少帥”一稱,也很是忌諱,一般是不會使用的(但近年有人開始這麽用了,不知是這些人也在追風呢,還是捉刀者擅自的下筆所至)。隻是近些年,一些無知的文人和編導們出於羨慕與崇拜或者其它不為人知的心態,才以誇張的標題和做作的聲勢,而“少帥”“少帥”地嗲叫個不停。 ..

    (三)衝鋒槍的亂用

    影視中這方麵的錯誤最多也最顯而易見。比如近年公映的影片《太行山上》,就有國軍官兵手持司登式衝鋒槍射擊的場麵,讓人暈嘔不已。當然還有更離譜的,前幾年的也是主旋律的影視作品如《長征》、《大決戰》、《新四軍》中,紅軍使用司登式、新四軍和解放戰爭中的解放軍用現役五六式的鏡頭甚至是特寫鏡頭也履履出現,真讓人不知說什麽是好。如此嚴肅的作品出現如此荒唐硬傷,怎能不為中國的影視悲歎。司登式衝鋒槍是英國在二戰中後期生產的,進入我國是在四六以後的事了。我真不知道導演們是怎麽把它用在了三十年代的中國軍人的手中的,實在荒謬至極。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你可不要以為這是編導們的幽默,就象某個小品中劉備用摩托羅拉一樣,是為了博得觀眾開心一笑,不是的,人家可是正劇。不過,你在感到渾身發冷的同時,也必然會感到它的讓你絕對笑不出來的另一種幽默的。

    中國使用和製造衝鋒槍並不比衝鋒槍的故鄉西方列強晚多少。在二三十年代,中國還是全世界範圍內使用衝鋒槍最多、創造的戰例最為輝煌的國家,但那不是司登式,也不是M3,而是第一代衝鋒槍的湯姆森和伯格曼。

    最早購進衝鋒槍的應該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是於1922年購自美國檀香山的湯姆森M1921式,共三十支,帶一百發彈鼓和二十發彈匣那種。全部裝備其衛士大隊。陳炯明叛變時,衛士大隊奮起自衛,該槍曾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給叛軍以很大殺傷。有一部短片,孫中山開完國民黨一大步出會場,孫身邊幾名衛士肩扛的便是此槍。大約在1923年,廣東石井兵工廠最先仿製該槍成功,但由於其製造工藝複雜和成本過高的原因,產品並不多。後劉湘川軍亦仿製,到其兵工廠交由中央的1938年止,共出品達4700支之多。其嫡係部隊曾大量裝備,如土城之役時的郭勳祺旅中,每個步兵連均有三個衝鋒槍班,火力密集程度可想而知。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最大量生產湯姆森的當屬晉綏軍閻錫山,從1926年開始設立專門的衝鋒槍廠進行生產,至中原大戰時,其最高月產量曾高達900支。閻錫山對於衝鋒槍的貢獻極大,他是全世界第一個將衝鋒槍普及到全軍每個步兵班的。早在閻軍參加北伐時,晉綏軍每個步兵班便已普遍裝備衝鋒槍一至二支,這一點比製造和使用衝鋒槍一直領先的西方軍隊提前了差不多二十年。 他還是全中國第一個將衝鋒槍稱之為衝鋒槍的。一直到抗戰時期的1941年,由國民政府兵工署規範的兵器名稱中仍然沒有衝鋒槍一詞,而將此種兵器稱作手提機槍,衝鋒槍一稱是在抗戰後期才開始的,而閻錫山早在1926年便已使用這一名稱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畢竟湯姆森對工藝的要求太高,製造不易,相對來說,伯格曼則結構簡單,更適合簡陋設備條件下的粗工生產,所以,除了山西、四川曾大量生產湯姆森外,各兵工廠和修械所生產的衝鋒槍,主要的都是被俗稱為花機關的伯格曼。在這方麵,北洋軍閥比西南軍閥更早地開發和生產。由其把持的奉天,天津、鞏縣、漢陽,金陵,上海等各大兵工廠都曾大量生產此槍。北軍中的伯格曼迅速普及,特別是高級將領的衛隊,更是如此。南方軍閥生產此槍比北軍稍晚,但也很快普及,就連名列末位的四川小軍閥羅澤洲師的修械所,就連比羅澤洲還小的福建小軍閥郭鳳鳴旅的修械所,就連倍嚐艱苦窮困的紅軍根據地的修械所都可以生產此槍,可見伯格曼在當年普及的程度。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將衝鋒槍成營成團的裝備,絕對不是二戰時期的蘇軍首創,中國要比他們早的多。比如張宗昌的衛隊旅,比如馮玉祥的手槍旅,都是整營整團甚至整旅的裝備,就連川軍小軍閥羅澤洲部隊,也是師有手提機槍團,旅有手提機槍營,團有手提機槍連。實際上,除晉綏軍是將衝鋒槍每班一至二支平衡配備外,那時多數軍隊都是將衝鋒槍集中使用,手提機槍連、營極其普遍。 ...華

    在紅軍中,也有大量使用柏格曼的戰例。朱德在井岡山時期,有一個衛士班,也是每人一支伯格曼。每到敵兵追近,朱便親自指揮該班狙擊追敵。著名的搶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便是每人一支盒子炮,一支花機關,一把大刀的超級配備。在國軍的剿匪戰報中,也每每有“匪軍裝備雖劣,但往往集中駁殼、手提機槍猛撲一點,致頻頻得逞”的字眼,可見那時的伯格曼,當之無愧的該屬於明星級的兵器。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如果反映北伐和十年內戰內容的影視片中出現衝鋒槍,劉湘部隊和閻錫山部隊,就應該是仿湯姆森,其它別的部隊則全部是伯格曼,不可能有其它別的槍型大量出現,出現了就是錯誤的。

    二三十年代之所以大量生產衝鋒槍,主要是為了填補輕機槍火力的空白,是意圖使之完成突擊步槍或輕機槍的職能,川造湯姆森的槍管比原槍長出許多,就體現了這種用意。全麵抗戰爆發後,各路軍閥的兵工廠全部劃歸國府統一生產,輕機槍的生產規模迅速提高,基本可以滿足前線消耗,加之這時國人也還並沒有認識到衝鋒槍應有的戰術價值,衝鋒槍的生產便停止了。整個抗戰時期,除八路軍曾少量生產外,大後方的國府兵工廠並未生產過一支衝鋒槍。在美援來到中國之前的抗戰中,衝鋒槍的使用遠遠不如二三十年代,當然也有,但很少。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隨著美援的到來,美製衝鋒槍成批進入中國,其型號有湯姆森M1928和M1A1,並有少量M3。全麵內戰爆發後,又有加拿大製英式司登衝鋒槍大量進入中國,此一時期的衝鋒槍便主要是以上幾種。在東北解放戰爭初期,也有少量蘇製PPSH41衝鋒槍使用。柏格曼因為早已停產,而衝鋒槍的壽命又極短,在內戰中估計不會再有堪用的了。

    對於有萬國武器博覽館之稱的中國軍隊來說,特別是對於靠搜集繳獲來補充武器的zhonggong軍隊來說,在他們手中出現什麽槍都是不奇怪的,但三十年代的人用四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槍則真真是“拿起狗來打磚頭”的天大怪事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四)武裝帶的泛濫

    武裝帶我也不知道如何定義,但今天並不難見到,隻要走在大街上,你看所有各單位大門口站崗的保安,他們多數係的就是武裝帶。

    武裝帶為軍官專用,因舊時軍官佩軍刀於腰帶左側,為防較重的軍刀將腰帶墜斜影響軍容,故置一肩帶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帶,這加了肩帶的腰帶就是武裝帶。後來軍常服很少再佩軍刀,但武裝帶卻並沒有跟著軍刀一起從軍官的身上解下,因軍人紮武裝帶比紮腰帶更顯英武,因而得以保留。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有些人將今天我軍用的外腰帶稱作武裝帶,是錯誤的。武裝帶與外腰帶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有肩帶而後者沒有肩帶。還有,腰帶有寬有窄,而武裝帶中的腰帶部分全是寬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則全部都是雙排扣的。國民政府時期的武裝帶又俗稱斜皮帶。在當時如果說:這小子有出息,紮上斜皮帶了。就意味這個人由士兵提拔為軍官了,因為一般隻有軍官才能有資格紮武裝帶,而士兵通常隻能紮腰帶。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中國軍人紮武裝帶始自一九二二年奉軍的整軍經武。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戰敗後,開始實行一係列軍事改革,不僅其軍事思想,組織編製,軍需製度等有別於北洋舊製,就連軍服軍飾也是另搞一套,其中就有武裝帶的采用,開創了中國軍人係武裝帶的先河。而關內的北洋直係皖係及西南軍閥的川滇粵桂等軍係從始至終都采用的北洋舊製,北洋軍服又是從日軍移植而來,軍刀直接掛於內腰帶上,故沒有武裝帶的配置。至於電視劇中比如中央台正在熱播的《啼笑因緣》中北洋軍人係的武裝帶,還有前幾年看到的一部反映李烈鈞討袁的電視劇中反袁軍係的武裝帶,都隻能歸功於導演們想當然的臆造。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黃埔建軍時,由王伯齡主持的軍服設計,也采用武裝帶作為師生軍常服的一個組成部分,並成為大革命時期很是風光的一個亮點。後來軍服雖有改動,但武裝帶仍舊保留下來,直到抗戰勝利後,武裝帶才在中國軍人的腰上解脫下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武裝帶源自西方軍隊,上個世紀前半葉比較流行,二戰結束後基本廢止。今天,除朝鮮等極少數國家的軍隊和中國極多數單位的保安仍舊使用外,軍隊中已經很少見。

    但我們擅長戲說的導演們似乎卻並不甘心,不管曆史上中國軍人的武裝帶是什麽時候開始紮的,什麽時候開始不紮的,而隻憑著好看,就將其無限地前後延長。從辛亥起義的民軍到四九年仍舊與新中國對抗的國軍殘軍,都硬性地給他們紮上一條,反正紮了比不紮好看,管他曆史真實不真實呢。不僅如此,許多影視中還給壓根就沒紮過武裝帶的侵華日軍也紮上一條,似乎不這樣就顯不出小日本的威風和俊美。於是便有了如《啼笑姻緣》中那樣的佩著北洋軍的肩章,紮著國軍時期的武裝帶的怪物;於是才有了象《亮劍》中楚雲飛那樣的戴著不知哪一國的軍帽,穿著似乎是美軍式樣的開領軍常服,佩著國軍抗戰勝利以後才有的帽薇和領章,紮著國軍抗戰勝利以前使用的武裝帶的怪物;於是才有了象《東寧特遺隊》、《亮劍》中那樣的不知穿的是哪一國軍裝的日本鬼子。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五)美式軍服的胡縐

    國軍軍官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取消了武裝帶,軍官常服采中西結合式,是在中山裝的基礎上,肩部加有肩袢,腰部加有一條類似風衣那樣的布製束腰帶,有點象獵裝,但上衣領口係風紀扣封口而並不開領,領花在領口處,軍銜標誌在肩袢上。盡管加了西方風格的肩袢,更多的還是中式風格。這麽說吧,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的軍官常服,一個最大的特點第一是取消了武裝帶,第二是軍常服上衣並不開領,而且壓根就沒有過開領。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抗戰後期,接受美援後,曾有美械裝備的國軍,但那隻是武器,並不包括軍裝。不錯,在遠征軍,駐印軍等少數部隊中,曾有過美式夾克,美式皮鞋和英式鋼盔少量的供給中國軍隊,但從沒有過西式開領的軍常服供給中國軍官。老電影《戰上海》中國軍軍長邵壯所穿的美式軍用夾克,即為抗戰後期美援軍服之一,在國軍中確有此種情況,但數量極少,而且那隻是夾克。當然也可能會有以下兩種特殊情況:即在華的美軍顧問將自身軍裝作為禮物贈給要好的中國軍官,或者個別留學英美軍校的學員由國外穿回。但不管哪種情況,都絕對是風毛麟角,一千人中也難有一個,而且即使這樣,擁有這種西式軍服的人也隻能在一些非正式的場合偶爾穿一下罷罷酷,而絕對不敢在正式場合公然穿著。在三年解放戰爭時期,國軍軍官從上將到少尉,不敢說百分百,但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一直穿的就是國軍中式軍服,那種嚴格係著風紀扣而從不開領的中式軍服。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但電影中電視劇中卻又是一番景象了。大概是從文革後期的一部由王心剛主演的電影《偵察兵》開始,銀幕上的國軍軍官穿上了開領的象是二戰時的美式軍服又象是現在我軍正在穿著的夏常服那樣的軍裝。七十年代末又有一部電影《保密局的槍聲》緊隨其後,那裏麵的國軍也全部是這種裝束。不過這時好在還沒紮武裝帶,給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紮武裝帶是大約九十年代後期導演們的再創造。再之後便以訛傳訛一窩蜂似的在電影電視劇中普及開來,這原本不倫不類的軍裝於是被許多人誤認為就是那一時期國軍的標準軍裝了,實際上這都哪跟哪呀? ...華

    你仍舊不要以為這是編導們故意的搞笑,不是的,人家仍舊是正兒八經地教育電視機前的觀眾並使他們同樣正兒八經地相信,那時的軍裝就是這個樣子。

    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確達到了這樣的效果,至少對於電視機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觀眾來說是這樣。

    從電影電視劇中學習曆史,已經成為許多人包括許多導演最便捷的功課,而它所造成的危害也正由此通道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因為我們的駐地正處在一個曆史事件的發生地的關係,與此有關的電影電視劇便屢拍不止,官兵們便經常地被派去充當群眾演員過一把戲癮。我就有機會曾向一些導演指出過服裝道具的失實,可人家很是禮貌很是堅定地說:“您搞錯了,您看某某電影某某電視劇中的國民黨軍官,不都是這麽穿的嗎”。到把我駁的無言以對。 ..

    真盼望著有一天中國也能出現象《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那樣的作品,也真的希望那些無知的導演虛心地聽一聽別人的意見,踏踏實實地補一補自己的軍事曆史修養。

    (六)是大炮還是小山炮

    反映解放戰爭時期的電影中,將75口徑的山炮稱作小山炮的,我是隻看到《集結號》中有這種現象。那裏麵曾不止一次地通過團長與連長之口不屑一顧地將繳獲的日四一式75毫米的山炮稱作小山炮,這牛逼就大了。

    為什麽這麽說?第一,是當時沒有將75毫米口徑的山炮稱作小山炮的;第二,是當時作為一個團長和連長,是沒有權力處理繳獲的這個大家夥也沒有理由對其不屑一顧的。

    再怎麽去翻國共兩軍的原始檔案,再怎麽去讀雙方將士的回憶文章,都絕對看不到將75山炮稱作小山炮的記載,到是稱其作大炮的比比皆是。

    大與小,快與慢,都是相對的,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換著不同的定義的。兵器的口徑與射速也是如此。比如說早年的79口徑套筒步槍(也就是後來人們說起的老套筒),就是典型的小口徑連發快槍,這是相對於更早時的11毫米以上的口徑和每次僅裝彈一發的步槍而言的。你要是拍那個年代的電影,要是從清末新軍口中說出79口徑太大說它射速太慢的話,那就是胡說八道了。 ..

    從民初一直到解放戰爭結束,人們一般將除了迫擊炮以外的57毫米以上的火炮稱作大炮,而將45毫米以下的步兵炮、高射炮以及60毫米以下的迫擊炮稱作小炮或小鋼炮,大於75毫米的,往往就稱作重炮了。在整個民國時期,小炮的品種在當時是很多的,而且一直是在不斷進步的,但大炮的種類卻極單調,就隻有75毫米這一種,而且是在不斷退步的。至於重炮,其數量極少,遠遠無法與75口徑的山炮、野炮相比。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和槍的口徑大小是相對的一樣,炮的口徑大小輕重也是相對的,也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變化的。在清末剛剛從國外引進火炮時,因為主要是57毫米和75毫米兩種口徑,所以當時有將75毫米火炮稱作重炮的。但到了民國初年,大於75口徑的火炮又進入到中國,75口徑的山炮和野炮,才將重炮一稱讓位給了更大口徑的火炮,但一直到大陸解放為止,重炮在中國的戰場上都占極其少數,75口徑的山炮和野炮也就仍然是國共兩軍的絕對主力大炮。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為什麽呢?這要從民國時期暨解放戰爭中火炮生產裝備的情況來說了。

    和小炮的生產與列裝正相反的是,自從1912年民國肇始,到1949年河山變色,中國軍隊的大炮(即75 口徑為主力的山炮和野炮)的生產與列裝是一代不如一代一直走下破路的。

    先從生產上說,洋務運動後,中國的兵工生產有了一個突飛猛進的進步,到民國建成後的北洋軍閥統治初期,中國的兵工生產達到了民國史上一個空前絕後的顛峰狀態。這一時期,能夠生產大炮的,有上海、漢陽、沈陽、太原等數家,特別是沈陽與太原兩家,大炮的生產相當多。到了北伐完成後,由於連年的戰亂,上海、漢陽等廠的大炮生產已經停止,無力再恢複生產。沈陽與太原兩家,仍然保持了幾年的強勢,但隨著日本的入侵,先是全國也是全亞洲最大的兵工廠沈陽兵工廠落入敵手,之後不久,太原廠也淪陷。這時全國能夠生產大炮的,就隻剩下廣東石井與湖南株州兩廠,但該兩廠與沈陽和太原比起來,卻連其五十分之一的能力也不具備。到了全麵抗戰暴發後,這兩個廠也停止了生產,從此一直到大陸解放,中國再沒有哪一家還能夠有能力生產大炮。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再從軍隊列裝的情況看,大炮的裝備情況也同樣是一直不斷地走下坡路的,特別是隊屬炮兵,就更是如此。民初北洋陸軍時代,每師編製有一個炮兵團,每團野炮一個營,山炮兩個營,每營六門製炮連三個,全師共有75口徑野炮18門,同口徑山炮36門,共計全師大炮54門。 ...

    有的人可能認為這隻是編製表上的數字,不,這不是僅僅停留在編製表上的數字,而是基本滿員的實力數。在當時袁世凱統治時期,北洋陸軍的編製絕對是齊裝滿員的,極少出現過後來兵員吃空額和炮兵團缺炮騎兵團沒馬的情況。北洋陸軍時代,是中國近代陸軍建設唯一一個和列強相比不遜色的時代,之後就開始落後無法與人相比了,直到今天。因本人有專門文章論述此一情況,這裏不再聱述。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北伐完成後,因為此時軍隊數量膨脹而大炮的生產基本停止,國軍的大炮裝備就很差了。到軍隊編遣時,多數中央軍每師能有一兩個連大炮就算很不錯了,而此時的炮兵連,也已不再是北洋時期的六門製,多數能維持四門製,有的隻是每連兩門而已。到是雜牌軍中,尚有部分師繼續維持了師屬炮兵團的編製,比如湘軍何健師、五省聯軍改編的王金鈺師、西北軍的韓複榘師、石友三師、孫良誠師、直魯聯軍改編的劉珍年師、徐源泉師等,均有師屬炮兵團的編製,但此時的炮兵團已經不再是編製75山野炮54門,而多數已減少至36門了。東北軍和晉綏軍的大炮裝備是最多的,但兩軍均沒有將炮兵團編到師,而是平時集中管理,戰時配屬各師作戰,但就總數來說,東北軍與晉綏軍的炮兵是最強大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到了抗戰時期,由於全國再沒有哪一家能夠生產大炮,而全靠進口,故此時隊屬炮兵的裝備也下降到了幾乎最低點,許多正規軍的陸軍師一門大炮也沒有,戰時能夠得到的加強平均也少於一個連的水平,許多中央軍的王牌軍,才有一個12門製的75毫米山炮營,就算是特別牛逼的了。長沙保衛戰時,曾在北伐時以鐵軍著名的第四軍,全軍總計僅有一個軍屬炮兵營,共有75毫米山炮12門,所屬各師一門大炮也沒有。因為任務的需要,第九戰區配屬給該軍一部分炮兵,計有105毫米榴彈炮一個營共6門,76.2毫米野炮一個營計11門,75毫米山炮一個營計12門,37毫米戰車防禦炮一個連計4門,加上該軍那12門75山炮,總計不過45門火炮。在今天,象上述這種口徑的火炮,而且隻有45門,即使是配屬給一個主攻的步兵連,連長大概都會一肚子不滿,但在當時,一個擔任主要防禦任務的著名的第四軍一個軍,能有這樣的火炮配備,在九戰區炮兵參謀長陳宏樟眼中,卻被描繪成“炮兵……火力相當強大”,從這位當年的炮兵行家的口氣中,我們應該能夠知道當時炮兵的情況了吧。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有了美國的外援支持,重炮方麵有所加強,美製105毫米的榴彈炮已經裝備到少數幾個王牌軍(整編師),但直到這個時候,即使是五大主力這樣的部隊,每個師(整編旅)的大炮,也最多沒能超出12門,而且也全是清一色的75山炮,就是穀子地不屑一顧地說出的那種小山炮。象李彌第八軍這樣算是很有名氣的嫡係中央軍,一個軍總共僅一個8門製的105榴彈炮營,所屬各師的75毫米山炮營,也都是8門製;東北戰場也小有名氣的新七軍,全軍不過一個105毫米榴彈炮連,還是上級配屬的而不是編製內的,所屬三個師中,隻有新三十八師有一個12門製的75毫米山炮營,其他兩個師一門大炮也沒有。至於中央嫡係以外的雜牌軍隊,就更不用說了,比如淮海戰役中,象四十四軍這樣的部隊,全軍隻有11門半個世紀以前出廠的舊式滬廠造仿克式75山炮,下屬的師一門也沒有。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至於zhonggong軍隊的情況,以前的不說了,就說裝備改善以後的解放戰爭時期吧,以裝備最強大的東北野戰軍中裝備最好的一縱(也就是後來的三十八軍)為例,到了大決戰時,全縱也就是僅有75山炮30門,75野炮13門,105榴彈炮9門,所屬各師一門也沒有,全由縱隊掌握,戰時根據需要向下配屬。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這是東野的情況,全軍最牛最牛的了。其他的部隊,誰敢和東野比呀。當時陳謝集團奮戰豫西時,其九縱全縱隊僅有山西造75毫米山炮3門,最強的四縱,也不過全縱8門75山炮而已。西北野戰軍在沙家店戰役時,其王牌一縱(也就是後來的一軍)全縱隊連一門75毫米的山炮也沒有,威力最大的重武器也就是13門不同口徑的迫擊炮而已。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集結號》反映的中原部隊,其裝備情況遠不如華東,更不如東北,但要比西北強,估計和陳謝集團差不多。即使他們真能象東野那樣的牛逼,哪個連長敢那麽大市,對一門四一式75山炮如此的不屑一顧,又有哪個團長敢對於一門新繳獲的75山炮那麽隨便地調配。別說作為一個中原部隊的連長團長就敢對四一式山炮那麽地不屑一顧,即使他就是華東的或是東北的,即使他是個旅長師長,繳獲一門基本完好的四一式山炮,也夠他樂幾天的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誠然,就象我們早已不再將8毫米甚至10毫米口徑的步槍稱作小口徑步槍一樣,也沒有誰再將75毫米口徑的火炮稱作大炮了,但今天的標準不能代表昨天的標準,不然社會就不再是前進的了;同樣的道理,就象今天我們可以對二十吋彩色電視機不屑一顧,但三十年前的我們卻無論如何在談起二十吋彩電時沒辦法不羨慕一樣,今天哪個步兵團要是再繳獲一門75口徑的山炮也同樣不會有誰再把它當作寶貝了(122毫米榴彈炮營早就列編到我軍步兵團了),但今天的眼光不能代表昨天的眼光,不然我們就沒辦法區分曆史與現實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七)飛雷筒不是步兵用的

    先說說什麽是飛雷筒。

    飛雷筒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土法研製的一種工兵兵器,又名拋射筒。一般口徑300—500毫米,中原我軍各縱隊都有,但標準不同,口徑各一。該筒以發射炸藥包為主,炸藥包重一般十餘公斤,大的有二十餘公斤的,射程達二三百米,爆炸威力遠比一般炮彈大許多,主要用於打擊敵堡壘,也可殺傷敵步兵,因主要靠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把人震死,故許多被其殺傷的敵軍士兵從表麵看並無外傷,因而在當時有“土原子彈”、“沒良心炮”的叫法。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飛雷筒在影視中出現的不多,《大決戰》之《淮海戰役》中有,最近上映的新片《集結號》中更有多個鏡頭,給人留下很深印象,但可惜的是,後者在電影中那樣的使用,卻是一處硬傷,因為它根本不可能用於一個單獨打阻擊的步兵連中。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首先,飛雷筒在當時,屬於技術兵器,但又是土造技術兵器,安全係數不高,很難駕馭,弄不好會炸了自己,所以它是工兵專業分隊才能操縱的家夥。在當時的工兵連中,每連也就那麽四到六具,多的也不過八九具,而且這個工兵連還不能幹別的,就得專門伺侯這幾個大家夥。象影片中那樣在一個主要任務用於打阻擊的步兵連中配備那麽多具,絕對是不可能的,因為它不是那麽輕易就可以由一個步兵連玩得轉的,何況這個連還隻有四十幾個人,就是玩得轉,光伺侯它,也就什麽都不用幹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其次,飛雷筒主要集中用於攻堅,少有用於防禦作戰的。當然少有不是沒有,也有用於防禦的例子,但那是大規模防禦作戰,一般是旅或縱隊一級的防禦作戰,由旅長或縱隊司令直接掌握,由工兵單位操縱,作為旅或縱隊防禦體係的一個組成部分,絕對不可能加強到獨立打阻擊的步兵連由連長指揮的。退一萬步說,即使加強到某一主要防禦方向的步兵單位,那也得是整個的工兵連加強過去,不可能隻把那幾個大家夥交給步兵連就行了。而實際上,即使工兵連肯這麽做,也不會有哪個步兵連長敢接,因為他們伺侯不了那玩藝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第三,飛雷筒在發射時,要在下部安置大型座板或將筒身大部埋在土裏,才能吸收那強大的後坐力,並保證射擊的安全和準確。你想呀,能夠把十公斤二十公斤甚至更重的炸藥包送到幾百米遠,那後坐力得有多大,豈能隨隨便便斜著放在地上就可以發射的。影片中那個放置法,有點糊弄小孩子的感覺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相比起來,這最後一點容易原諒,因為影片中表現的基本不是特寫,一晃就過去了,不認真看是看不出來的,但前兩點卻是致命的。

    (八)駁殼槍該怎麽攜行

    電視劇《井岡山》中,有大量賀子珍背駁殼槍的戲。片中的賀子珍左肩右斜地挎著一支駁殼槍,一條皮腰帶,緊緊地紮住那好看的小蠻腰,也緊緊地將槍的背帶前後全部紮在其中,那槍背帶調整的很短,被牢牢捆紮住的駁殼槍的槍盒幾乎挨到了腰帶上,人看上去很幹練。還有最近讓許多人愛的流口水的《狼毒花》,那片中的主人公(叫什麽我忘記了)也是一樣,那把盒子炮竟然被九龍帶(駁殼槍子彈帶)給完全地箍在了裏麵。男女演員的身材都不錯,配以這樣的捆紮法,甚是好看。可我不明白的是,這槍到底是用來打仗的呢?還是作為一件飾品供他們臭美的呢?要是為了臭美,那我就不敢多管閑事了;可要是為了打仗的話,我可就為他們捏了一大把汗了,因為他們這樣的捆法,要是遇到緊急情況,可怎麽能夠迅速地把槍抽出來呢? ...華嶽

    我們在一些舊的文獻照片和一些文革前老電影中,看到人們背駁殼槍時,都是將槍背帶置於腰帶也包括身上的所有帶子之外的,都是將槍的背帶放的很長從而使那長長的木盒子吊到屁股下麵的,同時,更多的人都是采用右肩左斜的方式背挎的。為什麽呢?這是有道理的。 ...華嶽論壇 -

    其一,作為隨時準備抽出來應付突然情況的手槍來說,它背在身上,不能被任何的其他的帶子所束縛,而隻能置於其他帶子的外麵。這是一條鐵律,任何國家任何時期的軍隊都必須遵守的鐵律,誰不遵守,誰就是找死呐。

    其二,駁殼槍槍身特別長,一般都在300毫米以上,所以,槍背帶的長度應調整到當右臂伸直或略彎曲時剛好方便地握住槍把,這樣才能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右臂略彎把那長達300多毫米的毛瑟手槍從盒套中抽出來。二戰時德軍一般將手槍置於腰帶左前側,美國人習慣將左輪斜挎到屁股上或固定在右大退部而且一般都放置的偏下,也都是為了右臂伸直時方便地握住槍把抽槍的。 ..

    再來看《狼毒花》和《井岡山》中男女演員的背槍法,要想抽槍,勢必得將右臂使勁地彎曲才能握住槍把,而要再將那300多毫米的槍身完全地抽出盒套,右臂就還得再使勁地彎曲。可人的胳膊就那麽個構造,不是主觀上的努力就可以無限彎曲的呀,尤其象劇中賀子珍那樣嬌小的女人,腰帶又係的那麽靠上,她要想握住緊挨著腰帶的槍把,右臂就已經得彎到差不多極限了,她要怎麽彎曲大臂才能將那300多毫米的駁殼槍從木盒子裏抽出來呢,而且那槍背帶又讓皮帶給緊緊地束縛住紋絲動不了。我真是為她擔心,這要是遇到白狗子,人家哪怕就是遠在一百米以外衝過來活捉了她,她的槍也未必能抽的出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實際訓練與作戰中,駁殼槍抽槍的要領大致是這樣的,如果是右肩左斜的背法,是用左手握住槍盒下部,將槍體送至身體的左前側,右手握住槍把,同時用拇指按壓盒蓋卡扭開啟盒蓋,雙手合力將槍抽出;如果是左肩右斜的背法,則先用右手抓握槍把及槍盒上部,將其送到身體前側或左前側,左手接住,下麵的步驟與右肩左斜的背法相同。當然,因為駁殼槍的木製槍套較重,向下的垂力較大,單手操作也並不困難,但要是皮製槍套,單手操作就明顯困難了。 ...華嶽論壇 - "

    顯然,上述兩部片的導演和演員,對他們使用的重要道具是一丁丁點也不熟悉也不練習一下,因為隻要他們練習一下抽槍的動作,哪怕就練那麽一回,就知道這樣的攜槍法要想抽出槍來有多麽的困難了,遺憾的是……人家沒那個空。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十)中正式不是抗戰時的主力步槍

    前幾年,有人寫過一篇文章,是講常德之戰中國軍隊的輕兵器強於日軍的,後來此文曾在網上轉載,再後來又有人依樣畫葫蘆地論證說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輕武器強過侵華日軍,於是這一論點被許多人接受並轉載。

    前後文章之所以說抗日軍隊的輕武器強過侵華日軍,其中一個根據,是說中國軍隊裝備的中正式強過日軍的三八式。這有點讓人哭笑不得。先不說中正式是不是真的就強過三八式,即便真的就強過三八式,常德之戰中的抗日軍隊裝備的步槍是不是都是中正式呢?我看不全是。那整個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裝備的是不是主要是中正式呢,更絕對不是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中正式是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依照德二四式步槍仿製成功的(此說有爭議),被列為國軍製式步槍。許多網友可能認為既然是國軍製式步槍,那當然肯定就是抗戰的主力步槍了。

    實際不是這樣的。雖然中正式是國軍的製式步槍,但作為使用量特別大的步槍來說,由於受國防經濟等客觀因素的製約太甚,其轉產與換裝來的十分的緩慢(目前解放軍現役步槍五六式、八一式、九五式三代同堂的現象,也說明了同樣的問題),因而在整個抗戰時期,中正式的裝備仍然隻占少數。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1937年9月開始,全國各路諸侯的兵工廠全部陸續內遷到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大後方,以前各自獨立的兵工廠此時全部劃歸國有統一計劃統一整編,使每一兵工廠都不分地域與派係地集全國某一方麵的精英專門生產某一種或某幾種產品,達成了人才、原材料與設備的合理互補與優勢聯合,使中國輕兵器的生產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中步槍的生產專由第一廠、第二十一廠和第四十一廠等三個廠承擔。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從現在能夠搜集到的數據來看,第二十一兵工廠自1939年至1943年12月為止(1938年以前的生產數字沒找到),6年間共生產漢陽造206814支,中正式的生產紀錄為零。這就說明直到1943年底為止,作為全國第一大步槍生產廠的二十一廠,仍然沒有轉產中正式,而全部的產品,仍然是誕生於半個世紀前的老槍漢陽造。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當然,這三個廠的曆史有所不同,故而生產的重點可能會各有側重。二十一廠總體上是金陵廠的底子,但該廠的槍廠卻是漢陽廠的槍廠歸並的,漢陽廠以漢陽造而聞名,故而生產漢陽造也許多些。一廠雖然是漢陽廠的老底子,但一廠的槍廠卻又是接收的原來鞏縣兵工廠的槍廠,所以也許一廠步槍生產的重點是中正式。遺憾的是至今沒能找到一廠和四十一廠的生產數字,不過有一份1945年三個廠的生產能力統計,卻很可以說明些問題。這份統計表上,寫明一廠月產量5400支(也有2000支與4000支之說),二十一廠月產量8000支,四十一廠月產量1000支。這也就是說,後兩廠生產能力加起來,還不如與二十一廠一個廠的產量。而且一廠在搬遷來渝的過程中,先後兩次遭受日軍飛機的毀滅性轟炸,損失慘重,曆經輾轉抵達重慶後,因元氣大傷,所以一直遲至1940年底才恢複生產,而以成功研製中正式而聞名的槍廠的複工,則更是推遲到1942年7月,與順利搬遷基本沒受損失而於1937年底複工的二十一廠相比,其總產量的差距就不言而喻了。這說明了什麽呢?說明即使一廠的槍廠從1942年7月複工後所產全部為中正式,那麽依照它的能力,它所出品的中正式的數量也遠遠無法與二十一廠出產的漢陽造相比。四十一廠原為粵軍陳濟棠的兵工廠,廣東割據時期,以生產元年式、二一式為主,遷渝後所產到底是漢陽造還是中正式不清楚,但該廠出品能力更遠低於二十一廠,不管它生產什麽,都說明不了太大的問題。 ...華

    除此三廠外,還有位於東南敵後的五個小廠,也可以生產步槍,但這五個小廠的生產能力,就更微不足道了。

    整個抗戰時期,生產步槍的兵工廠,就這麽幾個。而從以上幾家兵工廠的出產情況來看,則漢陽造直到1943年底以前,仍然占全國步槍產量的絕大多數。

    那麽在抗戰的絕大多數時間段,我軍戰士手中主要是什麽步槍呢?

    抗戰前中國的步槍生產,與全國兵工廠集中重組後的情況截然不同。在那時,除了中央政府所轄的兵工廠,還有象東北軍、晉綏軍、桂軍、粵軍、川軍等地方軍閥的兵工廠,還有數不清的象河南別廷芳、四川羅澤洲、湘西陳渠珍、閩南高為國、義勇軍馮占海、匪軍孫殿英那樣的小型的和袖珍型的兵工廠,也都自己仿製步槍。仿製的型號也是什麽都有,但除山西外,多數是以毛瑟98為基型的各種型號的仿製品或各種仿製品的仿製品。這之中,也包括漢陽廠的漢陽造和鞏縣廠的中正式。除主要靠仿製,各路軍閥也包括中央軍還通過各種合法的和走私的渠道購買洋槍,但其數量則少於自造。抗戰的健兒們,絕大多數就是拿著這些在內戰中打的老掉了牙的萬國造加土造的雜式步槍參戰的,而這其中,國產的漢陽造占據了最大的比重。 ...華嶽

    那中正式所占比重有多大呢?中正式的改良任務是由二十一廠於1943年10月完成的,大量生產則是從1944年初開始的。有數字表明,從1944年到1945年抗戰勝利結束時止,以生產漢陽造著名的二十一廠製槍廠,這一年隻生產漢陽造350支,便結束了它半個世紀的風雲際會,停工下馬,開始全麵轉產中正式,其他兩廠也開足馬力生產該槍,從三個廠的生產能力上看,其總產量應是不小的,但考慮到生產與裝備的時間差,估計到抗戰接近尾聲時,抗日軍隊手中的步槍,中正式仍然不占多數,隻是以很快的速度逐漸在增多罷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綜上所述,如果說常德之戰或某一次局部戰鬥是中正PK三八,也許沒錯,但要說整個抗戰時期主要是中正PK三八,那就大錯特錯了。實際情況是,在整個抗戰時期,中正式隻占我軍裝備步槍的很小一部分。

    (十一) “東北軍”、“晉綏軍”等豈能用於正式文牘

    前些年有部很火的電視劇《遠東陰謀》,劇中有一場景,是一處軍隊駐地,駐地門前樹了一塊牌子,上麵赫然書著“東北軍XX師司令部”,當時看了很是吃驚。無獨有偶的是,這幾年又有一部比那更火的電視劇《亮劍》,那裏麵也有一處軍隊駐地前的大牌子,上麵同樣赫然地書著“晉綏軍XXX團”,這可就真是蒙人太甚欺人太甚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不論是當時還是今天,說起某軍某師屬於東北軍、某軍某師屬於晉綏軍,某軍某師屬於新桂係,等等等等,這都沒有什麽奇怪,都是盡人皆知的。但是,東北軍、晉綏軍、新桂係等這樣的叫法,不是象“東北野戰軍”、“山東野戰軍”那樣根據作戰任務區分的軍隊編組,不是象“濟陽艦”、“遼陽艦”、“嶽陽艦”那樣對某一艦船的命名,也不是象“雲南省軍區”、“青島警備區”、“長山守備師”那樣冠以地名的地方軍事單位,它們代表的是軍隊的內部派係,是那一特定曆史時期軍閥割據的產物,是政府軟弱因而無法有效控製軍隊的家醜,是與大一統的國家軍隊水火不相容的,因而是無法見容於國家政權的,因而是上不得正式台麵的。所以,這種東北軍、晉綏軍、新桂係的稱呼,都是私下裏的,可以用於私人通信,可以用於非正式的交談,可以用於秘密的會議,但它不能用於正式的文牘,不能出現在正式的會議上,不能書寫於正式的表牌上。打個比喻,因為目前我軍招兵體製的原因,往往在某一團隊中,某一省的人特別的集中,又由於我軍幹部流動受限的原因,所以領導層中也會出現同樣的現象,因而官兵們便往往會在私下裏議論說某某連長是“山東派”、某某指導員是“河北派”。隻要在部隊生活過些年頭的人,相信絕對不會認為我說的是天方夜談。但,即便他真的是鐵杆的“山東派”或鐵杆的“河北派”,他敢在正式的文件中使用“山東派”、“河北派”這樣的字眼嗎?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簡直是笑話。

    在民國的前一個時期,也就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說到“蘇軍”、“川軍”、“陝軍”等時,它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兩個含義。有可能是和說起“東北軍”、“新桂係”、“馬家軍”等一樣表示的是某一軍事派係,也有可能就是象今天我軍“雲南邊防第X團”或國民政府時期“湖北省保安第X旅”等冠以地名的地方軍隊單位一樣表明的是他所屬的軍隊番號,因而有時他這麽說就是合理合法名正言順的了。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是要加以區分的。因為在民初,國家的軍隊又區分為中央陸軍和地方陸軍,屬於中央的全稱作中央陸軍第X師或第X混成旅,屬於地方某省的則稱XX省陸軍第X師或第X混成旅。這屬於某省的軍隊,在當時又往往簡稱作省軍,比如“蘇軍”、“陝軍”、“贛軍”等,這是完全可以也應該公開地使用的。 ...華嶽論壇 - "://washeng.net"

    容易混淆的是,從地方軍隊區分上說屬於某省軍的,其派係所屬可能又屬於另一個軍隊集團了,所以說某同一個將領或同一支軍隊,他這麽說可能就是名正言順的,而那麽說可能就是荒唐可笑的了。比如李鳳翔部福建陸軍第三師,從軍隊區分上說,他屬於閩軍,但從軍隊派係上說,他又是不折不扣的直軍。再比如胡毓坤部直隸陸軍第四混成旅,從軍隊區分上說他是直軍,但他這個直軍與曹吳那個直軍可不是一碼事,從軍隊派係上講,此時的胡毓坤是地地道道的奉軍。所以李、胡二人就可以公開地分別使用閩軍、直軍這樣的名份,正式的文牘上可以用,官方的會議上也可以用,軍隊的旗幟上官兵的臂章胸章上也可以這麽標明。但他們直軍、奉軍這樣的派別是絕對不可以在正式的場合和文件上使用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這種冠以省名的軍隊稱呼,到了民國的後一個時期即國民政府時期,其含義所指,就隻有一種情況,即指軍隊的派係而不是番號了。如1928年以後所稱的川軍、粵軍、滇軍、湘軍、黔軍等,所寓都是軍隊派係,便不能再象民初那樣公然使用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東北軍”、“晉綏軍”更都是軍隊派係名稱,當然是絕對不可以昭然於大牌子之上的。《遠東陰謀》、《亮劍》等劇中這樣的處理方式,就隻能歸於編導的無知了。


    (九)“英七七”不好使嗎?

    影片《集結號》中,有一場戲,是說五十年代一個武裝部收繳流散在民間的槍支,有一支“英七七”,年輕的戰士不認識此槍,問穀子地,穀子地拿起槍看了看,象是很內行地說:這是英七七,我在平西打遊擊時用過,不好使。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這話有兩個疑點。第一個疑點,是穀子地說在平西打遊擊時用過,有沒有可能?穀子地在平西打遊擊,肯定不是解放戰爭時期,因為影片中表現的解放戰爭時期的穀子地已經升編為主力兵團到了中原戰場,那麽他打遊擊就隻能是抗戰時了。從電影中看,那支英七七明顯是恩菲爾德的後期型NO.4,而NO.4有沒有可能在抗戰時期流入中國呢?基本沒有,為什麽呢? ...華

    英七七誕生於1888年12月的英國,最早稱李一梅特福彈匣式步槍,或簡稱MLM步槍。到1895年,因針對無煙火藥重新設計的膛線稱作恩菲爾德膛線,也因為生產該槍的兵工廠名曰恩菲爾德,故將改變了膛線的新槍改稱為李--恩菲爾德步槍,也簡稱MLE步槍。不管是前期的MLM,還是後期的MLE,都可以俗稱作“李氏步槍”。大約在1910年前後,采用毛瑟式前端閉鎖的7毫米P-13(P14與M1917的原型)步槍問世,但生產最多的仍然是MLE。改型前後的李氏步槍又都有多種型號,如MLM Mk.I、MLM Mk.II、MLE MK.I、MLE MK.I+、MLE MK.II、MLE MK.III、MLE MK.III+等。到了1926年,英國兵工部門感到他們的武器命名方式太混亂,因而決定采用新命名方式。於是將77口徑的該型步槍統一命名為No.1步槍,將專門用於訓練的56口徑步槍命名為No.2步槍,而P-13步槍則被命名為No.3步槍。影片中穀子地說的那支他在平西打遊擊時使用的不好使的英七七步槍,是一支很晚才出現的No.4步槍,而這支步槍,雖然早在1931年便已經研製成功,但卻一直未能投產,直到二戰爆發後的1939年11月,英軍才正式采用No.4 Mk.I作為新的製式步槍。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由於英國遠征軍在敦克爾克撤退時損失慘重,所以雖然No.4步槍生產程序已經簡化,產量也在逐步增加,但短時間內仍無法滿足需要,直到1942年底前,恩菲爾德的早期型號No.1仍然是英軍一線部隊的主要裝備,隻有極少數精銳部隊才能裝備新的No.4步槍。而實際上,一直到二戰後期的諾曼底登陸時,英軍最精銳的空降兵部隊,No.4步槍仍然隻占少數,該部大量裝備的,仍然是No.1步槍。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可以想象,這樣一支到了二戰後期在英國自己的精銳部隊都未能普遍裝備的步槍,它怎麽可能會流入到中國的平西遊擊區來,馮小剛也太有才了。

    就算穀子地牛逼,真能在抗戰時使用在英軍精銳部隊都極其罕見的新式步槍,那麽他說的“不好使”,就更讓人匪夷所思了。這便是我說的第二個疑點。

    英七七有多個型號,但真正用於實戰的則主要就是No.1和No.4,但不管是前期的No.1還是後期的No.4,都被一戰二戰證明是極其優秀的步槍,特別是No.4步槍,也就是影片中穀子地說的那支不好使的英七七,就更是一支在手動槍機步槍時代出類拔萃的步槍,該槍一直被英聯邦國家使用到六十年代甚至更晚。中印邊境戰爭時,我們的對手使用的主要仍然是這支英七七。有人曾說在1914年的蒙斯戰役中,12000名英國步兵用他們的李氏步槍在半個小時內就徹底打垮了將近40000名配備了毛瑟步槍的德國兵的進攻。我不太敢相信這場會戰中作為敗軍的英軍還有如此出色的表現,但李氏步槍與毛瑟和莫辛納幹等步槍相比,隻強不弱,這我是敢肯定的。 ..

    英七七超出與它同一代其他手動槍機步槍的獨到之處,是它的高射速。當時使用毛瑟、三八、水連珠等步槍的軍隊隻能做到10-15次齊射/分鍾;而使用李氏七七步槍的英國軍隊卻可以做到15-20次齊射/分鍾。這在當時的戰場上,每分鍾5發的差距,就是要命的了。二戰時,一些德國軍官的回憶錄中曾提到英軍步槍隊的齊射火力之猛烈甚於機槍。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英七七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射速,得益於它的大容量彈匣,更得益於它獨特的槍機設計。

    在半自動步槍問世之前,絕大部分手動槍機戰鬥步槍的彈匣容彈量為5發,而英七七步槍的容量卻是10發,這無疑讓士兵縮短了裝彈所耽誤的時間,從而有了更多的射擊機會,這一優勢所帶來的利市是不可估量的。不論是一戰還是二戰期間,那些使用別的手動步槍的士兵往往在射擊完畢後重複裝填5發彈夾時被英軍用李氏步槍擊斃。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李氏步槍與毛瑟步槍等同樣采用旋轉後拉式槍機,不過這個旋轉後拉槍機和毛瑟步槍上的旋轉後拉槍機不同。李式旋轉後拉槍機是采用後端閉鎖的,這與毛瑟式的前端閉鎖槍機相比來說,就大大地縮短了槍機行程。而對於使用者來說,其直接好處有兩個:一個是上彈的時候射手操作更加省力和省時;另一個就是在上彈的時候槍的瞄準線相對於射手的移動大大地縮小,從而降低了重新瞄準的時間。這都是提高射擊效率的主要原因。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英七七步槍進入中國極少,除一戰後有少量參加過戰爭的No.1步槍曾進入到吳佩孚直軍(有說二戰後期曾有少量No.4進入國軍,懷疑,待考)外,其他型號基本未能進入或進入的非常少,這讓國人對其的了解遠不及曾大量進入並被仿製的毛瑟、三八、水連珠等。但進入的少了解的少不等於它就不好使。從對二十世紀十大著名步槍的評選結果看,英七七僅次於AK47和M16排在第三位,而非自動步槍得以入選的僅有三支,即排在第三位的李氏步槍、排在第六位的毛瑟步槍和排在第八位的春田步槍。這一結果也許並不值得我們非要迷信,但它能在坊間廣泛流傳,至少可以說明英七七絕對不會象穀子地說的那麽不好使。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十二)楊虎城等該不該稱作西北軍

    關於西北軍都包括了哪些部隊,曆來存在十分混亂也十分錯誤的說法,即許多涉史不深者是將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以後,一直到中原大戰馮氏戰敗為止這一個時期內,凡是曾列入馮指揮序列內的部隊統統稱作西北軍。這樣,則嶽維峻、鄧寶珊、龐炳勳、楊虎城、方振武、馬鴻逵、劉鎮華、徐永昌、孫殿英等,便都被稱作西北軍了。現在網上流傳著一個“西北軍一百零八將”的帖子,就更是東拚西湊,俗不可耐,其中的有些人與西北軍八杆子都打不著。 ...華

    近些年來,隨著一些影視作品的歪曲和某些網絡寫手的浮澡,這種說法更形普及,真可與國軍在解放戰爭中穿美英式軍服的謬誤有的一比了。

    那麽,持此說法的人又是根據什麽理由呢?

    我猜想,可能主要的理由,是因為西北軍這一稱法是在馮任西北邊防督辦後叫起來的,而這之後的國民軍各軍都曾經長短不同時期地受其節製,所以,凡曾隸國民軍各軍旗下的,便都歸入西北軍的認定範圍了。之後馮率師參加北伐,組建國民軍聯軍,後又改稱第二集團軍,再後來又組織反蔣軍,但西北軍一稱已經叫響,那麽在這一時期編入馮軍作戰序列的所有部隊,也就順理成章地統統歸入西北軍的認定範圍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是不是還有其它別的理由我不知道,但這看起來有些道理的說法卻是錯誤的,雖然持這種說法的人很多。

    國民政府時期極類似東周時期,看起來國府隻有一支軍隊,即國民革命軍,但實際上是各種旗幟的軍隊並存的。而稱某某人屬於什麽什麽軍,則是一個事關旗幟的問題,是一個跟誰走的問題,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萬萬不能馬虎的問題,所以這就有必要較真了。 ..

    彼時什麽什麽軍的叫法,不外兩種,一種是有著獨立的軍政體係和權威的領袖人物的。東北軍、晉軍等就屬於這一種。其特點是使用這個名稱的隻此一家,別無分號;

    另一種則是對源於某一個省區的多個軍隊派係的統稱,是同一名稱下不同軍係的集合。如川軍、湘軍、陝軍等。其特證是沒有統一的軍政體係,也沒有共同擁戴的領袖人物,即使有時也曾建立聯合的指揮機構,對外采取統一的行動,也不過是個聯盟而已,充其指揮者,亦不過盟主而已。這很有點象某些邦聯製國家的體製。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西北軍是哪一種呢?

    有的說法是將這一時期凡與馮同屬於一個戰鬥序列的部隊統統看成是西北軍,將楊虎城、馬鴻逵、方振武、劉鎮華等部與馮之基本部隊一同看作是組成西北軍這個集團的並列的單元了。也就是說,將西北軍看成是象川軍、湘軍那樣是同一個軍號下多個軍係的集合,就象我們經常說起的劉湘部川軍、楊森部川軍、唐生智部湘軍、賀耀組部湘軍一樣,將楊虎城、方振武、龐炳勳等也同馮玉祥一起分別稱作西北軍中的一支。也有的人說西北軍有大小兩支,大西北軍是馮玉祥,小西北軍是楊虎城,這個說法是近年來網絡上才有的,算是新創。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但這樣的話問題就來了。如果將西北軍歸入象川軍、湘軍一類的多軍係的集合的話,那麽西北軍的領袖或者說首領就不應該隻有一個而是多個,就象川軍中有劉湘、劉文輝、楊森、劉成勳等多個,湘軍中有程潛、唐生智、賀耀組等多個一樣。但多年以來,即是采廣義西北軍說法的,大概也隻承認馮玉祥是西北軍唯一的領袖,而並不將楊虎城,方振武,馬鴻逵等也同時認作西北軍的領袖或首領,這顯然是個矛盾。所以將其歸入這一類不妥。

    當然采大小兩支西北軍說法的人可能會說,西北軍的領袖不隻馮一個,楊虎城也是西北軍的領袖,或者也有人說馬鴻逵也是西北軍的領袖,劉鎮華也是西北軍的領袖,孫殿英也是西北軍的領袖,反正都是後人人為定義的,是什麽軍不是什麽軍不重要。要是這麽說就是抬扛了,因為或許有些軍係是後人們為了研究和區分的方便而定義的(但西北軍絕對不是),但同樣也是要遵循一個科學的客觀的並為曆史所認可的道道的,不是可以隨便定義的。就比如火星與木星都是人為定義的一樣,將他們的名字掉換一下從本意上講也並不影響天文學的研究,但即使這樣,大概也不是我們誰隨便想怎麽掉換就可以怎麽掉換的吧。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當然也許會有人說,這有什麽不可以,你看網絡上地灘上說楊虎城是西北軍的不是大有人在嗎?但我還是要說一句,說的多的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還要看都是什麽人在說,現而今影視上許多大陸時期的國軍穿美英式軍服,許多長征時期的紅軍使用斯登式衝鋒槍,但它並不代表曆史就是那麽回事。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西北軍在中原大戰失敗以前,是以馮玉祥為首的獨立存在著的統一的政治軍事集團,獨此一家,別無分號(中原戰敗後的西北軍是另一碼事)。它是以馮玉祥為圓心,以十六混成旅為半徑劃定的一個小圈子。這個小圈子獨立自主,狹隘偏私,家長製作風十分的典型,馮玉祥就是西北軍這個小圈子裏獨一無二的領袖。而不是象川軍、湘軍那樣是多個派係的集合體。至於國民聯軍和第二集團軍時期隸於馮氏大旗下的部隊,它是個聯合體,這一點沒錯,但這個聯合體不叫西北軍,而應稱作西北軍與各路雜軍的聯合體,隻不過他在這個聯合體中所占的股份要遠遠大於其它加盟者,這個聯合體時期的馮玉祥,實質上是個盟主,不過而已。這就象你總不能因為馬濟、劉誌陸、曲同豐、楊清臣等都曾隸於張宗昌直魯聯軍大旗下就稱他們是直魯軍一樣的道理。 ..

    因劉湘、楊森、劉文輝皆川人,故將其部隊稱作川軍;因唐生智、賀耀組、葉開鑫等皆湘人,故將其部隊稱作湘軍;因陳濟棠、陳銘樞、張發奎等皆粵人,故將其部隊稱作粵軍,那麽,楊虎城、嶽維峻、馬鴻逵、井嶽秀等都是西北人,他們的部下官兵也多為西北人,其部隊發展壯大在西北,活動地區主要也在西北,能不能因此而將楊虎城等都稱作西北軍呢。 ...

    這樣更不妥。前麵說過了,西北軍不是象川軍、湘軍那樣屬於源於某個省區的地方性軍係的集合,也不是以地城區分的作戰編組,西北軍是以馮玉祥為首的獨立統一的以軍事作實力的政治派別,這一定性就注定了它並不是以其首領或部下將領的籍貫和部隊的活動地域作為其認定的標準的。稱馮的部隊為西北軍,最早是因為馮任西北邊防督辦而叫起來的,以後就沿習下來。其實在這之前馮部的發展壯大與西北並沒有多少關係。馮不是西北人,其部隊骨幹中西北人也極少,而主要是冀魯豫皖幾省人,而尤以河北人居多。比如五虎上將中,河北人占了3個,河南、山東各占1個,十三太保中,河北人8個,山東人2個,安徽人2個,吉林人1個,全沒有西北人。當然,如果它不叫西北軍而叫別的什麽軍行不行?也行。一個軍係稱作什麽什麽軍,不過是一個符號,但這個符號一經使用於哪一個軍係,就等於注了冊。就好比蔣中正不叫蔣中正而叫別的什麽名行不行,毛澤東不叫毛澤東而叫別的什麽名行不行,我看也沒什麽不行,但人家已經這麽叫了,我們今天非要給人家改過來,行嗎?不行。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能不能把西北軍看作一個母係統,把馬家軍、鎮嵩軍、國民軍各軍等看成是這個母係統之下的子係統呢?

    我看不能。第一,從曆史上看,馬家軍、鎮嵩軍都早於西北軍許多年便已獨立成軍,國民二軍、三軍則與馮玉祥的一軍一同成軍,斷沒有把年長的看作是年少的兒子的道理。

    第二,從上述各軍與西北軍的關係上看,雖然因實力不及,各軍都曾依附於馮軍,但更多的是互相借重與合作的關係,真正死心踏地依附的極少。如果他們誰真的把馮軍看作親爹那樣誓死效忠,那到是可以另當別論了。再退一步說,即使這關係是鬆散的,但隻要他們在表麵上還從始至終地共擎西北軍這麵大旗,就象某些邦聯製國家那樣,也可以看成是母係統和子係統的關係。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他們對西北軍的依附不僅是牽強的,而且是短暫的。而且在脫離馮軍後,又很快地找到了新的主子,加入了新的陣營。他們之中,除龐炳勳曾自稱為西北軍外,馬鴻逵、楊虎城、方振武、徐永昌等都絕口不認西北軍是自己的所屬(一些表麵上的應酬或酒桌上的恭維話不能算)。察哈爾抗日時,當時受方振武領導而出身於老西北軍的張人傑為表示對方振武的不滿,故意當著方的麵說自己是老西北軍,要聽馮老總的,曾使方振武與張人傑二人的關係鬧的很僵,從這件小事就足以看出方振武對西北軍的態度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實際上,盡管西北軍最盛時擁兵數十萬,劉茂恩、井嶽秀等不及馮軍十分之一,但各軍之間絕對不是母子關係,而是平行的兄弟關係,這還僅僅是說的合作關係存在的時候。真的要說母子關係,則馮玉祥西北軍與後來分成多股的宋哲元西北軍之間,與韓複榘西北軍之間,與孫連仲西北軍之間,才符合這樣的比喻。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上述各軍在不同時期都曾接受過馮玉祥的指揮,從戰鬥序列表上看,楊虎城為第十軍軍長時,韓複榘為第六軍軍長,方振武為第三方麵軍總指揮時,孫良誠為第一方麵軍總指揮,那為什麽楊虎城、方振武等就不能和韓複榘、孫良誠等同樣稱作西北軍呢?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原因很簡單,是不是一個軍係並不是單純從戰鬥序列上看的。因為馮與楊等的關係僅僅是指揮關係,而馮與韓等的關係則遠遠不僅僅是指揮的關係。同在一個戰鬥序列中而軍係不同的情況在這個時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如果說上述各軍都曾加盟過以馮玉祥為盟主的同盟軍,便因此將其劃入西北軍的陣營,那麽,蔣唐戰爭時期,曾隸屬於以唐生智為總司令的反蔣軍序列的魏益三、高桂滋、劉桂堂等是不是也可以稱作湘軍呢?要是可以這樣稱的話,中原大戰中曾列入以閻錫山為總司令的反蔣軍序列的李宗仁、張發奎、鹿鍾麟、孫殿英等,又該以什麽軍稱之呢?其實,這就跟諾曼底登陸作戰時艾森豪威爾指揮下的軍隊並不能統統看作是美軍完全一樣的道理。實際上,並沒有誰把曾受唐生智指揮過的所有軍隊全部的稱作湘軍,也沒有誰把列入閻錫山指揮序列的所有軍隊統統地稱作晉軍,更沒有誰把艾森豪威爾指揮過的盟軍一概地看作美軍,可人們卻往往把曾受過馮玉祥指揮過的軍隊不管受馮指揮的時間長短也不管與其合作的關係好壞一古腦地稱作西北軍,讓人感到十分的不解。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同樣是隸於馮玉祥的部下,又同樣是背馮而附蔣,楊虎城、方振武們與韓複榘、石友三們的區別又在哪裏呢?
    看一支部隊是不是獨立的軍係或者屬於哪一個軍係,主要的不是從軍令係統看,而應該從軍政係統看。也就是說,看某一支軍隊是不是屬於某個軍係,不能光看它在作戰編組中屬於哪一個軍隊序列,甚至不能光看它的隸屬關係,而應該看他的軍政體係是獨立的還是統一於誰的,看它的政治立場是怎麽樣的。以第二次北伐為例,當時的孫良誠配屬於第一集團軍在津浦線作戰,那麽從軍令係統看,孫良城部就屬於蔣集團,而且由於此時正處在蔣馮二人的蜜月期,孫部作戰行動唯蔣之命是從。但再從軍政係統看呢,則蔣對於孫部卻不能幹涉分毫,即是一個連的編製,一個排長的任免,恐怕也無從插手。還不僅僅是對於孫良誠部,即使是對於隸屬於第一集團軍的賀耀組、陳調元等部,蔣所能控製的也僅限於作戰行動而已,對於賀、陳等部的軍隊建設,至少在此時還絲毫插不進去。換句話說,在同一個戰壕裏作戰的,並不一定就是一個軍係,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西北軍這一具體的軍係而言,看一個將領是不是西北軍,可從以下三點來考查:第一,看他是不是十六混成旅出身,或者看他的成長是不是與馮玉祥有直接的關係。是,就是西北軍,哪怕他後來背叛了馮玉祥,也改變不了他的出身,如韓複榘、石友三等。 ..

    第二,如果他不是十六混成旅出身,他的成長也與馮玉祥沒有關係,就看他在投效馮部後所帶的部隊是否還是原班人馬,是否經過了馮的整編改造而脫胎換骨了。如果他雖然還被馮用作帶兵官,但其部隊骨幹卻早已換成了馮的人,整個部隊已經經過了完全的改造,那他就是西北軍,如秦德純、呂秀文等。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第三,如果他既非十六混成旅出身,其成長過程中與馮也沒有任何關係,其部隊也沒有經過整編,就看他是不是堅定地站在西北軍這個團體的立場上忠貞不二,站對了,就是西北軍。這方麵的例子在西北軍不好舉,幾乎沒有。因為楊虎城等與馮在一起的時間都極短暫便離他而去了,馮又在部隊發展到顛峰時很快地失敗,也不好驗證。在別的軍係中,到可以舉出類似的例子,比如原為直軍後投靠奉軍暨東北軍的於學忠,原為西北軍後投靠田頌堯川軍的王誌遠等,便在投入新的陣營後較長時間地保持了自己的原班人馬而未被改編,但於學忠為東北軍、王誌遠為川軍的說法卻早已被人們所公認,很少爭議。為什麽呢,因為於學忠、王誌遠等,盡管在改換門庭後其部隊沒有進行大的換血,但他們對於新主子的忠心是經過了考驗的,他們和他們所帶部隊的政治立場是堅定地站在了新主子一邊的,因而實際上已經是完成了思想上的改造,而屬於新的軍係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如果以上這三點都不能滿足,那他就不是西北軍。

    我們將那些似是而非的西北軍將領拿出來試加分析。

    采廣義西北軍稱法的,將許多將領劃入西北軍門下,象那個“西北軍一百零八將”所說的楊虎城、方振武、龐炳勳、嶽維峻、鄧寶珊、徐永昌、續範亭、劉鎮華、孫殿英、馬鴻逵、弓富奎、趙守鈺等等,還可以列出很長一串名字。如果都拿出來一一分析,篇幅太長了,有的八杆子都打不著,也用不著去費那個勁。這裏隻分析平時說的最多也爭議最多的三個人,楊虎城、方振武和龐炳勳。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先看他們的出身成長和西北軍馮玉祥的關係如何。

    先說楊虎城。楊是在護國戰爭時期崛起於陝西的農民義軍中的一支,護法戰爭時期加入陝西靖國軍,為支隊長,是為楊虎城建軍的開始。靖國軍失利後投陝北井嶽秀部,任井部步兵團長,得井的庇護多年,實力得以保存。國民三軍入陝後,楊部受委為孫部第三師。西安解圍後的1927年初加入國民軍聯軍,參加北伐。也就是從此時起,算是加入了馮玉祥部的戰鬥序列。從中可以看出,楊部在這以前的成長壯大過程中,跟馮玉祥的西北軍沒有絲毫關係。 ...

    再說方振武。方早年曾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江浙戰爭時投盧永祥,為別動隊司令,自此開始創建自己的軍隊。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投張宗昌,為先遣第二梯隊司令,後梯隊擴編成第六旅,再擴編成第二十四師,在張的卵翼下,方的隊伍開始發展壯大起來。1926年初自稱國民五軍,叛離張宗昌,率軍西撤與國民軍其它各軍會合。是年9月與馮等合組國民軍聯軍,算是列入馮玉祥部戰鬥序列。在此之前方部的建設與發展與馮也沒有任何關係。 ...華

    再說龐炳勳。龐炳勳是在孫嶽的十五混成旅成長起來的。北京政變建立國民三軍時,龐任三軍第二混成旅旅長。張作霖與吳佩孚聯手進攻國民軍時,孫臥病,三軍交徐永昌負責,龐在此時率部投靠了靳雲鶚,任河南保衛軍第九軍軍長,是為自己獨立帶隊的開始。後來又投唐生智,任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五軍軍長。1927年轉隸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在這之前,如果要說龐與馮玉祥的關係,就隻能扯到孫嶽那去,如果不扯到孫嶽那,則龐與馮就沒有關係。 ...

    由此可見楊虎城、方振武、龐炳勳等三人,在他們獨立當家成軍之前,乃至到成為一支獨立旗號的軍隊之前,與馮玉祥都沒有絲毫的關係。

    再看他們在與馮合作期間的軍隊建設受馮玉祥西北軍的製約影響有多大。

    楊虎城在27年初加入馮部序列後,任第十軍軍長,轄兩個師,師長馮欽哉、姬匯百,參謀長孫蔚如等,全是從當連排長起就跟著楊的老弟兄。其中下級骨幹則以安邊教導隊、耀縣軍校學生充任。一直到楊29年背馮附蔣,楊軍中沒有馮軍一人滲入,楊部各級骨幹還是原來的老班底。 ..

    方振武在26年9月與馮一同組建國民軍聯軍時,任援陝軍第一路軍司令,部下三個師,師長阮玄武、鮑剛、張兆豐,除張兆豐是後來加入者(但也不是馮的人),阮、鮑都是方部起家時的建軍骨幹。後方任第二集團軍第三方麵軍總指揮,但所部各級帶兵官依舊,直到方離馮而去,馮在方的部隊中也始終未能插入一兵一卒。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龐炳勳部轉入第二集團軍時,改所部為第二十軍,轄兩個師,師長譚炳衡、馬法五,也全是龐十五混成旅時期的袍澤故舊。這期間,馮曾想改編龐的部隊,因受鹿鍾麟的保護,改編未得執行,一直到馮軍失敗,龐的部隊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本色,馮始終未能染指。 ..

    可見,在他們與馮短暫的共事期間內,都始終保持了自己軍隊獨立自主的軍政係統和發展方向,沒有受到馮氏西北軍任何的動搖和改變,當然,受馮排外的限製,其部隊也都沒能得到太大的發展。

    最後看他們是不是忠貞不二地站在了西北軍的立場上。

    楊虎城是27年初加入馮玉祥部作戰序列的,沒過幾個月,楊便有了去意。之後,名義上雖然還沒有與馮脫離,實際上卻已經自由行動了。到29年5月,楊虎城通電宣布脫離馮玉祥改投蔣介石。中原大戰中,楊任蔣軍第十七路總指揮,率部與馮軍作戰。大戰後期,楊軍搶占洛陽,切斷馮軍西退之路,為最終打敗馮軍起了重要作用,也使西北軍再也沒能回到西北根據地重振旗鼓。楊卻因此平步青雲,坐鎮西北,達到一生事業的巔峰。楊受馮的指揮名義上隻有兩年餘,實際上連一年也不到。楊對馮玉祥絕對稱不上忠貞,不僅說不上忠貞,我看楊虎城根本就是西北軍的冤家。 

    方振武26年初宣布加入國民軍,27年4月便離馮附蔣。二次北伐時任第四軍團總指揮,其基本部隊發展到兩個軍,另收編旁係兩個軍。戰後任安徽省主席,衣錦還鄉。方受馮的指揮名義上隻有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好在方在離馮附蔣後還沒有象楊虎城那樣幫助蔣介石打馮玉祥,不過要是方沒有被蔣排擠削權就很難說了,總之畢竟方與馮沒有兵戎相見,沒象楊與馮那樣把關係搞的很僵。33年方還再次與馮聯手合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不過在前後再次合作期間,方與馮矛盾重重,互相猜疑,互相戒備,方對馮的忠心自然也談不上。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在這一點上,龐炳勳的情況與楊虎城、方振武都有所不同。可能是由於龐實力太小,想依靠馮這顆大樹的原因吧,龐在投馮後不管是打張宗昌打張學良還是打蔣介石,都極為賣力。在韓複榘叛變時,龐先是率先密告,後又率部阻擊,曾給韓以不小的打擊,並與韓結仇,有些書寫成龐與張自忠有隙,大概是把韓複榘與張自忠給弄混淆了,實際上龐與張並無過節。不久馮反蔣失敗下台,龐與馮一起渡過黃河退往山西。在後來投靠者中,龐是在馮失敗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叛變的少數幾個人之一。31年與宋哲元等一同受張學良改編。在以後的歲月裏,龐每每以西北軍自稱,對馮也以老長官待之,基本還算是站在了西北軍這條線上的。 ..

    三人中,說起忠心,是無論誰都談不上了,但龐炳勳及其部下卻還稱馮為老長官,楊、方二人自離開馮玉祥後,對馮的老長官一稱,也許會在某種應酬的場合用到,但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部下也同樣把馮認作老長官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楊虎城部隊在發展過程中,第一受益於井嶽秀,使其剛剛創建不久的部隊在瀕臨潰敗時得以立足,保存了實力;第二受益於蔣介石,使其得以發展壯大成舉足輕重的十七路。方振武部隊在發展過程中,第一受益於張宗昌,使其有了第一次擴軍發展的機會;第二也是受益於蔣介石,其部隊也是在隸於蔣介石時得以發展到全盛。至於龐炳勳,他所受知遇,隻有他的老長官孫嶽。楊、方、龐三人隸於馮的時間都極短,且由於馮的偏私排外,楊方二人不久便離馮他去,龐是堅持到了最後,不過要是老馮敗的不那麽早的話,依馮的為人,龐要麽被擠走,要麽被吃掉,斷沒有在馮榻旁酣睡立足的可能。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對於三人而言,不論從投效的時間長短上看,還是所受的恩澤大小上看,馮玉祥都遠遠不能和上述井嶽秀、張宗昌、孫嶽和蔣介石等相比,但長期以來,許多人包括一些史學界的大老都習慣將他們稱作西北軍卻少有稱他們為別的什麽什麽軍的,真的不好理解。看來西北軍的牌子實在是大。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認為稱楊虎城和方振武為西北軍著實不妥,而稱龐炳勳為西北軍到多少可以說的過去。
    再回到前麵的話題上來,為什麽韓複榘、石友三對馮不忠卻仍然稱其為西北軍,楊虎城、方振武等對馮不忠就不能稱其為西北軍呢?這可用一句粗話來解釋,親兒子再不孝,你就是登報和他宣布脫離父子關係,卻不能否認他是自己的的兒子;而認了幾天的幹兒子解約走人又認了別的人作爸爸了,你還能說他是自己的兒子嗎?何況楊虎城、方振武等隻是在老馮家打了幾天工借了幾頓飯吃,也並沒有認其做什麽呀。

    能不能將楊虎城等看作是西北軍的旁係,也就是雜牌呢?

    在第二集團軍前後時期,許多加盟隸於馮氏大旗下的部隊,都遠較馮之基本部隊弱小,馮之基本部隊又稱作西北軍,那麽,把此時投入西北軍陣營受馮節製的楊虎城等部稱作西北軍的旁係,這與北伐時期歸順國民革命軍的大量部隊長期作為蔣紀中央軍的旁係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

    這要分成兩個階段,在馮玉祥中原大戰失敗前,這麽認定是恰當的。旁係是相對於嫡係而存在的。不唯蔣介石係統有嫡係與旁係,馮玉祥、唐生智等許多軍係中都有自己的基本部隊和後來投效未及消化的略小的部隊。在對當時馮氏第二集團軍、唐氏第四集團軍的所有部隊做實力分析時,稱某部為某之嫡係,某部為某之旁係,是可行的,也是恰當的。台灣王禹廷先生就經常這麽分析注明,大陸的薑克夫先生也持此說,和後來國軍中的嫡係與旁係是同樣的使用方法。 ..

    在楊虎城背馮投蔣後,再這麽用就不妥了,在又投靠了新的主子後還稱其為西北軍的旁係顯然就不是很合適的了。比如張家的閨女嫁給了李家,是李家的媳婦,可後來又改嫁給了王家,還說她是李家的媳婦就不合適了。楊虎城、方振武等都是骨頭帶刺、強硬難啃的主,並不象曹萬順、周鳳歧那樣輕易的就讓人吞下去消化掉,這就決定了不管他們曾投入誰的門下,都不願意成為誰的死黨而甘願任其肢解改造,也就不可能成為誰的嫡係。比如楊虎城,他投井嶽秀時,是井部的旁係,投孫嶽後,是孫部的旁係,投馮玉祥後,成了馮部的旁係,投蔣介石後,又成了蔣軍的旁係。就象我們不能在寧漢合作以後還老是將龐炳勳、郝夢齡等稱作唐生智的旁係一樣,楊虎城在投馮玉祥後還說楊是井嶽秀的旁係也不合適。同樣的道理,討論27年初的楊虎城第十軍,說他是西北軍旁係是可以的,說起36年末楊的十七路軍,還稱他是西北軍的旁係就顯然不妥了。 ..

    那麽,楊虎城和韓複榘都是從西北軍投入蔣介石陣營的,為什麽還總是稱韓是西北軍而不能稱楊是西北軍呢?
    還用剛才的比喻,楊虎城和韓複榘都是從馮家嫁過來成為蔣家的媳婦的,但韓是馮家的閨女直接嫁給蔣家的,韓的娘家就姓馮,即使與娘家的關係再壞也改變不了他姓馮的根源;而楊則是馮家的媳婦改嫁到蔣家的,對於已經嫁到蔣家的楊虎城來說,馮家既不再是他的婆家,也不是他的娘家,不管是隨夫姓還是隨父姓,29年以後的他都不可能姓馮。

    旁係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雜牌軍,既然是雜牌軍,他也總得有個牌子的,說楊虎城等不是西北軍,那他們又是什麽牌子的軍呢?

    我猜,之所以許多人習慣較多地將楊虎城、方振武、龐炳勳等稱作西北軍,而對於同時同樣隸於老馮部隊的馬鴻逵、劉鎮華等,稱其為西北軍的就較少,可能也就是因為後者所屬的馬家軍、鎮嵩軍名字比較響,而對於前者卻不好歸屬的原因。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前邊已經說過,是不是一個獨立的軍係,主要的是看他是不是有獨立的軍政係統,而不是看他的大小和存在時間的長短。夜郎再小,也是一個國家,湖廣再大,也隻是一個行省,就這個道理。

    楊虎城的部隊,方振武的部隊,龐炳勳的部隊,其實都是獨樹一幟的部隊。楊早在靖國軍時期便已有了獨立拉隊伍的行動,靖國軍解體後,在極端困難麵前,楊率部依附井嶽秀,開辦安邊教導隊,韜晦練兵,著手培養自己的班底。雖就食於井嶽秀多年,但他的部隊卻沒讓井有絲毫的染指。在投靠蔣介石後,在蔣的政權已經漸趨穩定的時候,楊也仍然保持了自己獨立建軍獨立發展的道路,沒能讓黃埔係對其部隊產生太大的影響和滲透,更不用說臨時指揮其作戰的馮玉祥了。所以說,直到楊虎城被削奪了兵權為止,楊的部隊都是一支獨立的軍係。至於楊虎城部隊的名號,有稱其為陝軍的,也有稱其為十七路軍的,我覺的都可以,但稱其為西北軍卻絕對的不可以。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方振武更是早具野心,其部隊的獨立性與楊虎城相比也毫不遜色。在張宗昌部隊裏,他連招收教練營的學兵,都隻在他的家鄉安徽的壽縣、鳳台一帶進行,從幹部上確保了部隊的單純,為培養自己的班底打下了基礎。張幾次欲整編其部隊都未成功。之後方率部投身國民軍陣營,短短一年內馮玉祥根本無暇也無胃口吃下個性十分倔強的方振武部隊。到了蔣的陣營後,方部得到了大的發展,編遣會議時,所部編為並列的四十四、四十五兩個師。蔣的意圖是想削弱其兵權,但方卻針鋒相對地成立了兩師的聯合辦事處,仍然起著統一指揮兩個師的功能,可見其獨立精神之頑強。方振武的部隊就是方振武部隊,他既不姓張也不姓馮也不姓蔣,他隻姓方。怎麽稱呼他的部隊,沒辦法,也隻能稱之為方振武部隊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龐炳勳部隊和楊虎城部隊、方振武部隊不一樣,龐部是由國民三軍直接延續下來的,盡管在投靳後龐部實際上已經獨立,但其老底子仍然是國民三軍的,而且也是國民三軍幸存下來的一支獨脈,我看就稱其為國民三軍舊部是最合適的,王禹廷、薑克夫便以此稱龐部隊。有的將其稱作西北軍,勉強,但也說的過去,而且龐氏自己及部下也這麽稱呼。大概是西北軍的家長雖然倒了,但其家族還很龐大,加之龐與河北人占多數的西北軍眾將領有著同鄉的關係,也想攀上這門子親,以不顯得自己過於孤單吧。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曆史科學有它特定的規律,與流行的菜品、流行的服裝、流行的歌碟所要遵循的規律不同,後者是隻要吃的人多穿的人多聽的人多,就是它存在的真理,而曆史科學不能按這個規律去衡量,它往往是冷僻的,對它的認定正確與否並不與說的人多少成正比。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十三)民國與戰國的步兵戰鬥隊形是不一樣的

    這標題似乎有點吃飽了不餓喝足了不渴的意味,實則不然,不信您看前幾天中央六台演的那個《馬石山十勇士》中敵我雙方的戰鬥隊形,大概一個中隊的日本兵在遇到八路的襲擊掃射時,整個隊伍巋然不動地依然保持著點名時列隊的隊形舉槍還擊……還有那什麽《大刀》呀《亮劍》呀《狼毒花》呀等等,你看那陣式,讓人簡直就不敢相信這到底是兩千年以前春秋戰國時代的打法呢,還是機槍大炮普遍應用於戰場後火器時代的打法,在這些片子的導演心目中,似乎打仗與打架就沒有區別,似乎戰國時代冷兵器時代的戰術與民國時期火器完全主導戰場後的戰術就壓根沒有區別。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戰爭的最初形態的確就和今天喝多了酒的兩幫人打群架沒有什麽區別,戰前沒有計劃,戰時不講究隊形,胡亂打一氣。但大概到了殷商時期,戰術史上便發生了第一次革命,這就是陣的出現。到了春秋時期,陣走向成熟,此時的戰鬥,便已經完全區別於一般酒鬼的打架了。比較顯著的特點是,陣形的變化增多,戰鬥縱深加大,陣形更加靈活。經過訓練的常備軍在戰鬥中,各兵種、各戰鬥單位按作戰任務布陣,按照統一號令進、退、攻、防,有條不紊,表現出極強的組織紀律性。實際上,即使這時的陣形,也遠遠勝過表現二十世紀的電影《馬石山十勇士》中的戰鬥隊形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火器應用於戰場後,先是線式戰術,再是縱隊戰術,然後是散兵線戰術,戰術的革命接二連三地暴發,並一次比一次更加成熟起來。

    散兵線戰術,是自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線膛槍應用於戰場後出現的新的戰術。用最簡單最外行的話來說,就是步兵在作戰時,兵與兵之間是拉開了檔子保持一定的間隔的,它和早先的線式戰術的區別是有一定的縱深,而不似線式戰術那樣幾乎沒有縱深。這之後又出現戰術的幾次革命,如集群式散兵戰術、梯次快速集群戰術、合同戰術等,但這些卻主要是兵團戰術,一般電影中(軍教片除外)所表現的卻多是步兵班排規模的戰術,而從清末編練新軍一直到四十年代末,散兵線戰術卻貫穿於整個近代,成為現代戰術的內核。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民國時期,從北洋陸軍開始,到大革命時期的北伐革命軍,到從舊的營壘中殺出的工農紅軍,到抗戰時到解放戰爭時的國共兩軍,基層指揮員在遇到突然情況時,用的最多的一句口令,大概就是“散開”了。抗戰前商震三十二軍中流行的一首軍歌中的第一句就是:“上起刺刀來,兄弟們散開”。“散開”,其實就是散兵線戰術最最基本的法則。因為連發槍(指區別於單發裝填的步槍,如套筒槍、毛瑟步槍、三八步槍等)的出現,使步兵受彈密度大大地增加,因而要求步兵在接敵運動中以疏開隊形前進,與敵遭遇時則迅速拉開間隔成散兵線,利用地形,判明敵情,展開攻擊或防禦。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因為火器的發展,步兵攻防的正麵與縱深也是不斷變化的。北洋練兵之初,大概在1895年前後,規定營的接敵正麵在三百五十步上下。這是當時機槍基本沒有應用於戰場時的正麵寬度。到了後來,日俄戰爭中機槍大量應用,北洋練兵操法中重新規定營的接敵正麵為500米,隊(連)的正麵為150米。依此算下來,考慮到縱深梯次,每棚(班)的接敵正麵應在40米左右。再考慮班組攻擊的縱深隊形,每個戰鬥兵之間的間隔應在3-7米之間。再後來,機槍、手榴彈廣泛應用於戰場,使步兵受彈密度進一步加大,步兵攻防的正麵與縱深也就隨之加大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方一些軍事強國規定連的進攻正麵最大可達300米以上,到了二戰時,許多參戰國軍隊步兵排的攻防的正麵即已經增大到了300米。中國的情況與列強不能比,但無論如何,抗戰時解放戰爭時的步兵攻防正麵,總不能比北洋時更低吧,總不能比戰國時更低吧。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當然,這個正麵與縱深不是死的,根據不同的地形與任務,它的伸縮是很大的,有時可能會相差10倍以上,而且也經常會發生不預期遭遇戰,一時來不及展開兵力的情況也是有的,所以,象電影中表現的那樣打仗時你挨著我我挨著你蝟集在一起的情況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但,極少。而且如果是受地形限製,一般會成梯次地布置兵力,一波消耗了再上一波;如果是發生不預期的遭遇戰鬥,突然受襲的部隊一旦反應過來,不用指揮員命令,經過訓練的士兵們也會很快地疏開拉大兵與兵的間隔成散兵線組織戰鬥,而絕對不會象《馬石山十勇士》中的日本兵那樣在遇襲時就一直那麽直不了挺地保持著受閱的隊形舉槍還擊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筆者曾在軍校工作多年,於是便經常遇到剛剛考入軍校的新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怎麽一個排的防禦正麵這麽寬(今天我軍步兵排的防禦地幅最高可達800X1000米,每個步兵班的防禦地幅最高可達400X500米),每個戰鬥兵之間的間隔怎麽這麽大,而他們得到的回答最多的則是:“你們上了電影的當了吧”。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的確,我們從近三十年新拍電影上看到的步兵班的防禦正麵,差不多隻在幾十米甚至更小的區間內,戰鬥兵之間的幾乎沒有間隔,都是那麽你挨著我挨著你肩並肩地打仗,還甭管是防禦還是進攻,甭管作戰的地形是街壘還是山地,甭管這電影是表現鴉片戰爭的還是表現解放戰爭的。 ...華

    (十四)趙尚誌受處分沒那麽冤枉

    趙尚誌曾因錯誤而被開除出黨,一直到其犧牲四十多年後才恢複黨籍。也就是從趙恢複黨籍後的八十年代起,有關趙尚誌的傳記和影視文學等便熱了起來,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是對抗日英雄應有的褒獎,但其中又出現了無限撥高甚至隨意杜撰的現象。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趙被開除出黨,文獻記載的,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933年初,由滿州省委將其開除出黨。1935年又撤銷了這次決定,趙的黨籍得以恢複。後兩次其實可看作一次。1941年1月,趙被北滿省委永遠開除出黨。後因周保中、馮仲雲向省委寫信,建議將決定中的永遠二字取消,省委采納了二人的建議。但這年年底,仍然是周保中,卻又一次寫信給省委,撤銷了年初關於取消永遠二字的建議,省委於1942年初再次開會,又一次永遠開除了趙的黨籍。直到1982年,才由黑龍江省委作出決定,恢複了趙的黨籍。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現在網絡上或地灘上乃至影視文學甚至正規出版的傳記中,多數都說趙先後兩次(我將後兩次看成是一次)被開除出黨都是因為抵製上級左的錯誤而受到的不公正處理,筆者對此絕難認同。

    趙先後兩次被開除出黨,不是因抵製上級左的錯誤,而恰恰是趙犯有左的錯誤。

    先說第一次,1932年,zhonggong曆史上關於北方的革命鬥爭有一個錯誤的會議,史稱“北方會議”,這次會議,製定了與當時中國革命形勢極不協調的極左的錯誤路線。滿州省委根據“北方會議”的指導方針,指示巴彥遊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張甲洲任師長,趙尚誌任政治部主任。這之後,“我們……與官兵關係逐漸疏遠,他們都不願接受我們的口號和行動方法,這主要因為當時群眾隻知抗日,不知‘蘇維埃紅軍’是什麽。就是說,群眾的迫切要求和我們所提口號不同之故,因而我們同誌再不能照舊在該部隊裏繼續工作了……我們誠懇承認:這種分裂並不是群眾與我們分裂,而是我們固守北方會議路線的口號所造成的分裂和失敗,分裂和失敗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原因。但是在當時所有一切缺點中,‘左’傾政治口號,是為最主要的原因”。“因為北方會議的左傾路線,因為趙尚誌同誌的個人錯誤及其他人的錯誤,導致巴彥遊擊隊的失敗。”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這是寫於四十年代初的對此事的總結。我認為這個總結是切合實際的。在當時沒有編製政委的情況下,政治部主任實際上就是該部隊中zhonggong黨的總代表,黨的各級會議精神,也就是通過政治部主任向下貫徹執行的。趙作為政治部主任,對於推行北方會議在該部的執行,也就理所當然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在四十年代總結的巴彥遊擊隊失敗教訓中,在將主要責任認定為北方會議的同時,也說到了趙尚誌本人的錯誤,這並不冤枉。可現在的許多作品,卻都倒打一耙,說趙是因為抵製北方會議的左傾錯誤路線而受到了處理,這就滿擰了,整整擰了一百八十度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試想,在當時分散遊擊交通通信極不便利的情況下,如果趙真的想抵製北方會議的精神,他是完全能夠以實際行動在該部隊中進行抵製而不予理睬的。實際上,從後來趙對上級黨特別是對後麵將要說到的《六三指示信》的抵製情況看,他也具備這麽作的性格。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卻是,巴彥遊擊隊忠實地執行了北方會議的決定,從而導致了失敗。說趙抵製了北方會議,從哪可以看出來呢?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第二次開除趙的黨籍,加上了永遠二字,表明此次趙的錯誤比前一次更加嚴重。歸納起來,趙所犯錯誤主要集中於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個,是拒不執行zhonggong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六三指示信》,而一直堅持左傾關門主義的行動路線。

    《六三指示信》是1935年6月3日由zhonggong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給東北黨的指示,以書信的形式傳到東北。指示信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政策,即實行全民反日統一戰線,不分黨派、階級、民族的反日統一戰線。該信傳達到東北各特委和縣委之後,南滿的楊靖宇、魏拯民是認真執行了的,吉東的周保中是認真執行了的,北滿的李兆麟也是想認真執行的。在抗聯主要領導人中,隻有趙尚誌對此指示信持堅決的否定態度。在違反上級指示成立北滿省委的珠河湯原中心縣委和三、六軍黨委聯席會議上,由趙尚誌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對《六三指示信》提出一係列的指責,把指示信中所說的保存實力曲解為不要我們打日本;把準備將來的更大戰爭和更大的事變,曲解為等待大事變;還說指示信叫我們把槍插(藏)起來等等。除此之外,在談到如何對待日本人的歸大屯、如何對待保甲製度、如何對待偽軍、如何對待一般反日山林隊等等,也都提出了與指示信內容完全相反的極左的意見。按說,一個黨員,向組織坦誠提出個人的意見本是正常的,但趙不僅提出了否定的看法,在被省委否決並形成貫徹決議後,仍拒不執行,並以槍指揮黨的反原則嚴令北滿省委不許下發此信及省委的貫徹決議。所以在當時東北的四個省委中,也就隻有北滿省委因趙的威脅與阻撓沒能夠認真執行。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1938年,北滿省委開會批評左傾關門主義問題時,就提出了趙仍然以實際行動拒絕執行《六三指示信》精神,而繼續執行其“左”傾關門主義的事實。這次會議所列舉的,主要有以下幾點:(1)提出“走狗軍隊(指偽軍)法西斯化,集團部落的保甲長都是極端的反動分子”的“左”的口號;(2)反對中央代表團關於將謝文東和李華堂的部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和第9軍的指示;(3)過多地用繳械的手段對待被我們收編的抗日山林隊;(4)歧視並分裂兄弟部隊;(5)以恐怖手段對待地方黨組織;(6)提出“不許敵人進入遊擊區一步,沒收土地,實行平分”、“農民必須死守遊擊區內組織農民暴動等不切實際的鬥爭口號。(7)對zhonggong中央代表團1935年6月3日的指示信站在左的立場上,持基本上否定的態度。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以上7條是否都存在,還值得商榷和有待進一步考證,比如第2條,就很令筆者驚詫,但基本事實特別是趙一貫堅持極左的作法是確實存在的。

    第二個,是嚴重違反zhonggong黨的組織原則,以武力淩駕於組織之上。趙率軍主要活動於北滿,故北滿省委應是他的上級,但趙卻經常用槍指揮黨。比如下江特委,就因曾對第三軍提出批評意見而遭趙的用刑威逼,以至癱瘓。即使北滿省委,也要看趙的臉色。對於書記的人選,沒有趙的同意是不可能幹的下去的。趙對於與他搭檔的政委(政治部主任)和與其共事的北滿省委書記如李兆麟、馮仲雲、金策等,是看作自己的走狗而要求其必須完全聽命於自己的。李兆麟在與趙搭檔時,為維護大局與團結,更多地采取了遷就與妥協的作法,以維護趙的威信,趙在多種場合對人說起李兆麟時,就一直說李是自己的忠實走狗。這點,李兆麟事後承認自己軟弱,檢討了自己過去是以調和主義態度對待趙尚誌的。不過,趙尚誌聽不得半點批評意見,是人所共知的。實際上,馮仲雲、張蘭生等比李兆麟更怕趙尚誌,許多省委作出的決議,趙不同意,省委就沒有誰敢往下執行。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趙在蘇聯被解除關押後回到東北,曾以東北抗聯總司令的名義下達命令,可這司令是誰任命的呢?卻不知道了。有的書中說是蘇聯人任命的,這就是笑話了。東北抗聯的人事一直受北滿、吉東、南滿等幾個省委的任命,因為想與zhonggong中央聯係而又聯係不上,對上則一直聽命於zhonggong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何曾聽過蘇聯人的任命?生性倔強的趙尚誌更是絕對不會理會蘇聯人的什麽任命。但不知到底是怎麽的,他卻真的就以東北抗聯總司令的名義下命令了。先是簽署了一道第12號命令,命令撤銷第三路軍這一組織,要求李兆麟將一切權力交出。後又以通令的形式命令屬於周保中第2路軍的第5軍和第7軍均須接受他的領導。好家夥!幸虧楊靖宇的第一路軍遠在南滿,不然又不知他要如何處置呢。東北抗日聯軍之劃分為3個路軍是在1936年由駐莫斯科的zhonggong中央代表團的決定,就這麽讓趙以誰也不承認的總司令名義輕率地給改組了。當然他這命令並沒有貫徹下去,沒能造成事實,如果真的傳達到部隊的話,會引起多大的混亂是可想而知的。更有甚者,趙還可以置zhonggong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明文要求組建鬆江省委的指示和建議的省委書記人選於不顧,竟自下令組織北滿臨時省委,並另行指定書記人選。在特別強調黨指揮槍的zhonggong軍隊中,敢於象趙尚誌這樣幹的,很難找到第二人。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第三個,是趙動輒以非常手段處理黨內矛盾,突出表現為他對黨內同誌的擴大肅反與濫殺。趙曾公然宣稱,誰反對我趙尚誌誰就是漢奸。就因為這個原因,包括馮仲雲、張蘭生、金策和李兆麟等,在與趙配合工作時,都膽戰心驚,百般遷讓,以至到後來在黨內民主生活中都不得不承認在與趙的關係處理上表現出無原則的軟弱,因為他們都怕趙的肅奸,怕趙殺他們的頭。在趙率三軍與四軍聯合作戰時,就因為看中了四軍一個主力團的精良裝備,便毫無道理地將該團以武力繳械,並將團長蘇衍臣殺死。四軍軍長李延祿為避免黨內武裝自相殘殺,也隻有連夜轉移部隊,退避三舍,忍痛求全。如果李延祿也采取和趙一樣的作法,那不知會釀成怎樣的後果。1939年,被錯關了1年多的趙尚誌與第六軍軍長戴洪濱、第十一軍軍長祁致中率領100來人的隊伍返回東北,但不到10天,趙就將在蘇聯關押期間與自己有過爭吵的祁致中無端殺死,令許多將領為之膽寒。這期間,趙還以東北抗聯總司令的名義命令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高禹民、金策、許亨植、張蘭生等來他的總司令部開會,而這幾個人,卻早已進入他的肅反名冊。趙命令部下,這幾個人如果不到會,可采取強迫手段使之到會,“首先是日寇狗徒托派分子周保中,其次是李兆麟、馮仲雲等人”。當然,最終沒有人來,也沒有人敢來,就連受命要將上述幾個奸細強行帶來的戴洪濱,也再不敢回來了,這肅反鋤奸的工作也就沒能實施,不然,東北抗聯的曆史將會怎麽寫下去,真不敢想象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不理解為什麽趙尚誌要懷疑那麽多的同誌為奸細,這顯然讓他越來越走向孤立。在北滿省委第10次黨委會上,就列舉了趙“說李兆麟、馮仲雲、周保中等是日寇奸細;張蘭生、許亨植、金策都有奸細嫌疑,北滿是有係統的奸細組織”,說“38、39年沒有越境或沒有潰散的北滿抗日部隊都有奸細關係”,以及“企圖捕殺馮仲雲、高禹民、李兆麟、許亨植、張蘭生、金策等……” ..

    當然,這個決議中的許多用語,比如“反黨行為是有一貫的曆史根源的”,比如“猖狂地要反對黨的整個組織”等,今天看來,是不切實際的,是明顯定性過重了。但趙認為周、李、馮、張、許、金等當時幾乎全部的北滿省委要員及活動於北滿的抗聯主要將領都是日寇奸細的作為,則是不爭的事實。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就是根據以上幾個方麵的問題,在經過北滿省委從馮仲雲,到張蘭生,到金策共三屆班子曆時四年多的反複會議準備後,1940年1月,zhonggong北滿省委作出了永遠開除趙尚誌黨籍的決定。

    又一次失去黨籍的趙尚誌感到了孤獨與無助。在這時,恰恰是被他稱作首惡的“日寇狗徒托派分子”周保中,向他伸出了友誼之手。周一麵向北滿省委去信,請求對趙尚誌不要在開除黨籍的前麵加上“永遠”二字,以能給他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一麵和趙尚誌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心,對趙尚誌提出了許多誠懇的但又是嚴肅的批評。趙尚誌向周做了檢討,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周又向北滿省委提議,請求趙尚誌到第二路軍擔任副總指揮,以求繼續發揮其軍事才能。北滿省委同意了上述意見。4月,趙尚誌到由周保中任總指揮的第二路軍任副總指揮。 ...華

    但沒過多久,已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的趙尚誌又將主要精力用於內部肅奸,弄的第二路軍人心惶惶。1941年11月,指揮部直屬部隊總結全年工作,召開了直屬隊黨員大會,形成了“1940年11月6日第二路軍總指揮部直屬部隊黨員會議草案”,而這其中,就有要求上級黨“迅速對趙尚誌加以審判,並要求與以嚴厲的處置”的決議。不過周保中仍然表現的很寬容。他向上級黨提出了兩個想法,一個是要趙尚誌離開第二路軍,並把趙尚誌再送到蘇聯去;一個是撤回在1940年春他給北滿省委的信中所提出的不要永遠開除趙尚誌黨籍的請求。到蘇聯之後,李兆麟和周保中都堅決不同意趙尚誌到抗聯人員的集訓所在地——北野營,而要求蘇聯將他送到農莊或工廠中去接受群眾的教育。於是,孤獨悲壯的趙尚誌最終被排斥在黨組織與抗聯這個大家庭之外。 ...華嶽論

    以上就是趙兩次被開除黨籍的大致經過。基於此,我堅決地不同意目前許多關於趙尚誌的作品中說趙是受到左的路線迫害的說法,不同意趙是因為抵製左的錯誤路線而蒙冤的說法。

    對於1982年恢複趙的黨籍,我認為是正確的。但不能因為這次恢複趙的黨籍是正確的,便否定原來開除趙黨籍的決定。趙兩次被開除黨籍,特別是最後一次被開除黨籍,用今天的視角來看,往最壞處說也隻能算是處分過重。如果非要為了撥高趙而說其被開除黨籍是錯誤的決定,那麽,在開除趙的黨籍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金策、張蘭生、馮仲雲、李兆麟、周保中等,又該作何評價呢?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因為現在的時尚是人們都討厭左的東西而寧願靠右一些,於是有些人杜撰zhonggong曆史上的人物,要是喜愛他,就說他是反左而靠右的。大概許多人感覺趙先後那麽多次被開除黨籍,又在其犧牲後那麽多年才給予恢複,因此為他抱不平,因而就產生對他的同情和喜愛,所以許多影視文學等就主觀地把趙描寫成了極左路線的受害者,描寫成了反對極左錯誤路線的英雄。其實正相反,趙的幾次受到黨紀處分恰恰主要是因為他的極左。這大概會令許多習慣於想當然的地灘文學作家很失望。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我從不否認趙尚誌作為民族英雄應該值得永遠歌頌與紀念,我也承認趙是忠於革命一心向黨始終不渝的,這從他兩次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在獄中堅貞不屈的表現上是充分地說明了的,在他幾次被開除黨籍後所表現出的痛苦和不懈追求上是可以認定的。我還承認趙是百折不撓地堅持抗日的,在1938年初之前,趙所領導的抗聯第三軍,在鬆花江上遊的珠河、賓縣,到鬆花江下遊的羅北、綏濱;在鬆花江南岸的依蘭、勃利,到北岸的慶城、木蘭、海倫等20多個縣境之內,曾給日寇以重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自1938年後,趙受到了一係列的挫折。這一係列的挫折之所以產生,有大環境的其他的原因,也與趙本人性格上的缺點不無關係,與他本人在黨性原則上所犯下的嚴重錯誤不無關係。但不管怎麽說,趙是將一腔熱血灑在了為祖國求生存為民族爭尊嚴的抗日戰場上的,在被日寇俘虜後表現的大義凜然,威武不屈,最後壯烈殉國,這都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仰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為賢者諱我是讚成的,趙當之無愧稱得上賢者。上麵所說的存在於趙身上的缺點,本來應該諱去不說的。我之所以要說,是看不慣那些將汙點硬說成是亮點的胡編亂造,是看不慣那種將極左硬說成是反左的是非顛倒。因為這樣做,是對曆史的極端不負責任,對於塑造趙尚誌的英雄形象也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十五)護國三傑抑揚太過了

    所謂護國三傑,係指護國戰爭暴發時組建的三個軍的總司令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三人。

    三人是留日士官同學,按留學先後,則蔡為三期,唐李為六期;按兵科,則唐習步兵,蔡習騎兵,李習炮兵;按年齡,則蔡李同庚,唐小一歲;按革命生涯,則蔡曾領導雲南重九起義,李曾首啟二次革命戰端,唐革命經曆不如蔡李,但亦曾隨蔡參加革命,並繼蔡為第二任滇督。 .

    護國戰爭暴發時,三人各掌一軍,唐繼堯以都督兼長第三軍坐鎮雲南,蔡鍔領第一軍北伐川黔,李列鈞率第二軍東征粵桂,護國戰爭大幕由此拉開,三傑之說也由此奠定。

    關於三傑排位,李烈鈞居唐蔡之後,這似乎從始至終沒有不同說法。所不妥者,是唐蔡二人誰應居首的問題。

    按說這個話題是至少七八十年前的老話題了,而且早已在當時便已經說清楚了。但不幸的是,由於那個特別能振奮人們談欲的小鳳仙的影響,又由於靠緋聞成名一點也不亞於小鳳仙的劉大媽主演的那部《逃之戀》的歪曲。讓許多觀眾一說到護國戰爭就隻聯想到蔡鍔,久而久之就在普通觀眾心中形成以蔡鍔為主發動並領導護國戰爭的錯覺。這是極不公平的。 ..

    首先,蔡鍔不是護國戰爭的主要發動者。蔡是堅決反對帝製的,但由於其身在北京袁之幕府,與遠在西南邊陲的雲南軍方沒能夠取得及時的有效的聯係,從而也就談不上什麽主要的發動者了。為什麽呢?從蔡的角度看,他雖然曾經受到袁的重視,但袁是有如曹操般機警的一代奸雄,對於南方籍的蔡鍔仍然存在著戒心,使他時時處處受袁的監視,並無通信自由,也就無法與掌有兵符的雲南軍方取得便利的聯係。滇督唐繼堯雖是蔡一手提撥,但由於唐在袁的稱帝行為中也是故做姿態表示勸進,讓已離開雲南三年之久的蔡鍔也摸不清唐的真實思想,也就更不敢冒然聯係,即使偶爾遣人傳信,也難能推心置腹。從雲南軍方的角度看呢,蔡故然是滇軍的締造者,在廣大滇軍將士中有著極其深遠的威信,但有幾點原因卻讓滇軍的中上層與蔡的聯係受到限製。一個是也如蔡不知唐的底細一樣,雲南軍方對於這個整天出入於八大胡同非嫖即賭並在袁稱帝的勸進書上率先簽名的老長官也是一樣的不摸其底。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再一個,是蔡在民國二年後,思想上行動上都有了令人心寒的倒退。他先是借口倡導軍隊國家化反對黨爭而極力反對國民黨,後又自食其軍人不入黨的聲言加入進步黨與國民黨相抗。特別是在國民黨用武力反抗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中,蔡堅定地站在袁世凱一邊,對二次革命不僅口誅筆伐,並在對南用兵上幫助袁軍出謀劃策。所有這一切,使差不多都是國民黨員的唐繼堯等滇軍將領與蔡在政治上已經形成了對立。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還有第三個,即在蔡離滇赴京並推唐繼堯繼任滇督後,唐為了消除蔡的影響鞏固自己的威信,已將原來全由蔡一手提撥的中高級將領盡數調換。到護國戰爭暴發之前,所有執掌重兵的將領已全是由唐一手栽培。這些人,雖然對蔡仍存懷念,但礙於唐的猜忌,也不敢與蔡表示親密,何況與蔡也聯係不上。所有這一切主觀的客觀的原因加起來,使得雲南軍民秘密醞釀的反袁護國戰爭在最初最關鍵的前三次會議進行中,蔡不僅未參與,也根本不知情,也就談不上主要的發動者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其次,唐繼堯在護國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應在蔡鍔之上。多年以來,一說到護國戰爭,要麽就隻說蔡不說唐,要麽就先說蔡後說唐,反正很少看到先說唐後說蔡的,更少見隻說唐不說蔡的。這是不公正的。從蔡唐二人對於發動戰爭所起的作用上看,唐比蔡更關鍵。當時,蔡已離開雲南三年,滇軍雖俱是蔡之舊部,但此時雲南的決策者卻是唐繼堯,而且在蔡離滇後,唐已將統兵將領全換成了自己的人,經過了三年的經營,唐在雲南的統治根基已經夯實,舉足輕重。沒有唐的表態,發動這樣一場全由滇軍做主力的戰爭,是不可想象的。這麽說吧,隻要唐想打,即使蔡不南來,戰爭仍然會按照既定的方針打響,隻是缺少了蔡鍔這名能戰之將,在軍事打擊上可能未必能夠象後來蔡揮軍北指時那般順利;但如果唐不願意打,不管誰再怎麽想打,那對戰爭的發動造成的影響就會相當嚴重。當然以當時雲南乃至整個南方民眾的革命情緒來看,戰爭遲早是要暴發的,但暴發的時間可能就會推遲,滇軍內部可能就會出現掣肘甚至出現流血,戰爭的進程可能就會受阻,戰爭的結果可能就會出現許多今天無法預測的情況。所以說,以當時蔡唐二人的地位來看,雖然說缺了誰討袁戰爭也同樣要暴發,但缺了唐比缺了蔡顯然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華

    從二人在護國軍中的地位上看,唐也高於蔡。當時唐任都督兼軍總司令,而蔡則專任軍總司令,那麽都督大呢?還是軍司令大呢?無疑是都督比軍司令大,因為護國各軍都得受都督節製的。在確定誰出征誰坐鎮時,蔡唐二人相互謙讓,唐初意是要蔡坐鎮而由他率軍出征,但蔡則堅意要唐坐鎮自己出征。就為這事,蔡唐二人爭執了三天時間,留下傳誦至今的一段佳話,從此也可看出哪個大哪個小了。當然也許官大官小並不是衡量貢獻大小的唯一標準,但對比蔡唐二人當時的情況來說,這又是一個無法忽略的標準。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如果說蔡的貢獻最大,最大之處就在於第一軍的戰績了。在北伐征川的主戰場上,第一軍僅以6000餘兵力,竟然讓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幾倍於已的北洋軍連連敗北,這故然有民心對士氣的影響,但蔡鍔卓越的軍事指揮天才在戰爭中淋漓盡致的發揮,也是無論如何不能否認的。 ..

    但一場戰爭並不等於一次或幾次戰役,綜合而論,在整個護國戰爭中,唐繼堯的排名斷斷不應在蔡鍔之後。

    第三,李列鈞的功績不應被忽視。護國戰爭暴發前,李比蔡稍早來滇。戰爭暴發後,李率第二軍東征,首戰廣南,擊潰入侵附袁之龍覲光主力,再戰皈朝,逼降龍軍,打開進桂門戶,長驅直入,會師百色,挺進南寧,直下廣東,迫使龍濟光不敢亂動,使廣東反袁基地得以鞏固,然後揮軍北指,三炮破韶關,占領進攻湘贛出發陣地,至袁取消帝製,完成護國大業。 ..

    看民國時期有關護國戰爭的紀念文章,還是經常將三傑並提的,但解放後則很少再有三傑之談,特別是近些年,一般觀眾談起護國戰爭,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還有第二軍還有東戰場還有李烈鈞這麽一位傑出的將領了。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李留日回國後,辛亥癸醜兩次革命都在江西,隻是在護國戰爭打響前不久才潛入雲南,隻是因護國戰爭是由國民黨居主要領導地位(並非梁啟超自我吹噓的那樣是由進步黨主要領導),李以國民黨中之討袁大將而得以出長第二軍,與雲南護國的主力滇軍並無瓜葛,並無蔡唐二人有前後滇督之錯綜因緣可資談論,也無讓督那樣的佳話在世間流傳,東戰場也不似北戰場那般曠日持久的艱苦戰鬥,更缺少小鳳仙那樣的風塵女子作調味劑讓人百般回味千般遐想,故而也就不那麽強烈地賺得人們的眼球了。 ...

    李烈鈞被忽視是有如上原因,那幾十年來人們總是明裏暗裏地抑唐而揚蔡又是因為什麽呢?

    這有著多重的原因。第一個,是唐在護國戰爭前在公眾麵前的表現令人失望甚至唾棄,而蔡自打逃出北京,表現給世人的,就隻有驚喜過望,而將其以往的所有不足全部給掩蓋了。今天許多人都說唐參加護國戰爭是被迫。這話說對了一半。的確應該承認,唐是有自己私欲的考慮的,這誰都會有。但也必須看到,此時的唐,也是充滿了愛國情懷的,反對帝製也是唐一貫的思想,再加上袁對國民黨的打擊和對身列國民黨籍的唐的猜疑與刁難,也促成了唐必反袁的客觀態度。但唐畢竟是一個軍人政治家,是一省的軍政首腦,在麵對三迤軍民澎湃的反袁怒潮和滇軍將領磨拳擦掌必與袁黨決一死戰的求戰麵前,他始終保持了不動聲色的冷靜態度。不僅如此,唐在接待袁授予他侯爵的專使來滇時,其歡迎場麵經過精心策劃,極其隆重,他本人表現的又極其謙卑,給世人一種受寵若驚奴顏婢膝的感覺。所有這一切,必然遭到恨袁切齒的雲南民眾的不滿和唾罵。但殊不知,就在唐前台隆重接待袁的授勳專使大造聲勢的同時,反袁戰爭的秘密會議卻在其親信的召集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為了討袁而調動的軍隊也在以剿匪為名的掩護下悄悄地展開於川滇邊界,而這些則卻是包括一般中級軍官在內的全省軍民所並不知情的。 ..

    蔡卻不同了。由於蔡一到雲南,護國戰爭便立即打響,就容易造成這戰爭要是沒有蔡就打不響,而有了蔡抵滇後的振臂一呼,戰爭才得以暴發的誤解。於是在廣大的民眾中便極正常地會產生揚蔡而抑唐的情結。

    第二個原因,是蔡出征在外,護國第一軍以絕對弱勢屢破強敵,在民眾中贏得了極高的聲譽。而唐坐鎮後方,要征糧征餉,要征兵征夫,要擴大軍需,就讓雲南當時的賦稅成幾倍幾十倍地增加。而且為了前線急需,唐又不得不向省內各機關提借存款,裁並閑冗機關,停辦中學以上學校,將其所有款項移作軍費。所以這一切,無疑增加了雲南百姓的負擔,使唐在民眾中怨聲載道,有遠不如前任蔡督厚道的說詞也就十分的正常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第三個原因,是蔡在其功勳達到頂點時以三十四歲壯年突然病逝,就猶如一顆流星,在它發出最耀眼的光芒時疾速地殞落,給人留下了永久的美好的哀思;而唐後來走到了他自己的反麵,成為一個禍國秧民的軍閥,蓋棺定論,自然不會有多大的好評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還有一個原因,是政治的原因。在當時,由於梁啟超的如椽大筆,給身列進步黨又是他學生的蔡鍔極盡撥高,而在反袁護國中做了大量貢獻的與進步黨對立的國民黨的功績,則在梁的筆下大大地壓縮而成為配角,這便讓身為國民黨籍的唐繼堯隻能居於蔡之名後了。梁的身份地位文章都具有極大影響,故而成為蔡揚而唐抑的一大原因,不過這一原因在今天的影響並不很大了。 ...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影響今日觀眾最大的原因,是那個小鳳仙的作用。青樓浪事曆來為文人墨客所鍾情,而這女子又與民國史上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有戲,又與護國戰爭這樣的大題材相關,各等小說家影視編導豈能放過,於是妙筆生花,戲說不斷,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蔡將軍便也沾了小鳳仙的光而在銀幕和熒屏上永放異彩。因為不曾聽說唐繼堯李列鈞有過這樣出名的風流事,或者也曾有卻沒有被娛記們及時發現而加以渲染,後來的人們便少了許多的談興,所以這護國三傑中的唐李二位便也很少讓觀眾知道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十六)三八式哪有那麽差

    三八式曾是侵華日軍的製式步槍,後來日軍投降,又成為我軍的主要裝備。許多年來,該槍在革命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比較其他步槍更多更顯得出名,於是這便引來喜歡與官方觀點作難的網民的置疑,加上三八式也的確存在著種種弱點,就更成為人們給予否定的理由,於是就有說日軍步槍不如國軍步槍的帖子被廣泛轉載。我對此是不以為然的,現試加分析。 ...

    一、 關於子彈威力的問題

    這是一個說的最多的問題,也是一個說中正式優於三八式的最大的理由。但我個人不這麽看。誠然,有阪六五步槍彈的殺傷力小於毛瑟七九步槍彈,這是一個不爭的結論。但要因此而說明三八式不如中正式則遠沒這麽簡單。

    首先,對有阪步槍彈不致命這一說法得多方麵考慮認定。誠然,三八式由於口徑小,飛行特別穩定,打中人體後容易造成過穿透,這個問題是存在的。許多當年的抗日老兵都說三八槍是人道槍,說六五子彈打中人體時,隻要不傷及要害,一般都可以生還。小說《烈火金鋼》中的史更新被一顆六五子彈從眼窩下打入,又從後腦打出,其人仍然可以堅持戰鬥。盡管是小說,但它所描寫的事情卻確有發生。忻口戰役中的李仙洲就曾被一顆六五子彈從前胸打入,從後背穿出,但李仍行走如常,渾然不覺。而且史更新還說了一句:“這是六五子彈,要是七九子彈,我就報銷了”。李仙洲負傷後,負責治療的軍醫也說了幾乎同樣的話。可見早在當時,對六五子彈的這種詬病就已經存在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關於有阪六五步槍彈打入人體不易翻滾從而導致對肌體的破壞作用不理想的現象,多數文章都說是在近距離才會出現,也有的文章說隻有在中遠距離上才會出現,並且說這是當年國民政府兵工署經過實驗得出的結論,不過迄今未見到原始的實驗數據。這兩種說法截然不同,又都缺乏有力的佐證來支持,不過我本人傾向於相信第二種說法,即三八式在近距離內的殺傷效果並不比中正式差,中遠距離上停止作用略低。但不管怎麽說,總之三八式的停止作用在當時各主流步槍中是最弱的,這是鐵定的事實。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但我們在承認這一事實的同時,還應該考慮這麽幾個個問題,一是要考慮六五步槍彈的威力到底低到了什麽程度,這個威力夠不夠用的問題。要我看,隻要其威力能夠滿足在一定距離上精確射殺目標的要求,我看也就足夠了。那麽有阪步槍彈能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呢?有阪步槍彈的槍口動能為2613焦耳,確是當時各現役的大威力步槍彈中較小的(毛瑟七九步槍彈、30-06步槍彈、1908步槍彈、303步槍彈等槍口動能都超過3000焦耳),但由於該彈長徑比在當時的所有步槍彈中最大,旋轉速度最高,故而存能性較好,使其在六百米處仍然可以精確地射殺目標,這在當時,威力已經足夠了。後來發展的毛瑟七九短彈和M43彈等中間威力步槍彈的槍口動能都隻有2000焦耳上下,卻很少聽到有誰怪它們不行,因為它們的威力已經夠用,而夠用也就行了。 ...

    二是要考慮六五子彈打中人的要害(實際是看似打中要害而沒有打中要害)而不致死的概率到底會有多少。我隱隱感覺這一說法是不是被有意無意的炒作了。會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即一百個人被六五子彈打中要害,死了九十九個人,誰也不會感覺有什麽奇怪,要是出現了象史更新、李仙洲那樣的情況,則往往被一傳十十傳百地擴大宣傳。這就象狗咬人一百次不算新聞而人咬狗一次必算新聞一樣的道理。實際上,象李仙洲這樣不幸中之大幸的概率有沒有百分之一呢,我看夠嗆。到是象李這樣的情況,其他槍也出現過。2004年黑龍江一名掃黑的JC就遇到了象小說中的史更新一模一樣的情況,也是被一顆子彈(五一式7.62mm手槍彈)從眼窩下打入從後腦穿出,在療養了半年後沒留下任何後遺症而康複。蔣百裏、東條英機也都曾用手槍對準自己的心髒部位打而未死。所以我認為,象李仙洲那樣看似打中了要害而實際在毫發之間躲過了要害的情況其他槍也都會出現,隻不過六五彈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比其他彈多一些,七九彈則不會或很少會有這樣的情況而已。但不管對於任何槍任何彈來說,這都不過是極個別的例子,其概率是極低的,三八槍也是如此。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三是要考慮在戰爭中打傷一個人使其喪失抵抗能力比打死一個人給對方造成的危害是大是小的問題。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要是放在今天的美軍中,亡一個人所造成的危害肯定比傷一個人更大,因為人家美國的人命值錢嗎。但要放在上世紀前半頁的中國,情況卻未必如此。在當時的中國,許多情況下,陣亡士兵的撫恤並沒有落實到位,戰死者往往就地掩埋,家屬也不會到政府前示威,民眾也不會因此而給政府施壓。好一點的單位,可能會在戰後購一具薄板棺材重新裝斂;差一點的單位,埋完了也就算完事了,可能連一床白布、一領草席的錢都省下來了。缺額的士兵,可以再廉價而源源不斷地填充進來。中國是如此,許多東方國家包括日本也都差不了多少。但戰傷的士兵你卻不能不管,你得安排人護理他,你得安排人背著他或抬著他,你得送他到醫院治療,這筆費用這功夫就遠遠不是一領草席幾鍬黃土所能比了。象前邊舉的李仙洲、史更新那樣的例子,盡管在當時由於處在極度亢奮狀態而沒有馬上倒下,事後不也得躺幾個月才能重返戰場嗎。而且傷敵一人,可能要同時造成其兩三個戰鬥兵員的減少。而且由於受傷者因疼痛而發出和哭嚎叫喊掙紮翻滾,對同一戰壕的戰友們所產生的心理上的負麵影響,也遠遠不象電影中那樣輕鬆。綜上所述,我認為在當時的中國戰場,打傷一個人使其喪失抵抗力給敵方造成的負擔及危害遠比打死一個人更大更嚴重。基於這點考慮,那種因為被六五步槍彈擊中後往往可以救活從而就認定該彈不行的標準很值得商榷。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其次,要從子彈的經濟性上來認定長短。在當年的戰爭中,步槍子彈無疑是最大的耗材。在保證足夠殺傷力的前提下,能夠盡量地降低成本,以更大地維持長期戰爭的消耗,就是到了今天,也是輕武器研究者們往往以百分之一克百分之一毫米的加以計較的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有阪六五子彈堪稱節約的典範。在二戰各主要參戰國的製式步槍彈中,有阪六五步槍彈彈殼最短,裝藥量最少,質量最輕,口徑最小。而同樣的數據,毛瑟七九步槍彈卻幾乎占據了另一個極端。這可都是錢呀!在每每以萬發計算的子彈消耗中,這筆帳是不能不算的。就象我們在討論湯姆森衝鋒槍與司登衝鋒槍熟優熟劣時,經濟帳你是無論如何不能不算的(生產一支湯姆森的成本差不多可以生產二十支司登式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所以說,單從威力上說,毛瑟七九步槍彈是大於有阪六五步槍彈的,前者優於後者,我承認。但一味地強調步槍子彈的威力越大越好,我就不承認了,要是那樣,那毛瑟七九短彈和M43彈也就不會在這之後緊隨而生了。

    二、 關於槍的結構問題

    中正式係由著名的毛瑟槍直接克隆而來,毛瑟槍的槍機結構開了一個劃時代的先河,在非自動步槍領域獨占鼇頭,空前絕後,因而中正式也跟著沾光,於是就有中正式結構優於三八式的說法。殊不知三八式的槍機結構也同樣仿自毛瑟,隻不過在毛瑟槍機的基礎上又加以改進而已。這些改進之處,雖不敢說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但也絕對不比原槍遜色,而該槍的許多獨創之處,更閃爍著奪目的光輝。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比如它的槍機。三八式的槍機在當時的各型步槍中結構最簡單,分解最簡便,零部件最少。完全分解後的槍機組件隻有五個。這簡化了的槍機,不僅降低了製作成本,也提高了勤務保障性和可靠性。

    比如它的保險機。三八式的保險機是一個扁圓柱體,其上壓以滾花,比毛瑟槍的保險機顯的簡潔、粗獷、大氣,實際應用中則既避免了被衣服、裝具勾掛,又便於操作,特別是高寒區戴棉手套時的操作。

    比如它的防塵蓋。這不僅是該槍的標誌性符號,也是該槍最大的亮點。安裝防塵蓋,除了能夠有效地阻止泥沙、灰塵進入槍機,也使全槍的外觀顯的幹淨利落。而安裝這麽一個蓋子,工藝要求並不複雜,生產成本也並不昂貴,可謂是以小的代價完成了大的貢獻。這畫龍點睛的一筆,不僅在當時是舉世無雙的,就是到了今天,其中的優勢也仍然十分的突出。 ...

    比如它的彈膛。該槍彈膛的上方開有兩個泄氣孔,這兩個泄氣孔可以在槍機開鎖的瞬間,與槍口形成一個類似於坦克炮抽煙筒那樣的作用,這無疑極有利於彈膛的冷卻。

    比如它的彈倉。該槍在槍彈打完後,機頭便被擋住而不能再前推到位,這等於提示槍手該裝彈了。這有點象今天的空倉掛機功能,在實戰中特別是倉促應戰和夜戰中,這一招太重要了。除此以外,該彈倉的底蓋還可以不用工具而隻用手指輕輕一按就可以極方便地卸下來,這對於擦拭保養和快速退彈來說其好處就不言而喻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比如它的瞄準裝置。該槍采用的是獨特的立框式表尺。射擊300米以內目標時,表尺框不用立起,使用框板上的照門直接瞄準;射擊400米以上目標時,將表尺框立起並將遊標上移,使用表尺框下端的另一個照門;當射擊500以上目標時,將遊標下移到底,使用第三個照門;當射擊更遠目標時,再逐次移動遊標與目標距離相對應。在當時,超過500米以上的射擊並不多,這就給調整表尺帶來極大的方便,即使一個新兵,閉著眼,也可以十分便捷地變換而不致出錯。更大的一個優點還有,當射擊100米以內目標時,還可以豎起立框式表尺,此時隻需將目標鎖定在表尺框中並與準星取齊,即可做快速概略瞄準擊中目標。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比如它的纏距。該槍的纏距是二戰各國步槍中最短的,隻有200mm,因而子彈的的旋轉速度最高,飛行穩定性最好。盡管子彈的初速也差不多是同時期各型步槍中最小的,但其射擊精度卻是最棒的,射擊時的後作力也是最柔和的。美國在戰後將繳獲的三八式直接用作運動射擊,可見其對該槍精度的認識之高了。當然,子彈飛行的超穩定,也帶來了該槍停止作用的降低,這是要一分為二地看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說到這插幾句關於三八式的初速的話題。許多網友說到三八槍的子彈初速比一般的步槍高甚至比中正式高,令人十分的不解,不知這些網友是從哪裏又是根據怎樣的數據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實際上,三八式步槍的初速隻有762m/s,說它初速高也勉強不算錯,但說它比一般的步槍高甚至比中正式步槍高就大錯特錯了。若是把這一句話中的“高”字換成“低”字,到是十分的妥貼,因為當時各國主流步槍的多數,比如中國的中正式以及流行於中國的VZ24、FN24,比如美國的M1903、M1,比如蘇聯的M1891/30、M44,比如德國的毛瑟98、M24等,初速都在800m/s以上,是遠高於三八式的。這是題外話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比如它的槍托的加工方式。一般步槍的槍托與下護木都是用一整塊木料切削而成,但三八式的槍托與下護木卻是用兩塊木料拚接而成的,即槍托後端向下傾斜的那一塊三角形部分,是用另一塊小木料拚接上去的(我不會貼圖,有興趣的可以從網上百度一下三八式的圖片,可以看的很清楚)。小日本的精細與節約在此處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光是這一項,不知要省去多少木材。後來中正式也曾經借鑒了這種拚接術以節省木料,但不全是。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以上這些,有的是三八式所獨創獨有的,是其他步槍所不具備的,有的雖然不是三八式獨有但卻是體現的最棒的。而所有這一切,都使得該槍的使用更加便捷,動作更加可靠。

    三、關於槍身的長短問題

    三八式槍長1280mm,是同一代步槍中較長的,特別是相對於中正式來說就更顯其長,這又是一個貶低三八式的理由。的確,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步兵分隊支援火器的加強,也由於步兵乘戴工具的增多,步槍槍身趨短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在這一大潮的影響下,中正式采取德M24式作為樣本是應該給予肯定的。但同樣考慮到中國戰場的實際情況,三八式那修長的槍身也沒有過時。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顯優勢。因為在中國戰場,象西歐戰場那樣步兵經常性地乘戴車、船、飛機的情況少的幾乎還可以忽略不計,步兵的支援火器也僅相當於西方一戰時的水平,有時甚至還不如。那麽為了搭戴車、船、飛機等運輸工具而將步槍的槍身減短也就不顯的那麽迫切,步槍所要承擔的作戰任務也就依然沒有得到減輕。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三八式的長槍身有什麽好處呢?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一是瞄準基線長,精確度高。三八式步槍的瞄準基線長達695mm,是二戰各國現役步槍中最長的。瞄準基線長,自然帶來射擊精度的提高,這一點沒什麽好說的。

    二是槍管長,火藥燃燒充分,既經濟又降低了槍口焰,提高了夜戰和狙擊作戰的生存能力。三八式步槍的槍管長達769mm,也是二戰中各式步槍中最長的。而有阪六五步槍彈中的裝藥量卻又是同時期各型步槍中最少的,僅2.14克,火藥在長長的槍管中得到了基本充分的燃燒,這樣做不僅提高了火藥能量的利用率,節約了成本,也使槍口焰得到很好的抑製,狙擊作戰和夜戰時,使敵人很難從槍口焰中發現自己,更加有利於隱蔽,從而有效提高生存能力。 ..

    三是有利於白刃戰。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在抗戰中,中日雙方的白刃戰遠比西方戰場多的多。誰都知道,拚刺刀第一需要的是不怕死而不死的鬥誌和有我無敵敢打必勝的信心,其次才是技術,三八式輕巧(三八式槍身雖長但質量比中正式輕)細長的槍身和鋒利的刺刀,無疑給拚刺者增強了這一信心,也從中占到了便宜。抗戰時期,我軍在與日軍白刃戰時,往往吃虧較大。東北解放戰爭時期,兵員主要來自滇湘黔全部裝備中正式的國軍七十一軍,最怕的就是與兵員主要來自魯冀遼清一色裝備三八式的獨立二師拚刺刀,因為不論身高鬥誌還是槍長,他們確實占不到任何的便宜。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總的來說,三八式的停止作用在當時各步槍中確是較弱的,但其射擊精度卻高於當時的任何步槍。在這兩點優劣的選擇上,我想,步槍手們大概都會首選精度,因為停止作用對於遠距離射擊的步槍來說,並不象手槍要求的那麽高,而確保精確命中目標,不管是打死還是打的讓你躺幾個月,心裏才更有底。抗美援朝初期,為了方便彈藥的補給,入朝部隊曾以師或團為單位統一步槍的口徑,在全軍內調換步槍,以使全團或全師口徑一律。這時便出現了一個思想問題,即所有被要求繳出手中三八式而換裝別的步槍的戰士都普遍出現了抵觸情緒,而奉命上繳別的槍的戰士,雖然也有不情願的,但隻是個別現象,沒有出現象繳出三八式那樣的普遍的思想問題。用槍人的這種態度,應該很能說明問題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十七)街市巷戰和室內搜剿是不一樣的

    看《集結號》開頭九連城市巷戰那場戲,場麵很震憾,特別是戰士們那沿著街道勇猛攻擊的慘烈和那超級時髦的手語,就更是贏得多數人的讚歎。可我看了別扭,怎麽看怎麽別扭,怎麽看也不像是解放戰爭中的我軍對城市的進攻作戰,而象是今天經常看到的特警對藏身於某個建築物內的持槍犯罪嫌疑人的搜捕,或者美軍對阿富汗伊拉克等個別抵抗力量的清剿。 ...華

    那這二者之間有區別嗎?當然有區別,區別大了去了。

    因為二者所要對付的對象不同,就決定了其采取的行動方式的不同。

    首先,街市巷戰不可能象建築物內搜剿那樣使用手語。特警或負有清剿殘匪的分隊之所以用手語,是為了隱蔽已方的信息與口令。這是因為,其一,對於搜剿者來說,他們的攻擊對象往往被困在某一狹小建築物內,以藏為主,其人數一般也並不太多,守東就守不了西,顧南就顧不了北,其觀察攻方的視角極其有限,攻擊一方的許多人許多動作包括你打什麽手勢他們是看不到的。其二,搜捕行動中,雙方都不會輕易開槍,在發生接觸之前,整個環境是靜悄悄的,而且攻守雙方往往隻是一牆之隔,所以你要是大聲地呼喊傳遞信息或口令,則很有可能被躲藏在牆壁另一側的犯罪嫌疑人偵聽,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抵抗,增加進攻的難度。基於以上兩點,即防守者容易聽到對方卻不容易看到對方這一特點,攻方用手語傳遞命令和信息以隱蔽行動企圖就很有必要。而解放戰爭時期的街市巷戰就不同了。最大的不同是攻守雙方都是明火直仗,到了能夠用耳朵聽到對方講話聲音的距離時,一方的戰術企圖不用說對方也能判斷的一清二楚,也就已經失去了隱蔽戰術動作的意義。第二個不同是,城市巷戰中,槍炮聲、喊殺聲震耳欲聾,你就是大聲叫喊,敵人也未必能夠聽到,所以也就用不著閉著嘴巴在那瞎比劃。第三個不同,是防禦的一方往往在主要的街道建有多層次的防禦與觀察體係,進攻者要是按照影片中那樣沿著城市街道強攻的話,其一舉一動就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監視之下,此時你用手語,可能自己人還沒看清楚敵人就先看清楚了。第四個不同,是打仗主要用長槍,對於特別講求四快一慢的我軍來說,麵對巷戰這樣極其激烈的戰場環境,任何一名戰士都必須雙手緊握手中槍隨時準備射擊或拚刺,就是哪怕零點幾秒的閃失也是不允許的,哪能容許騰出一支手來作無謂的手勢呢。再者說了,我軍打仗,事先都已明確好各班組的任務,而且戰前訓練中都經過反複演練,哪個組哪個隊遇到什麽情況采取什麽預案都有明確,其互相之間的協同動作往往都在演練與實戰中達到了十分的默契,也用不著到打仗時再比比劃劃。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所以說,解放戰爭時期的街市巷戰,根本就沒有使用手語的必要。而實際上,那時的解放軍中,也根本就沒有誰聽說過這半個世紀後才變的時髦的手語。

    其次,巷戰不能象搜捕那樣僅靠輕武器。軍警搜剿行動中,因對方的裝備遠遠弱於已方,所以攻擊者隻用衝鋒槍狙擊步槍也就足能夠給予壓製了。而且考慮到犯罪公子藏身的建築物往往可能就是民居,作為如今各種社會矛盾風口浪尖上的GA部門一般都不願惹上官司,故而不到萬不得已時,都基本不會對其進行破壞,再加上搜捕現場或附近可能就有大量的市民在圍觀,甚至犯罪分子的身邊就有被劫持的人質,因而一般都不會使用重武器,以免傷及無辜。但打仗不一樣,在對敵堅固設防的城市的進攻作戰中,最大限度地破壞其賴以據守的建築物,是任何進攻的一方都想方設法努力實現的。那麽如何實現呢?在當時,除了影片中表現的用炸藥包爆破外,上級還會盡可能地對攻堅分隊給予火力加強。因為攻打象影片中那樣有樓房的中原城市,顯然不是一個連的行為,而至少應是一個團的行為。在當時的中原我軍,平射炮火箭筒等直瞄火力可能沒有或少有,但迫擊炮擲彈筒等曲射火力還是能湊點出來集中使用於攻堅的。反正無論如何不能隻靠步槍衝鋒槍炸藥包去打這樣的堅固據點的,無論如何是要給主攻連隊配屬一定的火力支援的。要是實在連幾門迫擊炮都湊不起來,那就不可能打了。因為光靠步槍衝鋒槍炸藥包去進攻敵預有準備的街壘據點,那無異於白白送死。步槍衝鋒槍對磚石甚至水泥結構的樓房毫不起任何作用,在敵方射界十分開闊的街道上,連一點用於隱蔽的地形地物都找不到,你炸藥包也根本就送不上去。 .

    第三,巷戰不能象搜剿那樣的打法。對於負有搜剿任務的軍警來說,都是以絕對強勢打擊弱勢,一旦政治瓦解無效而不得不采取強攻時,則強攻也不是不可以的。但對於解放戰爭時期的我軍來說,其所麵對的城市守敵,一般都構築有堅固的永備工事,形成多層次的防禦體係,特別是主要的街道,往往都在其交叉火力的覆蓋之下,幾乎沒有死角。我軍在突破外圍進入街區後,往往會受到上下前後左右的環形攻擊,敵情顧慮頗大,在無法給敵以有效火力壓製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沿大街展開強攻。象影片中所表現的那樣敢於隻用輕武器便可以向敵據守的樓房工事發起強攻的場麵,絕對不是可以稱道的光榮,而是應該給予抨擊的十足的愚蠢。很難想象,到了我軍的軍事思想已經基本成熟的解放戰爭時期,還會出現這樣的蠢事。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那當時的我軍麵對城市守敵該怎麽打呢?

    當時解放軍中,任何一名指揮員,甚至任何一名士兵,隻要他不是白癡級別的弱智,那麽他就應該懂得,象影片中那樣的樓房工事是不能硬碰硬地強攻的,是百分百要繞開它的。繞開它怎麽辦?普遍的打法,是尋找一些敵未設防或設防比較薄弱的房屋,分多路采取一連串的爆破並輔以鍬鎬作業的方式,逐個房屋逐個牆壁地打通通道,充分發揚我軍近戰與小分隊獨立作戰特長,向預定方向和目標穿插攻擊,最後達成戰鬥目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為什麽呢?一個是這樣做能有效避開敵交叉火力的打擊。那時的我軍,象什麽反坦克炮呀平射炮呀火箭筒呀無後座力炮呀等直瞄火器還基本沒有,對於敵人為封鎖主要街道構築的磚石或者鋼筋水泥結構的永備工事還基本沒法對付。我軍有靠爆破隊逐次爆破開路的經驗,但在敵人交叉火力封鎖的城區街道上,你很難找到可供隱蔽的地形地物避開敵機槍火力,你再怎麽勇敢也無濟於事,根本上不了前。李天佑算是能打的吧,東野一縱(也就是後來的三十八軍)不是吃素的吧,但第一次打四平突破外圍後進入街區,打了個幾進幾出,就是打不下來,最後還是退了出來。可城鎮密集錯落的房屋,則恰恰限製了敵人機槍火力的發揮,通過逐個房屋逐個牆壁的鑿牆打洞,就可以有效地避開敵人的機槍火力,達成預定的穿插任務。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再一個是能快速將敵人整個的防禦體係割裂開來,加速其崩潰。巷戰這樣隻能以分隊為單位組織防禦的特殊戰場,本來就不利國軍發揮其長。而一旦被我用鑿牆打洞的方式迂回包抄,其整個的防禦體係便被破壞,形成更小更分散的孤立單位。在當時,國軍基層連隊的通信指揮手段也極其落後,往往也是靠口令或簡易信號進行指揮。而這種原始的通信方式在其整個防禦體係被割裂成多個孤立的小塊後,就完全失靈從而造成指揮與控製的斷檔。失去了指揮,重武器用不上,短兵相接又不是我軍對手,其士兵的鬥誌很快便會瓦解。指望他們能象我軍那樣或者能象他們當年對日作戰那樣各自為戰打到最後一個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實際上到了解放戰爭的第三個年頭,國軍士氣已經十分低落,加上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已經為國軍士兵所深知,所以隻要將其指揮體係打掉,沒有了官長的控製,當兵的很快就會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後來再打四平時,就摸索出了這一套打法,四平就攻克了。再後來,天津這樣的大城市,也用這套打法很快地攻克了。 ..

    這是一條由東野六縱十七師創造的城市攻堅經驗,後很快在全軍推廣,中原部隊按說也應該普及到了。或者還沒有學到手。但不管學到沒學到,打不了寧肯不打,也不會象影片中那樣的打法,不然他要麽就不是解放軍,要麽就是解放軍中的白癡。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十八)政工幹部的醜化

    如果我要說這麽一個故事:說有一個縣缺縣委書記,縣長找省長,要他給派一個,省長說沒人可派,這時正好有一個當地震發生時丟下學生不管而私自躲藏起來的教師被雙規等待處理,於是縣長就遊說省長允許讓他把這個人帶回去當縣委書記,說反正能頂個人用。省長同意了,這人就當了縣委書記。可這書記即不懂工業也不懂農業也不懂管理什麽都不懂,但他打字速度挺快,縣長呀科長呀科員呀什麽的有忙不過來的時候就叫他給打字,總算是頂了個人用…… ...

    嗬嗬!你認為這故事編的怎麽樣?

    大凡在中國社會中生活過的人,隻要他不是遠離塵世的出家人或生下來就天生的弱智,那麽他一定會說這個故事編的太離譜。因為這在現今的中國,在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下的中國,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

    可奇怪的是,同樣離譜的事,發生在《集結號》中,卻有許多人喜歡的不得了。你看那穀子地跟團長要那因當逃兵而正等待處分的人回去給他當指導員的故事,與上麵的故事有區別嗎?

    可他們往往說:戰爭年代嗎,打仗才是真本事,指導員呀政委什麽的,隻會賣嘴皮子搞教條,沒什麽用,所以說象《集結號》中描繪的那指導員,才算有突破,才算真實反映了曆史。

    這話我聽到過多遍,令我無語。

    看文革以前的老電影,有一個特點,即銀幕上的政工幹部的形象比軍事幹部搶眼些,特別是基層的指導員,就更多更搶眼。比如《紅色娘子軍》中的洪常青,比如《沙家浜》中的郭建光,比如《敵後武工隊》中的魏強,比如《暴風雪中的雄鷹》中的白指導員,比如《猛龍沙》中的江洪,比如《無名島》中的王永智等等,雖不免打上時代的鉻印而令許多憤青不滿,但卻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可今天不知怎麽了,大概是對文革十年極左錯誤路線的仇恨太深,或者是對西方或封建時代的軍隊崇拜的太過盲目,或者是對我軍曆史理解的太過淺薄,或者是對我軍性質全然不知,或者是想故意貶低我軍政工製度否定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如今影視中的我軍政工幹部,要麽被回避掉,要麽被貶低,要麽被醜化,就好象政工幹部得罪了誰一樣,在他們臆想中,在相當多的人們的臆想中,我軍的政工幹部就應該跟《集結號》中那指導員一樣,必定要戴著眼鏡,必定要酸不嘰嘰,必定是隻會念教條,必定是一副全沒陽剛之氣的孫子樣。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看來對zhonggong軍隊曆史的了解,也並不僅僅隻是低學曆的人才如此,這就有必要說說我軍的政工幹部在軍隊中的地位作用威信了。

    zhonggong軍隊在建軍以後很長一個時期,上至方麵軍下至連隊,各級政工領導是享有比同級軍事主官更大的權力和更高的地位的。不僅軍隊中的各種行動都得需政治主官副署方可執行,特別與作家影視家臆想的截然不同的,是當軍政主官意見不一致時,得由政治主官最後拍板。這種不論軍事政治的大事全由黨代表政委說了算的情況,今天反思起來,未必合理、科學,但它是事實。而且一直到1942年秋,才開始有些許的改變。一直到1946年底,黨委(支部)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製才開始在全軍逐漸實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zhonggong軍隊中的軍事首長才開始與政工首長平起平坐。所以說,象穀子地李雲龍那樣大事小事一個人說了算而全不把政工幹部放在眼裏的情況,在當時,在特別強調黨指揮槍的zhonggong軍隊中,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 ...

    戰爭年代,為了能夠讓部隊的指導員呀政委呀在關鍵時刻代表黨牢牢地控製住軍隊,上至中革軍委下至每個基層黨委,都在平時賦予並培養了各級政工領導人很高的威信,以使他們說話算數。有個別時期,主要是建軍初期,甚至錯誤地過份抬高其權力,不僅使其在軍中享有比同級軍事首長更重的與人事升遷相關的權力,甚至得操生殺大權。而且也的確出現過少數狂熱如今天憤青般把革命理解成打倒一切和為純潔階級隊伍而擴大肅反的人充當政委特派員等角色,在曆史上留下沉痛的一頁。但不管這有多麽的令人遺憾,事實上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產生了即有負麵的也有正麵的深刻影響,讓當時的許多官兵對政委、特派員、教導員、指導員等都不得不心懷恐懼,因而象《集結號》中表現的那樣連一般士兵都敢於對指導員高聲叫罵的情況,也就絕對不可能會出現。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那時的政工幹部,除了令人畏懼,也令人愛戴,這與今天不同。由於職責所在與階級感情的真摯,指導員們在行軍中為體弱者背槍,宿營時為士兵燒洗腳水,為傷病員喂飯洗腳,這都並不是誇張的演義。又同樣出於對黨的狂熱信仰和階級仇恨力量的驅使,包括那些曾在肅反中犯有擴大化錯誤的人,在衝鋒殺敵中也往往有超常的表現。所有這些,讓那些主要生活在社會底層習慣了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負的窮苦農民出身的士兵們,是沒辦法不敬重他們的。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政工製度已經走向成熟,當時在許多俘訓部隊和新解放區中,都有將不認識的老兵稱呼指導員的現象,可見其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份量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zhonggong軍隊的政工幹部全部起於卒伍,連隊指導員往往是由政治素質較強的排長提升或由連長轉任的,故指揮打仗的功夫並不稍差。抗戰時期威震華北的敵後武工隊,上至小隊長中隊長大隊長下至普通隊員,差不多全由部隊的政工幹部抽調組成。如著名的冀中九分區武工隊的隊長兼政委楊壽增是團的政治處主任,七分區武工隊的隊長張英是第二遊擊總隊政治部敵工科長,指導員崔希哲是軍分區政治部敵工科長,冀南一分區武工隊的隊長兼政委劉大坤是該分區的政委,六分區的德故武工隊隊長王澄是政治部的鋤奸科長,副隊長曹蔭懷是政治部的宣教科長。小一些的武工隊或武工小隊的隊長,比較著名的馮誌、王棟、李彩五、李繼初等,則全都是主力部隊中連的指導員調任。從本人搜集到的有關武工隊的資料中看,武工隊的領導由連長、營長、團長等擔任的極其罕見。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在以打仗為中心工作的戰爭年代,政治上是否堅定和會不會打仗,是當時對每一名zhonggong黨的幹部最重要的考查與任用標準,這就促成了當年的許多政工幹部特別地注重軍事修養,加上職責相關,必然就使其在戰爭中絕對不可能往邊上躲而是衝鋒在前更顯身手,從而造就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高級將領,比如粟裕、彭雪楓、黃克誠、肖勁光、李先念、王震、楊勇、葉飛、肖華、陳錫聯、楊成武、張愛萍、鄧華、劉震、劉亞樓等,在紅軍時期,都長期擔任各級的黨代表、政委,有的從始至終擔任政工幹部。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所以說,如果zhonggong軍隊戰爭年代的政工幹部全象近期影視中表現的那副酸不嘰嘰連槍都不會拿的孫子樣,我們該如何認識曾令敵偽聞風喪膽的主要由政工幹部組成的敵後武工隊?如果總是固執地認為我軍的政工幹部全是從不過問軍事隻會念教條賣嘴皮子的,我們又如何認識循著指導員、教導員、政委等政工渠道成長起來的鄧華、王震、楊勇、葉飛、劉震、鍾偉、劉亞樓、高敬亭、楊靖宇、趙尚誌等一大批見棱見角叱吒風雲的赫赫戰將呢?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十九)野戰陣地進攻不是那麽個打法

    這一類的錯誤在許多影片中都存在,不過以《集結號》中的國軍對共軍汶河防禦陣地的進攻戰鬥一場戲表現最詳,因而露竊也最過,故僅以此例從進攻一方的角度來說事。

    其一,他的步炮協同基本是錯誤的。步炮協同這個詞,在解放戰爭時期,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詞了。早在一戰時,便有“徐進彈幕射擊”戰法的應用,就是隨著衝擊步兵的前進,炮火彈幕在步兵隊形之前徐徐向前移動的射擊方式。後來這一戰法傳入中國,北洋陸軍時期,步炮協同的理念即已普及。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步炮協同進攻的理論與實踐已經相當成熟。可影片中看到的,當防禦的共軍九連在敵人炮火準備結束(並未看到延伸)後進入表麵陣地時,國軍衝擊的步兵距離他們防禦的前沿還老遠老遠的,這便給了他們以充分的時間組織防禦。這與當年國軍的步炮協同水平是相差太遠的。按理,當他的炮火急襲時,準備衝擊的步兵應該在共軍防禦前沿200米左右占領衝擊出發陣地,做好衝擊準備。太近了不行,太近了有可能遭遇已方炮火的誤射,太遠了也不行,太遠了就造成步炮脫節,炮兵掩護步兵的作用就降低了,而且會加大步兵衝入敵前沿的距離,增大體力消耗,給敵以防禦準備時間。當炮火準備結束開始延伸時,衝擊之步兵應充分利用炮火準備的效果,迅速在障礙物中開辟通路,接近對方的防禦工事,在防禦之敵剛剛躍出進入表麵陣地而尚未完全做好戰鬥準備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突破敵前沿。當然這有一定的難度,即衝擊的步兵躍起的時間與炮火開始延伸的時間應恰好一致才行,早半分鍾不行,晚半分鍾也不行。以國軍當時的情況來說,他應具備這樣的能力。但影片表現的令人失望。因為當防禦方負責監視敵軍炮火的觀察哨判斷敵人炮火急襲結束後,傳遞口令給指揮員,指揮員下達命令並率坑道(或貓耳洞)內官兵躍出進入表麵陣地這個過程,怎麽說也要一分鍾左右,如果攻擊方步兵從前沿前200米處發起衝擊的話,對於九連這樣單薄的防禦體係來說,一分鍾的時間應該已經逼近防禦前沿甚至已經躍入一線塹壕短兵相接了,怎麽可能會象影片中表現的還有那麽慢長的距離給你從容的準備。這未免太過份地貶低了國軍的步炮協同能力。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還有一個更不可能的錯誤,即當步兵已經發起衝鋒後,其已經結束攻前火力準備的國軍炮火又重新開火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火力急襲,這是古往今來極其罕見的打法。因為這樣的話,受到打擊的,將不僅僅是防禦的一方,正在發起衝擊的步兵也可能麵臨同樣打擊。這便不是一個步炮協同的動作成熟與不成熟的問題,而是一支軍隊的戰場倫理問題了。一般來說,如果進攻一方的指揮員沒有得精神病,戰鬥又不是對於攻方來說到了非要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的地步,是不可能采取此一缺德的戰法的,國軍同樣也不可能。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其二,他的步坦協同基本也是錯誤的。相對於步炮協同來說,步坦協同對國軍也是一個新鮮的東西。不過步坦協同比較簡單,即使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反複演練,出於本能,也足可達成差不多的協同動作。該片中,國軍曾出現坦克衝擊的場麵。先不說攻擊這麽一個小小的陣地有沒有必要搞這麽大的動靜,也不管影片中出現那種坦克(看不清型號,但可以肯定不是解放戰爭時期國軍能夠裝備的)有沒有可能,就說他的協同動作吧。片中的坦克是孤立前出的,這完全不可能。在解放戰爭中,國軍的坦克還極少,是寶貝疙瘩,一般是不用的,即使用,也會十分的謹慎。雖然他那時還不太懂得步坦協同,但出於對坦克保護的本能,他是絕對不敢甩開步兵開足馬力孤立前出的。因為坦克的視界極其有限,觀察死角很大,其乘員難以全麵掌握戰場情況,一旦失去了步兵的掩護,極易遭受敵人步兵的打擊。國軍沒那麽傻,不會幹這虧本的買賣的。實際的情況是,受步兵機動能力與坦克數量的限製,國軍坦克戰術的應用,基本還停留在西方一戰時的水平,即輔助步兵攻擊的水平上。退一萬步說,即使坦克手想冒進,也不該前出到敵方步兵反坦克火力打擊的距離之內,而應該停止在步兵能夠打擊的距離以外,然後用坦克自身的火炮、機槍對防禦之敵進行打擊。那時的共軍沒有直射火力,如果這樣,就造成了我打得著你你打不著我的有利態勢。可惜,他愣是孤立地衝入共軍炸藥包、燃燒瓶的攻擊距離之內,這不是送死是什麽,影片中所表現的這樣的衝擊法,在當時的國軍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影片中還有一輛坦克被共軍山炮擊毀的戲,這就隻能驚歎共軍實在太強了。山炮是典型的曲射火炮,是麵殺傷兵器,是非要騾馬挽曳或馱載才能機動的笨家夥。以山炮對決坦克,二者的機動性能、彈道係數等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而坦克居然敗給了山炮,除了怪坦克孤軍冒進和低能外,還不得不讚佩穀子地或馮小剛的超級神勇。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其三,他的炮兵兵器的使用就更是錯誤的。解放戰爭時期,國軍裝備的火炮情況,是大口徑壓製火炮少而步兵隨伴火炮多。在國軍嫡係部隊中的王牌師(整編旅)一級,一般最多隻有12門製75口徑山炮一個營,在少數嫡係的軍(整編師)一級,一般最多才配有12門製105毫米榴彈炮一個營。象第八軍、新七軍這樣的嫡係部隊,還沒能達到這樣的水平,至於雜牌軍,有的師一門炮也沒有,有的軍也隻有一個營的山炮而已。但此時國軍團以下步兵部隊中,不管是美械、半美械、國械還是日械裝備的,多數步兵團都轄有戰防炮一個連(4門),迫擊炮一個連(6門,有的分轄到營),火箭筒6具則分轄到營,60炮則每連6門或分轄到排。可見其步兵直接支援火力相對於軍、師屬壓製火炮來說,是足夠強了。可影片中所表現的,卻正好相反。我們看到國軍在對九連陣地進攻前的炮火準備時,有好多門美製105毫米榴彈炮放列射擊,可從頭到尾,卻連一門迫擊炮戰防炮火箭筒也看不到,這就顯的荒唐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象僅有四十多人的九連防禦的陣地,從其防禦的正麵和暴露的火力上,是極易判斷其兵力兵器配備情況的,國軍的偵察能力就是再差,也不至於將他們誤當成一個團甚至一個旅吧。壓製這樣一個連的防禦陣地,犯得著召喚軍屬炮兵(105榴彈炮)來打擊嗎?他一個軍長(還得是嫡係)就那麽12門(有的僅8門)美式105榴,打這麽半個連就配屬這麽多,他的作戰任務就隻是這半個連嗎?那要是在別的方向遇到共軍一個營怎麽辦?要是遇到共軍一個團、一個旅、一個縱隊呢?還有一個極其可笑的是,打擊了半天,這麽一個小小的連級規模的野戰防禦陣地,卻並沒有受到多麽嚴重的破壞和人員殺傷,就讓人無法理解了,這堂堂國軍的軍一級的炮兵到底是打的禮炮呢還是根本就沒裝引信的臭彈呢。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甭管進攻一方的國軍是什麽級的單位,隻要他對敵情判斷的差不太多,別說不會召喚軍屬炮兵,就連師屬炮兵(75口徑山炮)都用不著,隻憑團營炮就足夠了。按當時的情況,如果將一個團不同口徑的迫擊炮編成臨時輕便炮兵群采取齊射的方式進行壓製,是足可以讓防禦的九連難以支撐的。而當時的國軍步兵,即有此炮戰的經驗與能力,也完全具備這樣打的條件。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整個影片中,我們卻並未看到國軍當時普遍裝備的步兵隨伴火炮的應用。九連陣地上,有兩挺配置的極其錯誤的重機槍(當時,國共兩軍特別是共軍用於防禦的重機槍陣地一般隱蔽配置在兩翼或反斜麵,而不是象影片中那樣暴露地配置在正麵),這正好是國軍戰防炮與火箭筒最佳的打擊目標,可防禦方就那麽將重機槍完全暴露地在正麵射擊,也並不按要求經常地變換陣地,而國軍就愣是任其發揮,這就太讓人感覺是在演戲了,而這戲也演的太假了。 ...

    其四,他不該第一次衝擊便使用那麽多那麽密集的兵力。一般來說,在解放戰爭時期,不論國共哪個軍隊,對於野戰陣地的進攻,在炮火準備後,都先要采取小群多路並分成多個波次的試探性攻擊,一是進行偵察,二是消耗疲憊防守之敵,待敵情基本明了,守敵受逐次消耗襲擾戰力疲憊時,再以主力發起猛烈衝鋒,一鼓作氣解決戰鬥。可奇怪的是國軍沒這麽做,而是隻在進行一次炮火急襲準備後,便發起大規模集團衝鋒。這樣做的不利之處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是守敵的陣地構成、火力配係、障礙物設置等要素你可能還基本沒掌握或掌握的不確實,其攻擊便顯的盲目;一個是守敵未經消耗與疲憊,銳氣正盛,以逸待勞,勢必增大攻擊的難度;還有一個是攻擊的後勁小,一旦攻擊受挫,勢必造成攻擊行動一波不如一波,對軍心士氣的影響必然利於敵而不利於我。除此之外,進攻方步炮協同又沒循常規進行,有直瞄的也有曲射的團營屬炮兵又不用,衝鋒時又不懂得散開不懂得躍進,就那麽慢慢悠悠地排成威武整齊的象是接受檢閱一樣的隊形前進,能不敗給穀子地們嗎。要不怎麽說配屬了軍炮的國軍也打不過半個連的共軍呢,導演非要讓他打不過,他能打得過嗎?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其五,他不該采用夜襲這一以短擊長的打法。影片中,國軍在大白天動用了軍屬火炮和統帥部直屬的坦克進行多次衝擊,都沒能攻克穀子地們半個連的陣地,於是采取了夜襲的行動,這當然不用打也知道結果了,肯定失敗嗎。

    夜戰、近戰、打亂建製的混戰、白刃戰,可以有效迫使敵優勢裝備失去用武之地,變成隻靠刺刀就可以分出高下的決鬥,就成為共軍長期以來以劣勢裝備克敵製勝的一套絕招。看一百米內硬功夫,看敢不敢刺刀見紅,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每一名黨員每一名戰士能否經受住考驗和是否受到尊重與提撥重用的標準。其中的夜戰,早在紅軍時期就被成功運用,在幾十年的戰爭狀態中,早已養成一整套的成功經驗與傳統,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與國軍戰,仍然屢屢得手,一直是國軍無法與之爭奪的高地。按說這並不是多麽難的事,可國軍為什麽就不能也用夜戰近戰針鋒相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戰術或技術問題了。夜戰,其最難把握的不是戰鬥中的識別、聯絡、組織、協同,而是每一名戰鬥員高度自覺的主動攻擊精神和上級組織對所屬官兵超強的組織控製能力。這超強的攻擊精神與控製能力,是由zhonggong軍隊的性質所決定,是與長期堅持的堅強有效的思想發動密切相關的,他們的對手國軍,是不具備的。國軍在抗戰時,基於民族大義和對日本侵略軍的深仇大恨,上下級之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強烈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在這極強的力量作用下,每一名參戰士兵高度自覺的主動攻擊精神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因而夜襲在國軍抗戰時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特別是到了一九四八年以後,國軍的士氣與共軍已經毫無可比之處。從這個時候起,除極個別部隊外,對於國軍絕大多數部隊來說,將部隊集中起來進行較大規模的防禦作戰,還能將就,但其主動的攻擊精神已經基本喪失,又缺乏象共軍那種在思想上或者說在精神上超強的控製力,所以如果采取主動出擊的戰法,則極易使部隊失去掌控。特別是夜戰,就更容易造成建製上的混亂,造成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也不想找到官的局麵。而隻要你當官的在夜色中看不到他,指望他能夠玩命地主動尋敵作戰,作夢吧!他不繳槍投降不扔下槍跑回老家去就不錯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基於這個差別,所以國軍在三年解放戰爭時期,都盡量避免與共軍夜戰,倒是共軍,卻時時處處鑽著空子地變著法地尋找國軍夜戰。象影片中那樣讓國軍送上門來夜戰的事,不把共軍樂壞了才怪。在大白天都不能取勝的國軍,竟然使出夜戰這一招,真懷疑這國軍指揮員是不是共軍臥底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二十)武工隊是小說中那個樣不是影視中那個樣

    大概受西方敢死隊題材影視的影響,改編自馮誌《敵後武工隊》的影視接二連三地投拍。可影視中所表現的武工隊,卻全不是原著小說所紀錄的抗戰時華北敵後的武工隊,而是編導們根據自己對西方特種部隊的盲目崇拜與對槍戰大片的模仿加上自己的臆想製造出來的武工隊。 ..

    為什麽呢?

    先說一說什麽是武工隊。武工隊就是武裝工作隊的簡稱。最早是zhonggong抗日武裝為恢複與開辟敵後遊擊根據地而組建的一種特殊組織,它誕生於華北敵後抗戰中最艱苦的歲月,而尤以河北平原腹地的冀中區最為活躍。

    武工隊不是編製單位,而是任務單位。這又分幾種情況,一種是抽調各不同單位的人員編組而成,就象某師為迎接軍運動會而由各團抽調人員組成的足球隊一樣;一種是指定某個建製單位臨時充當,就好比前衛連、預備隊一樣。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武工隊並非隻是抗戰時才有。解放戰爭時期的敵後也有武工隊;解放初剿匪鞏固新區時也有武工隊。各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武工隊,其組織係統、活動環境等是不同的。因為是就馮誌所寫並經無聊編導們篡改的《敵後武工隊》說事,所以這裏便隻說抗戰最艱苦階段河北平原的武工隊。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首先,武工隊不是西方意義的特種部隊。第一個不同,是人員的組成不同。武工隊的對上關係隸屬於軍分區政治部,武工隊的鬥爭方式規定為政治進攻。因為這個特點,組成武工隊的成員特別是各級領導便主要以政工幹部為主,這是全軍一致的。如冀中九分區武工隊長兼政委楊壽增是冀中主力十八團的政治處主任,七分區武工隊長張英是第二遊擊總隊政治部敵工科長,指導員崔希哲是軍分區政治部敵工科長,冀南一分區武工隊長兼政委劉大坤是該分區的政委,六分區德故武工隊長王澄是該分區政治部的鋤奸科長,副隊長曹蔭懷是該分區政治部的宣教科長。小一些的武工隊長,比較著名的馮誌、王棟、李彩五、李繼初等,則全都是主力部隊中連的指導員調任。從本人搜集到的武工隊資料中看,武工隊的領導由連長、營長、參謀長、區隊長等擔任的極其罕見。這是隻有zhonggong領導下的、人民戰爭背景下的抗日武裝才會出現的情況,是和編導們的臆想與希望截然不同的,是和西方特種部隊的組成人選截然不同的。 ...

    第二個不同,是滲透的方式與對滲透結果利用的不同。武工隊開展滲透工作的主要手段,就是國人最擅長的拉關係,絕對的中國特色。這也是由當時當地的社會情況決定的。敵占區內,建有各級偽政權組織,在以華製華的原則下,就產生了大量的偽軍偽政權人員。但這些偽官偽軍們,雖然多數也不是什麽好人,但也並不真心給鬼子幹事,有奶便是娘,混飯吃而已。他們往往都是土生土長,老婆孩子父母親也都在當地,在應付鬼子的同時,也並不願意得罪整天把腦袋與手榴彈掖在一塊的武工隊。所以,隻要武工隊的政策運用得當,他們也願意與八路拉上關係踩上兩條船留條後路。而這,也正是武工隊想得到的效果。雙方都有這樣的需求,偽官們七姑八姨三舅四叔什麽的又都在當地,拉上這種關係就不是什麽難事了。於是,這種靠拉關係進行的滲透活動,就成為那個特定時期的一種特定鬥爭形式。冀南軍區1942年10月有一個統計,在該分區範圍內,武工隊與偽軍共建立關係1400餘個,從這組數字中,足見其重視程度之高和數量之大。 ...華嶽論壇

    拉關係幹什麽,一為情報工作。敵偽中有什麽行動,武工隊都能事先知道的清清楚楚,甚至某個會議上某個偽組織人員說的某一句話都能在散會後不久就可以傳到武工隊的耳朵裏,從而為軍事、政治、經濟鬥爭提供支撐,也給偽軍偽組織人員造成相當的心理恐怖。二為尋找保護傘。在冀中、冀南,都出現過武工隊為逃避敵人的追捕而藏身於偽軍據點中的情況。當地下人員和群眾積極分子被捕後,也可以通過關係將其救出。三為解決經濟困難。當年根據地急需的藥品、兵工材料等緊俏物資,需要到敵占區購買,因為武工隊與敵占區三教九流都建立了較好的關係,就為這種采購提供了相當的便利。四為交通方便。當武工隊保護黨的幹部通過偽軍據點到其他地區時,往往事先疏通駐地偽軍,愛酒的送幾瓶酒,愛錢的送幾塊大洋,愛貨的送雙鞋送件衣裳,這些偽軍官受了賄賂,加上也不想與八爺結仇,通過他轄區時他往天上放一陣槍就過去了。 ..

    說到這裏,又讓人不禁想起黑社會的滲透,其實武工隊對偽軍偽組織的滲透,與今天某些黑社會對政府和公安部門的滲透是完全一樣的道理。而這,對於作戰地區主要是異國他鄉的西方特種部隊來說,由於與當地人沒有這種老一輩少一輩的盤根錯節的關係,象武工隊這樣的拉關係滲透方式,是他們無法做到的,甚至是無法想象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第三個不同,是對敵鬥爭方式不同。西方特種部隊的任務往往是針對某一項單獨的任務而派出,如營救人質、刺殺敵方要員、襲擊敵方司令機關、破壞敵方重要設施等,完成任務後一般在最短時間內撤出。武工隊的鬥爭方式是政治進攻,其首要任務,是對敵的宣傳戰。說到這宣傳二字,是許多網民與觀眾所不喜歡的。有些編導為了迎合觀眾的這種心態或是他們本身也根本理解不到這樣的高度,因而往往忽略或有意回避,這就把武工隊最最根本的也是最具特色的東西無形地抹殺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武工隊的宣傳分作兩部分,一是對敵偽宣傳,一是對群眾宣傳,對敵宣傳則是主要的。至於其方式方法,除了比較常見的炮樓喊話、寫標語、集市演講、發傳單,寫信、打電話等以外,還有一些比較獨特的作法,比如截住過往郵車,在來往的信封上寫標語口號;比如對偽軍記“善惡簿”、發“回心抗戰證”;比如深更半夜潛入偽軍屬的家中給全家人談話講抗日的大道理;比如給天津市長打恐嚇電話,給河北省長的家裏寄傳單,等等等等。這些作法,對於隻是短期潛入的西方特種部隊來說,可能不起多大作用,因而他們往往並不使用。而對於土生土長並準備長期紮根建立根據地的武工隊來說,卻是十分常見的心戰方式。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除了宣傳攻勢,擺在第二位的工作,便是鋤奸了。西方特種部隊也是有刺殺任務的,這一點武工隊與他們相比總的來說並沒有不同。但其具體手段,仍有不同。說的難聽一點,武工隊的鋤奸手段,卻與中國傳統的黑社會組織或今天西方的某些恐怖組織有著某種相似。比如有些特別牛的武工隊,往往能夠在月暗風高的深夜突然出現在熟睡中的偽官居室;往往能夠將保鏢環衛戒備森嚴的公子小姐老太爺姨太太們請到青紗帳或地道裏去上政治課;往往能夠在敵人聚會的餐桌或會議桌上適時地寄去某漢奸的人頭;往往對仍在逍遙作惡的漢奸判處死刑,並張貼布告寫明五日或十日之內執行,而五日或十日之內必置其於死。所有這些,充滿中國傳統特色,你可以在幫會或恐怖組織的活動規律中發現共同點,但你卻無法在西方特種部隊的槍戰大片中看到。 ..

    第四個不同,是所依賴的要件不同。西方特種部隊往往獨立作戰,並不指望當地群眾的支援與配合。他們更看重尖端的特工裝備,其運載工具、通信手段、野外生存器材等,俱都是當前軍界最尖端的產品。而武工隊是在人民戰爭這個大背景下作戰,故而特別強調依靠群眾和當地黨組織。他們除了裝備有比一般部隊更加犀利的近戰兵器外,其他則一無所有,情報工作、吃的穿的住的、乃至戰鬥中的配合等等全依賴地方黨組織和發動群眾。這一點是武工隊與西方意義的特種部隊最大的區別,是古今中外找不到第二家的,盡管它老土老土的土味十足。 ..

    其次,武工隊不是遊擊隊。武工隊做宣傳瓦解敵軍的工作,遊擊隊也做此項工作;武工隊做鋤奸工作,遊擊隊也做鋤奸工作;武工隊經常化裝偵察,遊擊隊也經常化裝襲擊,故而二者經常被混為一談。到了一九四三年後,由於許多遊擊隊性質的敵後小部隊也稱武工隊,而此時由於局麵已經打開,武工隊也開始擴大發展,也進行小規模的遊擊活動,二者還就真的不好區分了。但在四三年秋以前,二者的區別是十分的明顯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一是活動的地區不同。遊擊隊一般活動在遊擊區,武工隊則基本活動於敵占區。遊擊區有一定群眾條件,有秘密的抗日政權可以在夜間活動,有可以回旋遊擊的餘地。而在敵人的“確保治安區”,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幾乎男女老少都被敵人組織起來了,象什麽“防共自衛團”、“防共青年團”、“防共婦女會”、“防共兒童團”等等。武工隊剛剛進入敵占區時,追殺他們的,並不象以往表現的那樣隻是少數的漢奸,而是幾乎所有加入各種防共組織的一般群眾。隻要他們在哪個村一露頭,哪個村的男女老少就一起上陣,又敲鑼又叫喊又追捕。在這樣的環境中,別說開展遊擊戰,連立足都十分的困難。而這樣的情況,在遊擊區是基本不存在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二是組織形式不同。遊擊隊有受縣委領導的,有受區委領導的,也有受軍分區領導的,還有自發的,而武工隊全部是受軍分區政治部領導。

    三是人員的構成不同。遊擊隊的隊員是可以放手征召的,人員越多越好,隻要願意參加抗日的,一般是來者不拒。武工隊的隊員則都是在具備長期實戰鍛練有高超殺敵技能的敵工、鋤奸、偵察等專職幹部和主力兵團的班排長中精挑細選的。和遊擊隊相比,武工隊的成員更精悍。而這裏說的精悍,主要的還不是他們的武藝如何,不是他們手裏的家夥如何,不是他們遊擊作戰的經驗如何,主要的是能不能準確掌握黨的政策,會不會做敵軍工作,會不會做群眾工作。最低限度你得會寫標語傳單,你得會組織開會演講。這是他們的使命要求的,也是武工隊之所以能夠在敵後之敵後那樣艱苦的環境中有所作為的法寶。而如此高標準的軍政素質,並不是每一名遊擊隊員都具備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四是主要任務的不同。遊擊隊有打仗的任務,而武工隊則沒有打仗的任務。不論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晉綏,還是八路軍總部,都不僅沒有將打仗作為武工隊的任務,反而還一再強調武工隊不是遊擊隊,不能過分地刺激敵人而忘記自己主要的工作。劉伯承就曾反複強調武工隊的任務是政治進攻,不是軍事打擊,不能作無謂犧牲,羅瑞卿還曾批評過一些對武工隊任務不熟悉的領導幹部,批評那些將武工隊當作遊擊隊使用的軍分區領導。為什麽呢?因為武工隊活動地區敵強我弱的態勢限製了他們,如果非要這麽幹,則無異於自殺,而這,顯然不是八路軍所提倡的。影視作品裏模仿西方槍戰片表現的武工隊經常與鬼子刀對刀槍對槍的硬拚血戰的場麵,基本是不存在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大凡隸屬於軍分區的武工隊,其近戰兵器在當時是相當棒的。不論隊長隊員,都是雙槍。有的是兩支短槍,有的是一長一短,而短槍基本是德國造盒子炮,長槍則既有馬槍,也有卸掉槍托的美式湯姆遜衝鋒槍。武工隊不打仗,那對他們的實戰經曆要求那麽高武器配的那麽強幹什麽呢?要知道,武工隊的工作環境是敵占區,是全沒有根據地支撐的敵人的後方統治中心,你不找敵人打仗,可敵人是不會允許你在他的縣城裏在他的模範治安村裏搞宣傳貼標語開會演講的,是不會允許你動不動就到他豢養的走狗家中殺人索命的,他要找你打你的呀。身上沒有點功夫,沒有幾件家夥,你就空著兩手等敵人來捕你綁你嗎。所以,武工隊的家夥,就象劉伯承說的那樣,不是用來打仗的,是用來為政治進攻提供保護的。而實際上,雖然武工隊沒有打仗的任務,但短兵相接的遭遇戰鬥,對於他們來說卻是經常要應對的,隻是他們絕對不會戀戰,更不會象電影電視劇中表現的那樣主動找敵人明火直仗硬碰硬對打。就以馮誌曾任分隊長的九分區武工隊來說,從四二年秋組建,到四五年抗戰勝利,前期活動在偽河北省會保定周邊,後期轉戰至日軍駐防重地天津近郊,多次進出保定天津城內,創造出驚人戰績,卻沒有一人犧牲也從無一人重傷。要是象影視中表現的那個打法,在保定天津那樣的地方,我看他們一個也別想活下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第三,武工隊的工作重點在農村的基層而不在城市也不在上層。現在電影電視劇裏,有一種趨勢,總是將對手的級別越寫越高,由以前的日偽小隊長中隊長到今天的大隊長聯隊長旅團長市長省長。似乎隻有這樣拍,才能借以表現那些公館、宴會、洋車、洋樓的奢侈豪華,才能借以表現那些姨太太大小姐婊子戲子們的嗲聲嗲氣,才能得到較高的收視率,才能讓自己的口水滿意地流出來。實際這是錯誤的。武工隊的工作重點是在農村,是在棒子壟裏在地道裏在炕頭上,是在滿腦袋高梁花子一身臭汗的莊稼漢身上,是在偽軍偽警偽組織的下層。為什麽呢?其一,占領農村這塊廣闊的天地,是zhonggong武裝鬥爭曆來的工作重心。其二,是由當時麵臨的鬥爭環境決定的。在敵占區的廣大農村中,有敵人建立的各級政權組織,分駐著遍地的偽軍下層單位。這些維持會長、自衛團長、特務係長、偽軍小隊長、警察分所長們,如果工作做不好,他們就成為恢複與開辟根據地的絆腳石,而工作做的好,又可以為我所用,成為我們的內線,所以自然就成為武工隊爭取與打擊的頭號目標。其三,這也是武工隊的能力決定了的。城市上層縣知事市長團長集團長等中高級偽官,一般住在較大城市,對於武工隊來說,一來不容易經常接近,二來這些高官受奴化影響較大,與共產黨的階級仇恨較深,在沒有受到嚴曆的打擊之前,在敵我力量對比還沒有發生大的轉變之前,也不易做好工作。而在農村,那些偽軍偽組織中的下層官差們,除個別日寇直接豢養的特務武裝外,多數並不把日本人當成唯一的靠山,從他們身上很容易打開突破口。至於農村中的各種“群眾防共組織”,本來就是被脅迫加入的,其成員全與日本鬼子有著血海深仇,隻要武工隊的二十響比鬼子的刺刀離他們更近更顯力量了,他們是極願意參加秘密抗日活動的。隻要自衛團長呀警察分所長呀什麽的裝看不見,武工隊就是在他眼前,他照樣高喊“平安無事”。到後來“兩麵派政權”出現後,這些農村中的偽政權組織,名稱雖然依舊,而更多則已在我完全掌握中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武工隊是什麽,是幹什麽的,在馮誌小說原著中,都用一個一個生動的故事詮釋的十分明白,但可惜的是,這麽一個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可歌可泣的傳奇,卻全被那些喜歡抄襲喜歡臆造而獨獨不喜歡尊重曆史卻又打著弘揚曆史主旋律牌子的編導們給糟蹋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 回應主帖
    *** 返回論壇


    跟帖目錄:

    1. 好看,謝謝!/no_text - 插一句 20:18:01 02/05/2009
    2. 好! - 史蒂文 20:20:00 02/05/2009
    3. 我單位有一榮轉老兵,是38軍的。他說打進漢城時,他仍然用的是三八大蓋兒。/no_text - 都是錢鬧的 22:54:38 02/10/2009
    4. 牛戈: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 (21-22) - 西方失敗 02:59:54 02/12/2009
    5. 續:(23) - 西方失敗 00:18:06 03/07/2009
    6. 續:(24) - 西方失敗 13:13:29 04/12/2009


    原 帖 [ 0 ]

    好看,謝謝!/no_text

    [ 1:0 ] 插一句(吳.宮.百.槐) - 20:18:01 02/05/2009 *** 回 帖 


    原 帖 [ 0 ]

    好!

    曆史真相就是這樣!

    [ 2:18 ] 史蒂文(吳.江.白.莓) - 20:20:00 02/05/2009 *** 回 帖 


    原 帖 [ 0 ]

    我單位有一榮轉老兵,是38軍的。他說打進漢城時,他仍然用的是三八大蓋兒。/no_text

    [ 3:0 ] 都是錢鬧的(衛.河.褐.菊) - 22:54:38 02/10/2009 *** 回 帖 


    原 帖 [ 3 ]

    五次戰役以後誌願軍才開始大規模換裝“薄薄紗”和“摸心拿肝”的,嗬嗬!/no_text

    [ 4:0 ] 西方失敗(荊.湖.青.蟬) - 02:52:20 02/12/2009 *** 回 帖 


    原 帖 [ 0 ]

    牛戈:民國軍史中的以訛傳訛 (21-22)

    二十一)抗聯的匪化

    東北抗日聯軍,因為其建軍過程中吸收了部分綠林武裝,特別是第八到第十一軍,又完全是由綠林收編的,於是給其蒙上了一層匪氣,這是客觀存在著的事實,沒必要回避。但影視作品中卻不這樣了,借著這個不足,於是就有一些作者為了各種目的,而在其作品中將抗聯部隊和領導者隨意地歪曲,似乎是想怎麽虛構就怎麽虛構,不僅網上惡搞成風,即使是中央台或是主流影視中,也以此為時尚,而要是不如此描寫,似乎反而顯著你不夠前衛,就會說你是思想僵化,說你是“極左”,在此時尚的衝擊中,一股抗聯作品的惡俗之匪化風盛起於銀幕熒屏。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之所以會如此,一方麵可能是我們的編導們對文革中那種極左表現手法的矯枉過正,另一方麵則有可能是一些創作人員還缺乏深厚的曆史功底,特別是對於zhonggong黨史還缺乏必要的學習和認識,當然這其中又不乏嘩眾取寵者流。還有一種可能,則是一些別有用心者想借此否定zhonggong領導抗聯的曆史。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其實,zhonggong領導下的東北抗聯,也和內地的八路軍、新四軍一樣,是有著極其鮮明的赤色的,是完全的絕對的zhonggong領導下的武裝,是區別於東北任何其他色彩的抗日武裝的。

    為什麽呢?

    從它的赤色上說。

    抗聯的赤色,同zhonggong任何地區的武裝一樣,最顯著地體現出一個“左”字。這個左,在當時乃是一種時髦,所以不論是人們的口頭語言上,書信中,還是行動上,都極力地表現左的一麵。不論從當時的檔案上,還是從當事人的回憶中,在人們的心目中、在口語上,最感到神聖的是 “黨委”、“省委”、“縣委”、“會議精神”等當時出現最多的詞匯。而之所以會這樣,當然主要的是那時人們投身革命,一沒有官做,二沒有錢花,的的確確就是憑著一種犧牲救世的精神來的,說的全是心裏話;還有一個原因,因為當時的環境特別的殘酷,經不起考驗或者拷打而叛變的也不在少數,因而黨內軍內的肅奸也是特別的嚴酷和無情的,不管是誰,隻要說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指為奸細而被處死。為了不至於引起懷疑而受到整肅和清洗,一些盡管不是真心信仰的人也盡量地粉飾自己,努力地表現。總之,不管是真的左,還是假裝的左,反正那時人們在口頭上和文字上,還有一些行為上,都顯的很左。盡管今天反思起來未必科學而顯得有點憤青的樣子,但曆史上有許多我們今天看起來不科學不合理的東西,卻都是不以我們的好惡而存在著的事實。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再從它的體製上說。

    抗聯部隊與其它東北的反日部隊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他的政治工作製度和政治工作幹部。抗聯中,從軍到連,都普遍建立了zhonggong黨的組織,各級都設置了正式幹部,軍、師、團設政委(有些沒有,則設政治主任,行政委職能),連設政治指導員,班裏還有一名宣傳鼓動員,類似於內地八路軍中的政治戰士。在當時,對部隊建設發揮作用最大,在士兵、群眾及敵偽的心目中影響最大的除了軍長、師長、團長,更多的是巡視員、政委、主任、指導員等。因為他們往往有著比軍事首長更大的權力,發揮著更大的作用。這種體製,是zhonggong武裝區別於其他任何武裝的最大特征。可惜的是,也許是我們一些編導對這些年的一些黨的幹部和政治工作專職幹部有看法,竟然把曆史上一些發揮了重大作用的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也幹脆從人物表中一概抹去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與其他別的抗日武裝在體製上的另一個區別,是抗聯十分地重視宣傳工作。至今,我們在查閱當時的檔案時,還能發現抗聯在那麽極端艱苦的歲月中印製的各種小報、傳單和標語,僅以抗聯第一軍來說,便先後出版過《紅軍消息》、《革命畫報》、《列寧旗》、《南滿抗日聯合報》、《東邊道反日報》、《中華報》等。有時為了做好武裝宣傳工作,經常會有戰鬥發生,許多人為了演講、演戲和張貼標語而流血犧牲。這些,都是其它任何軍隊所沒有的,也是任何一支軍隊都不能與之相比的。隻有zhonggong的軍隊,才有這樣的性質。同樣可惜的是,我們在影視作品中,更是絕對看不到我們的戰士們對群眾宣傳,看不到部隊組織什麽貼標語,做演講之類的活動,除了火爆的槍戰,還是火爆的槍戰。看起來有點象美國的越戰片,但又沒人家拍的那麽好看。
    ...
    net"

    再從它的會議上說。

    不是常說嗎,共產黨會多,一點沒錯。研究zhonggong黨史、軍史,你必須得研究它的會議,不研究它的會議,你就不可能了解它的曆史。描寫zhonggong的戰鬥曆程,你也不能避開它的會議。許多重大的曆史轉折點,其標誌往往就是某一次會議。這不用多說,稍稍了解zhonggong黨史的人,都知道這一點。在抗聯發展的曆程中,也是如此。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九一八事變後的10月12日,zhonggong中央在給zhonggong滿州省委關於士兵工作的指示信中,明確地提出了創建抗日遊擊隊的要求,從此東北武裝鬥爭轉向了一個新的方向。這封信,就是抗聯史上一個重要的標誌。11月中旬,zhonggong滿州省委召開會議,貫徹中央指示,從此之後,東北各地方黨的主要工作,全部轉到發展武裝的重點上來,各地的由zhonggong直接發展起來的遊擊隊普遍建立起來。這次會議,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1932年8月,受當時中央“北方各省代表聯席會議”(簡稱“北方會議”,是一次影響較大但卻是指導上錯誤的會議)的左的影響,東北各抗日遊擊隊為了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曾不切實際地把“建立紅軍”、“建立北方蘇維埃”、“深入土地革命”等作為主要鬥爭方式,犯了一些錯誤,走了一些彎路。而這個彎路,其根源,也是這次“北方會議”。 ..

    1933年1月26日,zhonggong中央寫信給zhonggong滿州省委(即在東北遊擊戰爭中影響巨大的著名的“1.26指示信”),糾正了“北方會議”的左的錯誤,東北的鬥爭已經開始區別於關內土地革命為主的方針,走向了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正確軌道,東北的抗日鬥爭局麵又有了回升。這又是一封極其重要的標誌信。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除此之外,還比如著名的“南滿一大”,誕生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南滿二大”,誕生了抗聯第一軍;“河裏會議”,成立了抗聯三個路軍,等等等等,幾乎每一次會議,便標誌著抗聯曆史的一次轉折。換個角度說呢,又都說明了東北抗日聯軍在十餘年的艱苦鬥爭中,它的每一次重大的行動,都是在zhonggong中央,或者是zhonggong滿州省委(1936年後變為南滿、吉東、北滿三個省委)的某一次指示、會議或者是zhonggong中央及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某一次指示緊密地相聯係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特別讓人既喜也悲的是,不論這一次一次的會議(指示信)是切合實際的,還是極左的不切合實際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得到了忠實地貫徹。我們今天反思起來,絕對不是一味地肯定它,但我們得承認它的的確確是那麽回事。而這,也說明了zhonggong武裝黨指揮槍的絕對性原則,是任何義勇軍都不具備特色。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可惜,從我們近期的文藝作品中,你是什麽也看不出來。

    我到不讚同把許多的篇幅用來表現會議,那未免太枯燥乏味了。而且文藝作品也不是曆史教科書,當然更沒有必要長篇累牘地表現各種會議,但通過典型事例的描寫,映射出當時的大的背景,這是曆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必須要做到的。關於這一點,不論是《山本五十六》,還是《最長的一天》,都是表現的非常好的,就是完全描寫下級戰鬥生活的《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一個人的戰爭》等,也將故事走向與當時的大的戰局政局的走向緊密連接在一起,達到了曆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完美。說到這,讓人想起文革前的一些優秀作品,《暴風驟雨》、《東進序曲》、《五更寒》等,雖然出場的人物並不一定大,講述的故事也極有限,但總有窺一斑可知全豹的感覺,你能從那些職務不高的人和某一小範圍的事件中體會到當時大的背景、大的戰略,它往往就是zhonggong某一次決策的銓釋。比如從《暴風驟雨》中地痞農協一場戲,就再現了東北局土改工作“煮加生飯”的彎路;從《平原遊擊隊》中“平安無事”的喲喝,就知道了華北敵後“兩麵政權”的策略;從《東進序曲》中和了又打打了又和,就理解了反頑鬥爭的“有理,有力,有節”的方針;從《小兵張嘎》中羅金保帶嘎子歸隊那一段無聲的長鏡頭中,就看到了冀中“三通”的情景。這些電影中,都沒有一個字的台詞和單獨的道白提到這些政策,但卻明白無誤地讓你感受到了這些政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能讓大眾娛樂,也經得起曆史的驗證。可現在從一些影視劇中,是什麽也看不懂,簡直就是瞎胡鬧。有些人,一說到路線、方針、政策,就煩,就想繞開。又要遠離zhonggong特色,又想寫好zhonggong曆史,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再從它的將領來說。

    抗聯的主要將領,除後期加入的第八至第十一軍的軍長是由反日地方武裝改編的外,其它一至七軍,全是由zhonggong直接組建和發展起來的,各軍的領導人,也全都是受黨的派遣來部隊工作的。比如,楊靖宇是河南人,童長榮是安徽人,魏拯民是山西人,周保中是雲南人,何忠國是湖北人,張文偕是山東人,著名的女英雄趙一曼是四川人。他們原來都是在關內工作,到東北都是受組織委派,絕對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行為。趙尚誌、楊林、崔石泉等雖是東北人,也都是受組織派遣到東北的,後楊林又奉調回到陝北紅軍中工作。其它如李兆麟、李延祿、陳榮久、王德泰、夏雲傑等,也全部是由滿州省委派入各軍工作,絕非個人行為。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這說明什麽呢?說明抗聯的領導人,特別是第一至第七軍的領導人,他們去東北工作領導抗日鬥爭,並非影視中表現的那樣,是出於個人英雄主義的憤憤。

    這些將領,其身上有著極其鮮明的zhonggong軍人的色彩。單以抗聯一軍軍長兼政委楊靖宇為例,其人物就十分的典型。楊先在關內工作,組織過確山暴動,後奉派到東北工作,任過zhonggong撫順特支書記、全滿反日會黨團書記、zhonggong哈爾濱市委書記、zhonggong滿州省委代理軍委書記。曾先後五次入獄。就說這五次入獄吧。不論是古今中外,在一個反政府的群體中,一個人入獄的次數,往往能說明他在這個群體中的威望,因為它說明了一個人意誌上的堅定。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是時下在一些流氓團夥中,有過“二進宮”,“三進宮”經曆的人,往往也被其成員奉為老大,也就是一樣的道理。楊靖宇五次入獄的經曆,無疑在黨內在軍內證明了他政治上的堅強和不屈不撓的意誌。其威信值之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在任軍長後,楊身邊經常有五支手槍,遇到戰事危急時,經常會身先士卒,手持雙槍,親手射殺敵兵。在敵偽眼中,楊也是個最了不起的“共產匪的頭號大匪首”,他能夠手持雙槍在兩百步的距離上左右開弓地打中蘋果。在當時的東北胡子中,當頭的是不是“管直”(土匪黑話,即槍法好),往往決定著他在匪隊中的位子能不能坐穩。其實,在戰爭年代,特別是在東北遊擊戰爭那樣的背景下,一個領兵打仗的軍事將領,有著過人的殺敵技能,同樣會增強其領導的威信。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從楊的身上,即使絲毫不加宣染,也是一個十分典型的zhonggong軍人的形象。他不可能是巴頓將軍,也不可能是哈兒師長,更不可能是上海灘的許文強,他就隻能是楊靖宇。他也不是同樣在東北為抗日而捐軀的民族英雄鄧鐵梅、王鳳閣,他就是楊靖宇,區別於任何其他色彩的赤色分子楊靖宇。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從當年敵偽的檔案中,其對於“共產匪”與其他反日排滿的“匪隊”也是有著嚴格的區別對待的。在他們看來,“共產匪”的階級鬥爭學說通過“恐嚇信、傳單和布告”等宣傳攻勢,常會使“軍隊和警備隊中的上下級關係對立起來”、“造成大量警備隊士兵的嘩變與逃亡”,或“暗中資匪”,這是比其他色彩的“匪隊”更惡毒的表現。而對於捕獲的反滿抗日分子的審問甄別,要想區分出誰是“共產匪”也極容易,因為不管這個士兵識字不識字,隻要加入了“共產匪”,都很快會習慣於一些“赤色的言辭”,隻要多幾次盤問,就會使其在下意識中流露出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可惜的是,這些不論對敵偽還是對民眾與友軍來說都極鮮明的特征,在已經奪取了政權幾十年後的今天,人們已經厭煩了,於是影視中我們便看到了既象巴頓又象許文龍又象山本五十六又象哈兒師長而唯獨不象楊靖宇趙尚誌其實是四不象的楊靖宇趙尚誌們。
    ...

    (二十二)駁殼槍不是那麽個打法

    我稱得上超級槍迷。特別是對民國時的老槍,就更是迷戀。但生不逢時,那些隨伴了民國史走過去了的毛瑟、魯格、蓋德、期登,就跟我無緣了,倘若要是有機會,一定會把玩個夠的。實際隻要是男人,大概從小時起,就與生俱來的有一種對槍與車的好感。但也有例外,即近些年來國內的演藝界明星大腕們。按說他們經常扮演英雄豪傑或是特工大盜什麽的,是有太多的機會玩這些老槍的,再說這又是他們的職業,就更應該玩的十分的精通才是。你看西方或是香港的槍戰片中,演員們就把槍玩的特別的精練老道,看上去不由你不讚佩人家的功夫。但我國的情況卻正相反,我們看近些年的許多影視中,那些長的一個個跟蔡國慶一樣靚麗的明星們,卻似乎對槍特別的不屑,別說精熟了,甚至連最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就說這毛瑟手槍的使用吧,就存在著太多太明顯的錯誤。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一個最明顯最常見的錯誤是,片中角色手持毛瑟手槍,近距離地對著敵人的腦袋大喊“再動我就開槍了”。可你再看那特寫鏡頭中的盒子炮,大機頭(機錘)關閉著,小機頭(保險機)也關閉著,可見他們對此物是十分的沒興趣了。不僅是演員,包括攝影、導演在內,都混蛋到一塊去了。因為隻要他們稍稍地對槍有那麽一丁丁點的興趣,或者隻要他們對拍槍戰片有那麽一丁丁點的敬業,也不會犯下如此錯誤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再一個是動不動就連發,且實施長點射,就跟打重機槍似的。這一點集中體現在電影《飛虎隊》中。因為大概年代久遠的原因,我們極少能夠在影視中看到毛瑟手槍連發射擊的,隻有《飛虎隊》中例外,動輒連發。這其實是不合適的。因為毛瑟手槍是衝鋒手槍,不是微型衝鋒槍,和後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主要是作為手槍設計的,隻有在需要時,比如近距離的遭遇戰、室內突襲等場合才實施連發射擊。其實,就是衝鋒槍,這種長點射的射擊方式也不是經常使用的。當然,作為娛樂觀眾的影視節目,這樣打好看,刺激。說到這想起一部外國片《逃亡雅典娜》。片中男主角將一支毛瑟手槍遞給一個對打仗並不在行的演員,並對他說,“一槍一槍的打,別象電影中那樣噠噠噠、噠噠噠的”,聯想到我們國內相關的影視,心中不知什麽滋味。 ...華

    還有一個是持槍的姿勢不對。《飛虎隊》中打毛瑟手槍,角色都是將槍身豎直了,就象我們平常射擊教學中打半自動手槍那樣打連發,這是與史實不符也是與衝鋒手槍的發射特點相悖的。受後坐力的作用,手槍射擊時,槍管會有一個向上的跳動,而且這跳動的力很大,單手是很難控製得住的,毛瑟手槍也不例外。如果是半自動射擊,每射擊一次重複瞄準一次,那麽這跳動也沒什麽大的影響,但要是實施點射就不行了。點射時,如果按射擊教範的動作,即將槍身直立,缺口準星水平朝上,則除第一發外,其餘的子彈都將越來越高地打到天上,這也正是外國人不願意使用毛瑟手槍,特別是不願意用其進行連發射擊的主要原因。中國人使用毛瑟手槍進行連發射擊時,是將槍身翻轉90度,水平放置,這樣連發射擊的槍彈,就會借著槍管沿槍身軸線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個扇麵橫掃出去。因為長期這樣的射擊,以至於用慣了毛瑟手槍的槍手們,在進行半自動射擊時,也往往采取同樣的姿勢。在這點上,仍然是文革前的老電影比較忠實於曆史,也與當年的戰術動作相一致。比如《南島風雲》中由仲星火飾演的張強這一角色,在掩護炊事員搶糧這場戲中,就曾使用二十響與敵對戰。該片對毛瑟手槍使用上的處理是,在遠距離上,是將木製的盒套配接於槍把上,臥姿,抵肩,左手握住彈匣,行短點射;當敵人逼近時,則一邊向後撤,一邊單手持槍並將槍身放平向敵橫掃。導演處理的妥貼,演員表演的精練,每看到此,對老影人的敬業精神便生起一種由衷的敬佩。這種將槍身翻轉90度的打法,在毛瑟手槍大紅大紫的年代,是任何一個使用過此槍的人都掌握的一個最最基本的要領。但這種射擊法,卻從任何的射擊教範上都找不到,是國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的一個奇跡。無怪那些老外們驚呼:這麽一個傷透了腦筋也沒有解決的難題,被中國人輕輕地動了一下手腕,就解決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毛瑟手槍已經退役幾十年,今天的導演呀演員呀軍事顧問呀什麽的,不知道該槍這種獨特的射擊方式也可以原諒;至於該不該打連發都要打連發的處理方式,為了好看,也是個理由;可你拿槍比劃著,卻連大小機頭都不打開,作為一部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來說,就實在講不通了。 ....net"

    [ 5:12920 ] 西方失敗(昌.川.赤.帆) - 02:59:54 02/12/2009 *** 回 帖 


    原 帖 [ 0 ]

    續:(23)

    (二十三)軍長與排長的指揮位置是不一樣的

    不知是不是《楊家將》呀《薜家將》呀一類的小說看多了,今天的許多影視編導們,都喜歡表現軍師長們拿著大刀或衝鋒槍上陣的戲,似乎不如此便無以表現其神勇。不信你看《葉挺將軍》中反複出現的一段片花,表現的就是葉挺手握皖南事變時還沒開始研製的M3衝鋒槍在皖南事變中與敵近戰的場麵,《太行山上》也有一段片花表現的是郝夢齡端著他犧牲後才誕生的斯登衝鋒槍衝殺的鏡頭,你再看《軍刀》呀《馬本齋》呀什麽的,更有表現高級將領靠武功戰勝的戲。甚至聽說有人撰文,稱喜峰口戰役時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揮舞大刀上陣肉搏,真真的讓人歎為觀止。 .

    這種胡說八道的拍法寫法,看來已經又一次可悲地深入了人心。記得前些時候看中央台一個采訪萬毅將軍的短片,一個十足無知的女記者反複地問萬:都說您打仗身先士卒,您每次都是靠前指揮,對嗎?萬答:我一直堅守在我的指揮位置上沒有退縮過。那記者又追問:我是說,您每次作戰都總是深入到第一線,是嗎?萬又答:我在我的指揮位置上。那記者還追問:也就是說,您一直都是在最前沿指揮?萬還答:我在我應該在的地方。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在這名記者看來,在許多人看來,特別是在我們的許多編導們看來,不管你是軍長還是師長,也不管是處在什麽樣的戰場環境下,要是你沒到第一線塹壕裏和敵人拚刺刀,那就不能說明你的英勇。而要表現一個高級將領的善戰,就必須得描寫他如何手持大刀或衝鋒槍與敵近戰才行。這似乎正在成為一種程式。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簡直就是混蛋邏輯!

    稍稍懂點軍旅常識的人就會知道,戰場上,不同級別的指揮所,是隨著級別的越來越高而越來越靠後的,這主要不是因為官越大命越貴的考慮,而是便於駕馭全局指揮全軍的考慮。一個軍長,你離開了軍指揮所而到排長的位置上去,那你的指揮責任豈不是丟掉了?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一個高級指揮官,必須要分秒不差地判斷處理來自方方麵麵的情況,及時地定下決心,才不至於錯失戰機,怎麽可以允許你到距離高級指揮所很遠的一線塹壕裏,到衝鋒槍甚至大刀的有效攻擊距離內去玩命呢?還有,按照軍隊的傳統,打仗的時候,下級指揮員不能比上級指揮員靠後,要是你當軍長的到了排長的位置上了,那師長旅長團長們又該到什麽位置上去呢?要是全軍所有的中高級軍官全到了一線塹壕裏與敵拚刺刀了,誰又來指揮全軍呢? ...

    誠然,在民國軍事曆史上,確曾有楊靖宇趙尚誌等手持駁殼槍與敵近戰的紀錄,也曾有禇玉璞呀吉鴻昌呀什麽的揮刀上陣的回憶,但我們的編導們大概不知道,民國的軍事史,雖然隻有三十八年的時間,但這期間不同的戰場之間,不同的軍隊之間,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大概那些滿腦袋裏裝的都是票房的編導們認為,隻要是民國時期的軍隊,徐源泉的軍隊和邱清泉的軍隊都一樣,而隻要是國共之間的戰爭,二十年代末的戰場與四十年代末的戰場都一樣。 ...華嶽論壇 -

    這就錯了。

    高級將領揮著盒子炮或大刀片上陣搏殺,的確有這樣的史實,但那是僅僅限於特殊的部隊、特殊的戰場和特殊的時機的。具體說呢,就是以下這麽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初創時期的紅軍和東北抗聯有這樣的情況。紅軍初創時,其建軍打仗主要選擇在特別貧窮落後的邊區。這樣的地區所構成的戰場,一般具備這麽幾個特點。一個特點,是這時的我軍,或出於虛張聲勢的需要,或連續戰鬥後的大量減員,許多部隊雖有軍師團這樣的名稱,而實力則差之太遠,有的師、團不過相當於今天的營、連。比如鄂豫皖紅一軍初建時,就隻有七十餘人,實力僅僅相當於半個連。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第一方麵軍編成之時,亦僅有二百五十人,也就相當於兩個連的實力。這個時期的某些軍長師長,執行的往往隻是基層指揮員的職責。第二個特點(不含抗聯),是敵我雙方的火力都比較弱,特別是我軍,有整營整團全部裝備梭標大刀的情況,這些地區的敵軍,其編製裝備往往也十分的落後。在這樣的戰場,解決戰鬥往往靠白刃戰。其戰場形態更接近於中世紀冷兵器與火器參雜時代的戰爭,指揮員深入第一線,與呆在指揮部裏相比,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危險,反而會更方便地了解戰場情況。第三個特點,是這時我軍的軍隊單位,其作戰的正麵與縱深極小,一個師一個團的作戰地域往往不用望遠鏡即可看的清清楚楚。第四個特點,是這一時期的農民起義軍,盡管有軍師團營這樣現代化的編製名稱,但其指揮手段卻極簡單原始,仍然停留在古代那種靠簡單口令指揮的級別上。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因為這樣的幾個特點,那麽那些師長團長們親自指揮設伏,或者親自帶隊衝鋒,或者親自帶隊化裝偷襲,對於準確地掌握戰場態勢,更方便地臨機指揮,顯然就是十分可取的方式。當出現危急情況時,親自操槍操刀與敵近距離地拚殺,激勵士氣,就也不僅是允許的,甚至是必然的。朱德在井岡山時期,就曾親自揮舞駁殼槍指揮手提機槍班伏擊敵兵,徐向前在鄂豫皖時,也常常手持駁殼槍親自帶隊衝殺,就是基於這樣的情況。至於鄂豫皖第七軍軍長吳光浩親率十幾個人的短槍隊敵後遊擊、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誌親率四五個人的小分隊偷襲敵警察所,就更是這種情況下的必然。我們不能將這一時期的軍長師長等同於大決戰時的軍長師長, ...華

    第二種,是二十年代縱橫於北方的馮玉祥張宗昌等部隊中,有這樣的情況。在這些部隊中,師長旅長什麽的往往不是出身行伍便是起自綠林,有的連大字都識不了幾個,對於大兵團的作戰指揮並不勝任,隻是他們與主帥多年的袍澤關係,政治上靠得住,又能拚能砍,所以才走上高級指揮官崗位的。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連敵我態勢圖都看不懂,而由於全部起自卒伍,又經長年征戰,其單兵戰鬥技能卻是相當了得,也十分的好戰,指揮所裏作戰地圖上那些個紅圈圈藍道道又看不懂,所以打仗時,他們便經常地把指揮全權交給參謀長,自己則到他們熟悉又擅長的戰場上去親自督戰,甚至親自拚殺。好在他們當時所處的戰場,也和前邊說的紅軍白軍的戰場差不多,火力的密集程度也相當的低,所以他們偶爾這麽做,危險性也並不是太大,而對於激勵官兵的殺敵勇氣,倒也是真能起到相當的作用,故這樣的事例在馮玉祥、張宗昌部隊中,也就真的不鮮見。北方許多落後的軍閥部隊,比如李守信部、白鳳翔部、孫殿英部、劉桂堂部等等,都有類似的情況。不過需要明了的是,這些落後的軍閥部隊,是隻能橫行於那個落後的年代的,時光流轉到三十年代後,中國的軍事舞台便已經不再屬於他們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第三種,是到了非要自己親自上陣不可的地步了才會有這樣的情況。這就象孫連仲對池峰城說過的那句名言:“士兵填完了你就填進去,你填進去了我再填進去”。孫這麽說是對的,即士兵填完了你師長才能填,你師長也填進去了我總司令才能再填進去。楊靖宇最後用駁殼槍與敵對射時,就已經到了這樣的時刻。王甲本最後與敵肉搏,也是戰鬥發展到了這一時刻。優秀的老電影《紅日》最後表現的張靈甫手持湯姆遜衝鋒槍與我軍對抗,同樣是戰鬥發展到這個關頭了。 ...

    總之,民國時期,高級將領親自操刀操槍帶隊衝鋒,一是隻能出現在那樣特定的戰場上;二是隻能出現在那樣特殊的軍隊中;三是隻能出現在打仗打到了那樣特別的程度上。要是不具備這樣的情況,他再這麽去做,那他一定是腦袋出了問題了。象電影電視劇中表現的那樣,非要把郝夢齡戴安瀾表現成穿著將校昵製服登著長筒大馬靴手持衝鋒槍帶隊衝鋒的樣子,如果導演不是想故意貶低我們的愛國將領,那他一定是個腦殘。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到了抗戰開始後,其戰場形態已遠非二十年代可比,不僅每個師每個軍的編製人數已遠非紅軍和抗聯時所能比,兵器自動化的程度也大大提高,同一作戰單位的作戰正麵與縱深擴大了許多倍,而我們的敵人日本鬼子的火力密度更大,再加上兵種合成化程度也已提高,司令機關的建設日臻完善,戰場的複雜程度已經遠遠不是僅靠目力即能了然了,指揮的手段也已經不再是隻用簡單口令就可以完成了。所以這個時候,不僅軍長師長等不需要也不允許拿著大刀衝鋒槍上陣了,就是團長,不到萬分危急的時刻,也是不能這樣做了。象什麽戴安瀾呀郝夢齡呀,更是絕對不會象電影電視劇中表現的那樣端著衝鋒槍帶頭衝鋒冒傻氣了。 ...華嶽論壇 -

    也許我們的編導們認為,象電影《太行山上》那樣表現郝夢齡的死法,盡管與史實有出入,但更能表現其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因而更能撥高其英雄形象。這是無知者編無知者導無知者演給無知者看的手法。這種表現手法贏得的掌聲,應該令我們悲哀才是,因為那恰恰說明我們大眾欣賞水平的低俗。因為象電影中表現的郝夢齡那樣的死法,不僅對部隊的指揮是會造成極大的混亂,而且是會助長敵人的士氣而打擊我軍的士氣的。日軍旅團長阿部規秀被我擊斃時給我軍帶來的鼓舞,反過來也是一樣的作用。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實際上,抗戰中殉國的那些將領們,更多是由於一係列戰役指導或戰場協同上的錯誤所造成,從戰術的角度說,則要麽是死於敵人的意外攻擊,要麽是所部官兵傷亡殆盡而最後犧牲。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還從沒看到哪一位高級將領是象電影中的郝夢齡那樣在大部隊建製仍然完整的情況下,離開軍長師長的指揮崗位而代替排長班長那樣帶頭衝殺而犧牲的。 ..

    艦長有艦長的崗位,輪機兵有輪機兵的崗位,要是海上炮戰最激烈的時候,艦長離開了他的崗位,非要到輪機兵那去幹輪機兵的活,或非要去幹炮手的活,你說他還是個好艦長嗎?海軍的戰艦是如此,陸軍的比戰艦的麵積大幾千幾萬倍的戰場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 6:7405 ] 西方失敗(洛.鎮.箭.莓) - 00:18:06 03/07/2009 *** 回 帖 


    原 帖 [ 0 ]

    續:(24)

    (二十四)關於孫立人活埋鬼子戰俘

    文革後,聽到一則笑話,說某地批判四人幫時,在揭露江青生活的奢侈時,說她每天每頓都要吃一小盆的豬肉燉粉條,而在另一個地區,則批判江青說她連內褲都是滌確良的。無獨有偶,近來網上也流行一則故事,說孫立人在遠征印緬戰場上,曾一次就活埋了被俘獲的1200名鬼子兵。 .

    不知江青要是聽到有人這樣編她的故事是會哭呢還是會笑,但我敢保證,要是孫立人聽到有人杜撰如此的故事來誣蔑誹謗他,非得從九泉下跳出來將他拉回到陰曹地府去斷個究竟不可。

    兩則故事,都是典型的以個人認知水平臆造他人行為的謬談。

    這種荒謬至極的傳說在好多個曆史網站都有發表。為加強其欺騙性,杜撰者還編造說美軍獲悉孫立人坑俘事件後,還曾向中國政府表示了不滿和抗議。編的跟真的似的。

    如果僅僅有此發帖者,那到還隻能說明他一個人的無聊與無知,可每每重複地發上此帖,居然都會讓無數網民相信,有的網民還正經八北地討論其做法是否與日內瓦公約相抵觸,有的則不僅相信,還對此行為表示極高的讚賞,這就隻能哀歎我們大眾網民們榮辱觀的缺失與基本曆史常識的低下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這是假的不能再假的杜撰。僅僅從那數字看,就足能讓人笑掉大牙。一個師活捉上千名日軍戰俘又全部活埋,就象杜撰一個大肚子孕婦追上一支老虎又僅用三口就將它吞下肚去的故事一樣讓人無法相信。

    為什麽說這則故事是荒謬的杜撰,基於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孫立人肯不肯這麽做的考慮。

    殺害放下武器的戰俘的行為,曆史上不是沒有。著名的白起坑卒就是其一。盡管對此事實的認定有爭議,但那隻是坑卒數量上的爭議,可以肯定的是白起的確是大規模殺過俘虜的。近代的宋哲元鳳翔殺俘,則有當事者的親見親筆述說,殺沒殺三千俘虜值得懷疑,但仍然可以肯定的是宋哲元也的確大規模的殺過俘虜。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古人們的行為準則是不應該用今天的標準去衡量的,因而我們也不必去強責他們。隻要我們能夠明了殺害放下武器的俘虜就和向手無寸鐵的百姓逞凶一樣,是一種有悖軍人倫理的無恥的懦夫行為,就行了。

    時代的車輪輾過二十世紀後,人們的道德已經向前邁進了很大的一步,到了宋哲元打鳳翔的時期,已經遠遠不同於白起伐趙時期了。如果說白起那個年代殺俘是可以原諒的話,宋哲元這麽幹,就隻能受到遣責了。而實際上,西北軍中以馮玉祥為首的這樣的行為,在當時便已引起同為軍閥的各軍係的強烈的義憤。因而象馮宋等這樣的極端作法,在其他的軍係中是不多見的,因而宋哲元鳳翔殺俘的行為,也就隻能永遠地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絕無象我們原諒白起那樣可以得到絲毫的原諒。這就象十九世紀以前的人們蓄發辮裹小腳不應受到譴責而二十世紀的人們要是還那樣的裝束就隻能受到人們的恥笑一樣的道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我們如何認識殺俘行為不重要,重要的是孫立人他如何地認識這個行為。也許有人會說,都是舊社會的國民黨軍,既然宋哲元殺俘虜是可以炫耀的是引以為榮的至少是不以為恥的,那麽孫立人殺俘理所當然也就是心安理得的,因而也就是他願意這麽做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一派胡言,混蛋邏輯!

    雖然同為國軍,但需知孫立人所受到的教育,是截然不能等同於宋哲元的,孫立人所處的四十年代的中央軍,也是截然不能等同於宋哲元所處的二十年代的西北軍的,因而孫立人的道德準則,也就絕對不可能是宋哲元堅持的道德準則。如果杜撰石友三殺俘虜,或杜撰劉鬱芬殺俘虜,不管曆史事實上是不是存在,但它是完全有可能發生的,因為劉鬱芬、石友三們是有著與宋哲元相同的道德觀念的,是沒把殺俘當成無恥的。而作為在美國接受過正規軍事教育,又從屬於中央軍嫡係,又正在與美英軍並肩作戰的孫立人,是絕對不可能將殺害戰俘看成是一種功勳而必會將其看作齊天大恥的,因而是斷斷不可能作出如此無恥行徑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在孫立人所處的那個年代,在孫立人所處的那個群體中,殺害放下武器的俘虜,是任何一個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真正的軍人所不恥的。實際上,不要說孫立人了,就是從沒受過任何正規軍事教育的土匪軍閥張宗昌孫殿英們,也抱定江湖上“好漢不打坐著的”、“殺降不祥”的信條,從而很少做出象西北軍中那樣的野蠻的缺陰德的事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也許又會有人說了,宋殺的俘虜是同為中國人的戰俘,所以才會受到譴責,而杜撰的故事中孫立人殺的是日本戰俘,日本兵曾經殺過無數的中國人,所以這樣杜撰的故事中孫立人殺俘是應該引以為光榮的。

    真是無知到極點的說法。俘虜,不管是什麽戰爭中的俘虜,都是雙手沾滿了我們戰友和兄弟鮮血的人,宋所殺的俘虜,其在繳槍前都是惡慣滿盈的匪軍,對於民眾的暴行絕對不亞於南京大屠殺中的日本鬼子,但這不是他們在繳槍後被虐殺的理由。因為他已經放下武器了,而隻要他放下武器了,就不管他們繳槍前有過怎樣的罪行,就都理應受到合理的對待,這既是國際法的準繩,更是人類文明的呼喚。違背這個準則的,就隻能是一種無恥,就隻能受到譴責。包括曾經在中國燒殺淫掠的日本鬼子,一旦放下武器投降成為戰俘,也同樣適用這樣的待遇。

    孫立人不是象西北軍諸將領那樣出身行伍大字識不了幾個的草頭王,因而他斷斷不可能將殺俘行為看作榮耀,而隻能視之為無恥。不信的你們可以看看孫的文章與回憶,從中你會觸摸到孫的思想的。

    第二點,是孫立人敢不敢這樣做的考慮。

    也許在當時的抗日將領中,可能會有象網上憤青們一樣想法的人,即管他戰俘不戰俘呢,殺了解氣。但根據我對孫立人的了解,我敢百分百地說,孫立人不會有如此無知而又愚蠢的想法。退一萬步說,即使誰有這樣的想法,他也絕對不敢這樣去做,因為如何地對待戰俘,還有一個叫做軍法的東西在製約著他。不虐待俘虜這條軍律,並非隻有zhonggong軍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才有的。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也許有的網民或者認為,上級軍法部門幹嗎要追究下級坑殺日本鬼子戰俘的事呢?按這些網民的意思,似乎對殺死日軍戰俘的行為應該論功行賞才對。要真是有誰這樣想的話,我除了哀歎其十足的無知加十足的軍盲以外,也就實在無語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我國的抗日戰爭有一個與以往內戰不同的特點,即很難抓活的。所以各部隊如果能夠抓住日軍俘虜,都當成寶貝一樣。因為這既可以用來向上級邀功請賞,又可以向友軍與民眾顯示自己的軍威,對於打擊敵人的士氣也極富功效。在當時,如果哪個部隊能夠押著一個日軍俘虜走在街上,那要比拖著100具日軍的死屍遊街還牛逼,因為日本鬼子俘虜太難抓了。林彪在平型關戰役之前,曾滿懷信心地想抓住幾個日軍俘虜,然後拉到太原城裏遊街,結果一仗下來,他一個活的也沒抓到。最近熱炒的騰衝反攻作戰,參戰者為第二十集團軍的兩個美械軍,以傷亡1萬餘人的代價,斃敵6100餘,生俘僅64人(亦有55人之說)。讓薜嶽揚名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參戰部隊為整個第九戰區,共計3個集團軍12個軍另有7個獨立縱隊,取得空前大捷,斃敵56944人,俘敵亦僅139人。因為日軍俘虜難抓,所以那時從最高統帥部到下麵的每個團每個營,如果有誰聽到自己手下哪個部(分)隊抓到了日軍俘虜,都會倍感興奮,必會對抓俘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然後再派最得力的人員將俘虜看管好,用以再向他的上級或向民眾報捷。而如果有誰不慎使抓到的俘虜死掉,則負責的長官或士兵必定要受到處分,至少要受到申斥。要是有誰膽敢擅自殺俘,則極有可能會被送上軍事法庭。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當然,出於對死去戰友的悲痛與對鬼子的仇恨,在極端暴怒、怒不可遏的情況下,不冷靜地抬手槍殺一個幾個戰俘的情況,難保不會發生,但坑殺上千名戰俘,誰敢?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蔣介石,他也不敢,何況沒能居天下第一而是有著上級有著軍法製約的小小的師長孫立人,何況他身邊就有西方的盟軍在與他並肩作戰,他敢犯天下之大忌殺掉這1200名戰俘嗎? ...華嶽論壇 - "

    別說他不願這樣去做,就是他願意這麽做,借他一百個膽,他也不敢。

    第三點,是孫立人有沒有條件這麽做的考慮。

    最荒唐最無知的,就是那天文數字的1200名俘虜兵。前邊已經說到,和內戰時期動不動就整營整團成百上千地俘虜敵軍的情況不同,抗戰中我軍極少抓住日軍俘虜。從一些軍、師當年對日作戰的告捷電中可以看出,生俘日軍十數人,字裏行間就已經充滿了無比誇張的喜悅了。一次戰役抓獲1200名俘虜,在抗戰時期,對於一個師級單位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華嶽論壇 -

    網上杜撰的孫立人殺俘故事中有鼻子有眼地說俘獲這1200名鬼子兵是1942年10月29日的事。可編故事的人和傳播這則故事的人大概是不看曆史的,因為1942年秋,正是遠征軍新敗之後,其部隊戰死、病死者奇多,官兵們在戰敗後又翻山越嶺長途轉移,一個個都疲憊不堪,此時的孫部新三十八師,正在印度伽藍休整,整個1942年下半年,並無任何戰事發生。編1200名戰俘的故事偏偏選在這個時候,愚蠢到至極了。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就算杜撰故事者把日期寫錯,就算傳播故事者把日期傳錯,那在其他時間段裏,孫部有沒有俘敵1千多人的戰例呢?我們就來看看孫立人部在整個印緬戰場上較大的俘獲戰績是如何吧。

    小的零星的戰鬥不說了,我們撿大的說吧。先說孫任新三十八師師長期間的俘敵戰績。第一個,仁安羌大捷,發生於1942年4月。這是孫將軍的成名作,此戰使孫立人威名傳遍英倫三島。該役戰果:有斃傷敵500餘和1000餘兩種說法,但我沒能找到俘敵的人數(不排除此戰俘敵數為零的可能)。第二個,攻克於旁,發生於1943年11-12月。此戰使孫師114團團長李鴻博得“東方蒙哥馬利”美稱。此役殲敵1000餘人,俘敵13人。第三個,攻克孟關,發生於1944年3月。這是孫立下的“不克孟關不剃髯”的壯誌得酬的一戰,就在此戰後,孫立人蓄了寸許的胡須得以剃掉。不過此戰主攻係新二十二師廖耀湘部,新三十八師隻是助攻,另有美軍參戰。該役戰果:殲敵人數不詳,俘敵1人。值得注意的是該俘的親口憶述,“(當官的)對我們講話,總是說中國兵凶惡的很,捉到日本人就砍頭,所以……以為一定是死,未想到反而受到優待”,“十八師團的官兵差不多都知道孫立人將軍在仁安羌作戰的威名……所以對孫將軍又恨又怕”,後來“我不僅見過他,還和他同桌吃過飯,人家待我好”。第四個,攻克孟拱,發生於1944年6月。此戰新三十八師戰績不詳,但能知道整個新一軍(軍長鄭洞國)在包括孟拱戰鬥在內的整個戰役中,共計殲敵約5000人左右,俘敵89人。第五個,密支那戰役,發生於1944年4-8月。該役參戰部隊為中美聯軍,孫部也在其列,但非主力。此役總計殲敵2300餘,俘敵69人。 ...華嶽論壇 - "http://washeng.net"

    孫接任新一軍軍長後,打仗並不多,較大者,其一為八莫進攻作戰,發生於1944年10-12月。總計殲敵2400餘,俘敵20人。其二為新維臘戍攻擊作戰,發生於1945年3月。總計殲敵917人,俘敵5人。當然期間還有一些小的戰鬥,但都泛善可陳。到3月底,緬北反攻作戰就勝利結束了。 ...華

    從以上所列孫立人取得的較大的戰績看,俘敵沒有上百的。所以,即使他想殺也敢殺,他又到哪去找這1千多名鬼子俘虜來供他活埋呢?

    基於以上考慮,可以確定地說,孫沒有殺過俘虜,更沒有一次活埋過1200名俘虜,這是一個稍有曆史常識的人都不該去相信的。

    這則故事之所以出籠,又之所以能夠在網上流傳並被許多人相信,大概他們以為,編這樣的故事和相信並傳播這樣的故事,一來可以發泄自己對日本鬼子的仇恨,二來也可以撥高孫將軍的英雄形象,因為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殺俘是一種無恥的懦夫行為,而是把它當成一種英雄壯舉了。嗬嗬!發泄對日本鬼子的仇恨,也許沒錯,而要借此撥高孫將軍的形象,就是把自己對榮耀與無恥的認知觀強加於別人的愚蠢了,就象那些把豬肉燉粉條看成天下第一美食和把滌確良看成世間最好衣料的人們,非要堅持認定江青和他們一樣也隻見過豬肉燉粉條和滌確良一樣。 ...華嶽論壇 -

    一個人,最最可悲的不是他做了什麽荒唐的事,而是他做了如此荒唐的事又全然不覺還自鳴得意。就象改革開放初期一些無知少女從外國垃圾中買來寫有妓女標識的洋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一樣,真真的又可憐又可悲。

    但願孫將軍不要知道這樣杜撰的故事,但願孫將軍不要為有如此無知的網民而在九泉下傷心和感憤。


    [ 7:9440 ] 西方失敗(衛.鎮.銀.菊) - 13:13:29 04/12/2009 *** 回 帖

    http://washeng.net/HuaShan/BBS/junshi/gbcurrent/163562.s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