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91)
2008 (75)
2011 (59)
2013 (41)
2014 (87)
2015 (41)
2017 (48)
2018 (51)
2019 (89)
2020 (142)
2021 (126)
2022 (148)
2023 (119)
2024 (132)
2025 (1)
旅程就要結束了,有點依依不舍。 明早就到倫敦,還要抽空收拾行李。
早上遊輪停靠在St. Malo港。 這是日出。
最後一天上岸,在車上抓拍街景,一路都是傳統的法式建築。
除了巴黎及其周圍的紀念性建築外,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是法國訪問量最大的旅遊景點。
這座帶城牆的中世紀城市,以及其宏偉壯觀的哥特式修道院,建在位於庫恩斯諾河(Couesnon)口的一個花崗岩小島上。 1979年,聖米歇爾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冊封的第一批曆史遺產之列。
聖米歇爾山是法國為數不多的保留著完整的中世紀城牆和防禦設施的地方之一。 城市雖小,但是有居民(很多非全職居民)和市長。 除了宗教設施外,還有古老的建築,狹窄的街道,旅館,飯店和商店,滿足每年數百萬遊客的需要。
島上第一個基督教宣道會由Saint Aubert of Avranches於公元708年建立,獻給水手們的守護神聖邁克(Saint Michael)。 傳說天使邁克爾(Archangel Michael)向阿夫朗什(Avranches)主教聖奧伯特(Saint Aubert)顯靈,敦促他在庫恩斯諾河(Couesnon)口的岩石島上建一座教堂。 天使多次顯靈,直到主教答應為止。 在教堂建立後的頭幾個世紀裏,聖米歇爾島位於海灣之中。 大部分時間被海水包圍,退潮時周圍是淺水和沙子,可以乘船通過或者步行穿越。
在中世紀,朝聖者必須越過7公裏(4.3英裏)的水路才能到達該島,當時該島的位置比現在要進入英吉利海峽整整5公裏。 趟過泥濘本身可能是致命的,而且必須等到退潮之後。 在1318年,有30名朝聖者因此喪生。 即使在現代,對遊客和朝聖者的有組織營救數目仍然令人震驚。
但是,隨著海灣的逐漸淤塞,陸地越來越接近小島。 持續多年開墾肥沃的濕地作為農用加速了這一進程。 因此,聖米歇爾山海灣現在的麵積比中世紀在島上建立第一座本篤會(Benedictine)修道院的時候小了幾平方英裏。
諾曼人(Normans)對聖米歇爾山的統治始於公元966年。 當時法王洛海特一世(Lothair I of France,公元954-986年在位)頒發了聖米歇爾山憲章,闡明諾曼人在聖米歇爾山建立本篤宗教社區(Benedictine community)的意願。 本篤會的修士們出色地管理了修道院,刺激了聖米歇爾山作為朝聖地和商業中心的發展。 僧侶們在島上創造了大量手稿和書籍,為聖米歇爾山贏得“書市(The City of Books)”的美名。 1066年之後,諾曼統治者將聖米歇爾山視為信仰之地以及與法國開普敦對抗的戰略要塞,在此駐軍,供修道院住持、諾曼國王、以及英格蘭的普蘭塔涅特國王(Plantagenet)調遣。
在中世紀,聖米歇爾山是歐洲西北部的重要地區。它的修道院在十二世紀曾經是最好的學習地方之一。 在中世紀晚期群雄紛爭的亂局中,聖米歇爾山也被卷入諾曼人(Normans)與布列塔尼人(Bretons)的對抗,法國人與諾曼人(Normans)的對抗,以及法國與英格蘭的對抗之中。
作為諾曼底的一部分,聖米歇爾山屬於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繼承者。 威廉是諾曼底公爵(the Duke of Normandy),於1066年征服了英格蘭,並在那裏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諾曼底連同聖米歇爾山因此屬於英格蘭,就像附近的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法語中稱為Anglo-Norman isles)至今仍然是英國的屬土。
聖米歇爾山在1204年被法國人占領並燒毀,然後進行了重建。 法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 of France,公元1180至1222年在位)慷慨解囊讚助修道院。 該修道院被稱為“奇跡”(法語:“La Merveille”),是聖米歇爾山上最具特色的建築,是晚期諾曼·哥特式工程和藝術傑作。 它由兩座三層樓高的建築,一個餐廳和一個巨大的回廊組成。 法王路易九世(King Louis IX,西元1226-1270年在位)駕臨過修道院,賞賜了皇家禮物,並且翻修防禦牆和其他軍事設施。 後來在百年戰爭中,聖米歇爾山被英國人圍困,但從未被占領過。
聖米歇爾山的命運後來逐漸走下坡路。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減少了朝聖者和僧侶的數量。 在法國大革命(公元1789-1799年)期間解散修道院時,隻有7名僧侶居住。 拿破侖一世(公元1804-1815年在位)下令將聖米歇爾山改作監獄。 1836年,包括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等有影響力的人物發起了一場運動,恢複被視為國家建築瑰寶的東西。 監獄終於在1863年被關閉。 修複工作於1874年開始,天主教徒於1922年回到該島。 修道院於1966年恢複本篤會秩序,以紀念該教會成立1000周年。
廣受遊客歡迎的修道院是中世紀建築的典範。 像其他古老的大教堂和修道院一樣,不同的部分可以追溯到不同的建築時期。 羅馬式中殿建於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紀。 法國哥特式風格的唱詩台始於英國人離開之後。 天使邁克爾(St. Michael the Archangel)的雕像坐落在空中約91米(300 英尺)的尖頂上。 教堂下有三個建於梅洛芬格時期(Merovingian)或加洛林時期(Carolingian)的地下室。 因為法王菲利普二世(King Philip II)和路易九世(King Louis IX)的貢獻,聖米歇爾山的防禦牆和外牆為修道院的南側和東側提供了絕佳的景觀。 聖米歇爾山島上還有餐廳,豪華回廊和蜿蜒的中世紀街道。 在法國偉大的哥特式複興主義建築師Viollet Leduc造訪之後,山上的大部分建築在十九世紀經過了認真而廣泛的翻新。 在1896年,修道院變成了地標式建築。 裏麵的唱詩台根本不是中世紀的產物,而是建築師愛德華·科羅耶爾(Edouard Corroyer)的作品。
1874年,聖米歇爾山被列為曆史古跡,並開始吸引遊客。 為此,在1880年修建了一條不會被淹沒的堤道。 但是堤道和其他土地管理政策以及越來越多的遊客大大加快了海灣淤積,聖米歇爾山有與內陸連接在一起的危險。
自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當地已經采取措施疏通海灣並且逆轉淤積過程,以便使得聖米歇爾山恢複成為海灣裏的小花崗岩島。
潮汐:聖米歇爾山灣是歐洲最大的浪潮點之一,潮汐變化將近50英尺或15米。 最高潮汐(春季潮汐)發生在新月和滿月之後的一兩天內,尤其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春分點。 除了堤道,小島完全被大海包圍。 在小潮期間(潮汐變化最小時),即使漲潮小島也沒有被水圍住。
聖米歇爾島和日本宮島於2009年結為姐妹島,聖米歇爾島上的修道院與宮島上的嚴島神社也因此聯結在一起。 前麵的鳥居(神聖的大門)是日本作為10周年紀念送的禮物。
我們從左邊那座建築前的大門進去,攀登前坡進入修道院參觀,然後從右邊穿過中世紀的小鎮再回來。
從左邊這個大門進去。
上山之路。
回望走過的路。
有人說教堂都建得高大雄偉,彰顯神的威力和無處不在,隻有天堂一條路。
用於往/從修道院升降物資的滑輪設施今天仍在使用。
這次遊船一路看教堂,也看出些眉目。 這座建築是哥德式風格,頂上的兩個拱門是為了分散建築的重量。 塔尖上眾多的小怪獸雕塑一是為了排水,二是裝飾。
修道院的教堂有羅馬式和哥特式兩種建築風格。 它有木製的,幾乎像稻草一樣的天花板,以便減輕底層的壓力。 教堂的頂部是天使米歇爾(Michel the Archangel)的金色雕像。 在2016年3月,人們用直升機臨時拆除尖塔上的雕像,以便修複裏麵的避雷針。在修道院內部有模型介紹該工程。
這部分建築是羅馬式的,比較古樸。
修道院內部陳列的聖米歇爾山模型。
聖米歇爾島周圍的沼澤地,漲潮的時候應該被海水淹沒。
山下是早期法國國王們建的碉堡。
當年英國人從那座島前來進攻,但是無法奪取聖米歇爾島。
教堂的木製屋頂旨在最大程度地減輕底層的壓力。
也許這位就是聖米歇爾。
坐在過道上懺悔?
牆上張貼著修複回廊的過程介紹。
這個應該是修道院最早期的部分,是羅馬式風格。
出了教堂,來到回廊。
回廊上有精美的雕塑。
教堂上麵木製的,稻草般的屋頂旨在減輕底層的壓力。
染色玻璃。
小型懺悔室。
修道院有好幾層樓。 上帝統治著最高層,接下來是神職人員,然後是貴族,最後是其他人口。 當表麵的裝飾被移除後,每層的區別就不怎麽明顯。
拿破侖下令移除所有裝飾,把這裏變成監獄。 有關這些房間用途的資料在二戰中被德國人炸毀,所以沒人知道這些屋子是用來幹什麽的。
運送物資的滑輪裝置。
不知當時的人們是否向往外麵的世俗生活?
這些應該是後來安裝的,早期的設備應該很簡陋。
供遊客和旅遊大巴使用的不會被淹沒的堤道。
廁所的排泄物順著石道滑落到山下。
終於出來了。
自由的鳥兒。
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鬱鬱蔥蔥的古堡充滿生機。
進入布滿防禦裝置的中世紀小鎮。
眼下疫情肆虐,不知什麽時候才能恢複往日的熱鬧場麵。
從上麵一直走下來。
這些就是鑲在教堂塔尖那些怪獸的模型。
用到處人山人海來形容也不為過吧!
修女們。
中世紀護城河上的吊橋。
出了這道門就出城了。
右邊是早上進去的那道門。
聖米歇爾山的最後留念。
回到船上,開始啟航,明早到達旅途的終點 - 倫敦。
有船友說:“雖然這裏很好,但是我們需要回歸現實。 該回家了!”
用鏡頭捕捉St. Malo港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