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麗的生活由此開始

(2004-11-20 03:36:13) 下一個
生活每時每刻都麵臨著選擇,選擇就是決策。進和退,利和弊,遠和近,好和壞,得和失,是經常懸掛在人們心頭的難題。怎樣答題,反映了人們心上的差異。聰明的人們,能夠以獨特的思維方式,見人所未見,知人所未知,隨機而動,適時進退,因而,總能立於不敗之地。 人為萬物之靈。人和動物一個最大的區別,是具有智慧。然而,同屬於智慧之列的人,彼此之間的差距又非常遙遠。中國有兩句老話,一為“鼠目寸光”,一為“遠見卓識”,恐怕就是對這一差距的反映吧?有的人似乎天生的短視,他們一葉障目,不知泰山之大,猶如嘰嘰喳喳、高高興興地在房頂上營造安樂窩的燕子,全然不知整個房子即將倒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那些短視的人,常常在生活上跌跟鬥。與此相比,另一類人則能由小見大,由近知遠,知人所未知,見人所未見。他們能夠不被眼前暫時的、局部的現象所迷惑,因此,能洞察事物發展的動向,預測未來的趨勢,調整自己的行為,采取防範措施。 機遇並不是賜給每個人的。無論在社會生活和社會競爭中,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隻垂青那些深諳如何追求它的人,隻賜給那些自信必能成功的人。機遇稍縱即逝,猶如白駒過隙,它是明察善斷不斷追擊的鼓點,是長夜中士兵即刻開拔的號角。在它麵前,任何猶豫都與它無緣,都不能啟開勝利的扉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進退之間不能把握時機者,必將一事無成,蹭蹬終生。抓住機遇,見可而進,固然是英雄本色,但激流勇退,見好就收,適可而止,也是偉人之舉。先人告訴我們,無論客觀世界還是主觀行為,都有一個保持質的數量界限,也就是“度”。超度或者不及,都會使事物的性質發生變化。度的存在,要求我們無論做何種事情,都應有數量分析,做出“胸中有數”適可而止,就是在競爭事業中,時刻注意和自身利益相統一的數量界限,絕不超過“度”,絕不使事情發展到反麵。 會生活的人,並不一味地爭強好勝,在必要的時候,寧可退後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犧牲。老子講“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隻有不做,才能無所不做,唯有不為,才能無所不為。人的無為比有為更有用,更能給人帶來益處。一味地爭強好勝,刀兵相見,橫征暴斂,“有為”過盛,最終隻能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退一步海闊天空”並不是懦弱畏懼而是智慧和勇敢。凡事不要血氣方剛、意氣用事,都應三思而後行。“進”固然重要,但“退”有時亦是方略。不是隻有往前進才是最好的,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實為愚人。有道是:“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如果生活中人人都能為他人多著想一些,都能相互退讓一步,這個世界將變得更加廣闊。 話說很久以前,有兩鄰居為爭一過道而相持不下。其一鄰居欲要把房子隔牆往過道擴延一些,而一鄰居亦欲為之,各說是自己的土地,真相競挺之際,其一鄰居之家人在朝為相,報告此事。宰相回書曰:“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黃”。兩鄰居羞愧萬分,各讓三尺,遂使過往行道更加寬闊,來往行人念念不忘之。故雲:“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裏好撐船”。隻有大度能容萬物,方可為天下事,你我相互讓一讓,道路更加寬敞。事事應以理解的態度處理,相互間溝通一下,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生活本來是美好的,但為了生存,人們各盡其能的發揮了它的作用,以各式各樣的麵孔出現於世,防不勝防。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也隻能是跟著這種軌道進行。然而,很多人在這滾滾的紅塵裏失卻了人生、失卻了人格。為了他們的一己之私,不擇手段,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掩昧良心,苟喘生命。如此行為,實屬不該。人身得之不意,應當善護保之,怎可以此軀身造惡業於輪回,留臭名於萬世乎?應當保持一顆清淨無染的心,念念不忘自己的本性,不要失卻自己的人品,體悟生命的內涵和充實心靈的飽滿。勿要圖得一時的快樂而損害別人還沾沾自喜,滿以為自己很聰明,其實已經墮落了,生命美好的品質受到了重創,至善圓滿的人格也損傷了。因此,活在天地間,凡事要無愧於心,才能坦坦蕩蕩的做人,明明白白的處事,快快樂樂的生活。即使生活艱苦,也活的自在瀟灑;縱使有諸多的不意,也活的踏實和歡喜。 因此,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至為重要,也是引導自己走向成功道路的一個指南與方向,如果你失去了這個指南,你隻能在茫茫大海裏漂泊,不能出離死亡的威脅和迫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