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芬妮的溫馨客棧

烹飪,攝影,旅行,經典美食,品質生活
個人資料
恬芬妮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山西古文化之旅(12) 承德

(2009-10-24 14:39:34) 下一個

資料來源: 《北京旅遊網》

承德位於河北省東北部,距北京230公裏。曆史上曾是清王朝鼎盛時期的京師陪都,民國和解放初期為原熱河省省會,今為河北省省轄市,轄八縣三區:承德縣、隆化縣、灤平縣、興隆縣、平泉縣、寬城滿族自治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和雙橋區、雙灤區、鷹手營子礦區。全市總人口340多萬,其中滿、蒙、回、朝鮮等少數民族25個,人口130萬;總麵積39548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麵積18.6平方公裏,是燕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部是七老圖山脈,有茫茫林海,廣袤草原;中部屬燕山山脈,為低山丘陵區;南部則屬燕山山脈東段之延續,峰巒重迭,峽穀幽深。河流有潮河、灤河、柳河、老牛河等。清美甘甜的潮河水和灤河水,源源不斷流往北京和天津。承德市海拔200-1200米,平均海拔350米,最高峰霧靈山2118米。環繞市區的山巒,屬丹霞地貌,奇峰異石、自然天成,千資百態,形成獨特的磬錘峰、羅漢山、天橋山、雙塔山等十大景觀。

承德素有“紫塞明珠”之美稱,被列為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1994年位於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從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承德,曾與熱河並稱,最早叫熱河上營。乾隆《熱河考源》記載:“熱河,今稱武列水,水源有三……,三源既匯,又西南流沿山莊東北,曆錘峰下,山莊之內亦有溫泉流出匯之,於是始有熱河之名。”熱河,即武列水,北從波羅河屯(今隆化縣)南流折而東,經熱河上營、偏嶺、大石廟,在熱河下營注入灤河。避暑山莊所湧之水在上營東南與武列水匯合。從此至下營這段河流因有溫泉注入,故稱“熱河”。熱河上營即今市中心區火神廟一帶;下營即今大石廟鄉莊頭營子村,相間25華裏。

承德曆史悠久,有著豐富的多民族曆史文化內涵,特別是清王朝康乾盛世時期修建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作為多民族國家團結統一的曆史見證,以其北國雄奇風光兼具有江南秀美景色著稱於世。根據出土文物考證,承德一帶早在中原龍山文化時期就有人類活動遺跡。戰國時代,屬燕國領地。秦漢至唐宋時期,匈奴、鮮卑、庫莫奚、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曾先後在此遊牧。北宋歐陽修留有“兒童能走馬,婦女亦彎弓”,“合圍飛走盡,移帳水泉空”的詩句。元明時期屬北平(今北京)府,為喀喇沁、翁牛特、察哈爾等蒙古族的遊牧地。直到清朝初年,熱河上營始終沒有設立過什麽中央或地方管理機構,是一個“名號不掌於職方”的小村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行宮,人口與日俱增。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熱河行宮開始使用,標致熱河進入了發展期。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就已經是“生理農桑事、聚民至萬家”的大村鎮了。此後,為適應皇帝每年都要到承德避暑的需要,各蒙古王公,朝廷大臣及一些詞人文士都爭相在承德建設府邱宅院,承德工商業隨之高速發展,市井行人雜踏,車馬喧囂,酒樓茶鋪鱗次櫛比……雍正元年(1723年)設熱河廳,第二年設熱河總管,統理東蒙民政事務。雍正十一年(1733年),胤禎取承受先祖德澤之義,罷熱河廳設承德直隸州,此是“承德”名稱的始源。乾隆六年,弘曆開始幸避暑山莊,承德開始進入繁榮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曆在一道渝旨中說:“熱河地方朕每歲秋彌先期駐蹕,數十年來戶口日增,民生富庶,且農桑繁殖,市肆殷聞……”“皇祖詩雲聚民至萬家,今則不止於萬,儼成大邑矣”。“熱河自皇祖建山莊以來,迄今60餘年,戶口日滋,耕桑益辟,儼然一大都會”,是年升為承德府。嘉慶十五年(18l0年)設熱河都統署。道光七年(1827年)以後,熱河文武官員均屬都統署管轄,官職與朝廷派出的總督、巡撫同。 辛亥革命後,廢除府建製,民國三年(1914年)設熱河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9年 )改建熱河省,承德為熱河省省會。1933 年3月,承德淪陷,為日寇占領區。 年8 月日寇投降,承德成立了八路軍辦事處,後改為熱西辦事處、熱西工委。9月籌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1946年8月國民黨軍隊占領承德。解放後,於1948年成立承德市政府,隸屬於熱河省。1955年熱河省建製撤銷,承德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1958年,承德改由承德專署領導。1960年承德專員公署撤銷,承德市改為省轄市。1961年承德專署複設,承德市再改地轄市。1982年,地、市分署辦公,承德再次改為省轄市,至1993年承德地、市合並。

承德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風格奇特。這裏有許許多多的“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世界最大的皇家寺廟群--外八廟;世界最大的木製佛--千手千眼觀世音;世界最短的河流--熱河;萬裏長城精萃--金山嶺長城;被稱世界一絕的石柱--磬錘峰;天下第一奇鬆--九龍鬆......城內皇家風範,鄉村天然樂園。“遊承德,皇帝的選擇”,這就是承德的旅遊口號。

避暑山莊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占地564萬平方米,牆圍長10公裏,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西山東湖,山巒起伏,蒼鬆翠柏,水草豐茂,建築古樸典雅,洲島錯落,平川曠野,鶯歌燕舞,麋鹿成群,樓台亭閣棋布,堤橋交織有序,假山疊石點綴其間。康熙乾隆以四字、三字各題“三十六景”畫龍點睛。集南北園林建築藝術之精華,兼具南秀北雄之韻美,園中有園,勝景薈萃,被康熙譽為“自有山川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

金碧輝煌的寺廟群,融滿、漢、蒙、藏、維多民族佛教建築藝術之長,氣勢磅礴,風格迥異,是抵禦外辱、民族團結的象征,座座寺廟,部部豐碑,如眾星捧月遍布山莊外圍,加之承德特有的“丹霞地貌”,大自然的億萬年精雕細刻,鬼斧神工,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奇觀,遠眺近視,形態奇特而逼真,“山莊咫尺間,直作萬裏觀”。   以避暑山莊與周圍寺廟群為中心的景觀,輻射外圍。北有承德皇家狩獵名苑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夏可觀賞茫茫林海和大草原,冬可飽覽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北國風光;南有昔日皇家禦苑、今日霧靈山自然保護區;西有京北第一草原度假區和白雲古洞;東有朝陽洞、禦泉行宮和遼河源度假區、潘家口水庫世界世界奇觀-水下長城遊覽區;在京承公路間還有巍峨群山之中雄偉峻峭的金山嶺長城。全市景觀密布,形成了著名的京北黃金旅遊帶。

承德,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季如畫:初春,灤陽層巒透綠,嫩柳含煙,微風如旭,山花爛漫;盛夏,塞湖綠柳成蔭,碧波拍岸,荷蓮掛露,群芳鬥豔;金秋,雲山晴空廣袤,霜楓雪櫟,層林盡染;隆冬,熱河蒸汽彌檬,鬆柏蒼勁,巍峨壯觀。


10月18日 承德

早餐

早上在下榻的北京龍城麗宮國際酒店用自助餐。

吃完早飯就坐車去承德。 到達承德已經過了一點鍾,先去用午餐。

午餐

中午在上客堂酒店用餐,這家飯館以藏族情調為主。






席間有向客人獻哈達和歌舞助興。

餐具很別致。


醬蹄膀。

亂燉。

炒雞肉。

豆角燜排骨。

雞燒栗子。

綠豆涼粉。

蘑菇燉小雞。

紅燒鯉魚。

小布達拉宮

資料來源: 《北京旅遊網》

小布達拉宮位於避暑山莊之北,須彌福壽廟之西,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普陀宗乘之廟建於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竣工於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是仿西藏拉薩市達拉宮建成的藏式寺廟。該廟距市區2.5公裏左右,占地麵積達22萬平方米。俗稱小布達拉宮。

普陀宗乘之廟由大小建築60多處組成,殿閣樓亭,房舍塔台,依山就勢地建於山坡之上,錯落有致,極具層次感。踏近普陀宗乘之廟南向的藏式碉房城樓山門,可見乾隆皇帝親題“普陀宗乘之廟”石匾。入山門,可見三座方形碑亭,中間碑鐫刻有《普陀宗乘之廟記》,左碑刻有《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石碑刻有《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三座石碑碑文均為乾隆皇帝親筆禦書,碑亭平麵是正方形,重簷歇山黃琉璃頂,白石基座。 由碑亭向北,可見高大的藏式白台,白台上並列著紅、綠、黃、白、黑色五座喇嘛塔,此即是五塔門。由五塔門繼續北行,是一條隨山勢起伏而盤旋向上的禦路,走過這條路,可見一座琉璃牌坊。三間四柱七樓,正中石匾鐫題乾隆禦書“普門應現”。琉璃坊後是月台,可見一對石獅和石象。過琉璃坊和月台,有20餘座台殿依升高的地勢而建。有的是院落與白台聯建一處,罡子殿就是其中一處,現能夠觀覽的有中罡子殿和東、西罡子殿。

大紅台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體建築,由遠處眺望,一座暗紅色調的方形建築凝重地端應於綠蔭白樓之中,背依青山,氣勢恢宏。在山門前之廣場由正麵眺望,大紅台雄偉地矗立於藍天映襯下的綠色山巔,拔地入雲,肅穆中端莊凝重,巍峨壯觀。大紅台建築麵積達1萬多平方米,以巨大的白台為基座,正麵白台寬150米,高17米,矗立其上的大紅台高25米,上寬58米,下寬59米。紅台上麵嵌6個琉璃佛龕,供無量壽佛寓乾隆60歲壽辰。紅台上端圍牆嵌80個黃琉璃龕,供80尊無量壽佛,寓皇太後80歲壽辰。紅台內有三組建築,一是三層四麵的群樓,二是紅台中心主體建築萬法歸一殿,三是置於群樓頂部的四座殿亭,正南兩座是塔亭,西北端為慈航普渡殿,東北為風雨亭與洛伽勝境殿、權衡三界亭。紅台群樓外觀六層,內裏卻是三層,一層樓供五祖佛。大紅台西群樓頂部便是亭殿,其中這一便是萬法歸一殿,此殿頂部用鎏金魚鱗狀銅瓦覆蓋,僅此一項即用去頭等金葉1萬餘兩。萬法歸一殿主要用於舉行重大的宗教儀式或清帝接見重要不得的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王公大臣。

此外,普陀宗乘之廟還有千佛閣、文殊聖境、禦座樓等勝景,均值一覽飽眼福。普陀宗乘之廟的園林藝術也別具一格,境幽、形奇、秀雅,與巍峨壯觀的建築融匯一處,的確是不可不遊的著名景點。

大門口。

五塔門。

琉璃牌坊。

大紅台上麵嵌6個琉璃佛龕,供無量壽佛寓乾隆60歲壽辰。


佛教的轉法輪。

遠處山上的是城牆,不是長城。

大紅台西群樓頂部便是萬法歸一殿,此殿頂部用鎏金魚鱗狀銅瓦覆蓋,僅此一項即用去頭等金葉1萬餘兩。


慈航普渡殿。






洛伽勝境殿和權衡三界殿。

避暑山莊

資料來源: 《避暑山莊旅遊網》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穀地上,距離北京 230公裏。它始建於1703年,曆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當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發現承德這片地方地勢良好,氣候宜人,風景優美,又直達清王朝的發祥地--北方,是滿清皇帝家鄉的門戶,還可俯視關內,外控蒙古各部,於是選定在這裏建行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在此大興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宮,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並建好山莊的圍牆。雍正朝代暫停修建。幹隆六年(1741年)到幹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繼續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莊新增加幹隆36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形成界牆內約占地564公頃,其規模壯觀,是別具一格的皇家園林,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古代園林建築傑作。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於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 10萬平方米,由正宮、鬆鶴齋、萬壑鬆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麵,湖泊麵積包括州島約占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麵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蕩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東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熱河泉。平原區在湖區北麵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麵積約占全園的五分之四,這裏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

平原區西部綠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風光 ; 東部古木參天,具有大興安嶺莽莽森林景象。 在避暑山莊東麵和北麵的山麓,分布著宏偉壯觀的寺廟群,這就是外八廟,其名稱分別為: 溥仁寺、溥善寺(已毀)、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須彌福寺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外八廟以漢式宮殿建築為基調,吸收了蒙、藏、維等民族建築藝術特征,創造了中國的多樣統一的寺廟建築風格。

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它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宮殿區布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采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牆,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避暑山莊不同於其它的皇家園林,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借助於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於一身。它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裏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和“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的盛譽。

避暑山莊之外,半環於山莊的是雄偉的寺廟群,如眾星捧月,環繞山莊,它象徵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承德“外八廟”分布在避暑山莊東北麵山麓的台地上,麵積達 40多萬平方米,原有寺廟十一座,現存的有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樂寺、普寧寺、安遠廟、溥仁寺、殊像寺。這些廟宇金碧輝煌,宏偉壯觀。

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英文名稱 :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於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1)。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於河北省境內,修建於公元 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建築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的曆史遺跡。

進入內午門,迎麵便是進深贗間、麵闊7間古樸端莊的大殿—澹泊敬誠殿。因用楠木建造,俗稱楠木殿,1711年(康熙五十年)初建,1754年(乾隆十九年)改建。大殿麵積612平方米。殿式為卷棚歇山頂,牆體的屋麵皆用青磚、灰瓦,梁柱、隔扇、天花均為本色楠木。周廊及室內地麵為天然紫豆瓣大理石鋪砌。四周48根楠木大柱,經燙臘後色澤沉黃發亮。整個殿字在滿院蒼鬆映襯下,莊重巍峨,清幽典雅,古樸無華。大殿的隔扇門心和殿內735塊天花板心,飾以萬字、蝙蝠、壽桃等浮雕,圖案精美,刻藝高超,是文物珍品。楠木不僅質地堅實,色澤古樸,還能散發一種淡淡的清香,陰雨天,香氣更鬱。楠木產於川貴,如此遙遠運到承德,更顯得高貴和神秘。

澹泊敬誠殿簷下,懸有三塊深雕金漆雲龍匾,為乾隆皇帝退位當太上皇時寫景抒懷之作,字跡流暢,十分醒目。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詩流露出乾隆帝晚年因白蓮教農民起義而產生的不安和優慮,反映了清朝統治在乾隆末葉以後由盛而衰的趨勢。

澹泊敬誠殿內正上方匾額書寫“澹泊敬誠”四個大字。“澹泊”,源於《易經》,“不煩不擾,澹泊不失。”諸葛亮在《戒於篇》中說:“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康熙皇帝非常欣賞這兩句話,以“澹泊敬誠”來律己並教訓子孫,作為治國之道。

今天,根據清朝陳設檔案,殿內複原了寶座、屏風及各種精美古樸的陳設。寶座後屏風雕刻《耕織圖》,描繪水鄉種稻和絲織生產的情景,有從事耕織的人物年163個。殿內東、西兩側的北山牆裝有楠木書隔、布簾遮檔,曾存放《古今圖書集成》1萬卷。殿外東西各有朝房5間及方形樂亭兩座。

四知書屋位於澹泊敬誠殿後,是麵闊5間、外形簡樸的四知書屋,以小巧的抄手回廊與大殿相通。康熙皇帝曾題名“依清曠”,1788年(乾隆五十二年),乾隆皇帝更名為“四知書屋”。

所謂“四知”源於《周易·係詞》:“群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四知書屋盡東牆掛有嘉慶帝寫的條幅,推崇他父親乾隆皇帝,其中“剛柔相濟政胥協,藏顯鹹孚治允宜”,說明“知微”是要善於隱藏自己的內心;“知彰”就是宣揚自己的功德;“知剛”是要懂得發揮武力和權威的作用;“知柔”即懷柔安撫的手段。統治者隻有學會靈活運用剛柔相濟、恩威並施的手腕,才能達到鞏固其統治的目的。

清帝在舉行大典前後,都在這裏休息更衣,也作為“常朝”處理日常政務的所在。乾隆皇帝在這裏召見過許多少數民族的王公貴族,包括喀爾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一世、三世、四世,並用蒙語同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談話,用藏語同六世班禪交談。

萬歲照房位於四知書屋北麵,麵闊十九間,俗稱“十九間房”。中部三間為佛堂,名為“寶伐喻”,兩側各一間通道。以萬歲照房為界,前部各殿屬前朝,後部為後寢,即帝後的寢宮。


煙波致爽在避暑山莊正殿澹泊敬誠殿之後。為清帝的寢宮。建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為“康熙三十六景”第一景。麵闊7間,進深3間,康熙帝謂此“四周秀麗,十裏平湖,致有爽氣,殿因此得名。正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小跨院,為後、妃居住之所。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鹹豐帝攜東、西宮等後妃出北京至熱河避難,即居於此殿。嘉慶和鹹豐帝病逝於此。鹹豐皇帝就在此處簽署《北京條約》,現殿外掛有牌子提醒人們這一段曆史。






慈禧太後的寢宮。


雲山勝地位於山莊煙波致爽殿之後,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八景。樓兩層,麵闊5間,進深一間。樓內不設樓梯,而沿樓房前假山上的磴道上樓。站在樓上後廈縱目遠眺,磬錘峰、普樂寺、南山積雪景色雄奇;俯瞰湖區,樓閣亭榭、煙水林木盡收眼底。康熙賦詩:“萬頃園林達遠阡,湖光山色入詩箋。”樓北有垂花門,題名“岫雲門”。出岫雲門,即為苑景區。  


水心榭。

仿江蘇鎮江金山寺修建的金山寺,劉曉慶曾在此飾蘭兒(後來的慈禧太後)唱“豔陽天”。

水心榭。

康熙三十六景之“雙湖夾鏡”。湖水從橋內流出,分為兩湖。此景是康熙皇帝按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中“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意而建。


金山寺。


資料來源: 《新攝影論壇 - 行攝天下 - 承德避暑山莊》

乾隆皇帝下江南,飽覽江浙山川風物,在避暑山莊仿造了一係列江南景致,供其夏日駐蹕山莊時玩味,避暑山莊青蓮島上的煙雨樓就是其中之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避暑山莊煙雨樓是模仿浙江嘉興南湖鴛鴦島上的煙雨樓而建,陰雨連綿時節,雲霧蒸騰,樓台隱沒,別是一番景象。

乾隆皇帝有詩雲:何必江南羅綺月,坐看塞北水雲鄉。

煙雨樓。

煙雨樓。

晚霞。

永佑寺舍利塔

資料來源: 《避暑山莊旅遊網》

該塔是仿南京報恩寺塔和杭州陸合塔而建,八角九層,高65米,寶頂餾金,塔身磚石結構,不飾彩繪,與山莊格調相協調,是平原區輪廓線最清晰,層次最高的景點。

晚餐

先回酒店,再出去吃飯。 這是天寶假日酒店大廳裏陳列的樹根。

晚上在正乾隆酒樓用餐。 蔬菜。

酸菜粉絲炒豬肉絲。

炒豬肉。

炒雞肉。

涼拌豆腐。

紅燒肉。

胡蘿卜燉驢肉。

燉玉米白薯土豆。

後來上了10盤不同餡的餃子。

杭椒牛肉。

蔥爆羊肉。

普寧寺

資料來源: 《避暑山莊旅遊網》

普寧寺俗稱大佛寺,因為寺內供奉有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而得名。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淩死後,準噶爾集團內部各派勢力為了爭奪部落首領的繼承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在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的幫助下,準噶爾貴族達瓦齊被擁立為準噶爾部之汗,但阿睦爾撒納擁立達瓦齊並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為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自己作準噶爾之汗的一個步驟。因此,在達瓦齊奪得汗位後,阿睦爾撒納與達瓦齊之間的鬥爭和火拚便成為不可避免的。後來,阿睦爾撒納被達瓦齊擊敗,元氣大傷,為了積蓄力量,便轉身投靠了清朝政府,乾隆皇帝從阿睦爾撒納那裏得知了準噶爾內部的混亂情況後,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兩路大軍,直進伊犁,平定了漠西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從而完成了父祖的遺願。為了慶祝勝利,乾隆皇帝仿效其祖父康熙平定漠北喀爾喀蒙古後修建“匯宗寺”的作法,仿西藏三摩耶廟修建了普寧寺。從此以後,天山南北的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

這座寺廟修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曆時四年的時間,占地麵積3.3萬平方米。整座寺廟平麵布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是漢族寺廟傳統的伽藍七堂式布局(伽藍,即寺廟。七堂一般是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建有鍾樓,鼓樓,東西配殿)。後半部是藏式形式,是仿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的曼陀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便供奉在主體建築大乘之閣中。



大乘之閣。

喇嘛塔。

門口奏樂的僧人。

轉經筒。

參觀完普寧寺就坐車回北京。





山西古文化之旅係列:

山西古文化之旅
第一站
上海
第二站
洛陽
第三站
三門峽
第四站
運城
第五站
臨汾
第六站
洪洞縣
第七站
平遙古城
第八站
太原
第九站
五台山
第十站
大同
第十一站
北京
第十二站
承德
第十三站
北京
第十三站
上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