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芬妮的溫馨客棧

烹飪,攝影,旅行,經典美食,品質生活
個人資料
恬芬妮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山西古文化之旅(7) 平遙古城

(2009-10-23 20:12:29) 下一個

資料來源: 《央視國際》

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麵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麵積約2.25平方公裏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麵、市樓保留明清形製;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製”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曆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裏,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曆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麵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裏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征。

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曆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座堅實完整的磚石城池,數百年來在軍事防禦和防洪擋險等方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城內街道、古建衙門、市樓、商店、民居等還保留原有的明代形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古城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其中有始建於西周,擴建於明洪武3年(1370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擊城牆;有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國第三位的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築鎮國寺萬佛殿。殿內的五代彩塑堪稱珍品,是研究中國早期彩塑的樣本;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現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雙林寺;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中國金融上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國內古建築中罕見的“懸梁吊柱”奇特結構清虛觀。觀內20餘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國古代木雕造像藝術和道教發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內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樣、色彩續紛的各種琉璃實物。同時,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中心之一。古城內現存4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築中,有400餘處典型地體現著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平遙古城曆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它完整地體現了17至19世紀的曆史麵貌,為明清建築藝術的曆史博物館。其古建築及文物古跡,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派專家田中淡考察平遙古城時欣然題詞“平遙古城甲天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平遙古城的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曆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到過平遙的人說:“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的曆史博物館。”

人稱平遙有三寶,砌成的古城牆便是其一。在建城之初,此城牆僅為夯土築成,規模較小。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才擴建成現在的規模,至今雖曆經600餘年的滄桑風雨,但雄風猶存。這座周長約6公裏的古城牆,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這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賢人。此外,清朝後期,在古城東南角還曾修建了一座象徵古城文運昌盛的魁星閣,由此可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之深遠。

平遙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城市規劃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縣城。在封閉的城池裏,以市樓為中心,有四條大街、八條小街及七十二條小巷經緯交織在一起,它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條。城內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特別是磚砌窯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濃的鄉土氣息。全城現存四合院民居3797處,其中有400餘處保存相當完好。此外,城池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鋪麵亦是鱗次櫛比,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向東北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十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殿內的五代彩塑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於城西南方向、重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雙林寺。在該寺的10餘座大殿內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事實上古城之寶不勝枚舉。

說平遙就不能不說“晉商”和“票號”,因為這裏是“晉商”的發源地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的誕生地。

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係統。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匯兌”便應運而生。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遙西大街“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後,在山東、河南、遼寧、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裏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老的平遙是輝煌的,今天的平遙依然充滿了魅力。在時下許多文化古城為興商業而被肢解破壞的時候,平遙卻如此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平遙古城保存了其全部特徵,而且在中國曆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10月13日下午 平遙古城

午餐

中午到了平遙,先去成錦雲飯店用餐。 這套碗碟有些特別。

有名的平遙牛肉。

平遙碗托,是一種麵食。

肉丸酥肉。

刀削麵和三種不同的鹵汁。

紅燒魚。

油麥麵。

萬裏香雞。

玉米烙。

炸山藥丸。

吃完飯去遊古城。 古樸的雕梁畫棟。

明清街市樓。


平遙縣署

資料來源: 《平遙縣衙》

平遙縣衙坐落於縣城內政府街(明代稱衙道街,清代叫衙門街),建築規模宏闊,形製獨特,占地麵積26000平方米,是平遙古城內最大的旅遊景點。

平遙縣衙的大門在衙門街的西端,坐北朝南,麵寬三間,進深兩間,單簷懸山頂。簷下施有鬥拱,樸實而威嚴。中間是走道,前簷東側放置有一麵喊冤鼓以備百姓擊鼓申冤。衙門的後簷各有一問房舍,是門子和更夫的居所..

俗語說“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在古代,衙門是官府和權勢的象征,因此在百姓的心目中,這裏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衙門前麵建有一座獨立式影壁,衙門南的照壁南街之名也由此而來。

衙門的東西兩側分別是彰癉亭和申明亭。彰癉亭,建於明代。“彰癉”,浯出《尚書·畢命》“彰善癉惡”,意思是表彰善的,憎恨惡的。彰癉亭是宣講聖諭、鄉規民約,彰善癉惡之所。

申明亭,建於明代。“申明”即陳述、說明之意。明初,申明亭是張貼衙門中官員劣跡的地方。清代,這裏是代書的活動場所。代書是為人代寫呈狀的人。《大清律例·訴訟》中規定:“內外刑名衙門,務擇裏民中之誠實識字者,考取代書。凡有呈狀,皆令其照本人情詞據實謄寫。呈後登記代書姓名,該衙驗明方許收受,無代書姓名,即嚴行查究……”因此代書是官方批準,並經刑房書吏考試而錄用的非官方人員,又稱作“官代書”。後來,申明亭正房裏又加塑了觀音菩薩塑像,叫“觀音堂”。在訴訟、寫狀子的時候,順便拜一下救苦救難的觀世音,或許能幫助自己走出各種困境吧!

衙門東側20米處是觀風樓,民間俗稱“風水樓”,上下兩層,第一層是磚砌高台,中間為磚券門洞。第二層是木構建築,麵寬三間,進深三間,前後出廊,單簷歇山頂。閣內塑有武聖——關羽像,該樓由知縣周之度創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毀於20世紀50年代。

穿過衙門,便進入縣衙。兩側是賦役房,共有磚券窯洞14間。“賦役”中“賦”是指賦稅,清初是指田賦,清末則通稱多種稅課為賦稅。“役”是指差役、徭役,清代徭役逐步轉化成以錢物代替徭役的稅課。因此,賦役是賦稅和差役徭銀的合稱。

平遙縣衙征收的賦稅,主要由戶房經管,據《清會典·戶部》載:“(每年)仲春而開征,仲夏而停止;仲秋而接征,仲冬而征畢。”雍正十三年(1735年),規定征收分上下兩期,上期從農曆二月開征到五月截止,下期從八月開征到十一月截止。衙役房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為方便裏老收糧和民壯、雜役催辦之用。

衙門往北是儀門,是進入縣衙的第二道屏障。“儀”有禮節、法度之意。《國語·周語下》載:“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軌儀也。”明清時官署中設儀門,即取“有儀可象”之意。據《明會典·官員禮》記載:“有新官到任之日,引至本衙門前下馬。”平遙縣衙儀門麵寬三間,進深二間,五檁懸山頂,簷下鬥拱三踩,創建於明,1999年修複。

儀門兩側各建一角門,傳說東角門叫“人門”,平時大開以便出入。西角門叫“鬼門”,平常不開,提押人犯,或被判死刑的人即從此門押出。拾級而上,穿過儀門便到了縣衙的真正辦公場所——大堂院。整個院內寬敞而威嚴,兩側長長的廊房各1 1間,分別是吏、戶、禮、兵、刑、工六房。

六房對稱設置,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六檁硬山前廊式。吏、戶、禮房居東,兵、刑、工在西,正是所謂文東武西的禮序配置。六房是各級衙門對應於中央六部所設的辦公機構。辦事人員叫胥吏。

明代,縣一級六房胥吏的設置是:每房2~3人,合計吏員12~18人。但由於事務繁多,縣級吏員的實際人數都遠遠超過定額數。這些辦事胥吏的主要職責限於“粘連卷宗,點檢新舊,驗看遲速,知數目之精”。

在清代,六房中從事案牘工作的書吏,多是些讀過書,但又舉業無望的人,他們負責衙門中文書的起草、修改、謄繕、收發及文書檔冊的保管。這些書吏不包括那些門子、鬥級、皂隸、快手等,後者供“奔走驅使”,屬衙役,地位更低,被統治階級視為“賤民”

六房書吏處理文書時各有所專司,有條不紊,其工作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行政、財經、文教、軍事、司法、工程等。據《牧令書輯要》(袁枚著)記載:“夫治民者,州縣之職也,然治民不自民始,胥吏者,官民交接之樞紐也。”說明了一個很深刻的社會現實:即沒有胥吏的大量工作,國家機器就無法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就得不到基本保障。因此州縣胥吏的作用是特別重要的。

縣衙書吏每天的工作程序約是:

  1. 每日天明,聽內宅擊點七聲,外發頭梆,各房書吏齊集各辦事公所;聽擊點五聲,外發二梆,各房書吏依次伺領簽押;擊點三聲,外發三梆,門子請匙開門,值堂門子和承印、書辦進衙,隨知縣升堂。
  2. 知縣日行牌票,由各房具稿後投入簽套送衙,聽候裁奪。
  3. 各種公文、部件,各房照例承行,或應申覆,或申報,從速料理、,
  4. 奉各上司批詞,各自理訟詞,應拘提人犯,皆以路途遠近定限解審,以便結卷。
  5. 審理訟詞,凡拘到的人犯,於早堂具單點名,掛牌聽審。
  6. 六房書辦,共置卯簿一冊,分填各房姓名以便初一(朔)、卜五(望)點名畫卯,按簿接承事理。

另外,發出的牌票,總立號簿一冊,每個書吏三頁,注清姓名,後殲列某日承接某事,每遇三六九日查銷。

穿過儀門便是長長的甬道,甬道的盡端是平遙縣衙的主體建築——大堂。大堂也叫公堂、正堂、正廳等,這裏是知縣舉行一些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級官員的廳堂。平遙縣衙大堂麵寬五問,六檁前廊懸山式廳堂,明次間敞口,東西梢問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

大堂正中為暖閣,是知縣發號施令的法堂,暖閣內設置公案、座椅,公案上擺放有令簽、朱筆和驚堂木,閣上懸掛“明鏡高懸”的匾額。明清兩代,知縣很講究大堂辦事,為的是“日與百姓相見”,以加強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和影響力.有時對潑皮之流“坐大堂對眾杖之”,以懲一警百,教育民眾。暖閣後是屏風,上麵繪製的圖案是海水朝日圖,又叫“旭日東升”。

暖閣前列有縣令儀仗,即桐棍、皮槊、肅靜牌和刑具,如水火棍、訊杖等。

清朝,知縣審案前,由差役將驚堂木,朱筆,墨筆,紅、黑硯台,筆架,紅綠頭簽,簽筒等用品擺放在公案上,將印盒、印墊放於印架上,磨好墨,然後堂役傳齊原告、被告、幹證於班房,書吏將原被告姓名、性別、年齡、籍貫、事由填寫清楚。刑房、站堂衙役排衙,齊喊堂威,擊堂鼓,知縣升堂入座。

堂訊開始,用朱筆點名,刑書唱名,皂隸傳喚,原告跪於東,被告跪於西,由書吏記錄口供,拒不認罪的,施笞、杖等刑,審理畢,知縣點朱加印,批出判詞,案畢退堂。

繞過暖閣屏風便走出了大堂,看到宅門。宅門是縣署內院的屏障,平時不讓人隨意出入,門口有門子把守。宅門寬三間,硬山式樣,前出廊,後簷明間抱廈一間,簷下有屏門,遇迎接上級官員、欽差及重大慶典時才全部打開。

進入宅門就是二堂院,正中是二堂和東西耳房,二堂是縣署中的第二大主要建築,麵寬五間,明次間敞口,梢間為茶房和招房,二堂室內也設有暖閣、刑具及儀仗,與大堂陳設基本相同。凡是由婚姻、土地、債務等引起的民事糾紛,知縣都要在這裏審理,直至調解,但對頑固不化分子也要施以刑法。因此可以這樣理解:二堂是不公開的法堂。

走出二堂就到了知縣住宿的府址——內宅院。內宅,名日“忠愛堂”。麵寬五間,硬山頂建築,內外裝修略顯豪華,是知縣居住、接待上級官員、與僚屬商議政事、處理一般公務,以及審理機密案或不宜公開的案件的地方,是縣衙的主體建築之一。

內宅之後還有一進院,主體建築是大仙樓,上下兩層,為磚木結構,底層是磚券窯帶前廊,二層是木結構建築,麵寬三間,五檁懸山前廊式,殿內神龕內供奉的是守印大仙。據傳守印大仙就是狐仙。

平遙縣衙的建築物還包括東線建築,有土地祠、酂侯廟、糧廳、花廳。

土地祠坐落於衙署東南端,由戲台、獻殿和正殿組合成兩進院落。

土地是古代神話中管理一個小地麵的神。即古代的社神,《孝經緯》中記載:“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土地神在民間的信仰很普遍,百姓戲稱為“土地爺”、“土地公”、“土地老”。鄉村修建土地廟、民居中供有土地龕的實例,隨處可見。據《內鄉縣衙》記述,土地祠還用來關押一些有功名的嫌疑犯。明初,朱元璋規定地方官貪贓至60兩以上者要砍頭示眾,並要剝皮於大堂,土地廟就是剝皮場所,又稱“皮場廟”。

寅賓館,位於土地祠東北側,是明代縣衙安置上級官員、差人宿住的公館。寅,尊敬之意。《尚書·無逸》記:“嚴恭寅畏。”《尚書·堯典》記:“寅賓日出。”清代,由於平遙屬於“衝繁”之縣,官差往來頻繁,所以除了改西河書院為公館外,又陸續在今西小巷處增建大公館、二公館、三公館。

從酂侯廟出來即是衙署糧廳。糧廳過去便是東花園,縣令忙了一天的政務後,便在這裏賞月觀花,或小酌幾杯,或品茗對弈。

縣衙西線建築有牢獄(分輕獄、重獄、女獄)、公廨、督捕廳、馬王廟、洪善驛,正在修複中。洪善驛府設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驛丞,驛鋪遷移於縣署西側。

總之,作為古代最基層的政令機構——縣衙,無論是布局、規模,還是建築形式都體現著封建行政和典章製度的儀規。是封建社會各級官府的縮影,是了解古代官場文化的初步。可以這麽說:“皇家看故宮,州縣看衙署。”

儀門是進入縣衙的第二道屏障。

六房對稱設置,吏、戶、禮房居東,兵、刑、工在西,正是所謂文東武西的禮序配置。

大堂是知縣舉行一些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級官員的廳堂。

東西梢間分別是錢糧庫和武備庫。


古代犯人脖子上套的刑具,頭和雙手都被銬住。

囚車。

古老的法字。

在大堂外麵表演清代知縣升堂斷案。

定罪後犯人被戴上刑具。

大堂正中的暖閣。

二堂專門審理由婚姻、土地、債務等引起的民事糾紛。

二堂屏風。


二堂的刑具與儀仗。

內宅是知縣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衙門東側的觀風樓。

出了縣署。

 

日升昌票號

資料來源: 《太原道》

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座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整座舊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但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日升昌”票號,是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開設的。這個票號的創始經理人名叫雷履泰,其東家為平遙縣的達蒲村李家。“日升昌”票號的前身,是“西玉成”顏料鋪,後來才更名日升昌,並發展為票號。“日升昌”票號,平遙為總號,其分號遍及全國各大城市。“日升昌”票號主要業務是包辦國內公私匯兌銀錢。當時由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現銀運輸量頗大,公路交通運輸不發達,其它運輸手段費用高而且很不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專門經營匯兌業務的金融機構應運而生了,“日升昌”的誕生從此結束了我國鏢局押送現銀的落後金融局麵,極大地加速了商業運轉和貨幣流通,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其經營的黃金時期年匯兌總額高達3800萬兩白銀,可謂“日利千金”;其經營網點遍布除東北、西北以外的整個中國,可謂“一紙風行”。然而,更讓我們歎服的是:票號產生的百餘年間,外患頻頻,內亂不斷,日昇昌在風雨飄搖的一百年,縱橫捭闔,雄視商界,形成了一整套極具現代意義的管理製度。

“日升昌”票號,當時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首創金融機構,曾以“天下第一號”、“匯遍天下”而聞名於世。“日升昌”票號,在鹹豐同治年間為極盛時期。到清朝末年,先進的銀行興起,票號逐步被取代。由於辛亥革命爆發和清朝政府被推翻,“日升昌”票號就隨之倒閉了。

如今的“日升昌”舊址,已開辟為中國票號博物館。人們在這裏所見所聞的是一百多年的過去。盡管日升昌小小的院落無法與現代銀行的摩天大樓相比,日升昌僅有的分號也無法與當代覆蓋全國的金融網點相比,但我們可以從日升昌看到當代銀行的影子;從日升昌領略到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可以從日升昌感受一種銳意改革的精神,鼓聞一個時代進步的聲音。

“日升昌”票號舊址坐南朝北,南北長為65米,東西寬為20米,總建築麵積為1300平方米。票號內三進院落,臨街麵闊五間,中間為通道,兩邊是鋪麵,上麵建樓存放財物。前院、東西兩邊各有櫃房兩間,中院東西各建客房三間。正麵,為票號中廳,麵闊也是三間,是匯兌業務具體辦理的重要場所。中廳上麵建有樓房,是存放物品的場所。緊靠中廳南簷平房三間,中間為走道,東西兩邊為小套間。在後院南邊,有正廳五間,東西兩麵各有客房三間。整個院落布局考究,格式別致,高牆、大院、深宅。由於職業原因,出於對安全的重視,在院內所有被認為不安全的地方,都架設有鐵絲天網。網上,係有響鈴,隻要臨街鋪麵五合堅實大門一關閉,可算得上固若金湯萬無一失。

“日升昌”在商業上的成功,得益於一係列在當時極為先進的經營理念的管理製度。

股份之製,兩權分離更凝聚
同舟共濟、天時地利人諧和

票號的財東為協調勞資關係,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創造了地使用了人身頂股製。即員工可以用自已的勞力作股份,與財東銀股(即資本股)一起參與票號的分紅。總經理的股份由財東確定,票號內部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分號掌櫃、夥計頂股則由經理根據每個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來的。

通過人身頂股,票號內部所有員工的利益和票號業績,業務發展被緊密相連。可以說頂身股把員工和票號命運緊緊拴在了一起,從掌櫃到夥計無不殫精竭慮,盡心竭力,從而促成了票號內部經營管理、服務態度、業務素質的全麵改善。

票號采用東、掌合夥製的管理形式(經理負責製)。財東憑信文出資聘請掌櫃(經理的俗稱)。聘用之前,先由財東對人選進行嚴格的考察,確定其有所作為、能攻能守、多謀善變,德才兼備,可以擔此重任,便以重禮招聘。委以全權,並始終恪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道。經營決策、分號設置、職工錄用、人員調配均由掌櫃決斷,與財東無關。財東中能在結賬時使用權利,平時不得在號內住宿、借錢,不能指揮號內人員為其辦事,也不能保薦學徒,更不能以票號名義在外活動。將資本人事全權委托經理負責,一切經營活動並不幹預,日常盈虧平時也不過問,讓掌櫃放手經營,財東靜候年終的決算報告。從而便掌櫃在任職期間總攬大權能夠從容地調動人、財、物,達到最好的經營水平,取得最佳的經營成果。從而促成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財東享有所有權,掌櫃(經理)享有經營權,與現代的兩權分離極其相似。

“任人唯賢”,不拘一格選人才

學徒必須年齡在13—15歲之間。身高五尺,儀態大方,家世清白。懂禮貌、善珠算,精楷書,不怕遠行,能吃苦。學徒入號,必須有擔保人。入號前,由主考人當麵測其智力,試其文字,通過者擇日進號。進號稱“請進”表示人才請入,前途無量。入號後,由老師傅帶小徒弟采用傳、幫、帶的刑式進行培養。培訓內容包括兩方麵:一是業務技術,包括珠算,習字,抄錄信稿,記賬,寫信等,學習蒙、滿、俄語,了解資金運作,熟記銀兩成色。二是職業道德訓練,主要有重信義,除虛偽、貴忠城,鄙利已,幸辛苦,戒奢華,並派往繁華重鎮,以觀其色。經過三年學徒期滿,方可正式錄用。由於學徒製執行很嚴格。從而為日升昌保證了人才的後備力量。

票號的工作人員必須是學徒出身,經過層層遴選和拔 擢。道德、業務、行為都有高標準的模式,周而複始,使票號各個層次,各個環節都處於最佳狀態。

“日升昌”票號的創始經理人雷履泰。




曆代“日升昌”票號經理人乘坐的馬車。

回到繁華的大街上。


晚餐

晚上在下榻的太原國貿大飯店吃布斐。 隻照了冷盤,甜點和水果。














火龍果。


榴蓮酥。





山西古文化之旅係列:

山西古文化之旅
第一站
上海
第二站
洛陽
第三站
三門峽
第四站
運城
第五站
臨汾
第六站
洪洞縣
第七站
平遙古城
第八站
太原
第九站
五台山
第十站
大同
第十一站
北京
第十二站
承德
第十三站
北京
第十三站
上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