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芬妮的溫馨客棧

烹飪,攝影,旅行,經典美食,品質生活
個人資料
恬芬妮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山西古文化之旅(5) 臨汾

(2009-10-23 19:38:20) 下一個

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

臨汾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黃河中遊。最東段在安澤縣良馬鄉西坡以東,最西段在永和縣南莊鄉咀頭附近,最南段在翼城縣大河鄉關家窯以南的中條山主峰舜王坪腳下,最北段在永和縣坡頭鄉白家崖附近。 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公裏,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裏,全市總麵積 20275平方公裏,占全省13% 。臨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東臨雷霍,西控河汾”,整個地區大致呈不規則的梯形,東倚巍巍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隔滔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地區毗鄰,南與運城接壤。因其地理位置重要 ,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臨汾市是中華民族最早發祥地之一。襄汾“丁村人”遺址和其他一些考古發現,證明遠在十多萬年以前的石器時代,汾河沿岸的土地上就勞動、生息、繁衍著中華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原始公社的傳說,《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堯王訪賢、讓位於舜的傳說就發生在本地。

商朝時,臨汾為商版圖上的冀州之地,洪洞、曲沃等地出土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等都具有顯著的殷商文化特征。西周時,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即傳說中的“桐葉封弟”,唐就是今翼城。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國內有晉水,就把唐改稱晉國。春秋時期,臨汾屬諸侯國晉,晉文公重耳當政時,晉國的中心就在現今曲沃、侯馬一帶,當時的晉國因有名相趙衰、弧偃(兩人俱是平陽人)等輔政,發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使晉國出現了“政平民阜、采用不匱”的局麵,逐漸強大起來。晉文公北方稱霸後,臨汾對當時的山西乃至全國局勢都有一定影響。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製度,把全國劃分為36郡,以後又不斷增設到48郡。當時山西境內設有5郡,臨汾屬河東郡。西漢取代秦後,劃全國為103郡國,臨汾(今襄汾)、平陽、襄陵、彘(今霍州)、楊(今洪洞)、北屈(今吉縣)、蒲子(今隰縣)、降(今曲沃)、弧鑷(今永和)、騏(今鄉寧)均屬河東郡司隸部轄。

隋朝建立以後,結束了中國曆史上 400 年分裂割據,出現大統一局麵。隋朝精簡了行政區劃,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臨汾、翼城、洪洞、汾西、永和、蒲縣即是隋代命名而沿用至今的。

唐朝時,臨汾市屬河東道。由於唐王朝對山西十分重視,誠如太宗李世民所說:“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當時的臨汾市農業和手工業空前繁榮。晉州(今臨汾市東半部)粟米常通過漕運接濟京師長安。“河渭之間,舟輯相繼,會於渭南”。臨汾市的手工業產品如白蜜、蠟竹、龍須席等,均被列為貢品。平陽的煉礬,嶽陽(今古縣)、翼城、昌寧(今鄉寧)和汾西的采礦煉鐵均很有名。臨汾城內大雲寺(今地區展覽館)磚塔內有唐貞觀時鑄造的鐵佛頭像,洪洞廣勝寺有唐太宗禦製讚石刻,曲沃閻村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撰寫的靈光寺碑等,均為罕見的藝術珍寶。

五代十國時期,在短短半個世紀中,華北和中原前後經曆了5個朝代,曆史上稱為“五代”。由於戰亂不已,臨汾市人民死傷、逃亡者很多,戶口銳減,經濟衰落。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宋王朝。北宋初年,臨汾市的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晉州(後改名為平陽府)是宋代設鐵官的“十二治”之一,鑄大錢,以一當十,助關中軍費,成為當時北方重要的商業貿易城市。太宗淳化元年雕刻的浮山縣慶唐觀重修功德碑、徽宗政和三年鑄造的翼城縣十方院的鍾與宣和四年鑄造的曲沃縣內社全巷的鍾等,均可看出那時本區書法、雕刻和鑄造等技藝的水平。

趙宋王朝偏安江南後,中國形成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麵。山西全部被女真族所統治,其時臨汾市屬河東南路,由平陽府的10個縣、隰州的4個縣、吉州的2個縣和降州的3個縣共19 個縣組成。平陽的造紙和印刷業十分發達,平陽麻紙馳名全國,是金朝四大刻書中心之一,金元時把平陽所刻印的書籍叫“平水版”。著名的趙城《大藏經》就是由民間集資雕刻印刷。平陽姬姓雕版作坊所刻的《四美人圖》、《關羽圖像》繪畫精美,形象逼真,開創了人物版畫的先聲,是中國版畫的一大轉折。金朝還在平陽設置綾錦院(全國共五處),派官員管理公私營手工絲織業作坊以及征購布匹、綢絹等事,平陽卷子布、隰州綠礬、龍門椒、紫團參、甘草、蒼術等頗負盛名。

元朝時,臨汾為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晉寧路。洪洞廣勝寺明應五殿的元代戲劇壁畫就是這一時期所修建。明清時重設平陽府,統領35個州縣,相當於今臨汾和運城兩地區。明洪武和永樂年間,為恢複中原經濟,推行大規模的“移民墾荒”政策,官府在洪洞廣濟寺設局駐員,從平陽、太原、汾州等地選“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以實北平(今北京)”。據說每次移民搬遷前,都在洪洞大槐樹下集散,移民臨行前頻頻折槐為記,戀別故土,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傳著“若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史話。明清時代,臨汾的商業和工場手工業十分活躍。“山西平陽府富國、豐國二治(均在吉州)歲輸鐵各二十二萬一千斤有奇。”“平陽、澤、潞豪富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15世紀時,全國出現了33處大工商業都市,平陽就是其中之一。


10月12日 臨汾

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

資料來源: 《太原道》

丁村民居在襄汾縣城南四公裏的丁村。丁村至今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鹹豐年間所建的各式院落20餘處,33座明清時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時代北方農村的村莊格局。分北、中、南三個建築群。多數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門多在東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過廳、門樓、廂房,均為磚石木質結構。建築構件上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古典戲曲、曆史故事等木雕、磚石雕圖案,是我國明、清民居建築中的佳作。

丁村民俗博物館,利用其中部分院落陳列了近萬件文物,把晉南一帶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或繪製成民俗畫,或製作成模型,在具有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明清民居中予以展出。

進入丁村民俗館,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院門前矗立的“宣德郎”牌坊。它是宅莊丁溪連在捐買了一個“卅同”官位後,為誇耀其祖上被乾隆皇帝追封為“宣德郎”和基於“耀祖光宗”,把新取得的成就炫耀於故裏鄉親而立的。

第一院大門上的紅對聯,影壁上的鬥大“福”字,以及院裏的成串的鞭炮、香爐等陳列有序的親把設備形成了一派濃鬱的民間節日氣氛。該院共分為10個展室,展出了晉南民間曆代相沿的歲時習俗。其中有臘八、祭灶、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節目的風尚。農曆臘月初八(俗稱臘八)的習俗十分引人注目:農民為了歡慶豐收,用自產的八種米豆加核桃仁、紅棗等熬成粥,取名“臘八粥”,合家共餐,其樂融融。其他如備食品、做新衣、迎親友、祭祖先、賀新春等習俗活動則更是逗人喜歡,它可以使遊人產生種種有趣的聯想:正月初一,黎明時分,合家老幼,穿戴一新,燃放爆竹,恭賀新禧……

在那座青年男女們熙熙攘攘、談笑風生的四合院裏,主要陳列著清末民初以來民間迎婚嫁娶的風習。從說媒、定親、換帖、納彩、迎親、拜堂、入洞房、擺喜筵等一係列婚嫁禮儀,在這裏都可以看到。在此,人們麵對惹人注目的“十二屬象相克相合圖”,談論著由此導演的婚姻上悲歡離合的情景,更能體會到婚姻自主的優越性。在這裏遊客可照此禮儀舉行婚禮。男乘官轎,女坐花轎,男帶金花禮帽,女帶鳳冠霞帔,交杯換盞,再飲喜酒,照像留念。

在晉南一帶,人們一生中的其他禮儀習俗,如生男育女、滿月、周歲、私塾教育、壽誕祝賀、侍奉父母等,都有傳統風尚。這裏民俗淳厚,老人體弱或染病,兒女們熬藥煎湯,小心侍奉,問寒問暖,克盡孝道;一旦臥床不起,子女日夜守候,夜不解帶,寢不安枕,盡心治療,極力安慰。這些傳統美德,會給遊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所建的前後兩進的院落裏,陳列著晉南城鄉廣為流傳的刺繡、剪紙、雕刻、木板畫等民間工藝品,以及歌舞、小戲、皮影、木偶等實物和資料。遊人們可觀賞、可操作、可選購。之外,民間書畫、民間鏡子、民用瓷器和生產用具等展室,也會對遊客產生頗大的吸引力。

丁村民俗博物館是了解漢民族習俗的窗口,它將激發起當代人們的創新熱情和熱愛故土的情操,它將使各國旅遊者開拓文化視野,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摘自《山西名勝》,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文:徐月蓮
 

第一院門前的“宣德郎”牌坊。


中間是旅遊團的全陪朱導遊,右邊拿旗子的是山西的地陪賀導遊。

歲時習俗模型。

歲時習俗模型。

梁上精美的木刻。




部分團友,拿喇叭的是民俗博物館的講解員。

衣料布匹。

餐具。

餐具。




有點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味道。


這棵樹遮住大半個院子,是天然屏障。


祝壽。




喪事。

民間手工藝品。

民間工藝品 - 木偶。

民間工藝品 - 剪紙。

民間工藝品 - 皮影戲。

民間工藝品 - 皮影戲。

院落設計很有條理。

貴婦人的衣物。

貴婦人的衣物。

民居模型。

這扇門也當樓梯,順著門上的木拴裝置爬上樓。

有錢人坐的車。

平民用的拉車。

織布模型。

手工織布機。

驢拉的石磨。

馬槽。

門上的木栓。


午餐

中午在下榻的七星開源大酒店用餐。

涼拌小蘿卜。

手撕雞。

鹵豆腐,鹵蛋。

黑椒牛柳。

芹菜炒五花肉。

魚湯。

鍋貼。

白木耳香梨糖水。

鮑汁蘿卜絲。

清蒸白菜。

芝麻大餅。

芝麻大餅。

燜排骨。

堯廟

資料來源: 《易遊臨汾》

堯、舜、禹是上古時期3位傑出的部落方國聯盟首領。也可以說是我國最早君臨天下的帝王。由於他們功業卓著,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得到華夏子孫無比尊崇和敬仰,堯舜被列為上古的五帝之中,尊為古聖。

帝堯,姓伊祁,名放勳,出生、生活於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陽,即今山西省臨汾市一帶。傳說他先後被封為陶侯和唐侯,古時人們以地為氏,所以又稱他陶唐氏。在那“十日並出”,萬國爭雄的亂世,他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征討四夷,統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部落方國聯盟首領,建都城於平陽。堯在位70年時,遍訪天下賢士,得舜,由之輔政20年,將帝位傳給了舜。舜,姓姚,名叫重華,屬有虞氏。舜無論是輔佐帝堯治理天下,還是後來獨立治世,都有顯赫功績。晚年即效仿帝堯,將帝位禪讓給禹。禹,姓姒,名文命。相傳是夏後氏部落的首領,又稱夏禹。禹繼位後,推進和發展了堯、舜開創的初始文明。

堯、舜、禹雖然皆為聖帝,在曆史上各有作為,但是,他們生命價值展示最充分的階段是在帝堯主政時期。可以說,形成他們的治世方略的基本思路是由帝堯起始和奠定的。舜禹曾是帝堯的大臣,按照帝堯的大策,殫心操持,全力躬行,有效地推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他們共同創造的業績有:

  1. 製定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曆法。炎帝之時,我們的先祖已開始告別狩獵為食的階段,進入原始農業經濟。但是,由於人們對於天地自然缺乏正確認識,農業耕種處於混亂狀態,時常因為掌握不準物候,而使寒霜侵殺禾苗,顆粒無收。《堯典》記載,帝堯命令羲氏與和氏,觀察天象,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規律,製定了曆法,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時季節。這就把無序的農耕變得有序,有效推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2. 開創了我國曆史上興修水利的先河。《史記》記載,帝堯統領天下的時候,曾經遇到過兩次大的災禍。一次是水禍,一次是旱災。水禍肆橫,“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帝堯根據眾臣的推薦命鯀治水,鯀采取堵塞的辦法,9年時間,非但無效,反而洪水泛濫更甚。後命鯀的兒子禹治水,禹躬行山川大澤,摸清水流脈絡,采用疏導方法,理順江河渠道,使肆虐的洪水暢流入海,天下萬民得以安生。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成了千載美談。大旱之時,帝堯發現了水井的妙用,發動子民,廣泛鑿用,解除了憂患。所以,至今人們還把水井和堯聯係起來,以堯井懷念堯的恩德。經過洪禍和大旱的考驗,帝堯帶領先民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改造並利用自然,使農事大興,加速了社會的發展。
  3. 譜寫了我國教育史的首要篇章。中國教育史就是從堯那個時代寫起的。《堯典》記載,帝堯時,契作司徒,“敬敷五教”,加強社會教育。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順天之則,行地之道,理順各種關係,建立倫理道德的新秩序,使社會出現了友好祥和的景象。舜時不僅光大堯的傳統,而且讓夔作典樂,教導貴族卿士的兒子,讓孩子們在稱作庠的學校集中接受教育。以詩歌舞蹈陶冶人的心性情趣,用和諧的音律感染人們友好團結。禹繼位後繼續強化教育,大大加快了子民由荒蠻朝文明的轉化。
  4. 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體製。“中國”的概念最早形成於堯、舜、禹時期。當時以帝都為中國,以冀州為中國之號。《堯典》記載,堯治理天下,“協和萬邦”,也就是協調理順了各諸侯國的關係。雖然在黃帝時,一度創造了統一的部落聯盟,但是,黃帝之後,盟主更迭,時治時亂,中原大地邦國林立,各自稱雄。堯繼位後,重新統一中原,賓服四夷,平治水土,劃為九州,形成了“中國”的雛型。舜繼位後,“流四凶族”,設立12州,進一步鞏固了這種聯盟。禹主政時,恢複九州,“中國”的格局明晰形成,到他的兒子啟,終於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奴隸製國家——夏王朝。

堯、舜、禹的功績很多,僅從以上幾個方麵就可以看出,他們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所以能有這麽大的貢獻,是因為他們具有常人所難以企及的品德。

仁愛的品德。《說苑·君道》記載。“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堯就是這樣的聖君,見到衣衫襤褸的窮苦人,他就慚愧地說:這是由於我沒有治理好國家,才使他們餓肚子穿破衣服呀!見到囚犯便自責:這是因為我教化不好,才使他們犯罪的呀!當舜問堯“天子的用心”時,堯說:對求告無門的人不傲慢,對窮苦人要幫助,悲憫死者,喜愛孩子而同情婦女。堯的慈祥仁愛為舜、禹作出了榜樣,也使他們在主政時發揚光大了這種美德。

民主的作風。帝堯喜歡征求眾人的意見,用人也讓大夥推薦,因此,“上下同心,君臣揖睦”,天下和洽。尤其是“堯設誹謗之木於四達之衢”,百姓萬民無論有什麽意見都可以暢所欲言,做到下情上達,政通人和。

儉樸的生活。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史書歌頌了帝堯的儉樸品行。都認為,帝堯屋頂上的草不要別人修剪,坐的車子不彩繪描畫,鋪的席子不收邊緣,喝的羹湯不摻和麵粉,吃的糧食不精細研磨。晚年時,堯因操勞患了疾病,平民子辛為他敬獻靈芝,他婉謝不收,說自己吃慣了粗米飯,不習慣精食。正因為這樣,帝堯受到了子民的愛戴和後世的敬仰。

勤勉的政道。堯舜禹為政,勤勉躬行。堯為天下百姓遍曆五湖四海,施行教化。舜,作平民時就勤於勞作,善事農耕。後來無論是輔佐帝堯,還是施政,都保持了這種作風,經常巡視察看,了解下情。至於大禹的勤政,更是為天下人稱道,擔負治理洪水的重任後,三過家門而不入,辛勞了十三載,一直到了洪水平息,天下安定。

由於堯、舜、禹功業卓著,品德高尚,後世子孫才對他們倍為推崇。孔子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司馬遷讚:“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縱覽上下五千年曆史,我們則由衷地讚歎作為堯、舜、禹時期的代表人物——帝堯不愧民師帝範,即民眾的導師,帝王的典範。如果說黃帝是人文初祖的話,那麽,帝堯則是華夏民族的文明始祖。 

資料來源: 《山西旅遊資訊網》

古帝堯廟位於臨汾市南約三公裏處。堯廟漢魏時代始建於汾西古平陽城,晉惠帝元康年間徙堯廟於汾東原上。唐顯慶三年( 658)徙廟於城南今址。曆代修葺,屢遭戰亂,今存山門、五鳳樓、廣運殿、寢宮等,欞星門、儀門已毀。

山門正中門額嵌“古帝堯廟”四字,旁門東刻“就日”,西鐫“瞻雲”,意為人們依就如葵花向太陽,萬民瞻望如五穀盼甘霖。山門以南兩旁栽植柏樹,原東西廂房百餘間無存,僅有零散豎立著的曆代碑石。西邊新遷建琉璃九龍壁一座,麵東。正麵聳立五鳳樓,雄奇俊秀,原名光天閣,意為堯舜光天下之明。樓下有三個磚券門洞直通中院,樓上重簷之下,圍設圍廊門台,登高望遠,宮內外景物盡收眼底。頂上脊飾陶俑31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五鳳和鳴象征天降仁君,君臣團結,河清海宴,國泰民安。穿過五鳳樓,便是堯井亭,亭形六角,周設圍欄,井深十米,上加篷蓋,傳說為帝堯親鑿,實為啟示後人飲水思源,不忘帝堯功德。原來兩側的獬羊亭、冥莢亭今已無存。現存對稱的四株古柏,一日柏抱楸、二日柏抱槐、翠柏叢中紫紅楸花、潔白槐花盛開。三日鳴鹿柏,四日夜笑柏,傳說曾有梅花鹿來樹下嘶鳴。夜笑柏或說原產於印度,每年臘月三十日夜,樹上沙沙作響,似笑語聲,故名。

再後的廣運殿高大雄偉,為祭祀帝堯之主殿。1987年政府撥款大落架重修,廟貌嶄新。殿基高2米,長五條壓邊。殿前月台寬闊可容數百人參祭。月台前正中砌滾磚成坡,邊砌石條,中心嵌有二龍戲珠青石巨雕,除皇宮外,非一般廟殿所有。殿高27米,寬九間,進深五間,周設圍廊32間,內外共計77間,近似故宮太和殿。該殿重簷歇山頂,綠色琉璃瓦飾邊,脊立五彩琉璃脊飾,龍飛鳳舞,金碧輝煌。殿內豎立12根18米高的通天柱子,每根柱下都有石雕柱礎,水磨青石,光潔可鑒。浮雕麒麟、獅、象、花卉、禽獸,形象逼真,刻工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殿中磚木神龕中,彩塑帝堯聖像,高2.8米,身著九章服,頭戴平天冠,帝王威儀,神采奕奕,旁立四男侍,龕台下四大臣分立兩旁,傳說左為方季、五滿,右為單非、禾覃。龕前居中豎立兩根盤龍大往,彩塑纏柱盤龍,威嚴可怖,名曰虯柱。殿前正中上方有二層彩樓,與大殿一體構成,新穎別致。殿內靠前牆兩分各有懸空木梯可上彩樓。登樓眺望,堯宮景色,一覽無餘。廣運殿取廣以配天,運以配地之意,殿前彩樓兩旁懸有“民無能名”四個大字。“民無能名”依張守節《諡法解》為:“民無能名曰神。”後院為帝堯寢宮,宮內彩塑帝堯及其夫人像。寢殿兩旁新修長廊東西各20間,供展覽參觀之用。北魏詔祀帝堯於平陽,以後曆朝“謹按祀典,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時以春之仲月,其地以當時所居國邑,祭祀……唐堯於平陽府”。元初大規模重建,“為地上百畝,為屋四百間”,忽必烈帝詔賜其宮曰“光宅之宮”,殿日“文思之殿”,門曰“賓穆之門”,並賜白金200兩,良田15頃,為贍宮香火費。明代擴建為三聖(堯舜禹)廟,清康熙帝親臨平陽詔令重修堯廟,建萬壽行官,禦筆題匾,堯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萬世永賴。諾示每年三月十八日起廟會,會期一月,至四月二十八日祭堯。屆時官紳僑民隆重祭祀,三台唱戲,廟會熱鬧非凡。戰亂以後,廟會廢止。令人遺憾的是,1997年,廣運殿被人故意縱火焚燒,火滅殿塌,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廣運殿已於1999年複建。

堯廟楹聯

大哉為君,舉禹稷契皋益,以水官土官木官金官火官,時亮天功,功歸元首;
奧若稽古,曆虞夏商周秦,而西漢東漢南漢北漢蜀漢,皆承帝祚,祚錫萬年。

堯母廟楹聯

履武生神君,吞卵亦生神聖,須知大聖大神,赤帝母儀垂千古;
子婦為笑後,女孫並為笑後,終讓太皇太後,丹陵慈蔭被中天。

謁帝堯廟

宋·範仲淹
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
禹終平洚水,舜亦致薰風。
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
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

摘自《三晉名勝》,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本文作者:石青柏
 

這扇屏風從外麵看寫著“根”,從裏麵看寫著“祖”。


道路兩旁的擺設,這是日,下麵是月,應該是“與日月同輝”的意思。


道路兩旁擺設的二十四節氣應該是堯帝命手下創造的。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儀門”就是禮儀之門。古時拜謁和祭祀帝堯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處,心須“整冠彈塵,端莊儀表”,然後恭恭敬敬的嚴肅前行。儀門門額上的“文明始祖”題詞,是對帝堯創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評價。儀門背麵題詞“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為堯殿題寫的門匾,意為堯的功德象日月光渾潤澤四方萬民。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堯宮甬道中間由龍鳳圖案刻製的中軸線叫“龍鳳之脈”,從大門開始一直通到廣運殿,長達300米。龍和鳳均為堯時期的圖騰,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標誌,這裏的龍鳳之脈就是中國最吉祥的龍鳳通道。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五鳳樓”始建於唐乾封年間(公元666年),是堯廟宮內曆盡滄桑劫難而幸存的一座文物古建築,係明清時其的建築風格,為重簷歇山頂式,二層有邊梯可上。

“五鳳樓”亦稱“光天閣”,意為帝堯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萬民之福。人們把堯與他共同開創基業的四位大臣譽為“五鳳”,在堯廟築樓經念,遂有“五鳳樓”。此樓象征君臣團結,天下大治。唐以後曆代築城建殿時都設“五鳳樓”,以示河清海宴,國泰民安。 “五鳳樓”下層三孔磚券門洞,直通“廣運殿”。古代祭祀帝堯時,君主從中間步入,文武大臣從旁洞通行。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陳列於堯宮甬道兩旁的器物是出土於陶寺文化遺址和下靳古墓群遺址,分別是堯時期的文物仿製雕塑和文化文化雕塑縮影,反映了4700年前我們祖先的生產方式,其中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禮儀用品和樂器等。這些文物石雕生動地展示了堯時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堯廟更具有曆史實證和文化內涵。

這個蟠龍圖雕是我國最早的龍的圖案。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廣運殿”亦稱堯殿,是帝堯召見群臣的殿堂。殿寬9間,進深5間,周設圍廊32間,內外共計77間,高達27米。廣運殿取廣以配天,運以配地之意,故曰“廣運殿”。殿前彩樓兩旁懸有“民無能名”四個大字,語出《論語。泰伯》,意思是說帝堯功德無量,人民簡直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讚頌他。堯與四位大臣的銅象是2003年元朋18日安放的。威儀祥慈的帝堯坐像高達5米,形象逼真樸實的四大臣聖像高達4.1米。

堯是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勳,13歲被封到陶地任職,15歲被封到唐地為唐侯,因而亦稱陶唐氏。堯16歲被推為首領,在位90年,他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欽定曆法,廣鑿水井,推進農耕,用古樸的科學推動了人類的進步;設立“華表木”“敢諫鼓”,實行禪讓,首開民主政治之先河;教化民眾,協和萬邦,創堯天舜日之盛世。孔子讚堯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帝堯高壽114歲而終,至今民間將高壽者亦稱為“堯年”。

堯兩側與堯並稱為“五鳳”的四位大臣是:四嶽,堯時期掌管山嶽祭祀的官兒。後稷,是主掌農業的大臣。羲和,堯時期的天文學家和掌管曆法的官兒。皋陶,堯時期任大理之職,是方管刑律的大臣,他執法如山,公正廉明,據說“畫地為牢”就是他命名的。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鑲在堯殿月台台階上的這個“蟠龍圖雕”,是根據1978年陶寺遺址出土的禮器“彩繪陶盤”上的蟠龍畋象放大製作的,這貼畫蟠龍畋是我國最早的龍的圖案,被稱之為“天下第一龍”。龍型簡潔古樸,龍嘴銜含稼禾,反映了人類對農業文明的追求與崇尚。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堯井四周有四棵滄桑的古柏,西側這兩棵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樹中又長出一棵楸樹和槐樹。

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間,柏枝叢中盛開紅色楸花,遊人無不稱奇。柏抱槐據傳是600多年前從西安慈恩寺移植而來,每逢夏初,柏樹從中槐花盛開,芳香四溢,甚為可觀。

東側這兩棵古柏,一棵叫“鳴鹿柏”,一棵叫“夜笑柏”。傳說唐代在寢宮雕塑帝堯與夫人鹿仙女的聖橡時,突然跑來一對梅花鹿在柏樹下歡蹦鳴叫,故稱此樹為“鳴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樹杈,長相酷似梅花鹿角。

“夜笑柏”係古時一僧人從印度移植而來,晝伏夜長,樹壽綿長,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發出沙沙之聲,頗似人的笑聲,故稱“夜笑柏”。









據說井是堯帝發明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虞舜殿的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的模式,係重簷歇山頂式,殿高15.5米。殿內虞舜塑像高3.5米,打破了神化官化色彩,以人文先祖的形象進行了設計雕塑。堯在位70年時訪到舜,考察三年後由舜輔政20年,禪讓於舜,而後8年故世。舜又效仿帝堯,在老年將帝位禪讓於禹。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被千古頌傳的“堯舜禪讓”。

舜姓姚,名重華,屬有虞氏,故稱虞舜。舜接替堯位後,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減輕刑罰,廣旋仁政,使四海賓服,國泰民安,將國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樂,創建了千古頌揚的“堯天舜日”太平盛世。舜20歲時以孝聞名,30歲時堯舉用他,50歲時代行天子政事,61歲接替堯登上帝位。登位39年到南方巡視,逝於蒼梧境內,葬於江南九嶷山。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大禹殿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的模式,係重簷歇山頂式,殿高15.5米。禹姓姒,名文命。堯任用鯀治理洪水,鯀采用攔擋堵截的辦法治理,結果沒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薦禹治水。禹受命後勞苦身軀,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先後開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澤,疏導了九條大河,劃定了九州地界,終於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業,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熱愛。於是帝舜便將其位禪讓於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國號為夏後,故禹也被兒為夏禹。殿內大禹塑像高3.5米,取材於“大禹治水”,突出了先祖對農業水利的貢獻,塑像古樸自然,與我們更加貼近,充分體現了堯廟的祖廟特征。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鍾樓內懸掛的中華帝堯鍾,重達21噸,喻指鑄造於21世紀;高366公分,象征農曆一年366天;直徑240公分,象征一年24個節令;鍾齒為12個,寓意一年12個月;鍾麵鑲鑄著後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製曆,皋陶神判,和合議政,藜羹鹿裘,曆山訪賢,禪讓虞舜八幅圖案,展示著豐厚了堯文化底蘊,歌頌了“三聖”的業績功德,讚譽了鍾鳴鼎盛的堯天舜日。

出了堯廟,這是當地的形象工程 - 仿天安門。


當地的形象工程 - 仿天壇。

當地的形象工程 - 仿天安門廣場上的華表。

這個建築距離太遠,無法走近。

晚餐

晚上在旅館附近的一尊皇牛火鍋店用餐。














樓下表演印度拋餅。












印度拋餅。

10月13日早上 臨汾

早餐

早上在下榻的七星開源大酒店用自助餐。

鼓樓廣場

吃完早飯,利用集合前的一段時間上街照相。 離昨晚的火鍋店不遠就是鼓樓廣場,很多人出來鍛煉。 我從這座雕像開始,沿著廣場順時針走了大半圈,到對麵的鼓樓為止。


踢毽子。

做集體操。

廣場上裝有很多運動器材。

溜狗。

走路是全民運動,老少皆易。

邊走邊聊。

右邊那位小姐打扮好時髦。

有人帶領做早操。

跳交際舞。

這個角落全在跳交際舞。

旁邊在打羽毛球。

甩手操?

樂隊排練。 鑼鼓喧天,好不熱鬧。




廣場邊上,緊靠鼓樓。

鼓樓左邊的十字街口。

鼓樓。

鼓樓右邊的十字街口。

最後再看一眼。





山西古文化之旅係列:

山西古文化之旅
第一站
上海
第二站
洛陽
第三站
三門峽
第四站
運城
第五站
臨汾
第六站
洪洞縣
第七站
平遙古城
第八站
太原
第九站
五台山
第十站
大同
第十一站
北京
第十二站
承德
第十三站
北京
第十三站
上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