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芬妮的溫馨客棧

烹飪,攝影,旅行,經典美食,品質生活
個人資料
恬芬妮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山西古文化之旅(2) 洛陽

(2009-10-23 17:07:02) 下一個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又作「雒陽」、「洛邑」,古為中州、豫州的中心地帶,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稱伊洛,是中國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

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諸侯。武王死後年少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恐天下反周,便代周成王執政,並平定了管蔡之亂,挫敗了管叔、蔡叔和商武庚的叛亂,使天下歸心,周朝由此走向了長治久安。為了鞏固周朝在東方的統治,成王便先遣太保召公去查看地形風水,而後由周公在古時稱郟的地方營建了新的東都洛邑,位置在今天的洛陽王城公園附近。

洛邑建設所依據的三禮圖是中國最早的城市規劃圖,其理念極大影響著中國各個朝代的城市建設,而周公提出的方格網城市的理念比西方要早了600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鄩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製,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

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厲史上的洛陽居華夏腹心,和長安一起作為東西二京達兩千多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至元代後相對衰落,但仍然是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建國後的洛陽是一個新興的重工業和旅遊城市,憑借著良好的工業基礎、厚重的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這座「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又重新散發出了無窮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機。

先後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梁、後唐、後晉共9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10月9日 洛陽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上午到達洛陽,先去市中心參觀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室內禁止攝影,隻能拍外麵的雕像。

整座博物館建在周王陵遺址的上麵。 盡管被歲月掩沒了2千多年,這裏還能感受當年皇家車隊的威嚴氣派。 眾多陪葬的馬和狗,使人領略“甘效犬馬之勞”的來曆。

史書記載“(夏商周)天子駕六,諸侯及卿駕四,大夫駕三,士駕二,庶人駕一”。 周王陵遺址第一次提出物證,證明天子駕六在曆史上確有其事。

據推測車馬坑裏孤單的陪葬人是訓馬師,留在這裏照看馬群。 馬匹排列整齊有序,應該是殺後再葬。 相反,狗的姿勢和位置各有不同,很可能生前被活埋。 有隻小狗跑到車上,身上壓著一塊鵝卵石。 也許是掙紮著爬上來,被人用石頭重重地砸暈。

資料來源: 《文明雜誌》

2000年,洛陽市正計劃在市中心建設一個集行政、商業、金融等各項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廣場——“河洛文化廣場”,考古工作者卻在這兒發現了古文獻中記載的夏商周時期重要遺存——六馬一車的“天子之乘”,這一轟動全國的驚人發現立即引起了洛陽市民和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現在看到的“天子駕六”車馬坑南北長42.6米、東西寬7.4米,葬車26輛、馬68匹、犬7隻、人1位,車子呈縱向東西兩列擺放,頭南尾北,其中駕馬6匹者1輛、駕馬4匹者8輛、駕馬兩匹者15輛。西列車隊從北往南數第2輛車子的車轅兩側共置6馬——東側3匹側臥向東,西側3匹側臥向西,排列整齊有序,清晰地表示著這6匹馬和這輛車組成6馬駕1車的關係。
 



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屋頂的朔像。

午餐

中午在洛陽香港雅香樓菜館用餐。

豆腐蛋花蔬菜湯。

蒸排骨。

荷香蒸滑雞。

水果拚盤。

 

龍門石窟

資料來源: 《央視國際》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13公裏處的伊闕峽穀間,這裏青山綠水,早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A.D.495年),嗣後曆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在這裏形成了南北長達一公裏、具有兩千餘座窟龕和十萬餘尊造像的石窟遺存。在這曆時500餘年的營造過程中,包含著北魏和盛唐兩個造像的高潮階段。至今,保存在伊闕兩山的這些數以千計的像龕,絕大多數都是這兩個時代的文化遺產。

龍門北魏時期的大型洞窟,主要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火燒洞、魏字洞、石窟寺及普泰洞、路洞等等。而唐代的主要洞窟則有賓陽南洞、賓陽北洞、潛溪寺、敬善寺、萬佛洞、雙窯、惠簡洞、大盧舍那像龕、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看經寺、唐字洞、極南洞、淨土堂和麻崖三佛龕等等。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的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禮佛的曆史情態。這些形製瑰異、琳琅滿目的石刻作品,代表著石窟寺藝術流入洛陽以後最早出現的一種犍陀羅佛教美術風格。因此,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盧舍那像龕一組尺度宏偉的藝術群雕最為著名。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暢開式佛龕,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為中心,用一周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流韻綿長。

由於石窟雕刻恢宏壯觀、博大精深的藝術氣象感染著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眾生,以佛教造像為主體的龍門地區便吸引著眾多善男信女慕其名望地流連。今日龍門東山掩映在蒼鬆翠柏之中的香山寺即是武周時代封建王朝為安置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遺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在以後的一百多年中,香山寺法音綿曆、香火熾盛,以致中唐時代享譽中外的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結與如滿和尚等人結為“香山九老”唱酬於該寺的堂上林下、晨煙夕靄。會昌六年白居易卒於洛陽履道裏故居,遺命葬於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今日香山寺北側的白居易墓園,便是各界來賓憑吊這一曆史文化名人的最佳場所。

龍門石窟這些洋溢著信仰情感的文化遺存,其極具異域格調的外在形態和充斥著人文意識的內在涵養,是古代社會廣大人民對現實世界充滿訴求意願的物質折射。中華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絕的創造能力,透過這一遺響千載的人文景觀可以得到透徹的解說。
 



資料來源: 《中國通用旅遊》
《洛陽旅遊服務》

龍門大橋。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 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 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 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 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淨土宗信仰的對象。

過潛溪寺有三個較大的洞窟,即賓陽北洞,賓陽中洞和賓陽南洞。

賓陽中洞又叫賓陽洞,是北魏遷都洛陽後,世宗皇帝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營造的二窟之一。 據記載:自景明元年(公元500年)開鑿,至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才完成,曆史達24年之久,共用人工八十萬二千三百六十六個。




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為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偉秀美,是唐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後長孫氏死後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並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摩崖三佛龕地處西窟,鑿造於武周時期,所造三佛代表過去、現在、將來,係典型的三世佛題材,這一窟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而稱為摩崖三佛龕。崖壁上為三坐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迦坐佛。以彌勒為主尊的三佛題材為中國石窟所罕見。該窟無題記,結合文獻研究,該窟應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製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宣揚武氏為“彌勒”下凡,以利於穩固政權。它開鑿於武周政權時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發生了張柬之策動的政變,武周政權結束,該窟隨即中輟,因此,窟中造像僅為毛坯,比較粗糙。但是這組造像卻展示了,一塊石頭變成一個頂禮膜拜的神佛的製作過程。




萬佛洞位於龍門西山中部的崖壁上,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是專為唐高宗,武則天做“功德”而開鑿的功德窟,因窟內南北兩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 高570厘米,寬580厘米,深670厘米,窟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二獅子。

負責營造這座具有重要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洞窟的主持人竟然是兩位女性,一位是朝廷的女官姚神表,另一位是出家尼姑內道場的智運禪師。

萬佛洞壁上的小坐佛。

萬佛洞外南壁,許州儀鳳寺尼姑真智所造的觀世音菩薩像,被喻為龍門唐代菩薩像的精美範例。






對岸的香山寺。

蓮花洞因為窟頂雕有一朵碩大精美的蓮花而得名。 蓮花洞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與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為立像,身著袈裟,似為釋迦牟尼不遠萬裏,一路風塵,從遙遠的印度來到中國弘傳佛教。 迦葉,阿難隨侍左右,亦步亦趨,迦葉手執錫杖,阿難致禮肅立。


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裏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遊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這是明代河南巡撫趙岩題“伊闕”二字。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雕塑。 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 這裏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演矜持,雍容華貴的普薩,英武雄健的天王,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小弟子阿難。

大盧舍那佛,據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

文殊普薩。


托塔李天王。

部分團友坐這幾隻船回去,我們過橋從對岸走回去。

從對岸照奉先寺全景。

白園

資料來源:

白園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安葬於此而得名。坐落在龍門東山的琵琶峰上,是一座依山傍水、秀色宜人的小巧園地,占地40畝。依山勢建有鬆風亭、白亭、翠樾亭,道時書屋,樂天堂等富有唐代風格的亭閣。在傳說為白居易當年飲酒賦詩之地,建有一座草亭,古風遺韻,遊人至此,雅興頓生。園內有一條鑲有近百塊白翁詩作碑的詩廊、流派紛呈,皆出自現代書法名家之手。琵琶峰頂即為詩人長眠之地,中央為白居易墓,墓碑上書“唐少傅白居易墓”。墓南立有清代石碑;墓北有一重24噸的自然臥石,上刻詩人的《醉吟先生傳》 之作。白園,山巒懷抱,柏青竹翠,臨峰而立,清風送爽,可遠眺龍門石窟,可旁觀香山古寺,確為消夏旅遊的好去處。
 



白居易的名作《賦得古園草送別》,也是我能背得出的為數不多的詩詞之一。

白居易墓,兩旁有很多日本和韓國白氏宗親會回來祭拜時立的碑。

 

洛陽水席

晚上在新友誼大酒樓用餐,吃當地著名的洛陽水席。 由於以前的團友對洛陽水席有反映,導遊隻點了幾道水席菜,也摻雜了其他食物。

資料來源: 《新華網河南頻道》

在洛陽的傳統美食中莫過於洛陽水席了,它曆史悠久,古今馳名,千年以來,長盛不衰。所謂"水席",有二層含義。一是以湯水見長,二是吃一道換一道,一道道上,象流水一般,故名"水席"。起源於民間的洛陽水席,在唐代武則天時,將洛陽水席引進皇宮,加上山珍海味,製成宮廷宴席,又從宮廷傳回民間。  

以酸辣味為主,清爽利口的洛陽水席,有24件組成,簡稱"三八席"。先上8個冷盤下酒菜,冷盤為4葷4素。繼上16個熱菜,熱菜用不同型號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個壓桌菜。其它12個菜,每3個味道相近的為一組,每組各有一道大菜領頭。又叫"帶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雲流水。

洛陽水席,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葷有素,有冷有熱;二是有湯有水,北方南方均為感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洛陽水席,又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可據情而定,故深受遊客的普遍歡迎。

洛陽水席中最著名的頭道熱菜是洛陽燕菜,不但獨具風味而且還有很有意思的傳說和偉人故事。相傳,武則天居洛陽時,東關一塊菜地裏,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蘿卜,菜農認為是神奇之物,獻給女皇武則天。蘿卜能做出什麽好菜,讓整天山珍海味都吃煩了的武則天感興趣,禦廚師想來想去,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配以鮮味湯汁,女皇吃後,甚感其味異常鮮美,大有燕窩風味,讚不絕口,賜名"燕菜"。後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做"洛陽燕菜",流傳至今。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著名廚師王長生、李大雄精心製作了洛陽燕菜,招待兩位總理。兩位總理一連要了兩道,食後同聲稱讚。因菜中雕有牡丹花,周總理風趣地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開出牡丹花,看來可稱"牡丹燕菜"了。從此,"洛陽燕菜"改稱"牡丹燕菜"譽滿中外。
 



河南名小吃---雞蛋灌餅。

炸大蝦。

洛陽燕菜,洛陽水席最著名的一道菜。

假海參湯。

酸辣墨仔魚湯。

蜜汁紅薯。

鑲茄子。

八寶飯。

酒釀。

白菜雞翅湯。

竹笙湯。

西紅柿拉麵湯。

炸籮卜絲。





山西古文化之旅係列:

山西古文化之旅
第一站
上海
第二站
洛陽
第三站
三門峽
第四站
運城
第五站
臨汾
第六站
洪洞縣
第七站
平遙古城
第八站
太原
第九站
五台山
第十站
大同
第十一站
北京
第十二站
承德
第十三站
北京
第十三站
上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