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性戀是不是天生的?

(2007-09-03 03:06:23) 下一個
··

今年年初國內媒體曾經報道說,美國科學家正在從事一項改變同性
戀公羊的性取向的實驗,並且已經獲得了巨大成功,通過改變公羊大腦
中的激素水平,使同性戀公羊開始對母羊有了興趣。這讓人聯想到這項
技術可能會在將來被運用於人類,孕婦可以通過某種醫療手段來減少或
杜絕生育出同性戀後代的可能,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反對雲雲。

這個報道是根據英國《星期日時報》報道的,而《星期日時報》隨
後發了更正。與原報道相反,該研究是試圖通過改變公羊大腦中的激素
水平來讓異性戀公羊變成同性戀,但是沒有成功。該研究隻是一項基礎
研究,並沒有想到要將它應用於人類。

在綿羊中,大約6~8%的公羊是“同性戀”,即對發情母羊毫無興
趣,卻會試圖與公羊交配。這使得公羊成為研究性取向的生物機製的絕
好實驗材料。許多項研究表明,在胎兒發育時,性激素能讓哺乳動物大
腦的結構和化學功能發生永久的變化,從而決定了成年後的性取向。例
如,同性戀公羊大腦杏仁核中雌激素受體的數量明顯少於異性戀公羊,
而與母羊的相當。因為大腦杏仁核與嗅覺有關,這意味著同性戀公羊對
與性刺激有關的嗅覺信息的處理可能與異性戀公羊不同。異性戀公羊下
丘腦視前核顯著大於母羊和同性戀公羊,大約是它們的兩倍。

在人類中也存在著相似的情況。早在1991年,美國神經生物學家利
維(Simon LeVay)在解剖了異性戀與同性戀男子的屍體後,發現在下
丘腦前端一個被稱為INAH-3的區域,同性戀男子顯著小於異性戀男子,
而與女子的相當。從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人類的同性戀現象是不
是由先天的生理結構決定的,而不是像一般人設想的那樣,是生長環境
導致或個人選擇的結果?

有一些男孩在出生時被發現外生殖器有畸形。由於製造陰道要比製
造陰莖容易,因此他們往往經過手術整形成女孩,並按女孩培養。他們
不知道自己本是男兒郎,一直認為自己是女性。但是研究表明,他們在
成年後無一例外都隻對女人感興趣。這就清楚地表明,一個人的性取向
不是後天的培養可以改變的。

對孿生子的研究也表明,男同性戀有其遺傳因素。在同卵孿生子
(基因完全相同)中,如果有一個是同性戀,那麽另一個也是同性戀的
可能性達50%;但是對異卵孿生子(基因隻有一半相同)來說,如果有
一個是同性戀,那麽另一個也是同性戀的可能性則隻有20%。

如此看來,還存在與性取向有關的基因了。這個或這套“同性戀基
因”在哪裏呢?1993年,美國遺傳學家哈默(Dean Hamer)等人在調查
了114個男同性戀家庭後發現,同性戀看來是母係遺傳的。他們進一步
對同性戀兄弟的X染色體(隻遺傳自母親的染色體)做了比較,認為同
性戀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一個被稱為Xq28的片段上。此後其他實驗室也
做了類似研究,但是並不能重複出哈默等人的結果。要解決這個爭議,
需要有更大樣本的調查。14年過去了,還沒有人能夠確定究竟是哪一個
或哪幾個基因在影響著人的性傾向。

無論如何,種種證據都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
男同性戀是先天決定的,與後天生活環境無關。這個結論有其社會影響。
一些同性戀活動家相信如果能夠科學地證明同性戀是遺傳的,那麽就會
有助於讓全社會對同性戀采取更寬容的態度,而不是試圖去改變同性戀。
有一項在美國、瑞典和菲律賓同時進行的調查表明,那些認為同性戀是
天生決定的人,要比那些認為同性戀是後天形成的人,對同性戀抱著更
積極的態度。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戀活動家擔心這些研究結果會被用於消
除同性戀,就像開頭的那篇擺烏龍的報道所提及的。

對研究同性戀現象的生物學家來說,他們可能並不關心其研究成果
會有什麽樣的社會意義,而隻是出於學術上的好奇:性取向有什麽樣的
生物學機製,又是怎麽進化來的?

如果真的存在“同性戀基因”的話,那麽就有了一個很顯然的難題:
它怎麽會被遺傳下去?男同性戀對異性不感興趣,沒能留下後代,那麽
他攜帶的“同性戀基因”也會隨著他的死亡而消失。即使有一部分男同
性戀在社會壓力下娶妻生子,生育率也會很低,“同性戀基因”也會很
快地漸漸消失。為什麽沒有呢?

美國著名生物學家、社會生物學的創始人愛德華·威爾遜曾在1978
年試圖用“同胞選擇”理論解決這個難題。他認為,男同性戀對其兄弟
姐妹的子女會更關心,讓他的侄子、外甥們(包括女孩)有更高的生存
率。這些孩子有一部分基因(約八分之一)與其相同,這樣男同性戀者
就通過其侄子、外甥們傳播了一部分基因,其中有的就含有隱性的“同
性戀基因”,而他們更高的生存率可以彌補男同性戀自己不生育的損失。
但是社會調查表明男同性戀並不比男異性戀更關心其侄子、外甥,不符
合同胞選擇理論的預測。當然,這也沒有證偽同胞選擇理論,因為根據
現代社會做的調查並不能反映史前社會的狀況。也許在史前社會男同性
戀的確更關心其侄子、外甥的生存,而現代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改變了
他們的這種天性。

另一種可能是,“同性戀基因”在不同的性別身上有截然相反的作
用。男人攜帶“同性戀基因”會讓他們變成同性戀,從而使其生育率極
低或為零,而女人攜帶了“同性戀基因”卻會提高其生育率。也許,
“同性戀基因”起到的作用就是讓其攜帶者喜歡男人:它讓男人喜歡男
人,而讓女人要比其他女人更喜歡男人。這樣,攜帶了隱性“同性戀基
因”的父母雖然其同性戀兒子不生育,卻會有具有超級生育率的女兒彌
補其損失,繼續把“同性戀基因”傳播下去。一項意大利的研究結果符
合這個預測。研究人員調查了98名男同性戀和100名男異性戀,發現同
性戀者的母親平均有2.7個子女,而異性戀者的母親則平均有2.3個子女。
同樣需要有更大樣本的研究才能讓人相信這不是假象,但是最終還要把
基因找出來並研究清楚其功能,才會讓人信服。所以問題又回到了:
“同性戀基因”如果存在的話,究竟在哪裏?

2007.7.17.

(《新發現》2007年第9期)

(2007082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