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意識的層次
與宏大的非意識相比,顯意識思想就象露出水麵的冰山。如果我們將冰山翻轉,就可以得到一個比喻模型。這個模型是樸冶博士(Dr. Herbert Puryear)基於一個凱西的夢境建立起來的(294-131)。(見“人的心智和冥想(Meditation and Mind of Man)” ,由Herbert Puryear博士和Mark Thurston博士合著。)
但是,若要正確理解夢的形成,上麵的模式要作這樣的修改:(1) 用以描述不同層次的非意識思想;(2) 描述多人的思想(因為我們會講到與心靈感應有關的夢)。瑞士分析心理學家容格(Carl G. Jung) 指出了雙層的非意識模型,即個體非意識思想(一個個體記憶數據庫) 和在它之上的集體非意識(為所有人類提供的心智格局數據庫) 。凱西解讀很接近容格的理論,描述了一個潛意識思想,這包括了容格描述的個體非意識,加上在那之上的不同的“宇宙意識”層次。在此,“宇宙意識”不是指無所不在,而是指出可以為“所有人接觸到” 。這些層次有不同的名稱,包括人們常用的星際層麵、以太層麵等等。
在潛意識之上是超意識思想,就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聖靈思想(Divine Mind)。當我們可以意識到這個層麵,我們就會體驗與神的合一(Oneness) ,與所有生命的合一,和我們靈魂的永恒性。盡管我們在夢中直接體驗超意識的機會較少,但凱西解讀卻指出我們將會發現這種最高心智影響力頻繁地在夢中出現。
需要一提的是,這樣使用的在XX之上去描述意識層次,不是指某層次的具體位置,而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潛意識的習慣性格局製造了與超意識聯絡的障礙。隻有對潛意識的改造,才能使我們有機會持續地保持與超意識連接。我們會發現對夢境的研究和冥想是兩個最有效的解決潛意識格局的手段。
這樣我們重新規劃剛剛講述過的概念。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