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成長與愛德加•凱西

介紹愛德加•凱西的解讀及其它靈性資料在正在到來的水瓶世代裏,對我們每個靈魂發展的影響。凱西資料和一的法則均授權刊登!
個人資料
正文

奇跡課程第二章 分裂與救贖-3

(2006-08-25 16:44:31) 下一個

五:施展奇跡者的任務

 

1: 施展奇跡的人在展開他們在世的任務以前,必須先充分了解人們對解脫的恐懼。否則否則他們反而會助長了解脫即是束縛的信念,這種信念早已遍存人世。而這妄念又是基於我們相信傷害是可以局限於身體這一信念而生出的。因為我們深恐心靈會傷害它自己。這些謬誤實在無聊,因為心靈所妄造出來的一切,根本就未曾真正存在過。這種了悟遠比任何一種層次混淆更具保護功能,因為它在犯錯的那一層次上已就地修正了。我們必須記住,隻有心靈具有創造的能力,修正乃是思想層次的事。在此不妨重申一下前文的論點,靈性既是完美無缺的,故無需任何修正。身體是為充當心靈的學習教具而存在的。這個學習教具本身無法犯錯,因為它沒有創造的能力。那麽,誘導心靈放下所妄造的一切,顯然是發揮創造力最有意義的方式。

 

2: 怪力亂神不屬於心靈層次,是指心靈的妄作濫用。物質性的藥物與符咒無異,但你若還不敢發揮心靈的救治能力,最好不要輕舉妄動。你充滿恐懼這一事實,使你的心極易落入妄作的陷阱。如此一來,你很可能會曲解了近在眼前的救治現象,又因為自我中心與恐懼常常沆瀣一氣,使你無法接納真正的救治之源。在這種情況下,暫時仰賴生理上的治療方法比較安全一點,因為你不會把它們誤當成自己的創造。隻要你內心還存有絲毫的脆弱感,你就不該試著去行奇跡。

 

3: 我已經說過,奇跡是奇跡心態的自然流露而已,所謂奇跡心態,即是指具有正念的心境。具有正見者既不會高估施行奇跡的人,也不會低估領受奇跡的人。然而,奇跡無需等到領受者培養出正念之後,才能發揮修正之效。事實上,它的宗旨就是要幫他恢複正念。重要的是,行奇跡者在那一刻,不論多麽短暫,必須懷有正念,否則他勢必無法在他人身上重建正念。

 

4: 救治者若倚恃自己的準備,就會危及自己的認知。隻要你信得過 ,絲毫不管自己是否準備就緒,你就安全無虞。你施展奇跡的天性若未能正常發揮出來,表示你的正念已受到了恐懼的侵擾而本末顛倒了。各形各式的妄念全是因為自己拒絕了救贖所致。你一旦接受救贖,便不難認清,需要救治的正是那些尚未明白正念即救治的人。

 

5: 施展奇跡者的唯一責任即是親自接受救贖。這表示你已認清心靈是唯一具有創造力的層次,以及它的錯誤有賴救贖方得治癒。一旦接受了這個觀念,你隻會把心靈用在救治方麵你的心靈若能抵製所有的破壞潛能,恢複它純粹建設的性能,你便足以化解他人層次上的混淆。這樣,你所帶給他們的訊息就是:他們的心也同樣是建設性的,他們妄作無法傷害自己。肯定了這一真理,你便能幫助心靈不再過度重視自己的學習教具,重新認清自己真正的學徒身分。

 

6: 我不妨再強調一遍,身體既無法創造,也無法學習。身為學習教具,它對主人隻是言聽計從;如果它妄自作主,便嚴重阻礙了它本應造就的學習機會。隻有心靈才可能接受光照。靈性一向充滿光明,身體卻是質礙重重。然而,心靈卻能光照身體,讓它認出自身並非學習主體,是無法受教的。不過,隻要心靈性得超越身體,邁向光明,身體便不難與它配合,共襄盛舉。

 

7: 修正性的學習一向始於靈性的覺醒,不再信賴肉眼之見。這常會引發恐懼心理,因為你害怕靈性之見將顯示你的一切。我在前麵已說過,聖靈是不看錯誤的,他隻會略過錯誤,直視救贖的防護措施。這勢必會引起不安,可是不安並不是這知見所帶來的最終結果。隻要你肯讓聖靈瞧一眼那被汙損了的祭壇,他就能當下看出救贖之境。不論他看到什麽,都不致令他恐懼。凡是出自靈性意識的,隻會引人歸正。內心所生的不安,隻是為了幫人意識到歸正的必要罷了。

 

8: 人之所以會害怕救治,歸根究柢,是由於不願坦然接受救治的必要。凡是肉眼可見的,不會有修正之效,有形的教具也無法修正任何錯誤。隻要你還信賴肉眼所告訴你的一切,你的修正意圖就會步入歧途。它遮蔽了你的真實慧見,隻因你無法忍受去正視自己已汙損的祭壇。除非你已看出自己的祭壇已受汙損,否則你的處境會變得加倍危急。

 

9: 救治是人類分裂之後才發展出來的能力,在此之前根本無此需要。它和其他時空理念一樣,都是權宜之計。然而,隻要時間猶存,救治就是不可或缺的防護工具。這是因為救治奠基於愛德的基礎;所謂愛德,是指縱使你尚未在自己內認出完美,卻能認出他人身上的完美那種修養。你目前所能有的高瞻遠矚,大部分都受製於時間。愛德充其量隻是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一個微弱倒影,那境界是你所了解的任何愛德望塵莫及的。然而,你現在就能獲得某種程度的愛德,從這角度來講,它是培養正念不可缺的因素。

 

10: 愛德,是一種識人的修養,能在對方身上看到他遲早會成就的境界。那人由於思想上的偏差,無法親自看到救贖,否則他就不需要愛德來助他一臂之力了。他最需要的愛德即是:不隻認出他有待援助,同時肯定他會接受幫助。這兩種知見都清晰地影射出時間的因素,顯示愛德仍受世界的種種限製。我已經說過,隻有啟示超越時間。奇跡隻是表達愛德的一種方式,它最多隻能縮減時間。然而,你必須了解,每當你向他人行奇跡時,你同時為雙方縮短了苦難。它不隻向後修正了以往的一切,也向前修正了未來的一切。

 

     施展奇跡者的特定原則

 

11: 奇跡能徹底取消人類較低層次的需求。由於它不屬於世界的時間模式,故一般的時空條件無法套用於它上麵。當你施展地,我自會重新調整時間與空間予以配合。

 

12: 最重要的是,分辨清楚妄造與創造之間的基本差別。所有的救治方式不外乎是將層次性的知見作一番根本修正。

 

13: 不可把正念與妄念的兩種心境混為一談。麵對任何錯誤,若隻知反應而不存救治之心,就是混淆的一種跡象。

 

14: 奇跡一向就是為了否定這個錯誤,重申真理之所在。隻有出乎正念的修正方式才會產生真實效果。從實用的角度來講凡是無法產生真實效果的,就不算真正的存在。它的效果十分空洞。既沒有實質內容,隻好淪為投射。

 

15: 奇跡具有調整層次的功能,能引發救治所需的正見。唯有具此正見,才可能了解救治是怎麽一回事。寬恕若不導向修正,隻是一種空洞的架式。缺了這一點,它基本上隻能算是一種批判,而非救治。

 

16: 奇跡心態下的寬恕就是一種修正。絲毫沒有批判的意味。父啊,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麽。這句話中毫無判斷他們的作為之意。隻祈求上主救治他們的心靈。絲毫不提這些錯誤所導致的後果。那毫不重要。

 

17: 要同心合意之勸勉,闡明了接受啟示應具備的心境。我要求這樣做以紀念我,是在呼籲施展奇跡者的合作。這兩句話在實相中不屬於同一層次。隻有後者才涉及時間意識,因為紀念是指現在回憶過去。時間屬於我的統轄,超越時間之境則屬於上主。在時間領域內,我們為彼此而存在,也是彼此共存。在超越時間之境,我們則與上主同在。

 

18: 為了他人,也為你自己的救治,你大有可為之處;麵對需要你援助的境遇時,你該哪些想:

 

    我在這兒,純粹是為了真正想要幫忙。

 

    我在這兒,是代表派遣我的那一位。

 

    我不用擔心該說什麽或做什麽,派遣我來的那一位自會指點迷津。

 

    他希望我去的地方,我欣然前往,因我知道他與我同行。

 

    隻要我肯向他學習救治之道,我便會得到救治。

 

 

 

六:恐懼與衝突

 

1: 心懷恐懼好像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感覺,不是你所掌控的。可是我已經說過,隻有建設性的行為才該是身不由己才對。無關緊要的事可交給我處理,至於重要的事情,隻要你願意,我都會加以指點。我不可控製你的恐懼,但它是可以自我控製的。恐懼杜絕了我為你掌控的機會。恐懼的存在顯示出你已把身體的意念攪入了心靈的層次。這就等於將它們撤離我的掌控之外,自認為我應為它們負責。這就是層次混淆的一個明顯例子。

 

2: 我不會助長層次混淆的錯誤,可是你必須先有修正它的決心。對自己的瘋狂失常之舉,你不能再推諉說自己無能為力。為什麽你要替那瘋狂失常的想法找藉口?其中的混淆,你最好看清楚一點。你可以會認為,你隻需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而不必對你的想法負責。事實上,你隻能為你的想法負責,因為隻有在這一層次上你才有選擇的餘地。你的作為源自你的想法。你不能自絕於真理之外,擅自賦予你行為的自主權。隻要你把自己的想法交托給我,我就會自動負起指引之責。你若感到害怕,顯然表示你並沒有接受我的指點,隻是縱容自己的心靈妄作非為。

 

3: 你相信隻要控製得住妄念所造成的後果,便能獲得救治,這種想法毫無根據。當畏懼之心一起,表示你已作了錯誤的選擇。為此之故,你覺得自己應該負責。需要改變的是你的心,而不是你的行為,這純粹是願心的問題。隻有在心靈層次上,你才需要指引。也唯有在那可能改變的層次上,才有修正的餘地。改變與表麵症候毫不相幹,因為那兒是不可能改變的。

 

4: 修正恐懼乃是你的責任。你若祈求讓你由恐懼中解脫出來,則暗示了這不是你的責任。你該祈求的,是在那構成恐懼的境遇中獲得援助。那些境遇本身總是夾雜著分裂的意願。在那層次上,你能夠有所為你過於放縱自己雜念紛飛,無奈地縱容妄心的造作。具體的後果無關緊要,那個基本錯誤才是關鍵所在。修正本身都是一樣的。在你決定任何行動之先,何不先問一問我,你的抉擇是否與我的一致。隻要你確定是一致的,恐懼就無由生出。

 

5: 你所要的與你所作的一旦產生矛盾,就會形成緊張狀態,而恐懼通常都是緊張的標誌。這種狀況出現於兩種情形:第一,你會決定去做相互矛盾的事情,也許同時進行,也許先後進行;它所構成的矛盾行為,連你自己都難以忍受,因為別有企圖的另一部分的心會忿忿不平。第二,你會去做你認為應該做的,卻做得不些心不甘情不願。你的行為縱然前後一致,卻內含極度的緊張。在上述兩種情況中,你的內心與外在表現無從一致,致使你總在做些自己並不真想做的事情。這種情形所帶來的壓迫感,常會激起內心的怨忿,最後隻有投射一途。隻要恐懼猶存,表示你的心仍遲疑不決。因此,你的心是分裂的,所作所為才不免反複無常。隻在行為的層次加以修正,最多隻能把第一類錯誤轉變為第二類錯誤,卻無法根除恐懼。

 

6: 毫不勉為其難地把你的心交給我指引,並非不可能的事,你隻是尚未培養出它所要求的願心而已。除非你心甘情願,聖靈無法強迫你去做你不願做的事。實踐的力量源自不二的決心。隻要你認清了,實現上主的旨意就是完成自己的心願,你在實行時便不會感到任何壓力。這一課程十分簡單,卻特別容易受人忽略。因此我一再提醒你注意聆聽。隻有你的心才可能製造恐懼。每當你的願望開始自相矛盾,恐懼就產生了;所願與所行無法一致時,壓力便勢所難免。唯有甘心接受統一的目標,才可能修正這種錯誤。

 

7: 化解錯誤的第一步修正,便是先明白,衝突隻是恐懼的表相而已。告訴自己,你一定不知怎的作出不願去愛的決定,否則恐懼無由而生。由此可知,修正的整個過程不外是你所接受的救贖妙方這一大計劃中的幾個具體步驟。這些步驟可以歸納如下:

 

    先洞察這就是恐懼。

 

    恐懼源於缺乏愛心。

 

    缺乏愛心的唯一對治妙方便是完美之愛。

 

    完美之愛就是救贖。

 

8: 我已經強調過,奇跡,也就是救贖的表征,一向是尊貴的人對另一位尊貴的人所表示的一種敬意。救贖重新肯定了他們的價值。那麽,當你害怕時,顯然表示你的處境亟需救贖。表示你未在愛中作選擇,而做了某些缺乏愛心的事。救贖正是為這種情況而設的。有待治癒的需求玉成了救贖的出現。你若隻體會到有待治愈的必要,並無法使你脫離恐懼。然而,隻要你接受救治,你便已根除了恐懼。真正的救治就是這樣形成的。

 

9: 每一個人都會經驗到恐懼。隻需一些正見,便不難透視恐懼的成因。很少人必得賞識心靈的真正能耐,沒有人能隨時隨地全麵覺察它的大能。然而,如果你希望避開恐懼,有些事,你必須明白,而且要徹底了悟才行。心靈是非常強韌的,絕不會失落它的創造能力。它從不昏睡。時時刻刻都在創造。人們很難看出,思想與信念所匯聚成的高壓能量,確有移山倒海之力。乍看之下,相信自己有如此大能好像是種傲慢,然而,這並不是你不相信的真正原因。你寧願相信自己的意念發揮不出真正的影響力,因為你實際上很怕它們。這也許能減輕一些罪惡感,但你必須付出代價,就是把心靈視為無能。你若相信自己的想法不會產生任何作用,你也許不再害怕它,可是你也不可能會尊重它。沒有無謂的想法這一回事。所有的想法都會在某個層次中賦形的。

 

 

 

七:因果關係

 

1: 你可能一邊抱怨恐懼,一邊卻讓自己始終沉溺於恐懼中。我已經表明了,你不能要求我替你解脫恐懼。我知道它根本不存在,你卻不然。如果我幹預你的想法及其後果,我便幹預的基本因果律,亦即最基本的自然法則。如果我藐視你思想的力量,對你沒有一點兒好處。也與本課程的宗旨背道而馳。最好的辦法還是提醒你,你對自己的意念防範得不夠周密。你也許感到此刻隻有奇跡能幫你做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你還不習慣奇跡心態的思想方式,可是這種想法是可以訓練的。所有施展奇跡的人都需要這種訓練。

 

2: 我不能縱容你任由自己的心思散漫下去,否則你就無法助我一臂之力。行奇跡能幫人全麵體會出思想的力量,而不再妄自造作。否則,你便先需要一個奇跡來修正你的心,而這樣繞著圈子打轉,對奇跡有意瓦解霎時間的宗旨毫無幫助。施展奇跡的人必須由衷尊重真實的因果律,它是奇跡出現的必須條件。

 

3: 奇跡與恐懼都源自意念。如果你不能自由地選擇其中一個,就無法自由地選擇另一個。你若選擇了奇跡,縱然隻是一時之舉,你已拒絕了恐懼。你對所有的人和事始終心存畏懼。你怕上主,怕我,怕你自己。是你先誤認或妄造了我們,然後又相信你所造出來的一切。若非你害怕自己的想法,你是不會這樣做的。心懷恐懼的人必然會妄自造作,因為他們曲解了創造的真義。你一開始妄造,便陷入痛苦之中。因果律即使隻是暫時性的,此刻卻成了真正的助緣。事實上,絕對之因隻適用於上主身,他所生的絕對之果,即是他的聖子。其中所涵括的絕對因果關係和你們自製的因果完全是兩回事。由此可見,世間最基本的衝突就在創造與妄造之間。所有的恐懼都藏身於妄造之後,所有的愛則寄身於創造之中。因此,這衝突實際上就是愛與恐懼的衝突。

 

4: 我們已經提過:你相信自己控製不了恐懼,因為它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而你對它的信念,好似有意讓它脫離你的掌控。然而,企圖企圖駕馭恐懼來化解那錯誤是沒有用的。你若假定恐懼需要駕馭,這等於助長了它的威力。真正的解決辦法唯有以愛來駕馭。然而,在過渡期間,內心難免會感受到某種衝突,因為你目前的處境相信子虛烏有的力量。

 

5: 子虛烏有與一切實有是無法並存的。相信一方,等於否認另一方。恐懼是道地的子虛烏有,愛才是一切實有。光明一進入黑暗,黑暗便全麵匿跡了。你相信什麽,它對你就是真的。由這層意義來講,分裂確實發生了;否定它,隻表示這否定用錯了地方。然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錯誤上,隻會錯上加錯。修正必須在一開始暫且承認問題的存在,但那不過是表示必須即時加以修正罷了。這樣有助於心靈毫不遲疑地接受救贖。我必須在此聲明,從究竟處來講,子虛烏有與一切實有之間沒有妥協的可能。時間基本上隻是一種教具,藉此方能舍棄得了所有這類的妥協。外表上看起來,這妥協好像中以逐步消除,這是因為時間本身包含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時間序列。是人的妄造使得時間變成一項不可或缺的修正教具。上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於喪亡,反而獲得永生。這段話隻需稍加修改,便能道出本書的要旨:他甚至把它(世界)賜給了自己的獨生子。

 

6: 有一點特別注意,上主隻有一個聖子。既然一切造化都是他的兒女,那以每一個造化必然是上主兒女奧體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上主兒女奧體的一體性遠大於部分的總和。然而,隻要失落了任何一部分,這一奧體便顯得曖昧不明。因此,除非上主兒女奧體中的所有的成員都已回歸,衝突是無法根本解決的。直到那時,整體的真義方能昭然於世。上主兒女奧體中的任何一成員,都有決定自己願意信賴錯誤或是殘缺的自由。一旦作此選擇,他便相信了子虛烏有的存在。唯有救贖方能修正這種錯誤。

 

7:  在前麵已簡短地提過心理的準備問題,不妨在此再補充幾點,可能有所幫助。心理準備隻是為了完成目標的預修課程。兩者不可混為一談。心理一旦準備妥當,通常就會生出想要完成那目標的某種渴望,而這渴望難免還會三心兩意。那準備妥當的心境最多隻暗示了心靈轉變的一種可能趨向。信心必須等到培養出駕輕就熟的能耐,才可能發揮大用。我們已經試著修正了恐懼是可以駕馭的這個基本錯誤;同時也強調,唯有愛才能真正駕馭得了恐懼。心理準備隻是信心的開端。你也許會認為,從準備好到駕輕就熟之間,似乎需要捱過難以計數的時間;我不妨再提醒一下,時間與空間都在我的掌握之下。

 

 

 

八:最後審判的意義

 

1: 修正奇跡與怪力亂神之間的混淆的一種方法,便是記得你並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當你變得愈來愈自我中心時,很容易忘掉這一點,使你陷於不得不信賴怪力亂神的處境。創造的願力是造物主賜給你的,他在自己的造化中也顯出同一旨意。創造力既存於心靈內,你所創造的一切必然出自此願。由此推之,你個人妄造之物,在你眼中雖成了真的,在上主的天心中並非如此。這基本的差異,一語道出了最後審判的真諦。

 

2: 在你的思想裏,最後審判可謂是最可怕的觀念了。這是因為你不了解它的緣故。審判並非上主的本性。它是在天人分裂之後才出現的觀念,因而列身於整個救贖計劃中種種學習教具之一。正如天人分裂是百萬年前發生的事,最後審判也會延伸到近乎等長的時間之後,甚至更長都有可能。然而,奇跡能夠大幅度地縮減時間的長度,這教具是專為縮減時間而設的,並非為了廢除時間。如果有足夠的人具有真正的奇跡心態,所縮減的時間簡直難以估計。然而,重要的是,你得盡快由恐懼中脫身,因為你必須先擺脫得了衝突的糾纏,才能帶給其他的心靈平安。

 

3: 一般人都認為最後審判是由上主主司其事的。實際上,是我的弟兄在我的協助下主司其事。最後審判是最後的救治機會,而不是定罪受罰,雖然你們大多數的人都自認為應該受罰。懲罰的觀念與正念完全背道而馳,最後審判的目的乃是為了幫助你重建正念。最後審判也許應該稱為正確的評估過程。這隻是表示每一個人最後終於瞭解了什麽是值得的,什麽是不值得的。在這之後,人的選擇能力便能十分屬性地接受指引。在認清兩者的區別以前,人的意誌無可避免地會在自由與奴役之間徘徊不定。

 

4: 通往自由的第一步是鑒別真偽。這種分別的過程是積極的,也反映出末世啟示的真正意義。每個人終將檢視自己所造出來的一切,選出美好的那一部分而加以妥存,一如上主當初俯視他的造化燕知其美善一樣。從此,心靈方能以愛來看待自己的創造,因為它們產尊貴的。同時,心靈也會舍棄以前的妄造;一旦不再信賴它們,它們便不複存在。

 

5: 最後審判這一詞的可怕處,不隻是因為人們把它投射到上主的身上,也因為最後兩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死亡。這是顛倒妄見中最鮮活的例子了。隻要你能客觀地檢視最後審判的意義,它顯然是一道邁向生命之門。活在恐懼中的人,不能算是真正活過。你自己那套最後審判是無法用在自己身上的,因為你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可是你卻能隨時並且極其貼切地把它應用在你所造的事物上,然後隻讓充滿創造力及美善之物留在自己的記憶中。這是正念必然會作的事。時間的目的純粹隻是為了給你時間去完成這個審判。這是你對自己的完美創造所作的完美審判。你所保存的一切既然都如此可愛,就沒有理由還緊抓著恐懼不放。這就是你在救贖大業中所負的使命。

 

 

 

第二章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