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奇悟

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於丹《莊子》心得視頻與講稿 - 堅持與順應

(2007-04-17 14:55:26) 下一個



[畫外音]莊子的人生價值觀,是外化內不化,這是什麽意思呢?內不化就是不要受變化萬千的外部世界的影響,而在我們的內心有所堅持,否則,我們將會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而喪失了自我。那麽何為外化呢?外化就是對於外在的社會環境要通達順應,否則,將無法在社會中安身立命。而要真正做到內心堅持與外在順應,則必須有一個安定的內心。現代社會千變萬化,我們如何才能有一個安定的內心,而不受外在世界的影響?我們又怎樣才能在堅持自己內心的同時,做到對社會的通達順應?請聽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講《於丹<莊子>心得•堅持與順應》。

莊子在他的書裏麵提出一種人生的價值觀,那麽這話他還是假托了孔子之言說的。他說仲尼曰:古之人是外化而內不化,而今之人的遺撼是什麽呢?是內化而外不化。這兩句話怎麽理解,何為人生化境,我們來理解一下《莊子》裏麵所提倡的外化內不化,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外在的生存中,在一個社會上,順應規則,與人交往,遵從法度,這一切都是我們可以叫做外化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表麵上,可以非常的隨和,一切可以放下來與人融通,那麽這就是一種化境。但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他自己,有他獨特的價值觀,有一個人的風格,有一個人內心的秉持,就在於他的內心是不是真正有他的不化,也就是說生命有所堅持,而生存可以隨遇而安(於丹心語)。

我們真地能夠做到這一點嗎?其實這個命題對於今人來講更加重要。因為我們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每天提出的新規則在一個信息時代裏麵,對每個人來講,都是一種新的尺度,新的坐標。我們能夠進步嗎?我們食古不化,我們堅持著自己一種保守的、循規蹈矩的、墨守成規的準則呢,還是能夠與時俱進調整自己呢?那麽為什麽在外在,我們一定要通達呢?因為,芸芸眾生 ,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我們人人會在這個世界上遭遇危險,人人都會有一些窮困,人人都會在一些突然而來的變故中,遭遇到一種內心的挑戰,就是我們能做到處變而不驚嗎?

莊子在《秋水篇》裏麵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又假托為孔子。他說孔子有一天出去遊學,那麽遊於匡地的時候,突然之間遭到了宋人的圍攻,那麽大家把他一層一層地包圍起來,越圍越多,越圍越多,孔子就一個人坐在裏麵,耳聽著外麵的兵刃之聲,弦歌不綴,在那唱著歌。這時候他的大弟子子路就慌慌張張地進來了,一看老師還這樣呢,就問他說,何夫子之娛?說您還有什麽娛樂的心啊,外麵都這樣了,不知道因何而來,咱們有性命之憂了,圍在這個地方這麽長時間不撤兵。孔子就淡淡地說,來,吾與汝,你過來我告訴你我內心是怎麽想的。他說子路,你看看我這個人啊,我躲避窮困之境,我躲很久很久了,叫做我諱窮久矣,我一直在躲著窮困,但是我沒有躲開,這是為什麽呢?這是我的命,他說我也求通達,我求通也久矣,但是也沒有得到,為什麽呢?這是時運不好,大家在真正的治世清明太平之中,是沒有窮困可言的,而在暴君當道虎狼之道的時候,也沒有個別的通達之士可以顯赫出來,所以這一切是我們躲不過去的。所以他說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勇敢,一個人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龍,這是漁夫的勇敢;一個人在陸地行走不避猛虎,這是一個獵人的勇敢;而一個人在白刃相交於前,他能夠視死若生,這就是烈士的勇敢;那麽臨大難而不懼,這叫做聖人之勇。孔子說窮困或通達,都有它自然的道理,你要知道整個時運如何,心中有所秉持,這樣才能夠突然之間有大難當前,能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瞬,心中有鎮定的勇敢,這就是聖人的勇敢。所以他安慰了子路一句,說:由處之。你就少安毋臊,你稍稍在那兒待一會兒吧,他說我知道我的命有所製,我自己知道我命數如何,這件事你不必恐慌。那麽又過了一會兒,果然有帶著兵甲的人進來了,跟孔子說對不起,我們弄錯人了。我們圍的是一個叫陽虎的人,《論語》裏麵對這件事也有記載,說陽虎的麵貌跟孔子的麵貌的有點相似,所以就弄錯了,把孔子當作另外一個人給圍上了。所以弄清不是你,我們就撤兵了,所以是一場誤會。那麽為什麽莊子在他的《秋水篇》裏麵,要用到這個寓言呢?用這個故事的寓意是為了告訴人,隻有內心的安靜勇敢,在外在的氣度上,才能表現為處變不驚(於丹心語)。

這就是內心有所秉持,視為“不化”。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太容易受外在言論的幹擾了,外在世界在這樣一個豐富的物質時代,稍微有幾個人跟你說一說話,三人而成虎啊,如果再來七個人、八個人,很容易改變你的想法。

我看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說有一個人呢,他的朋友跟他打賭,說人太容易受外在幹擾了,你信不信?今天你在你的屋子裏掛一隻空鳥籠子,掛一些天你非養鳥不可。他說不可能,鳥籠子就是個東西,而我要想養鳥,那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我的一種寄托,我怎麽會因為一個東西就讓自己的行為改變,不可能。他朋友說打個賭吧,你掛一個鳥籠子試試。他就真在屋裏掛了一個鳥籠子,說我掛個十天半個月,你看看我最後還是一個空鳥籠子把它扔了。結果從他掛上鳥籠子那天起,到他們家來的人,不經意都要看一眼鳥籠子,然後就問他,說你的鳥死了還是飛了,你原來養的是什麽鳥啊,要不然我再給你送一隻新的。這個人就跟人解釋,說沒有沒有,我原來就沒有養鳥,解釋完第二天又來了,一看說,你看看空籠子還掛在這兒,你特傷心吧,你那鳥死了多長時間了,你是不是就不會啊,我給你買一本養鳥的書,就給他擱在那兒了。到後天就開始有人捧著小鳥來了,說大夥兒都看著空一籠子,挺可惜的,你們家是不是養貓了,貓把鳥給吃了,還是你們家喂食喂得不當,鳥撐著了。你看我不光送了鳥還有鳥食,我告訴你怎麽養鳥。後來就因為這隻空籠子,來的人就不是隨意地在談,而是所有家裏養鳥或者有養鳥經驗的人,都無比同情掛著一個空籠子的人,所以拿鳥的,拿食的,拿書的,來的實在讓這個人不堪其擾,沒過一星期,他說算了,我就養隻鳥吧,省得別人成天到這兒問這個鳥到底是怎麽回事,所以這個籠子裏就真的養上了鳥。這像是一個寓言嗎?其它它多像是我們的生活。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內心都是有所堅持的,都在想我堅持一種生活方式,我絕不妥協。比如說有些人,在單位裏邊想著說,我單位在十層,但是我每天爬樓梯,我就堅持鍛煉身體,我就不坐電梯,但是你看一看,你在爬樓梯的時候,就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很奇怪。哎喲,你怎麽這麽清高,你是不是怕煙味啊,你是不是不願等電梯,你今天上班遲到了吧,你為什麽一定要爬樓梯,你看有很多很多人在說的時候,終於有一天你想說,我坐一次電梯吧。其實這就跟掛空籠子裏終於掛上鳥是一個道理,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麽會改變一種習慣呢,是因為我們內不化的力量太弱了。

[畫外音]莊子所說的內不化,是指無論外界如何變化,一個人的內心不要受外界的影響,一定要有所堅持。而莊子所說的外化,則是指在與外界的相處時,要使自己的行為與社會相順應,但一向超脫的莊子,為什麽會提倡順應外在世界呢?

可能有些人就說,那我外也不化了,我內心怎麽堅持的,我在外麵我自己特立獨行,我做一個桀驁之人,我象莊子那樣。莊子真的提倡那種生活嗎?莊子其實也提倡在外在一定要很通達,所以莊子其實在他的《人間世》裏麵,說了說什麽是人間世,他說人間萬事有很多的潛規則,有兩種東西是必須遵守的,“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義也”《莊子•人間世》。這是天下大戒。他說子女事親,對父母盡孝,這就是你的命,命定的必須要這麽做,那麽第二,他說作為人臣事君,在國家盡一份忠誠,這就叫義也,因為有正義。所以這一點可能跟我們所了解的莊子有一點點我們理解上的不同,大家會說莊子不是一概提倡大家要特立獨行,遨遊天地,莊子不是提倡一個人在外在的行為上,可以拋開別人不管嗎?不是一個人心遊萬仞就夠了嗎?其實我們想想看,在當今世界,哪一個人跟他人沒有關係呢,我們哪一個人光憑著內心的驕傲,光憑著內心的一種秉持,沒有生存狀態的遷就可以安身立命呢?!(於丹心語)

有一個典故說得好。說有一個使者,他去考察天堂和地獄,他下到地獄的時候發現,被罰到這裏來的這些人,一個一個餓得麵黃肌瘦,大家都像餓死鬼一樣,嗷嗷的每天都非常痛苦。說是不給他們吃嗎,吃的是給他們的,問題是給他們手裏的這個勺子太難用了,每個人都拿著一個一米長的勺子,所以這勺子裏麵裝滿了食物,但怎麽也放不到自己的嘴裏,所以地獄的人越想吃到東西,內心就越受煎熬,所以就會形容槁枯,麵黃肌瘦。這個使者又到了天堂,他看到天堂裏每一個人,都是紅光滿麵,精神煥發,他覺得天堂的日子這麽好,結果看到一個現象,讓大家大吃驚,天堂裏的人食物跟地獄沒有多大的差別,每個人手中拿的,也是一米長的長把勺子,大家想想,為什麽天堂裏的人能夠那麽和美而精神歡暢呢?就一個奧秘,天堂裏的人用長把勺子,互相喂,喂別人,而地獄裏的人,是用長把勺子往自己的嘴裏喂,所以長的把永遠喂不到自己。其實這就是我們的社會,也就是說我們手中可能都在拿著一米長的這麽一個勺子,這就是生命給我們的你必須接受的一種規矩,這是社會的法則,但是為什麽要提倡人的外化呢?當你真正為他人的時候,你內心真正有所堅持的東西會真正實現出來,而大家互相扶助之間,都會其樂融融。那麽莊子其實也提倡這一點,也說一個人必須要做到這些,但是莊子說在處世,人外在的事情裏麵,有更難的事,是什麽事呢?就是言語。

[畫外音]言語就是說話,說話可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最基本的工具。但為什麽莊子認為說話是處世之中,最難的一件事呢?我們在說話時,應該注意什麽,什麽可說,什麽不可說,怎樣才能避免禍從口出呢?

說話這件事可是個難事,我們今天的話說言多語失,他說那個時候,兩國之間的外交,遠的地方憑人要傳話,近的地方人要憑一些書信,來保持人的交往,兩國之間不管憑書信往來,還是憑言辭往來,都要可靠,都要忠信,那麽傳話的人就很重要,因為你也不知道這個人寫信的時候,或傳話的時候,他處於什麽情緒。人是個主觀的動物,在傳話的時候,會難免帶有他當時正波動的情緒,所以莊子說,什麽樣的話難傳,叫做兩喜之言和兩怒之言,最難傳的就是帶有喜怒的。他說這個國君如果帶有喜怒你去傳,這就叫傳溢之言,也就是說這個話是淤出來的,他的情緒不是平和的,傳這種話要傳不好,就會招惹殺身之禍。所以他說傳這種話太費勁了,所以他說給你一個建議吧,你人說話怎麽樣不失呢?叫做“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莊子•人間世》。也就是說,平平實實人心中所思所想,應該是怎麽樣的,千萬不要添枝加葉,添油加醋,一傳這個話過去,那麽傳話的使者,是最容易被殺的,不管是高興的話,不高興的話,對於語言一定要非常慎重。所以人處世容易嗎?還不要說處大事,就是我們人人會遇到的言辭,對莊子來講,他也是謹小慎微的。

大家可能聽說過這種說法,就是非洲現在有一些部落,老酋長在他傳位的時候,總是去找到一些大智慧的年輕人,來繼承他的衣缽。那麽有這麽一個傳說,酋長用什麽去考驗人的智慧。有一位老酋長,問他一個看重的年輕人,說我讓你給我做兩頓飯,你一定要讓我吃得非常合乎我的胃口,我才能把衣缽傳給你。第一道題:用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做一頓飯。然後這個年輕人就給他做了,端上來揭開蓋子,老酋長一看,是口條做了一餐飯,他說為什麽你要找動物的口條呢?然後這個年輕人說,因為天底下最好最好的言辭,都是說出來的,再也沒有比舌頭更美的東西,我們眼前所有的幻化,所有的榮譽,所有的光環,其實都是人說出來的。老酋長想想說也是,就把這頓飯吃了。第二道題:用天底下最難吃的東西做一頓飯。這個年輕人又去做了,做出來,老酋長揭開一看,一模一樣,還是口條,他說你為什麽又給我做了一頓口條啊。這個年輕人告訴他說,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災難,禍從口出,再也沒有一樣東西比舌頭更惹禍的,天底下最壞也莫過壞於舌頭,流言斐語,人之間的誤解、猜疑,大到戰爭,很多很多就是出自溢言。老酋長說:好,你已經洞悉了天下明理,所以這個酋長之位是可以傳給你的。這樣一個傳說,恰好和莊子所說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是吻合的,這個舌頭怎麽樣能夠讓它不成為天下最巧言令色、最能夠傳出虛妄之言的東西,也不成為天下的災難,不成為禍從口出的肇端呢,那就是在中間做到傳其常情,你說的就實實在在,是這件事情最接近真實的部分,這就是莊子教給一個人怎麽樣“外”,也就是說,順應外在,把外在的一切做到最樸素,降到最底。

[畫外音]順應外在就是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世,莊子認為外在處世中,最難的事是說話,所以我們在說話時,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絕不誇大其辭,也不亂傳閑話,那麽如果我們做到言辭謹慎,是不是就足夠了呢?

那麽莊子還告訴你,光靠言辭謹慎不夠,一個人必須要靠心智的聰明,要能夠看清外在很多東西,是在時間流程中是有所變化的。那麽莊子還說了一個生活中更常見的現象,就是飲酒,他說飲酒這件事,往往是始乎法而卒乎亂,那麽大家一起喝酒都高興,筵席上往往還有很多不認識的人,一開始始乎法,什麽是法,就是現在的行酒令,敬酒,上來說先敬客人三杯酒,端上魚來了說頭三尾四又三杯酒,說主人敬完了客人了,客人開始回敬主人了,這些我們看起來都是人間一般常情,所以我們認為這是合乎法度的。但是酒席上往往卒乎亂,用老百姓的話說,難免有人喝大了,有人喝高了以後,就開始話多了,話多了以後就開始頭昏腦脹,最後這個桌子整個酒席上的氛圍是有可能攪亂的。用莊子的話來講,“泰至”到了極限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奇樂,人就會放縱享樂,這就是有很多人在酒席之後,鬧酒,大家很喧囂啊,人就開始放縱了。莊子告訴大家,人間很多事情不要看著一開始很好,就不擔心以後,人怎麽叫做“外”呢?在人間世,我們遨遊世間的時候,人是應該提前就能夠看到結果的,不要讓它到了極端,所以在這樣的事情裏麵,莊子說: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為顛為天,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莊子•人間世》。一個人外在的形體上,要去遷就,大家怎麽做的時候,你也跟著做就是了,不要從一開始拍案而起,特立獨行,掉頭就走,久而久之,這個人就會被大家排斥了,但是一個人的心“莫若和”,先把你的心放得寬和一點,寬和而清明地去看著這一切,但是他說做到這兩點就夠了嗎?這兩點也可能還有患,那麽他特別要提醒的一個分寸叫做就不欲入,而和不欲出,這兩句話很重要,一個人可以表麵上遷就,但是遷就得不欲入,所謂入就是很過分地陷進去了,一個人過分地陷進去了。一個人心裏要寬和,但是這個“和”不要表現得太明顯,不要表現出來你們怎麽做都是對的,我就鼓勵你們大家這麽做,也就是說這裏的“就不欲入”,而“和不欲出”其實講的就是人內心把持的一種分寸,一個人表現出來太多寬和,你可能就在這事情裏麵,開始博取名聲,為妖為孽,最後會助紂為虐,陷入一場混亂之中,所以外在可以隨和,內心也可以寬容,但這一切是有所節製的,這種節製就是莊子所謂的“外”,一個人可以做到外化,但是就外化是就規則,而內心一定要有自己的分寸,沒有分寸,沒有定力的人,在外在是做不到這一切的。

[畫外音]現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麵對千變萬化的外在世界,而內心不變,如果我們沒有內心的定力,就會隨波逐流,喪失自我,但如果我行我素,桀驁不馴,又會被社會所不容。那麽我如何才能做到內心的安定,我們如何才能達到莊子所提倡的堅持內心而順應外在的境界?

那麽,什麽是人真正內心的安定呢?莊子在《大宗師》裏麵曾經很清楚地寫過,說一個人,有一個老者,他麵如孩童,已經到了耄耋之年,周圍人很奇怪,說你看起來那麽年輕,為什麽?他說我一生的參悟,有人生七個階段,這七個階段並不神秘,但是我們聽一聽,也很難做到,也就是說,他說了內與外。我們先來看什麽叫做身外。

(使內心安定的第一步:身外)其實所謂身外,是把我們心中已經存下的一些經驗係統,逐漸逐漸地排除出去,也就是說,逐漸騰空了我們心靈的空間。他說,首先一點,一個人要外天下,也就是說,天下所有牽絆你的事情,比如說住個房子,你住得舒服還是不舒服,吃美食,今天可口還是不可口,所有這一切其實是天下身外之事,不要在心裏牽掛太重,你可以外天下。外天下我們做得到嗎?其實,我們老覺得天下萬物在今天,都在被我自己欣賞著,被我享受著,我也想追求一個很好的生活境遇,這一點想要跟別人比,這就不能把所有的東西真正外於心了。他說,如果你把外在的一切,包括社會人際關係,這些你先都排除在你的心外,你就遠離了世故,遠離了很多外在能約束你的規矩法度,這是第一步。

(使內心安定的第二步:外物)第二步叫外物,就是把物質世界的東西,盡量剝離出去。如果說外天下還很大,說得還很空,那外物就不容易。我們就說人的口腹之欲,大家想一想,現在有多少人就是因為因吃河豚而毒死,當然有很多人會說我去的飯館,一定他的廚師有專門做河豚的證書,我就是為要嚐這一口新鮮,我就甘願用生命去冒這個危險。其實,去冒這個風險的人,有沒有想過他親人的牽掛?有沒有想過他生命的分量?哪怕有沒有想一想,明天你自己生命中還有哪件事情沒做啊?真的值得我們去冒這個險嗎?其實,這就是不能做到外物,覺得所有物質的東西,既然美味當前,既然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我唾手可得,我為什麽不伸手呢?所以莊子說,外物是第二步,把所有物質的東西,再從你的心裏拿走。第三步有點難了,叫做外生。

(使內心安定的第三步:外生)也就是說把生命看得輕淺一點。什麽叫做把生命看輕?其實並不是不看重人生。大家都知道,道家是講究養生的,也就是說道家的觀點,人永遠活在當下。也就是說不要說我這一生有多少宏圖大誌,我有多少未來可以預支,我奢侈地有一個夢想,我要用多少年的艱辛努力我必須要達到。他認為這一切都是違背人生自然規律的。所以,所謂外生,也就是人樸樸素素,歡歡喜喜活在當下。把你的生命當成是一步一步的流光,從中安安詳詳地穿越。這是第三步,外生。第四步,人就要徹悟了。

(使內心安定的第四步:徹悟)那麽,這樣的一種朝徹,心中通明透亮,說明當你把一切外在的東西都騰空了,你的心靈開始有了虛靈之境,那麽道集於虛,虛室生白。大家知道,隻有空曠的屋子可以裝下光明。咱們自己回家看看,冬天的陽光本來就已經很罕見了,如果早晨真的有陽光照進你的屋子,屋子如果是龐雜的,我們會從空氣中看見塵埃,隻有那些真正幹淨的房間,陽光照進來的時候,可以達到“虛室生白”這樣一種溫暖歡欣的境界。所以,人心騰空你就會通達了,會透徹了,會明朗了。這是第四步人的徹悟。那麽再往後,第五步叫做見獨。

(使內心安定的第五步:見獨)獨是什麽?是指唯一,也就是說你終於能看天下萬事為一體了,不再孤立地去看很多事。再看很多東西會知道,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你在看很多事情,不再是一個橫斷麵,而人能夠看出來它一個渾然一體,它的整體氣象何在。人為什麽要見獨呢?見獨可以讓我們少生很多悶氣啊。我們現在經常有人為一件事想不開,這是因為你所較勁的這一點,你並沒有看到更大的,完完全全的一片是什麽。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老畫師拿了一大張白紙,沉呤良久,拿一個毛筆“啪”往上點了一點,然後在畫框裏把白紙給大家看,你們看這幅畫畫的是什麽?幾乎所有在座的人都說,畫裏是一個黑點。老畫師說,你們想過嗎,在整個這幅畫裏麵,更大的麵積,99.99%是什麽?是空白,而人隻看見了黑點。其實這就像我們所看的世界,我們往往隻看到一丁點缺點,一丁點鬱悶,一丁點眼前過不去的關坎兒,而整個這個世界的空白我們看不見。所謂見獨,就是不讓你看那一點,而看見整體。看到整體以後,離下一步就近了。下一步叫做“無古今”。

(使內心安定的第六步:無古今)當你能夠把當下看成一個整體時候,下一步你就能夠貫穿古今的長河,你能夠知道,人性沒有國家邊界,也沒有時空阻隔。我們今天講莊子,講孔子,講先秦的諸子,我們都會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所謂道不遠人,他們真正的道理都貼近於當下。我們今天去看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他們的一句詩,半闋詞,難道不能讓我們怦然心動嗎?這就是無古今。也就是說,古人的這些切膚之感,天地之歎,都進入到我們的生命,我們才可以達到莊子所說的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

(使內心安定的第七步:不死不生)也就是說,追求到了一種人生的永恒,人生不會因為物質生命的隕落而真正寂滅,也不因為有這個形體在而過分放縱,而忽略了生命的本真,所謂不死不生,也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我們所提倡的外在與世界隨遇而安,盡可通暢,與內心的堅持,內心的清明互為表裏。一個人隻有做到這一點,你在外在表麵的隨和中,才能夠不動搖,因為你內心的力量是堅強的。道家並不是說真正吸風飲露,不食五穀的一批仙人,去做著精神上的歡暢遨遊,他們也是跟我們一樣的人,像莊子這樣的人。所以莊子所提出的外化而內不化,把我們的心靈逐漸騰空,把我們心中很多雜念逐漸的排除,讓我們的心底真正那個內化的依據,能夠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謹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著內心的寬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隨遇而安,不與世爭。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會把人生整個的流光以一種從容的姿態安詳走過,少了很多的紛爭,少了很多的矛盾,而我們最後,會獲得一個圓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