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人

描述中關村的人和事.
個人資料
正文

百年南社 (二) 南社和中國科學社 -- 蔡恒勝、柳光遼

(2009-03-07 10:57:14) 下一個

筆者最近查閱 《南社叢刻》,發現十七期上刊登了中國科學社出版的《科學》雜誌第一卷第 1~6 期的目錄,十九期上又刊登了《科學》雜誌第二卷第 1~11 期的目錄。《南社叢刻》,一種文學刊物,卻為自然科學雜誌《科學》月刊做廣告,這種情況,即使在報章雜誌多如牛毛的現今,也是很少見的。裏麵會有著怎樣的玄機呢?這引發了我們探討南社和中國科學社間關係的興趣。

《科學》雜誌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六期目錄刊登在《南社叢刻》第十七集上。

南社是活躍於清末民初文壇的革命文學團體,由陳去病、高天梅和柳亞子發起, 1909 年 11 月 13 日成立於蘇州虎丘。南社以同盟會會員為骨幹,藉詩文掀動革命風潮,鼓吹推翻滿清專製政權,建立民主共和國,編輯出版同仁刊物《南社叢刻》。社員們充滿革命激情的詩文廣受讚揚,影響遍及全國,被稱為同盟會的宣傳部。上世紀末,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北京圖書大廈聯合發起了開展評選百年百種優秀文學圖書活動,其中《南社叢刻》是被評為 " 百年百種優秀文學圖書 " 之一。並在此基礎上編撰了《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生活 · 讀者 · 新知三聯書店、南海出版公司共同出版。 北京《中華讀書報》和上海《文匯讀書周報》均稱:“這次評選是對本世紀中國文學發展曆史的一次集體回顧,展示了百年內傑出的文學成果。”又說:“在一定意義上,這一百部文學作品就是中國百年文學史。”

中國科學社 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綜合性民間的科學團體,由一群中國留學生創辦於美國康乃爾大學,旨在 “ 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 ” ,主要發起人為任鴻雋、秉誌、周仁、胡明複、趙元任、楊杏佛(銓)、過探先、章元善、金邦正, 1915 年 10 月 25 日 正式成立,推舉任鴻雋為董事會董事長兼中國科學社社長。他們仿照美國科學促進會( AAAS )及其 辦雜誌 的模式,創辦了《科學》月刊。 1918 年,中國科學社自美國遷回中國,總社設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之後,中國科學社又編輯發行了《科學畫報》、《科學譯叢》等刊物,在各地成立圖書館和研究所,成為 20 世紀前半葉覆蓋麵最廣、參加人最多的科學團體,對在中國普及科學知識和發展科技事業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實際上,中國科學社兩位主要發起人, 任鴻雋 楊杏佛 ,都是南社社員。據《社社友姓氏錄》記載:楊銓,字杏佛,一字死灰,江西清江人,入社書號為 229 ;任鴻雋,字叔永,四川巴縣人,入社書號為 440 。 任鴻雋 楊杏佛 又都是同盟會會員, 1912 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們分別任總統府秘書處秘書和收發組組長。南北議和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兩人因不滿袁世凱篡國,憤而棄官職而赴美,入康奈爾大學求學。留學期間,他們串聯誌同道合的同學,組織了中國科學社。 1915 年 1 月,《科學》月刊第一卷第 1 期在 上海 出版,扉頁上有說明:“本雜誌為西洋留學界唯一之學術雜誌,由專門學家擔任撰述,根據學理切應實用”,特別強調:“研究科學者不可不讀,講求實業者不可不讀,熱心教育者不可不讀,青年學生界不可不讀。”第一期的目錄列入文 13 篇:例言;發刊詞;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任鴻雋);心理學與物質科學之區別(趙元任);平麵數學(陳茂康);萬有引力之定律(胡明複);歐姆定律(楊孝述);水力與汽力及其比較(周仁);膠灰製造法(李垕身);生物學概論(秉誌);中美農業異同論(過探先);森林學大意(金邦正);加裏雷倭傳(楊銓)。設專欄三個:調查專欄,編入“中國留美學生科目調查表”等 6 條;新聞專欄,編入“世界最大之電燈”等 8 條;雜俎專欄,編入“世界之大發明”等 5 條。插圖兩幅:加裏雷倭像;比薩斜塔。附錄:和平進行曲(趙元任)。從目錄看,該雜誌是科普知識性的。發刊詞中,把“科學”與“民權”並列,聲稱“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誌”。難能可貴的是, 該 雜誌十分注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關聯,陸續登載了任鴻雋的《科學精神論》、《科學與工業》、《科學與教育》、《科學家人數與一國文化之關係》,竺可楨的《地理與文化之關係》,楊銓的《科學與共和》、《科學與商業》,胡明複的《近世科學的宇宙觀》、《教育之性質與本旨》,趙元任的《心理學和物質科學的區別》等文章。這批留學生具有開闊的視野和胸懷,他們並不局限於學習某項專門技術,而是要從西方的先進學說中尋覓民族振興的良方;他們圖的不是為個人立業鍍金,“科學救國”的誌向躍然紙麵。他們堪為出國留學人員的楷模。這個誌向和價值觀,構成了南社和中國科學社的共同思想基礎,殊途,卻同歸。

在第一期的扉頁中還提供信息:欲購《科學》月刊,“讀者請向上海靜安寺路 51 號寰球中國學生會朱少屏君” 預定。第二卷的目錄旁則注明:“總發行所:上海靜安寺路 51 號中國科學社”。朱少屏者,何許人?上海靜安寺路 51 號又是什麽“風水寶地”?朱少屏,原名葆康,上海人,任南社的庶務員,通俗的講,就是南社的大管家。他參與了南社從籌備到成立的全過程,虎丘會議的 17 名出席者之一。南社的曆次雅集,從發柬到張羅會場,大多由他操辦,有社員戲稱他是南社的第四個發起人。朱少屏 1905 年留學日本時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也曾經和柳亞子等一起被聘任總統府秘書,後因不滿總統府內南北議和的空氣和追名逐利的腐氣而辭職。原來大家都是誌趣相同的老朋友。朱少屏的另一個身份是寰球中國學生會總幹事,因此,從 1914 年起,南社的通訊處就設在寰球中國學生會。寰球中國學生會的宗旨是為留學生服務,協助他們辦理出國事務,辦簽證,購船票,乃至置辦行裝、介紹西方禮儀,和留學人員有著廣泛聯係。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赴法勤工儉學,就是由寰球中國學生會代辦的各項手續。中國科學社把經理部設在上海靜安寺路 51 號的寰球中國學生會會所,並請朱少屏擔任總經理,也就順理成章了。通過朱少屏,南社和中國科學社又在組織上有了交匯。《南社叢刻》是散居各地的南社社員交流信息、切磋思想的平台,《南社叢刻》用轉載《科學》月刊目錄的方式,傳遞任鴻雋、楊杏佛等南社社員在海外的活動信息,也就不足為奇了。朱少屏還是《科學》月刊的第二大股東,他幫助《科學》月刊渡過了初創期的艱難,使《科學》月刊生存了 35 年,直到 1950 年與《自然科學》雜誌合並。

《科學》 雜誌第二卷第一期至第十一期目錄刊登在 《南社叢刻》 第十九集上。

任鴻雋在康奈爾大學的最後兩年,還擔任《留美學生季報》主編,撰寫了不少有影響的文章。 1916 年於康乃爾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 1918 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是年秋回國,悉心發展中國科學社的事業。他把科學文化作為研究方向,內容涉及科學的特性和目的、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與道德和人生等多個方麵,是中國探究和傳播科學文化的先驅者。

楊杏佛在康乃爾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經濟學和統計學,獲商學博士學位。 1918 年畢業回國, 1920 年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東南大學工科主任。楊杏佛推崇“科學”和“民權”,是科學與民主精神的追求者和實踐者。 1924 年赴廣州,任孫中山秘書,深得信任與賞識。 1925 年 3 月任孫中山治喪籌備處總幹事。 1928 年 4 月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1932 年 12 月任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籌備委員會總幹事兼執委。 1933 年夏,這位民權鬥士竟被反動派暗殺,為自由民主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用自己鮮紅的血向國人昭示了一個真理:欲求科教興國,必先昌明政治。對楊杏佛的犧牲,魯迅曾悲憤地吟下“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時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的詩句。

南社中的有識之士,很早就認識到必須沉下心去認真研讀西方的先進科學。南社成立之初,周祥駿就尖銳地提出疑問,如果一味地“模山範水、吟風弄月”,猶如“蟲吟草間”,此“於國事既無補,於吾道究何益?”他在《答 < 國粹學報 > 胡仲明書》中提出,要欲得救亡真知,必須博采眾長,融合中西: “ 揩拭雙眸,盱衡六合,甄采老、墨,吸納佛、耶,驅策化、電、聲、光,觀摩倍、笛、達、赫,然後提挈儒術,互相衡量,醇疵畢見,始萃一爐,鼓鑄既烈,精光四溢。斯國粹署名,乃其實克副。若摭拾瑣碎,鉤稽異同,株守片隅,重研哲理,縱緣新法比附,究屬變相漢學,趣注末節,無俾本體,橫流日甚,亦終必亡。政教禮俗,安能皮傅耶? ” 那時,周祥駿已年逾不惑,自知心有餘而力不足,學習科學知識不會有大成,故而寄希望於南社中的青年才俊,希望他們不要滿足於寫“空頭文字”,要通過深入研討,力求“融貫於心”,如此方能“五、七年後,吐辭為經,似可操左卷”。

除任鴻雋、楊杏佛外,陸續有青年南社社員出國研讀科學技術,學成回國後,在科學界、教育界服務,貢獻卓著。

許肇南,字先甲,貴州貴陽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後又加入南社,入社書號為 539 。 1905 年, 19 歲的許肇南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東渡日本, 1908 年轉赴美國,先後在伊利諾斯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哈佛大學攻讀電機工程, 獲學士學位及電氣工程師職稱。他曾被推選為中國留美學生會會長, 1914 年學成回國。 1915~1921 年應聘擔任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校長, 1919 年設計建造了著名的下關火力發電廠,並擔任廠長。他也是楊杏佛、任鴻 雋 等人發起成立的中國科學社和中國工程師學會的成員。

鄭之蕃,號 桐蓀,吳江盛澤鎮人, 南社社員,柳亞子的妻兄。 1908 年赴 美國入康奈爾大學數學係學習, 1911 年獲學士學位,複入耶魯大學深造一年。回國後創建清華大學數學係, 1934~35 年間任清華大學教務長。華羅庚、周培源等著名科學家都曾受業於他;他還是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的丈人。半個世紀前,作為數學家的他,就提出了“南水北調”的設想,認為優選方案應當是東線工程。

胡先驌,字步曾,號懺庵,江西新建人。南社社員,入社書號為 441 。他於 1913 年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柏克萊大學農學院,先學農藝,後改學植物學。 1915 年加入中國科學社, 1919 年曾當選中國科學社書記。 1922 年,他和秉誌、錢崇澍、楊杏佛等人在 南京 創辦了 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 ,首開中國現代生物學研究的先河,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現代純科學研究機構;之後又在 北京 創建了 靜生生物調查所 。他是中國植物學界的宗師,享有世界聲譽的植物分類學家,有“ 活化石 ”之稱的水杉就是他鑒定發現的。

馬和,字貴公,號君武,廣西桂林人,南社社員,入社書號為 235 。早年留日,曾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 1915 年獲柏林大學工學博士,通曉英、日、德、法等國文字,曾翻譯達爾文的《物種原始》,編《德華字典》。先後在大夏大學、中國公學等校任職, 1928 年創辦廣西大學,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有 “ 北蔡南馬 ” 之說,蔡是蔡元培,馬即馬君武。

這批出國留學的南社社員,親身體驗了中國和西方的差距,深切認識到科學技術對於民族複興大業的重要作用。君武在給高天梅的信裏寫道:“別後來德意誌,從事農學,逾一年矣。獨居雷登田莊,所學與日俱進,差足慰告故人。世界戰爭,備極凶殘,強者生存,世界公理。圖強之真原因為智識進步,科學發明;而新文化之輸入,實吾國圖存之最先著。共和國老輩,終不能與此潮流相敵也。”他們後來都以身相許,成為“科學興國”的先驅和中堅。

中國科學社有這多南社社員加盟,有的甚至身居科學社的要職,這給我們些什麽啟示呢?這些跨社社員都是文理兼通之士,在文史領域也有不菲的成果。如:許肇南的古文字學造詣很深,有《家學古獲編》、《中庸平義探》、《簡鱘靈集——經篆論證》等多種著述,惜都沒有印行。鄭桐蓀知識廣博,有《墨經中的數學思想》、《禹貢地理新釋》、《宋詞簡評》、《吳梅村詩箋釋》等著述,晚年曾作百句長詩《河清歌》,頌揚治理黃河的成就。任鴻雋、胡先驌分別有《古青紀遊詩》和《懺庵詩稿》傳世;五四時期,任、胡二人還曾以與胡適就新詩和舊體詩的優缺點展開學理性的探討而聞名文壇。君武更寫下“唐宗元明都不管,自成模範鑄詩才。須從舊錦翻新樣,勿以今魂托古胎。辛苦揮戈挽落日,殷勤蓄電造驚雷。遠聞南社多才俊,滿飲葡萄祝酒杯。”的豪邁詩篇,號召南社同仁一同來創造嶄新的南社文化。

著名學者王元化在評論鄭桐蓀的時候說道:“聽父親說, 先生在業餘的時間研究清史,造詣甚深,常常有人前去論學。這和今天一些科學家隻知自己的專業,很少過問文史哲的情況完全不同。一位在北方某大學任教的朋友告訴我,他們那位學理工出身的校長,對於人文學科一竅不通。他不明白學文史哲有什麽用。據說,他曾說學文學的也許還可以做做宣傳工作或者文秘工作,但學曆史、哲學有什麽用呢?他們不知道人文精神的失落,終將導致人民素質愈來愈低。”他還 感歎地說“今天像 鄭桐蓀 那樣文理兼通的科學家愈來愈少了。”

南社社員利用他們在新聞界、教育界的優勢地位,四處播撒革命火種,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來人,為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立下過不朽功勳,這已為世人所公認。他們還積極介紹西學,開拓國人眼界;宣傳墨學,挑戰孔教統治;他們提倡戲劇改革,發展通俗小說,為迎接“五四運動”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轉型起過披荊斬棘的作用。回顧南社和中國科學社的關聯,更使我們看到,在把科學技術這個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移植中華大地的開拓者中,也不乏南社社員的身影。南社興衰的過程,南社文化的得失褒貶,南社社員的人生曆程,對於後來人,都是曆史的鏡鑒,值得我們珍視。

2009 年是南社成立一百周年,我們回顧先輩對民族複興偉業的功績的同時,也虔誠地向他們獻上一瓣心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