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人

描述中關村的人和事.
個人資料
正文

中關村回顧 (十五) - 竺可楨先生 - 父親的良師益友

(2007-08-25 16:32:42) 下一個

        現在見過竺可楨先生,親自伶聽過他教誨的人已經不多了。我是有幸的其中一位。在湄潭、杭州期間因年幼沒有太多印象。但家父蔡邦華調北京中國科學院後,每年過年過節,家父總帶我們去中國科學院第一宿舍去拜訪竺可楨先生和相鄰的吳有訓先生。除文革期間有幾次沒能去之外,至少帶我去了七、八次吧!記得最後一次見到竺伯伯是 1973 年春節,我清晰地記得,他拿出一篇剛完成的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寫下”邦華先生,請批評指正!“親手交在父親的手裏。當我一看到這個題目時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好大氣魄的研究課題。在回家路上,爸爸跟我講,竺先生長期養成有記日記習慣,曆年勤記不輟,無論在兵慌馬亂的年代還是自身的疲病變故都沒有間斷過。記載了每天的天氣和氣候。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有竺可楨日記。

        竺可楨先生 1890 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上虞東關鎮,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他於 1918 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生前曾長期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比家父年長 12 歲,他們相識,相交和相知在浙江大學,保持了幾十年的友情。家父對竺師的知遇之情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父親一直把竺可楨先生當成他的良師益友。

       家父 1928 年到浙大任教,比竺先生早到浙大。但 1933 年郭任遠任浙江大學校長,在學校推行黨化教育,執行“大學軍隊化”的方針,對教職員盛氣淩人,時有侮蔑淩辱,引起家父十分反感。當時國民黨要人陳果夫要求在浙江大學農學院設一個“火腿係”,農學院院長許璿認為這是幹涉學校工作,不予理睬。陳果夫又通過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對農學院施加壓力,許院長憤然辭職。郭任遠轉而委派森林係主任梁希繼任院長,而梁希卻同情老友許璿立場,不滿郭任遠排擠為人正直的許璿斷然拒絕出任院長,並提出辭職。從而引起公憤,家父與同院 58 位教師群起支援,一起辭職,離開浙大,這成為當年農學界的一件大事。而後,郭任遠種種倒行逆施又形成浙大師生的一場曠日持久的驅郭風潮。為了平息家鄉的學潮,蔣介石要物色一位有聲望、有學術成就的大學校長,負有人望的浙籍科學家竺可楨被任命。 1936 年 4 月 25 日竺可楨開始執掌浙大,竺可楨一改郭任遠的作風,決定廢止軍事化的管理製度,學習西方先進的教育經驗,實施自由民主的辦校方針,主張學術自由、思想自由、教授治教。開始在國內外千方百計網羅人才。凡有真才實學的學者,竺可楨都要想辦法請來學校執教。對於在海外留學歸來有才華的學子,不問是國內哪個學校畢業,竺可楨都委以重任,如年僅 28 歲的談家楨, 26 歲的吳征鎧都被聘為教授。而在哈佛大學、東南大學和中央氣象所共事的許多同學,同事和學生,均被竺大力邀請至浙大辦學。但對東南大學的同事竺也並無門戶之分。來自東南大學的農學院院長吳福楨為擴大農學院其他係,決定停辦森林學係,此舉讓森林學係師生大為不滿,其他係師生也為森林學係抱不平,遂改由竺素昧平生的盧守耕任農學院院長, 1937 年家父回到杭州任浙江省昆蟲局局長,竺可楨邀請他再回浙大,父親被竺的誠意所感動,回到了農學院任教。當時正逄日本侵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 , ,戰火迅即擴散到全國。杭州頻遭空襲,為安定科研學習環境,浙大不得不西遷。浙大首遷浙江建德、繼遷江西吉安與泰和、三遷到廣西宜山時,日軍 18 架飛機在浙大的臨時校舍投下 118 枚炸彈。由於戰局緊張,學校何去何從,一時眾說紛紜。加上缺醫少藥,疾病流行。我的一個姊姊因百日咳被奪去了生命。家父經喪女之痛後決定接受了雲南大學的邀請,準備去昆明,行李都裝上汽車了,竺可楨校長得知後竭力挽留,並果斷決定,任命當時年僅三十七歲的蔡邦華為農學院院長。父親再一次為竺可楨校長的誠意所感動。此自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浙大農學院院長的生涯。竺可楨擔任了浙江大學十三年的校長,家父在他直接領導下他們整整合作了十年,其中包括浙大西遷遵義、湄潭的黔北辦學的六年半。解放後竺可楨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並兼生物地學部主任, 1953 年家父調中國科學院昆蟲研究所,後合並成動物研究所也在他領導之下,直至他於 1974 年 2 月 7 日去世。

        竺可楨先生對家父是委以重任,充分信任。 1939 年在宜山他授命家父為西遷先遣隊,前往貴州選址,家父回宜山後,提出校址設在遵義的方案。實際當時竺校長 曾得到黨國密令,浙大就地解散,師生可並入中央大學。竺校長將此方案提交校務會議討論後,拒絕了電令,最終決定浙大西遷貴州遵義辦學。並在湄潭設立分部。浙大從宜山遷往貴州時,是由文理學院、工學院和農學院三學院組成的。當時家父和工學院院長王國鬆都正年富力強,文理學院院長是梅光迪(文)、 胡剛複(理)年齡比較大,所以學校很多具體事務遵義由王國鬆負責,湄潭則由家父去完成。當時的教務長張紹忠也為浙大黔北辦學做出重要貢獻。竺校長能把浙大辦成第一流的學校除了他的辦學思想外,在管理上他采用分工協作,各負其責。重大事務由校務會議決定。在湄潭辦校過程中,家父在農學院有職有權,和竺校長辦學理念相合,他堅決貫徹竺校長反複強調辦好大學有三個關鍵要素:教授、圖書儀器和校舍建築。而在這三者之中,“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他如同竺校長一樣,大力延覽許多一流學者、教授。在湄潭農學院任教、講學的專業教授達 42 名。各係均有知名的教授、學者。如農學係的盧守耕、孫逢吉、徐涉,園藝係的吳耕民、熊同和,邵均 ( 森林 ) ,農業化學係的楊守珍、彭謙、羅登義,病蟲害係的蔡邦華、陳鴻逵、柳支英、劉淦芝、祝汝佐,農業經濟係的梁慶椿、吳文暉,蠶桑係的夏振鐸、王福山等。此外,生物係的貝時璋、羅宗洛、談家楨、仲崇信、張肇騫等均為國內的知名教授學者,在農學院講授動物學、植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細胞學等學科,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很大的作用。當時農學院院部、教室、圖書館設在文廟,學生宿舍在梵天宮 ( 後遷入新宿舍 ) ,農經係在財神廟。在西門外約一公裏的遵義公路旁,湄江之濱,牛郎背下,賀家祠堂四周租地 200 餘畝辟為農場,賀家祠堂設農藝係、園藝係;蠶桑係設在祠堂外的側屋。在賀家祠堂附近高地上,新建一座二層木結構的“病蟲大樓”,這是農學院最漂亮的建築,屬病蟲害係。這裏除教師工作室外,尚有病、蟲大實驗室 ( 各一間,每間可容納 30 人 ) ,儀器藥品室、圖書資料室、昆蟲標本室、植病標本室和消毒室等。屋前還建有小型養蟲室和小溫床以供 教學科研之用。該樓南麵隔江麵向“牛郎背”山坡;北麵是園藝場的花園和菜圃。每年除冬季外,色彩繽紛的各種鮮花相繼盛開,紅黃茄果與綠葉相映成趣,是一個優美的讀書環境。在農場東北側的禹王宮為農化係。北測與農場大門隔路相對的唐家祠堂設生物係。在這裏形成“浙大生物科學的活動中心。當時課堂分散在城內文廟等處。農院學生上午大多在城內聽課,下午到城外實驗室或農場進行實驗和實習,滿城往返,湄潭成了一座大學城。 - 注 1

        竺可楨先生愛校如家,愛護教授,愛生如子,也深深地感染著父親。那個年代竺校長以愛護學生和教授為天職,這也是現代大學管理的理念之一。竺校長全然不把大學校長當一個官員來做,他決策什麽事情,往往先會在思想情感方麵和教授學生進行溝通。所以每當教授和學生出事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去責怪教授和學生,而是先去解脫他們,使他們免於任何迫害。家父平時較嚴肅,學生也許有些怕他,家父對於學生的政治興趣和政治選擇可能並不苟同,有時也會勸勸學生,希望學生能夠集中精力搞學習。但他富有正義感,在遇到大事的時候,會挺身而出保護學生。如 1942 年農學院學生滕維藻、助教潘家蘇,遭人陷害被捕,竺校長讓父親代表校方親自前往交涉,設法營救,終獲保釋。又如 1947 年浙大學生自治會主席、農學院學生於子三被害,整個於子三事件中竺校長都將家父作為處理事件的主要助手。他委托家父和校醫李天助,去現場調查。後浙大遭軍警包圍,打手衝進校園,搗毀學校,又讓家父立即趕赴南京,代他向教育部長朱家驊請辭校長之職。家父不顧個人安危翻牆而出,連亱乘京杭直達趕往南京。車上遇《大公報》記者,於是把浙大遭受暴行的情況敘說了一遍。記者問:“可否在報上發表?” 家父說:“可以發表,但不要署我名字” 次日( 1948 年 1 月 5 日)《大公報》、《申報》將浙大“一四暴行” 的消息傳遍全國。在麵見朱家驊時,朱劈頭責問:“於子三是千真萬確的共產黨,你們還要為他說話?” 家父回荅說:“於子三是農學院的好學生,我是農學院院長,不能不為他哀悼。” 父親陳述學校被軍警包圍,歹徒破壞,目前搞得無法生活,無法教學,代竺可楨校長前來辭職,並向教育部請示善後!家父回杭後,向竺校長匯報經過。竺立即要他暫勿外出,因為省政府已在查問: “ 《大公報》消息是否蔡邦華發出的 ? ” 竺校長回荅說 : “不知道 , 但報上所載 , 完全是事實。” - 注 2

        竺可楨先生在政權交接之際,離開浙大。家父不得不代他臨時接管校務,處理竺校長離後的校務工作。 在那個年代,很多教授是不願意兼任行政工作,家父也是更願意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但竺校長的知遇之恩,使他為浙大傾注了全部心血 , 也度過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 1952 年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由教育部和華東軍政委員會做出拆分浙大的決定。此時家父遭人誣陷,遇到不公正對待。我不得而知,調中國科學院昆蟲所任付所長是否有竺的苦心?又如文革期間,為浙大的事,家父再度遭受衝擊。硬說浙大應變會是反動組織,造反派把家父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和反動政客,關押在動物所牛棚。把我家從十五樓趕到 30 樓一間 8 平方米房間,我弟弟經受不住文革風暴被逼成精神病。他本天資聰明,從北大附小一直到北大附中,年年成績優異,屢獲金質獎章。他沒能上大學,但曾寫過一本書被日本、韓國學者譯成日文和韓文,現在在網絡書店上仍可查到,在 Google 上搜索“蔡恒息”可獲 36 條條目,多為日文和韓文的鏈接,如:

JBOOK :易のニューサイエンス-八卦 ・ 太極図とコン:蔡 恒息 :書籍

1989 單行本 Nakamura 蔡恒息 ( 著 ) ・ 中村璋八 ・ 武田時昌 ( 訳 ) 易のニューサイエンスー八掛 ・ 太極圖とコンピューター 東方書店

Amazon.co.jp: 蔡 恒息 : 本 易のニューサイエンス 八卦 ・ 太極図とコンピュータ: 蔡恒息 中村 璋八 ... 大阪大學『中國研究集刊』目錄( 1984 年至 2005 年) ( 頁 1) - 海外漢學資訊 ..

蔡恒息 / ... ( 外譯 ). 1992. 13 · 類經圖翼 . 張介賓 . 1992. 14 .......... . Amos Ih Tiao Chag / 尹張燮 ( 譯 ). 1987 ...

家父晚年不得不為他的幼子的不幸遭遇承受精神的折磨和操勞。原來就是謙謙君子的竺可楨在文革中謹慎小心多了,從知識分子問題和政策,本“求是”精神,他對這場莫名其妙的政治運動深深反感。把科學會堂改稱“工農兵科學會堂”,大概“將來要仿效巴黎公社,成立普選如工農兵大會”了。廬山會議的“新變法草案”,“人民的義務權利第一是服從毛主席”,“現代迷信”,夫人去跳“忠字舞”了,竺可楨不得不親操炊務;有病住了北大醫院,也要“早晨請示匯報”,“首先向毛主席致敬禮,唱東方紅後,背毛主席最新指示、老、新三段及老三篇中的一篇,再加讀報”。一次我和家父在公共汽車上碰上竺伯伯,他告訴爸爸為浙大之事,他接受了上百批次的外調。他在《竺可楨日記》中憤憤說:“這樣對待高級知識分子,實在過分了”。他曾掌領的浙大,“舊時人員 300 多都集中在六和塔 ( 分校 ) 學習數個月”,前校長痛苦地寫道:“有許多是要打倒的”。教育家鄭曉滄“告老”不準,孟憲承死後家屬被逼令遷居交出存款,蘇步青被罰跪,談家楨妻自殺;穀超豪,前浙大引以為豪的學生,卻成了“複旦”開辟專搞科學而不以政治掛帥的“穀超豪道路”“白專”典型;詞人夏承燾,國內不登其詞作,寄往國外,便是“裏通外國”;常書鴻,以日記得禍,“把他脊骨敲斷”……。

        科學院各研究所,施雅風、劉東生、潘菽、童弟周、曾呈奎、張璽、蔡邦華、劉崇樂、柳大綱、曹天欽、趙忠堯、錢人元、陶愉生、熊慶來、楊鍾鍵、裴文中、黃汲清、錢三強、何澤慧以及葉君健、吳世昌等等,他們的遭遇都記在竺可楨哀痛的筆下。

        在科學受到糟踐的年代,竺可楨黯然神傷。他沒有被打倒,卻未始不是一個被“審查對象”。他是副院長,早已失去了過問科研決策的權力和親自考察的機會。竺可楨曾為科學家這個神聖的稱謂立下三種操守和尺度:“虛懷若穀,不武斷蠻橫,不憑主觀,不抱成見;實事求是,專心一致,不作無病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不盲從附和,一切以理智為依歸,如遇逆境,不屈不撓,不畏強禦,隻問是非,不計利害”。他是不愧科學家這個稱號的。一向主張學術獨立、教育獨立的竺可楨曾竭盡全力排除政治的幹擾,維護學術和教育的尊嚴。在現代中國的急風驟雨中,他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幹為浙大營造了相對安定的學術、教育氛圍,吸引了許多一流學者、教授。在浙大的發展曆程中,從 1936 年到 1949 年擔任校長達 13 年之久的竺可楨先生可謂厥功至偉,公認為浙大學術事業的奠基人,浙大“求是”精神的典範,浙大的靈魂。 - 注3

注1:浙江大學農學院在湄潭; 遵湄時期的浙大植物病蟲害係;
注2:竺可楨日記;
注3:晚年竺可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餛飩侯 回複 悄悄話 竺可楨校長對浙大的貢獻功不可沒。正是由於有竺先生,馬寅初先生,浙大的“求是”精神才得以光大發揚。蔡先生的這個係列非常的好!


中關村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中國月亮的評論:
我知道解放初院係重整的後果造成一校亡 - 中央大學, 一校毀 - 浙江大學. 需收集更多資料.歡迎網友提供.
中國月亮 回複 悄悄話 蔡先生文!你知道解放初院係重整的前因後果嗎?能否寫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