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覓情穀

活著,就一定要開心健康!無論是自己,還是使別人開心。在人的一生中,即便隻有一刻的心靈相通,也會少許遺憾
正文

王莽的“烏托邦”:讓胡適和柏楊都不吝稱頌2009年07月30日

(2009-10-26 15:38:12) 下一個
王莽的“烏托邦”:讓胡適和柏楊都不吝稱頌2009年07月30日 10:00中新網-華文報摘【大 中 小】 【打印】 51位網友發表評論王莽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比較特別的人物,班固雖然對他持否定的態度,在《東都賦》說了:“王莽作逆,漢祚中缺,天人致誅,六合相滅。”但他顯然也注意到了王莽的特殊性,所以在《漢書》不惜以三大章的筆墨來為王莽立傳,這就是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個孤例。

曆來人們都把王莽看作是偽君子,是謀逆篡位的卑鄙小人,但胡適卻在1922年和1929年分別寫了《王莽》和《再說王莽》,為王莽作起了翻案文章,甚至說:“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

柏楊也在《中國人史綱》中說:“王莽是儒家學派的巨子,以一個學者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中國曆史上僅此一次。他奪取政權的目的與劉邦不同,劉邦之類隻是為了當帝當王,滿足私欲。王莽則有他的政治抱負,他要獲得更大權力,使他能夠把儒家學說在政治上一一實踐,締造一個理想的快樂世界。他認為古代社會中,人人平等,可是到了後來,互相爭奪,遂發生不平等現象。富人有很多土地,窮人則一無所有。男子淪為奴隸,女子淪為婢女。幸而仍保持自由,父子夫婦,終年辛苦耕種,卻不能吃飽。”所以他的改製都是“為了改善這種不公平和鏟除造成這種不公平的罪惡。”

王莽的家世雖然是顯赫的外戚,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後,但隻因為他的父親死得早,他沒能像他的堂兄弟們那樣,“群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於是“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在貧窮怨憤中有不滿情緒,他師事陳參“勤身博學”,主攻的是儒家的《禮經》。於是儒家標榜的周公那一套,成了他的指導思想就不難想象了。

然而這種看似美麗的烏托邦,無論是說的人當真了,還是聽的人當真了,都是由於淺薄所致,真要做起來就必然會矛盾百出。《漢書》有一篇陳崇上表稱讚王莽的長文,其中第一段就說:王莽平日“折節行仁,克心履禮,拂世矯俗,確然獨立;惡衣惡食,陋車駑馬,妃匹無二,閨門之內,孝友之德,眾莫不聞;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於故舊。”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為了擠進王氏專權集團,“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嚐藥,亂首垢麵,不解衣帶連月。”之後又排擠自己姑姑的兒子淳於長,在大司馬王根病時,進讒言說:你有病,淳於長可高興了,就等?你死他接任大司馬呢。於是利用王根、王政君的關係,自己當上了大司馬。這就是他的“折節行仁,克心履禮”!

他讓妻子“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卻逼死了她生的二個兒子,讓她哭瞎了眼睛。王莽還與妻子的侍婢原壁有奸情。餘下的二個兒子中的一個,就是因為也與原壁有奸情,被發現後也被逼死,最後一個兒子王安,則是因為嚇出了毛病,才勉強屬於病死之列。等到四個兒子都死了,卻又冒出來他和增秩、懷能、開明三個侍婢生的四個子女,這就是他的“妃匹無二”!等到當了皇帝就更不用說了,且始入長安時,王莽的宮女還有數千人!

他反對奴隸買賣,主張平等,並因為兒子王獲殺奴而將其逼死,他自己卻“私買侍婢”送給無子的後將軍朱子元,以此來拉攏人心。

白居易有詩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其實不論是篡位前和篡位後,王莽的作為都離不開“匿情求名”四個字。

他的所謂理想和改製也完全是出自無知的自以為是,而其手段則是利用儒家不切實際的理論,加上所謂的符命,來強辭奪理地自欺欺人,他是用所謂的理想綁架了天下人。最後在天怒人怨中他被商人杜吳殺死在漸台上後,人們割下了王莽的舌頭切碎分食,也就是因為他的長舌一度欺騙了天下。

胡適和柏楊都肯定了理想和為理想而不惜一切奮鬥的精神,這無疑是正確和必要的。但是,如果別人盲目地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大家就都去不切實際地追求,不管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都有悖於人類獨立思考才能進步這個原則的。

(摘自香港《文匯報》 作者:龔敏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